作者:九紫
这对从小在河边长大的赵红莲来说,并不稀奇。
说到鸭蛋,许明月倒是想在院子里养几只鸡鸭,这样家里鸡蛋鸭蛋也有了出处。
但操蛋的是,鸡鸭并不是你想养就能养的,尤其是今年是干旱的第二年,粮食歉收,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你家里养了鸡鸭,就说明,你家里是有余粮的。
其实家家户户都藏了一些藕粉、葛根粉,这是临河大队的村民心照不宣的事,但都是私下藏好,自己干活之余累,悄悄在家冲一碗藕粉或者葛根粉喝,没人会说什么,但如果你养了鸡鸭,就相当于将家里有存粮的事,宣之于众,在告诉周围人,我家里有粮食,快来偷,快来抢!
所以除了大队部能养猪、养鸭外,私人现在基本没有养鸡鸭的。
人都快要养不活了,又哪来的余粮养鸡鸭呢?
许明月不敢拿出太多的东西出来给许凤台、许凤莲他们补身体,自己和小阿锦倒是没有落下过,至少每天一个鸡蛋。
许明月答应孟技术员说,她磨了面粉后,做了好吃的,就分给他一份。
他还以为马上就有了,都想过或许是饺子、面条、手擀面之类的粮食。
来到这里小半年,要不是有许明月时不时的给他带个时令蔬菜,他都快不知道正常食物是什么味了,连带着对以前再平常不过的面条都期待起来。
谁知道左等右等,都没有等来许明月说的分给他一份的好吃的,每天不是凉拌枸杞菜,就是蒜泥枸杞菜,要么就是枸杞菜汤,他都快以为许明月是在忽悠他的时候,许明月又给他带来了一份黑乎乎的东西,让他帮忙磨成酱。
他这时才有了点平常人模样,看着陶盆里黑乎乎的宛如草木灰一样的东西,问她:“这是什么?”
许明月将陶盆塞给他,神秘兮兮地说:“上次不是说磨了面粉给你做好吃的吗?呶,快做好了,今晚再麻烦你帮我把它们磨成酱。”
尚未晒好的酱,实在难以称得上好看。
孟技术员也没有看出来这东西怎么吃,面对自己的饲养人,只兢兢业业的大晚上,点着煤油灯,将她递过来的黑乎乎的大豆,磨成豆酱,第二天拿给她,对她说的‘分给他一份’的好吃的,也没了期待。
其实到这一步,黄豆酱基本已经做成了,接下来就是晒酱了。
黄豆酱晒了不过两日,浓郁的酱香味就已经弥漫了整个院子。
也亏的许明月这荒山平日里没人过来,不然根本藏不住这浓郁的酱香味。
黄豆酱基本晒上一个月就好了,许明月也没等黄豆酱完全晒熟,在晒的闻到酱香味后,她就已经用她车里的调味料,豆瓣酱,做了一道咸肉片蕨菜干煲。
至于咸肉怎么来的,这才三月初,年底才刚分过猪肉,家家户户的猪肉都做成咸肉,都还没吃呢,许明月这里有咸肉那可太正常了!
最重要的是,许明月将她空间里的五花肉,用水炼法,给它炼成了猪油!
别看蕨菜干里咸肉没几片,可她放了整整一勺猪油呢,香喷喷的红油豆瓣酱,搭配咸香的咸肉片,喷香的蕨菜干、绿色的大蒜叶中点缀着红色的小米辣和杭椒。
哪怕之前许明月做的那些凉拌藕片、凉拌黄瓜、丝瓜蛋花汤、枸杞菜蛋花汤之类,滋味已经足够鲜甜味美,可原滋原味的清淡素菜,和这种重口味的下饭菜还是完全不能比,这完全就是两种不同的滋味。
在昏暗的厨房中,许凤莲他们看不到菜到底长什么模样,只知道是蕨菜干,可许凤莲他们光是闻到香辣的味道就口水不住的分泌了。
问题是,她阿姐还煮了白米红薯饭!
那可是干饭啊!
她都多久没吃过干饭了,她阿姐也不知道怎么煮的饭,软糯香甜的红薯沿着砂锅壁,烤的焦黄酥脆,砂锅下面是浅金色焦脆的锅巴,上面是香喷喷的白米饭!
她阿姐煮的白米饭中,一粒沙子都没有,哪怕她吃饭的时候小心再小心了,也一粒沙子都没吃到,完全没有磕到牙!
之前大食堂的红薯粥、红薯叶子粥,吃到最后,根本就不能吃,下面沉淀的,全是沙子。
就这,都没人会剩,一点一点的把沙子上沾的米汤给吮吸干净。
他们这种泥土的稻场,打出来的稻子,是不可能完全将沙子剔除的,可以说,他们从小到大吃的饭食中,就没有吃到过完全没有沙子的饭食。
不过多与少而已。
白米饭就着咸肉蕨菜干,吃的几个人满嘴流油!
许凤莲是一边吃一边惊叹:“阿姐,你是咋做的啊?咋做的这么好吃?太香了呜呜呜!”
许凤莲感动的简直要哭出来。
就连一贯不吃辣的小阿锦,都没忍住,一边喊着辣辣辣,一边停不下来的扒饭,将头完全埋到了碗里。
许明月也好久没有吃过浓油赤酱的菜了,现在好不容易把黄豆酱做了出来,有了做浓油赤酱的菜的理由,她也是没忍住吃了一大碗,笑着说:“用黄豆酱做的啊,你不是看到院子里晒的酱了吗?”
其实晒酱的过程,有喜欢黄豆酱味的,觉得黄豆酱特别香,有不适应黄豆酱味道的,会觉得黄豆酱酸臭无比。
许凤莲完全没有想到,阿姐院子里晒的黑乎乎的臭烘烘的东西,做出来的菜居然如此的好吃!
晚上带回去一碗给老太太和赵红莲,老太太只吃了几口红薯饭,就要把剩下的留给赵红莲吃,还一边吃一边说:“这不年不节的,咋能吃干的呢?这要多少粮食才经得住这么造啊?”
可她吃的根本停不下来!
赵红莲也一样,她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菜,真不知道大姑姐是怎么把菜烧的这么好吃的。
她们也吃到了菜里的油,可春季的夜色,比夏季还要黑,他们一个个的,全都有夜盲症,别说看不到碗里的油了,哪怕是看到了,都以为是里面咸肉炼出来的猪油。
一个个把碗舔的比脸都干净。
等他们都走了,许明月也没忘了辛苦磨石磨的孟技术员的那一份,就着春季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她提着个竹篮子,来到孟技术员所居的房间的外面,用竹棍敲了敲孟技术员距离地面老高的窗户,低声喊了句:“孟老师!”
第64章 许明月一开口,孟福生就……
许明月一开口, 孟福生就知道是谁了,整个临河大队,会用这么标准的普通话喊他的人, 除了小阿锦,就只有许明月。
他有些诧异她这时候来叫他做什么。
虽然此时才七点钟, 对大城市的人来说, 并不晚, 但对这个没有电灯年代的农村来说,七点已经是很多家庭上床唠嗑的时间了,唠嗑一会儿, 不到八点就睡去,早上四五点钟又早早起来。
他心中诧异,起床走到窗前来, “许主任?有什么事吗?”
大食堂解散了,他无法跟着临河大队的人在大食堂吃, 许明月不给他带饭的情况下,他就自己用小砂锅熬点红薯粥。
他是去年下半年来的, 参与临河大队种植的时间不多,按照工分分的话,这次分粮, 他没有分到稻谷, 只有红薯和大豆, 每日就只能用砂锅闷煮一些红薯和豆饭。
如果没有许明月是不是的投喂, 他的日子会更难过。
许明月每天中午给他送各种野菜做的凉拌菜、野菜汤,居然成了他现如今为数不多的,能让他产生还在活着的幸福感的时光。
生活中极致的苦,将零星的一丁点大的幸福, 仿佛放大了无数倍,成为这个黑暗世界中,唯一的期盼。
许明月低声说:“上次不是跟你说,磨的面粉做成了酱,烧了好吃的分你一份吗?现在酱做好了,你接一下。”
她声音很低。
大队部前面是水田,左面是河圩,后面是一大片空地,但右面是住了人家的,虽然大部分人这时候都关了自家大门,回屋里休息了,可不代表他们这时候就已经睡着了,大多数人还躺在床上唠唠嗑呢。
孟技术员没想到她这个时候过来给自己送饭,站在窗前的身影顿了一下,说:“你稍等我一下,我去给你开门。”
许明月声音小小的:“不用了,我放你窗台上,你拿进去就行,碗明天给我。”
原江地主家在这里建房子,房子是做了防洪水处理的,除了大门口有高高的青石做门槛外,整个地势也做成了内高外低的地形,所以墙面显得非常的高大,有平常人家两层楼那么高。
许明月站在大队部外面的窗户,比她头顶还要高两个头以上,但里面的孟福生站在窗前,窗户只到他胸口的位置。
他从里面打开窗户,许明月听到动静,就用竹棍顶端的Y形叉子,将竹篮慢慢举上去。
许明月说:“你把饭拿走,篮子我带回去。”
窗户不大,黑暗中,孟福生并不能看到窗户下站着的身影,只看到一个黑色的菜篮子,从下面缓缓的被顶了上来。
他接过菜篮子,这才点上了油灯,看到里面的陶碗中,金黄焦脆的锅巴饭上,盖着一些灰色的油光发亮的菜,即使还没有尝到菜的味道,光是闻着香味,就足够他口齿生津。
他拿下陶碗,又将菜篮子从窗户那里伸出去,外面的人听到动静,又将竹叉举了上去。
“谢谢。”
“客气了,你是阿锦的老师,又千里迢迢从京城过来,人生地不熟的,我们农村没啥好东西,就一点吃的,孟老师就别和我客气了,孟老师您慢慢吃,我先走了。”
说着,许明月也不多留,很快脚步声就逐渐消失在如墨的夜色中,毫不停留。
孟福生还站在窗口,透过木窗,还能看到广袤无垠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初春的冷风呼呼的灌进来,带来一股冰冷的凉意。
一直到脚步声彻底听不见了,孟福生才关上了窗门,走到油灯下,手拿油灯,将饭碗拿到院子中,就这星光和灯火,在桂花树下浅尝着自他来到临河大队后,吃的第一顿饱饭,脑海中不自觉的闪现过一幕幕他少年留学时的意气风发,想要回国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工作后的全情投入,结婚时的誓言与温馨美满的家庭。
宛如幻灯片般,然后一道血红的晴天霹雳,突然劈下,将一切都撕裂的粉碎,一张张过去他和别国专家通信的信纸被砸到他面前,站在他面前挥舞着信纸的得意面容狰狞而扭曲。
他突地猛烈的咳嗽了起来,蕨菜干中的辣椒仿佛钻进了他的头骨,让他咳的仿佛要喘不上气来,咳的涕泪横流,许久之后,他的咳声才逐渐止住,偌大的庭院内,只余他一个人的呼吸声,和缓慢咀嚼饭食的声音。
他平静的拿着煤油灯,去厨房将碗筷洗干净,又拿回到房间的窗台上。
他躺在与他过去睡的完全不一样的高床上,安静的望着窗台上黑色的模糊的陶碗的形状。
身下是稻草垫,身上是旧棉被,耳边是时不时老鼠从房梁上跑过的吱吱声。
*
许明月送过饭菜后就回去了,她并没有想那么多,到了荒山,就关上了大院门,进房间后,打开太阳能露营灯,给小阿锦做睡前体能训练。
到了冬季,又不能游泳了,为了不让她泳技生疏,每日的四种泳姿的练习和体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她的泳姿全是她的省游泳冠军教练教的,各种泳姿手势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她现在已经累积了很多床棉被,冬季炕上终于不用只垫一床棉被,小阿锦滚着滚着,就滚到没有棉被的炕上。
许明月并没有每天都像昨天那样做咸肉干菜煲,而是偶尔一次,大多数时候,她还是就着时令的野菜,做些常见菜,比如这个世界的鲜竹笋。
因为干旱,山上的竹笋都没怎么长,却不是完全没有。
他们这座大山下面是有地下水资源的,哪怕因为干旱,山涧小溪全都干了,山上的草地也枯黄一片,可有竹林在的地方,就表示那个地方的地下水资源丰富,环境潮湿,土壤潮湿。
所以竹笋虽然少,却不是一点没有,只是需要你去用心的找。
许明月是个无笋不欢的人,尤其是春天,最让她期待的事,就是每年春天必不可少的油焖春笋了。
全国各地好像都有烧笋的菜肴,但许明月吃过最好吃的笋,无疑就是油焖笋。
油焖笋这道菜,想要烧的好,首先第一点,就是油要多。
这年代别说油了。
临河大队这么大,去年一整个冬天,一亩油菜地都没种,全是冬小麦套大豆。
在人都没的吃的年代,人们首先思考的不是吃的有多好,而是生存。
先要生存下去。
所以整个临河大队的山地,现在是一片绿油油的冬小麦。
恰好油许明月是不缺的,不论是猪油,还是花生油。
没有铁锅,用砂锅是很难做出好吃的油焖笋的,这也是去年春天许明月都没有做这道菜的原因,去年春天光想着挖笋做笋干储存防灾年了。
许明月车子后备箱内倒是有个小露营锅,可小露营锅真的太小了,母女俩煮个面还行,炒菜是真不行,光是鲜竹笋都装不下,更别说炒了。
许明月没办法,只能在小炉子上倒上花生油,放上姜丝、水沟边生长的野细葱,用花生油爆香,再炼好的油倒入砂锅里,放入切成条状的鲜嫩春笋,在砂锅里翻炒。
这样炒出来的油焖笋,自然不如铁锅里炒出来的好吃,只胜在油多,笋够鲜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