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紫
听她说她叔会种地,还是比较信服的。
有着急的人就高声问她:“啥是套种大豆?咋套种大豆?”
“套种大豆,就是种一拢地红薯,下面沟里种黄豆,都是上面拍下来的技术专家说的,说大豆能肥田,红薯和大豆套种,不废地力,今年种了明年还能种,我们去年冬天就用种红薯的地,种了冬小麦,你们知道吧?”
咋不知道?都是相邻的公社,山地和水田都连着一块儿呢,就算他们没去临河大队瞧过,站在自家山头,也能看到临河大队山脚下一片葱郁的麦田和麦田间,整日劳作的临河大队的人。
还有蒲河口的位置,六千多亩地的冬小麦,一眼望去,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麦浪,哪怕他们中间还隔着一个大队,可他们是河上的人,撑着个小船,站在船上,那还有看不见的道理?
只不过是惧怕从小就欺压他们十几二十年的许金虎,既不敢去蒲河口,也不敢去临河大队。
许金虎从小到大就压着周围的村子打,村里人多心又齐,打起架来真虎了吧唧,抡起锄头就拼命,十里八乡谁不怕他?
许家村的可怕,别说在十里八乡了,这么说吧,几十年后,他们直接带着家乡的人去了外省,把一个繁华大镇给占了,举目四望,开口说话的全是大河以南的口音,乖巧听话有素质的当地人,没一个人敢惹他们。
惹不起!
他们打架是真狠,他们犯了事就跑,当地人却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跑不掉,心不齐,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狠人,不敢惹。
他们本来对今年的春耕都绝望了,因为没有后世电动的水老鼠能抽水,他们想迈过干裂的河滩,和淤泥很深的河滩,把水挑到山脚下浇灌田地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想学许家村挖水沟也不是件容易事,每个大队的地势不同,现在干成这样,他们就是挖了水沟,水都引不上去,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都属于,山地很高,河地地势又很低的那种,除非用木质水车,纯靠人力把水用水车抽上去。
就有人带了些期待地问:“这河滩真能种红薯?你叔咋敢的?他就不怕梅雨季节下雨把河滩淹喽?”
一想到六月份的梅雨季节,他们又害怕踌躇起来。
别看今年雨水节气和去年一样没下雨,去年的梅雨季节也没下雨,河滩都干成这样了,可距离今年的梅雨季节也不到一个月,一旦梅雨季节下雨,那基本上就是连绵不断二三十天的雨水,每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梅雨季节造成的洪涝。
有男的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别红薯大豆刚种下去,就被水淹了!本来就没的吃了,听这小丫头的,你们哭都没地方哭去!”
许明月会这样提醒她们,除了她奶奶家的原因外,也是想让家乡的人别造成太惨的景象发生。
要知道,临河大队就夹在这些大队的中间,周边大队要是真遭灾太严重,饿死太多人,附近只有临河大队和蒲河口位置还有粮食的地方又能讨得了好?
不管她说的,这些人能听进去几分,哪怕只有三分,传到他们生产大队长耳朵里,能多种个几亩地的红薯来,那也是几千斤粮食。
红薯加上莲藕,总不会还像前世那样,奶奶一家几口人,能饿死的只剩她和幼弟两人去讨饭吧?
第73章 “她真这么说?”和平大……
“她真这么说?”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的生产大队长和大队书记们, 坐在他们破旧的大队部里,脸上的褶子里全是愁苦。
“不管她说的是不是真的,今年的春耕反正是废了, 山脚下的地干的种不出庄家来,不如去河滩上试试!”有年轻人拍着桌子就说。
被年长的男子狠狠瞪了一眼:“你说的轻巧?要是真下雨了咋办?”
“咋办咋办?下雨了就去山脚下补种, 不下雨河滩上种的就是咱活命的粮食, 现在村里还有没有粮食了?粮食都吃完了, 就剩下点种子了,不试一下,等死吗?”年轻一点的男子焦急的跺脚大哭:“河滩上荷叶都被吃了大半, 去年也是这样,年底莲藕都没挖出来多少,今年再不改变, 放任大伙儿吃下去,下半年怎么办?上半年还有菱角菜和荷叶给他们吃, 下半年这些就没了!”
一群人坐在光线灰暗的大队部里,内心艰难抉择。
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 可能就决定了整个大队好几个村子的村民生死。
“要是梅雨季节真下雨,不仅仅是河滩被淹的问题,是没种子了!”
“没种子就去找周书记要!找孙主任要!蒲河口的种子哪里来的?难不成还是他许金虎自己掏的腰包?不还是上面发的吗?许金虎能跟上面讨种子, 我们就不行?”原本哭的男子抹了把眼泪吼道:“我去哭, 我去求, 我跪下来求他们!”
同样都是大河以南的生产大队, 临河大队就像是亲娘生的,他们几个大队就跟后娘养的,但凡有什么好事,都是临河大队优先, 许金虎那蛮子,什么都抢,不给他临河大队?那就啥大队也别想有了!
十分难缠!
久而久之,就给上面人造成了一个印象,就是有什么好东西,首先就想到临河大队。
那许金虎也是个很会攀关系的,抱着孙主任大腿就喊亲哥,谄媚的叫人没眼看!
最终还是大队书记说:“许金虎性格怎么样先不说,他本事还是有的,不然也不会这么快从二十七级干部,一下子升到二十三级干部,一下子成了那什么蒲河口一把手。”他们这些大河以南的人,都无比的熟悉,同属于一个公社的他们,经常在公社开会遇到,都属于土地贫瘠的竹子河以南的蛮荒地带,只有他们临河大队在公社领导们心中的地位,一点不比河东的人地位差:“不行的话,我们就去问问许金虎,河滩种红薯这事,能不能干!”
和许金虎斗了半辈子,也被许金虎压了半辈子的大队长说:“你问他?他许金虎奸滑似鬼,你能从他那里得到一句准话?”
这都不是准话不准话的问题了,他们知道在河滩种红薯有风险,许金虎难道能不知道?不外乎那家伙胆子比天大,赌性高,敢赌罢了。
他们胆子小,畏首畏尾,没有他那样的赌性。
一旦赌输了,牵连他们自己的职位都是小事,那都是一个大队老百姓的命啊!
他们哪里敢赌?
你去问许金虎,不论他的回答是什么,那责任就转嫁了大半到许金虎身上,到时候上面问,就说是许金虎带他们干的。
许金虎或许不是谋略挂的人,但他可一点不傻,傻子能当上大队长?
那年轻的没啥话语权的小队长急的直挠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们说怎么办?现在就是春耕没得救,只能河滩种红薯,种,还能活命,不种,就等死!”
老人总归没有年轻人敢想敢拼了,但被年轻男子逼迫,还是无奈地叹口气说:“种吧种吧,都到这种时候了,不种也活不下去了。”老大队长叹气,“这事就教给你负责,我年纪大了,跟不上你们年轻人想法。”
他心里也在想着,要是这回能熬的过去,他也该退下了。
年轻男子也不推脱,说:“临河大队的那妇女主任不是说,他们大队来了个技术员,指导他们种植红薯什么套种吗?我们能不能把他请过来,也指导指导我们?”
他们大队倒是也来了技术员,还不是外地的,就是本市的,这没用的家伙,本地人都听不懂他们讲话,双方鸡同鸭讲,都听不懂。
“我听我儿媳妇说,临河大队的技术员是京城来的,临河大队就两个人能听懂他说话,一个是他们大队书记江天旺,我听说,要不是赶上了旱灾,他都要升了,他能来给你当翻译?还有一个就是你们说的临河大队妇女主任,你们别以为她是个小丫头就轻视她,临河大队那一千多亩地,就是她带头开垦出来的!”
他们虽不如许金虎在水埠公社吃的开,但也都是老队长、老书记了,自然也有他们的消息渠道。
原本对于许明月年轻,又是女人,本能就轻视三分的人,闻言也不敢再有轻视的心了。
大队长说:“不是说一拢红薯,一沟大豆吗?这还不懂?都是种庄稼的,又有多难?就照这个去种,我就不信他许金虎种得,我们种不出!”
现在种春红薯,其实有些晚了,因为还要育苗,要是能早上一个月,还能赶上下半年的秋红薯种植。
蒲河口是没法子,种了冬小麦,他们这里的冬小麦要五月份成熟,只能等冬小麦收割完了,再种红薯,他们因为之前没有育苗,只能赶着和蒲河口一样的时间了。
有个好处,许金虎既然那么会种地,又有什么京城来的技术员指导种植,他们就学着他们,跟着种就是了。
他们真找上许金虎,态度放低一点,跟着学习,许金虎还能不教?
他儿媳妇还是临河大队胡家村的呢。
许明月原本也只是尝试看看,能不能改变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的命运,从而改变奶奶一家的命运,没想到真的有效。
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的人也不含糊,做了决定后,就去蒲河口找许金虎去了。
从许金虎嘴里得到一句准话,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你要说跟他学着种地,他是没意见的,都是乡里乡亲的,大河以南,就属于他们三个大队关系最近,说着一样的语言。
“你想学,学就是了,谁还能拦着你们?”许金虎巴不得在他们面前炫耀呢,看看他种的这麦子,看看他套种的花生和大豆,看看他许金虎,以前和他们一样只是二十七级干部,现在都比他们高四级了!
别看许金虎炫耀的态度,有多么让人不爽,可蒲河口位置的丰收,还是让过来近距离观看的和平大队、建设大队的大队干部们震惊不已。
本就是旱年,外面粮食全都因为旱情减产,这蒲河口的麦子不仅没有受旱情影响,反而因蒲河口的河泥肥沃,大水沟挖的及时,麦穗大而饱满不说,就连下面套种的大豆、花生,看着都生长的非常好,一点没受影响的样子。
他们望着蒲河口一望无际的又绿转金的麦穗,羡慕的眼睛都要红了。
他们这下相信,河滩是真能种粮食了。
“这就是你们临河大队的套种啊?”他们反复向许金虎询问套种的方法,许金虎倒也不藏着掖着,不仅跟他们说套种的技巧,连许明月在蒲河口搞的堆肥技术,也是一点不藏私的告诉他们。
这东西藏私没用,旱灾年间,人都要饿死了,他们要是没了活路,临河大队也讨不了好,几个大队之间祖祖辈辈的打架,祖祖辈辈的通婚,换算下来,都是七弯八拐的亲戚。
这些沤肥的方法,要不是素有威名,又实实在在种出这么一大片麦子的许金虎说的,他们都不敢相信:“这芦苇还能跟大粪放一起沤肥?野蒿还能沤肥?山上的土也能当肥料?”
他们真是闻所未闻!
这河滩的芦苇荡,就跟莲藕一样出名!
莲藕是成片成片,一望无际,芦苇荡则在河边,在河堤的田埂里,当地人都割了回来编织芦苇席,又卖不上价,邻市那边的芦苇比这么还要多,放眼望去,路上晒得全是割下来的芦苇。
就这东西,还能当肥料的话,那得多少肥料啊?
许金虎说他们:“你们要搞的话,就快点,沤肥是要时间的!”他转头喊许明月:“兰子!大兰子!”他双手背在身后,十分得意的迈着将军步:“你来教他们怎么沤肥,我还有事情。”
许金虎是真的忙,整个春天都忙的脚不沾地。
会抽出时间来跟他们废话,完全就是炫耀的心思遮掩不住,现在炫耀完了,就又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随着旱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灾民,从省北往省南来求生,虽然能来到他们大河以南的灾民少之又少,之前能来那么多,完全是上面领导自己用车、用船拉过来的,不然隔着大河、大山,纯靠他们自己走,找都找不到进这边的路。
现在新涌来的灾民,大多都是去年就来过这边,带着莲藕回去渡过了除夕,原本想着今年春天肯定要下雨,回家乡好好种地,好好活,哪晓得老天爷不给活路,又带着家人、亲戚,成群结队往这边来了。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到了河滩,就有水,有莲藕。
听大柱子说,那边的河滩有挖不尽的莲藕,摸不完的河蚌!
到了河滩,就能活!
第74章 许明月终于正大光明的出……
许明月终于正大光明的出现在了和平大队, 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找自己奶奶的家在哪儿。
不是她过去没有去过小舅爷爷家,实在是她看到的小舅爷爷家,和现在都奶奶家, 那完全就不是一个房子,不是一个地。
她小时候, 小舅爷爷的家在村中心的位置, 房子是老式灰色砖瓦房了, 而不是现在的土石结构。
她也终于见到了,奶奶一直到老了,说到自己早逝的父母兄长, 还流眼泪的家人了。
只是他们都不认识她而已,奶奶也不认识她,可她却一眼就认出来奶奶。
在这个男人都普遍身高一六零的年代, 奶奶是个身高超过了一六八,体格健硕壮美的大姑娘, 扎着两个粗麻花辫,在人群中极其的显眼。
不是那种顶漂亮, 但也五官端正,大脸盘儿,面如满月。
哪怕是在干旱年间, 她身上依然有股极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两只粗壮有力的手臂扛着小船, 小船里还坐着她年幼的弟弟和渔网, 还有一船的菱角菜,健步如飞的往家赶。
许明月怀疑自己的巨力,是不是就遗传自己的奶奶。
她小时候对奶奶的印象,就是打人巨疼, 她妈曾经就说她长了一双和奶奶一样的铜锤手,巴掌落在别人身上,就跟一把铜锤砸了下来!
可能也是她这一身怪异的巨力,使她几十年都处于许家食物链的顶端,无人敢忤逆,一直到她晚年信了基督教之后,性格才软和了一点。
是个极为霸道、自我、想得开、健康且长寿的老太太。
说实话,相较于任劳任怨宛如老黄牛般,只知道奉献,苦了一辈子的爷爷,从女性的角度,她是更欣赏奶奶的精神状态的。
“许主任,你看啥呢?”察觉到许明月走神,脸一直追随着那边看,和平大队的生产大队长问许明月。
许明月这才收回一直追随少女版奶奶的背影,说:“那姑娘叫什么名字?好大的力气。”
“她啊,她叫吴二姐,她力气确实大,男的都比不过她,跟壮劳力一样拿的满工分。”这年头,能和男的一样拿满工分的女人不多。
要不是满工分只有十工分,她能拿的更多。
就好比同样挑堤坝,男的就是十工分,女的只有八到九个工分,她听她妈说,她年轻时,女人只有七点五个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