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71章

作者:九紫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成长 日常 穿越重生

  小阿锦也沉默了。

  原因是, 两个人都对猫狗过敏,只要一碰到猫狗,就会身上起疹子, 呼吸道发痒、干咳,不舒服。

  两个人都超级喜欢猫狗, 许明月没生小阿锦前, 晚上做梦都想养狗, 大约是想养狗的愿望太强烈了,结果自己生了个哈士奇出来。

  阿锦小时候的精力旺盛的要命,和哈士奇一样, 需要天天遛的类型,一天不遛就拆家,你永远都想不到, 一个朋友在家里的破坏力有多么的具有想象力。

  小阿锦叹了口气:“我还是和舅妈的宝宝一起玩吧!”

  小阿锦小时候上的幼儿园是蒙氏教育,大中小混班, 小阿锦上中班时,班里送来了两个刚满一周岁特别可爱的小妹妹, 她像照顾洋娃娃一样,喂两个小妹妹吃饭、喝水,教她们穿衣服。

  回来后, 就一直想让许明月给她生个弟弟妹妹, 许明月每次都严肃的告诉她:“想不想生弟弟妹妹, 是妈妈的权利, 妈妈想生才会生,别人都不可以催,明白吗?”

  所以哪怕小阿锦自己超级想要有个弟弟妹妹陪她玩儿,她也非常尊重妈妈的意愿, 因为选择生不生弟弟妹妹,是妈妈的权利,别人不可以干预。

  在清明节前三天,他们这里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由于他们省解散了公共大食堂的事,严重违反了集体主义的政策,他们省老大和一些高级干部,被上面日报点名登报批评了,说他们是资本主义做派,让他们做批评和自我批评。

  这事传到竹子河南边的时候,都已经是清明节了,和这个消息一起来的,还有两条重要的通知,一是,全省恢复大食堂集体制度,二是为了防止山火爆发,今年清明节,禁止在祭祀的时候有明火,说明白点,就是禁止烧香烧纸钱。

  收到上面这几条指令的人都很懵。

  “不是刚解散了大食堂,粮食都返还给村里人了,锅都没了,现在又搞大食堂?啥意思啊?”

  临河大队的大队部干部们,拿着报纸和上面的指令,坐在会议室里,全都懵逼了。

  大队书记抹了把脸,“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情况,大家商讨一下,这事要怎么搞。”他满脸问号的问从京城过来的孟技术员:“孟技术员,你是从京城下来的,这上面什么情况,什么意思,你有没有什么消息,跟我们说说的?”

  原本宛如隐形人坐在后面的孟技术员突然被大队书记问到,抬起头,有些茫然的看着大队长,脸上仿佛写了一个比大队书记还要大的问号,“嗯?”他指着自己:“你是在和我说话吗?”

  大队书记说着水埠镇普通话:“对,这上面怎么朝令夕改的?刚说解散了大食堂,就又要重建。”他指着报纸上被点名批评,并用严厉语气批判他们省老大等一群干部,让他们做检讨和自我批评的内容说:“这上面字我咋看不懂?”

  孟技术员眼底闪过一丝嘲讽,依然满脑袋问号:“嗯?”

  大队书记说了好几遍,孟技术员都听不懂他的普通话,急的许大队长对许明月一挥报纸:“许主任,你快给我跟孟技术员翻译一下,这上面政策一伙儿一个样,你快让孟技术员跟我们讲讲到底什么情况!”

  什么情况?整治斗争呗!

  孟福生和许明月心里都清清楚楚是什么情况,却什么都不能说,许明月也心知孟技术员很明显是在装听不懂呢。

  孟福生来临河大队大半年了,虽然他不和村里人交流,也确实听不懂这边的方言,但大队书记的话,他想听懂的话,勉勉强强还是能听懂的,绝对不可能出现大队书记说了好几遍,他还完全听不懂的情况。

  所以许明月一眼就看出来,这个人是装的。

  可她并未拆穿,而是说:“上面的事情离我们这些底下的小老百姓远着呢,倒是这清明节祭祀,禁止明火的事,才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许明月前世在网上看到过一则消息,好像是这个年代,有个著名的大山发生了山火,直接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以亿为单位。

  这个年代的上亿!

  这个禁止清明节明火祭祀的指令下来,按道理来说,是不是只要通知到了,就人人都遵守?

  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这个年代,有部分人的自私、冷漠、愚昧、无知、固执,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不论上面人怎么和他们说:“现在老天不下雨,万一有火星子点燃山火,把你家都烧了!”

  依然有很多人,完全不听,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想偷偷上山给老祖宗烧纸。

  大队书记只能管得住江家村的人,管不住许家村的人,只能临时把许大队长喊回来。

  许大队长的铺河口现在倒是管的服服帖帖,回来后,听到都明令禁止了,不准上山明火祭祀,还有人明火祭祀,气的把抓到的人,拿着竹棍就劈头盖脸一顿抽:“你特么脑子里都是屎吗?叫你不能上山不能上山,你特么还上山烧纸?多少天没下雨了你是不知道,你是猪吗?”

  被打的人抱着头,哭的嗷嗷叫,可还是喊:“我老子娘晚上托梦喊饿,我有啥法子嘛!”

  “你还有理了是吧?山下面哪里不能烧纸?喊一声你老娘下来收钱不就行了?脑子被屎糊住啦?”说完又想起来:“都不许在山脚下烧纸钱!要是有一丝火星子飞出去引发山火,我就是把你全家毙了都不够!”

  他指着许家村的一圈人:“去河滩上,去堤坝上,去起不了火的地方!猪脑子们哎!”

  许大队长这一提醒,宛如醍醐灌顶般,提醒了许家村的人。

  之前他们就看到有人到荒山大水沟对岸的路上烧纸钱,于是很快,许明月家对面的路上,又全都是来烧纸钱、烧线香的人,这次因为是清明节,他们这里清明习俗,除了烧纸钱外,还要用黄色纸钱,折叠成三角形,再上下一剪,抖开就是长长的轻盈的纸幡,往年习俗是要插在坟头上的,有搞不清自家老祖宗坟在哪儿的,一般都是沿着上山的那条路,一路往上插,一路撒纸钱,喊各家的老祖宗来收钱。

  由于许明月家正大门对着的那块地方有限,抢不到那块位置的人,就从许家村村口的位置开始排,一直到许明月家大门口位置,全是来祭祀的人。

  大队书记看到许家村人在荒山隔着水沟的路上烧纸,也觉得不错,于是从江家村到荒山的这半条路,很快又都全是来烧纸钱,挂纸幡。

  抢不到许明月家正对门这条路的人,就去江家村村口老井的方向,对着荒山烧纸钱,挂纸幡,许家村人见到,也到荒山靠许家村方向的田埂上,烧纸钱,挂纸幡。

  甚至施、胡、万三个村子的人,今年祭祀,都是跑下面来,在荒山对面的路上祭祀。

  就连老太太,都带着许凤台、许凤莲、许凤发他们,来到许明月家大门口对面的路上,朝着许明月的房子磕头、烧纸钱。

  许明月看看老太太,又看看磕头磕的无比虔诚的许凤台他们,心想自己是不是也跪下磕一个,毕竟都是自己老祖宗。

  她抱着小阿锦,刚指挥着她要跪下,就被老太太忙拉了起来,说:“你不用磕,你不用磕,好孩子,你和阿锦就别磕了。”

  许明月对村里的流言是一点都不知道,她本就不怎么与村里人打交道,这段时间她还每天铺河口、荒山两头跑。

  知道内情的人,就更不会过来和她说。

  比如大队长、许凤台、许凤莲他们,总不能当面问她一句:“你还是不是我们大姐?你是河神娘娘吗?”

  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在内心知道,这个人是他们的阿姐/阿妹就行了。

  就是大伯大伯母他们,看她的眼神怪怪的,总是欲言又止,可最终什么都没说。

  许明月本身就不是什么好奇心很旺盛的人。

  一时间,许明月家前、左、右,都围满了,白花花摇曳的纸花,看的特别的渗人。

  许明月还不能去清理,一来晦气;二来,那是人家烧给自己祖先的纸钱,你要去给它们都摘了,捡走扔别的地方去,别人真会来找你拼命。

  饶是胆子巨大的许明月,在傍晚时分,走在这样的路上,也不禁心头发毛。

  于是,许明月抱着小阿锦,和村里唯一一个京城来的,对这里的语言、习俗都完全不通的孟技术员,三个人像个局外人般,站在许家村村头的稻场上,看着围绕荒山发生的一切。

  “发生了什么事?”孟技术员和这里的人沟通的唯三媒介,就是许明月、小阿锦和大队书记,临河大队的这种集体行为,在孟技术员眼里,是他所不理解的当地习俗。

  许明月抱着小阿锦,望着她家旁边的树上、地上飘满的纸钱、纸花:“我也不知道。”顿了顿,她又不确定地说:“大概是今年清明节,不能去山上祭祀,他们就在下面烧纸钱吧?隔着大水沟不容易起火?”

  可大队长不是说在河滩和河堤上烧吗?为什么要围绕着她家烧?

  要说在搞集体霸凌的话,又不像,村里每个人见到她,都对她笑,讨好地笑,有点敬而远之的味道。

  不光是临河大队的人,就是许凤莲几个人,看到她,都看着许明月和小阿锦瞧。

  过去整天待在一起,他们是完全没感觉的,可听了村里人的传言后,他们这些亲人听到,都有些吃不准了。

  毕竟,作为最亲近的家人,许明月有什么变化,他们其实是最清楚的,甚至有些事情,他们心知肚明,没有说罢了,甚至还在帮着阿姐打掩护。

  比如许凤台给许明月所有的水杯、热水瓶都编织的竹丝外壳。

  这种事,他们还不好和许明月说。

  家里人唯一对她态度有变的,就是赵红莲了。

  对她的态度变得更尊敬,更小心了。

  让许明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几天后,赵红莲晚上发动了,生了好几个小时都生不出来,许凤莲过来敲门通知许明月,赵红莲要生了,喊她过去。

  嫂子要生了,作为大姑姐的许明月肯定要去的嘛,看有没有什么要帮忙的地方。

  她也忙从厨房抓了把挂面,带了两个鸡蛋给赵红莲带过去。

  刚一到新屋,新屋的人全都激动了,就听大队长媳妇声音老大的喊:“红莲,红莲!大兰子来了,河神娘娘来了,有河神娘娘镇着,肯定能平安生出个大胖小子来的!”

  话音刚落,就听到里面突地发出‘啊’一声惨叫后,很快就又传来‘哇’一声婴儿响亮的哭声。

  接着是里面大队长媳妇喜气的笑声: “生了!生了!是个大胖……”

第76章 【双更合一】 “生了!生……

  “生了!生了!”里面的大队长媳妇高兴的声音顿了一下, 又立刻说:“生了个大胖丫头!”

  她笑呵呵的出来报喜:“头胎姑娘好,先开花,后结果!”

  她说的大胖丫头, 还真的不轻,她们没有上秤称, 但大队长媳妇也接生过不少产妇了, 光是今年就好几个, 连续两年干旱,哪怕许家村因为有老村长和许大队长坐镇,收的粮食不少, 没有饿死人,可口粮也十分紧张,每家每户也就刚好撑着饿不死的程度, 要说吃的多好,还真没有。

  就是过年分的猪肉, 都还腌制在地窖里,没舍得吃, 就等着双抢的时候给家里壮劳力们沾点儿油腥呢,妇人在家中地位低微,哪怕是怀了孕的产妇, 在这灾年, 也就菱角菜、槐花等野菜混着藕粉、红薯粉、豆粥, 灌个水饱罢了, 可想而知生出来的娃儿能有多大,说的形象点的,生下来真的比老鼠大不了多少。

  可赵红莲生下的丫头,体重在手里一掂量, 起码有四斤重,这个体重在这时候,真的是‘大胖丫头’了,这也是她为什么在接生到孩子的第一时间,以为是男娃的原因,以为是男娃才生的这么壮实,谁知道这么一扒拉,竟是个女娃娃。

  她心底虽然有些失望,希望侄女儿第一胎生个男娃,在许家站稳脚跟,但她作为赵红莲的姑奶奶,当然也是期望侄女儿日子过得好的,当下口风一转,就恭喜起来。

  老太太虽有些失望,可还是高兴地笑道:“都好,都好,先开花后结果,只要是自家的娃儿,都好!”

  大队长媳妇看老太太神色不似作伪,也高兴的笑起来。

  许凤台更是笑的嘴角都咧到耳后根,在这个十六七岁就开始结婚生娃的时代,他二十五岁才有第一个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都把他高兴的不行,想去抱着奶娃娃,伸了伸手,又收回来在裤腿上擦了擦,不敢抱,小心地问大队长媳妇:“二婶儿,红莲咋样了?”

  几个人都眼巴巴的看着大队长媳妇。

  大队长媳妇看着许家这一家子如出一辙的表情,心底不由暗叹没给侄女儿找错人家,笑着说:“生太久了,有点儿脱力,家里有没有吃的?给红莲煮点吃的。”

  许明月忙将手里的挂面和鸡蛋塞到许凤莲手里,“小莲,快去把面条和鸡蛋给嫂子煮了。”

  许家早就为赵红莲生产的事做准备了,除了每家每户都有的红薯粉、藕粉、大豆、花生外,这段时间许凤发在大河沟里用渔网捞的鱼、黄鳝、泥鳅,都在大水缸里养着,平时三五日送一条小鱼来,叫许明月帮着烧一下,添上些野菜,给赵红莲补充营养。

  倒不是老太太和许凤莲不愿意给赵红莲煮鱼汤喝,而是她们烧鱼,就只有盐和姜片,烧出来的鱼要么腥味太重,让怀孕的赵红莲闻到就呕的吃不下,要么就是去腥的姜片放的太多,就跟喝鱼腥味儿的姜汤差不多。

  也不知道许明月是怎么煮的,鱼汤都是奶白色的,汤鲜味美。

  她定做的小石磨也到了,偶尔她不忙的时候,还会磨些豆子做豆浆、豆腐、豆干。

  和公社里买的豆腐不一样,她做的豆腐叫水豆腐,真嫩的跟水一样,放在鱼汤里,混合着嫩绿的枸杞菜,真的是神仙来了都不换!

  这个季节的鱼正处于繁衍的季节,鱼都不大,小的只有手指头长,大的也不过巴掌大,都是农村最常见的鲫鱼和鱤鱼,其中又以鱤鱼居多。

  鱤鱼形状细细长长,喜欢成群结队的出现,通常一点小鱼肠子撒下去,许凤发用许明月拼拼凑凑给他做成的渔网,一网兜下去,就是一小碗鱤鱼。

  现在拥有渔网的许凤发,已经成了全村小男孩们羡慕的对象了。

  鱤鱼个头也就比手指长不了多少,所以网到的鱼都给了赵红莲吃,许凤台、许凤发、老太太她们即使是只吃豆腐、枸杞菜,也吃的满足的很,尤其是老太太,她的牙不好了,老的野菜,她的牙齿嚼不动,只能干吞干咽,许明月的嫩豆腐一出来,顿时成了老太太的最爱。

  但她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时候许明月居然还能拿出一把挂面和两个鸡蛋出来,这两样东西,就是平常在农村都十分珍贵,更别提在旱灾年间了。

  许凤莲舍不得,有心想让阿姐拿回去,让她自己吃,或者给小阿锦吃,可当着大队长媳妇的面,自然是不能说这话的,只好说:“哎!”

  大队长媳妇也是没想到,许家居然能拿出这样的好东西给侄女儿吃,一般生了女儿的媳妇,哪里有挂面、鸡蛋吃啊,能有碗热水喝都不错了,还有不讲究的公婆,听到生的是女儿,就在产妇窗户外面骂了。

  她高兴的笑容满面,进了里屋,一边给赵红莲揉肚子,一边将外面的情形低声和赵红莲说了,对她眨着眼睛说:“姑奶奶这个媒没给你保错吧?没一个人有二话,都高兴的不得了,你那大姑姐还带了挂面和鸡蛋来,叫你小姑子去煮了。”

  原本心里还有些忐忑自己生了女儿的赵红莲,闻言也不由松了口气,有些脱力的躺在炕席上。

  孩子生下来后,并不是事情就完了,大队长媳妇还要使劲的给赵红莲揉肚子,把里面的胎盘揉出来。

上一篇: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