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120章

作者:苏西坡喵 标签: 宅斗 市井生活 日常 先婚后爱 HE 穿越重生

  方梨对外面充满了好奇,但屋中令人食欲大开的饭菜香味又勾人的很,她天人交战,最后笑吟吟地看着秋儿说:“秋儿,你当时不是说要早些把铺子开到姑娘的身边吗?”

  秋儿说:“这又不冲突。明年这个时候,我一定回到姑娘身边了。”

  她的后半句话是看向许栀和说的。

  那会儿,自己一个人顶三个人用,后面姑娘担心她吃住不好,每次写信过来,都会在包裹里面放入十两银子。

  在店铺开张的前期,各项东西添置起来都是要钱的,后来随着铺子走上正轨,赚的钱越来越多,大抵是除夕那会儿,她每个月都会反向放三十两进去,托人捎给在汴京城的许栀和。

  许栀和望着店中的陈设和布置,笑着说:“我可等着那一天了。”

  秋儿斩钉截铁:“那是自然。”

  她等对面的二楼修好,便能在原基础上扩大一圈,那时候的银钱,应当足够支付她在汴京城开一家店铺了。秋儿在心中规划的明明白白,瘦猴做事机灵,不需要人提点就能自发为和乐小灶贡献点子。小槐做事沉稳,两人配合之下,能看到铺子。

  在她的计划中,瘦猴与小槐到时候就去对面,翠雁在这边看着本家,若是人手不够了,倒是再去挑选一批合适的人家。

  思及此,秋儿忽然站起身,招呼道,“小升,你过来一趟。”

  正在擦桌子的小升听到秋儿的呼唤,站起身走到她们桌前,他心中记着刚刚瘦猴说的话,一一问礼:“许娘子,秋儿掌柜。”

  秋儿凑近许栀和的耳边,压低声音说:“姑娘,小升和瘦猴不一样,并不是我在人伢子那边收下的,他是我去年在雪地里面捡到的,那时候照顾他长大的老人家刚刚过世,我给了他一笔银钱安葬了老人,他便主动说要过来帮忙,说是分文不取,后来我瞧着他做事沉稳可靠,便留在了和乐食肆。”

  许栀和不动声色地看了“小升”一眼,以她看人的角度来看,小升虽然看着比店中另一位瞧着木讷些许,但是眉眼之间忠厚,是个可信任的人。

  “这很好啊。”

  许栀和不假思索。

  比起单纯的月例和雇佣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更加牢靠,尤其是秋儿曾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伸出援手。

  秋儿说:“姑爷会太平州参加秋闱,等中了名次,免不得要与人应酬,等良吉跟在姑爷身后,姑娘身边就缺人使唤了。小升虽然才十六岁,但是天生力大,能拎起两满桶的水。姑娘,你把人留在身边吧?”

  许栀和笑了:“你这般打算,问过人家没有?”

  秋儿愣了愣,才慢吞吞地说:“还没有。”顿了顿,她在许栀和温和的笑容中补充道:“但是小升向来很听我的话,我说东,他不会往西的。”

  许栀和:“因为雪天施以援手的人是你呀。而且你现在看顾着两家铺子,自己都忙不过来,身边正缺人帮衬。我怎么好抢你的人用。”

  “这才不是抢!”秋儿的声音不自觉地大了些,“最困难的时光都过来了,现在什么都好。反正二楼建好,还是要招新人的。”

  她看向一旁安静站着的小升,问他:“你可愿意跟在姑娘身后?”

  小升目光看向许栀和,半响,微微点头,“愿意。”

  秋儿说:“看吧!姑娘,他愿意的!”

  许栀和没有立即下定决心,而是对秋儿说:“反正我还要在应天府住个月余,先试试能否相处得来。”

  秋儿听罢,找不出反驳理由,虽然小升做事稳重,力大无穷,但是用人,还需要看适不适合。

  她让了一步说:“听姑娘的。”

  许栀和的视线重新掠过小升,他依旧站着,安安静静,不慌不忙。

  和他的淡定形成截然相反的是瘦猴,他心思活络,主动站在门口招揽客人,他这么卖力也不是没有理由的,每满五个人,秋儿掌柜每天多给一文钱。

  有了钱就有了动力,许栀和亲眼见到了原先还不是很感兴趣的几个过客,在瘦猴流利得如同说快板的嘴皮下走近了铺子,点了两碗饭菜。

  如果今日秋儿举荐的是瘦猴,瘦猴大抵会不假思索地说“愿意”,但到了小升,他则会犹豫一下才说“愿意”。

  两个人一个机灵一个沉稳,都是很好。

  日后如果真换了院子,变得更大更宽敞了,又不是不能招到人。

  后厨的饭菜做好,瘦猴过来招呼小升一道过去端菜。许栀和与方梨远道而来,几乎是风卷残云一般吃着桌上的饭菜。

  秋儿也拿出筷子陪了几口,但更多的时候,她都是眯眼笑着望向两个人。

  原来看着姑娘和方梨姐姐这般安心地吃着饭,不需要操心何处落脚,这感觉这么好。

  而且一想到这样的日子还能差不多持续一个月,她更开心了。

  吃饱喝足,略在店铺中小坐一会儿,秋儿带着她们走到对面去。

  瓦匠正在做事,看到秋儿过来,停下了手上的动作,提醒了一句:“秋儿掌柜,这边灰尘大,你小心些。”

  秋儿对他们说:“几位大哥辛苦了,店中熬了甘草薄荷茶,几位大哥歇息片刻吧。”

  许栀和不知道秋儿是什么时候吩咐的,可能是她和方梨吃饭的时候,秋儿准备的。

  小升拎着两只木桶,一只里面装满了甘草薄荷茶,一只桶里面装着粗瓷碗。

  做饭食生意的,最不缺的就是碗筷。

  正在做工的大哥眼睛一亮,招呼几个正在做事的弟兄下来喝茶水。这茶水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但在这样的暑热送来一碗甘草水,比什么都可贵。瓦匠记挂着秋儿掌柜的好,准备明日就去城东木坊家挑最重要的大梁过来,早早准备妥善,不叫人忧心。

  趁着他们休息的功夫,秋儿带着两人转了转。

  这边的铺子看着比对面的和乐小灶略大些,但内里正在建设,只能看出个大致的轮廓。

  秋儿问许栀和:“姑娘对这间铺子有没有什么想法?”

  她原先的计划中是和对面和乐小灶串通,但现在许栀和到了这里,她自然想询问一下许栀和的意思……反正现在什么都没有,要是有旁的主意,建成别的也不是不行。

  许栀和观察了晨间的到和乐小灶吃饭的人,清晨的时候人就很多了,大多数都是去书院的书生,也有赶着去码头的挑夫,一口气能吃两碗米饭。

  虽然没有见到午时晚间的盛况,但基于此,不难想象人数之多……也怪不得秋儿出手阔绰了起来,不仅能寄钱回来,还能有余钱盘下对面的铺子。

  “还是先与和乐小灶一致,两家相对,客人密集,”许栀和说,“短期先不做更改。”

  街道上原先有三四家饭肆,但随着和乐小灶的兴盛,那几家饭肆生意肉眼可见少了。

  秋儿说:“奴婢与姑娘想的一致,等和乐小灶生意更好,本家那边可以试着开拓羊肉饼、卷饼等生意。”

第82章

  秋儿说这些的时候满怀憧憬,眼睛散发着亮光。

  她要把和乐小灶做成应天府最大最好的快捷饭肆,做大做强,让姑娘和自己都过上吃香喝辣的好日子。

  秋儿壮志踌躇,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做得到。

  两人在屋里面转了一圈,直到瓦匠回来,三人才退了出去,回到本家。

  坐下后,秋儿明显还有许多话想说,她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小槐端着茶水上前,秋儿才端庄了一会儿。

  许栀和倒茶放在她面前,笑着说:“先坐下喝一口茶水。”

  秋儿说:“姑娘,我还想带你们去看院子。小升是跟着老人一路流浪过来,瘦猴也不是应天府本地人,翠雁娘亲又生了弟弟,现在家中拥挤,我便在后面的民居盘了三间屋子。要是姑娘不嫌弃,晚间时候我搬两床被褥出来,不过要劳累姑娘和方梨姐姐挤一挤。”

  说完,她又觉得不是很妥当,那三间屋子狭小,姑娘住里面,会不会觉得拥挤?

  要不还是去应天府的府前大街寻一家客栈吧,宽敞,还有人随时待命伺候,她现在的银钱虽然不宽裕,但也不至于过得太拮据。

  “这些稍后再商议,”许栀和比了个手势,示意秋儿稍安勿躁,她拉着秋儿往旁边走了走,压低声音询问,“对面那间铺子是盘下来?还是买下来?”

  秋儿实话实说:“回禀姑娘,是买下来……可惜奴婢的银钱不够,只付了一半,还差五百两没有结清,每拖延一个月,要多付五两银子。”

  五百两,许栀和能出得起这笔钱,不过她并没有带在身上。

  现在的货币不同于后世的线上交易或者轻薄方便携带的纸笔,大多是铜子、银子乃至于金子,五百两银子也有四十斤重了。

  不过大抵也就是在大宋的初期,形成了最早的官府认证的货币——交子。许栀和的历史知识早就随着高考结束一道送还给了历史老师,她不太清楚具体出现的年份……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纸币的出现。

  那时候,该多方便啊!

  许栀和微微沉吟,招呼来站在门口磕瓜子的良吉,压低声音在他耳边说话。

  良吉的面色变化十分精彩,从一开始略带不情愿,到后面的震惊,最后拍着胸膛说:“大娘子,你只管放心。”

  一开始听到又要回去,良吉下意识地有些排斥,虽然汴京和应天府离得近,但是一路上坐着马车,屁股都坐裂开了。听到是回去拿五百两白银,他的一双眼睛睁得圆溜溜的。

  能得到大娘子的全然信任,区区连轴转算什么?良吉神清气爽地想,现在别说只是在汴京城和应天府来往,即便叫他坐马车来往与汴京与太平州,他也没有半句怨言。

  这都是为了大娘子,才不是他好奇五百两的白银是多少份量,绝对不是。

  秋儿在旁边听着许栀和的吩咐,脸上有些触动。她本以为姑娘会觉得自己只能出得起一半银钱的时候就买下铺子是草率之举,没想到姑娘一句指责和埋怨都没有,甚至出手帮自己兜底。

  而且姑娘现在能出手就拿出五百两,看起来赚到的银两并不比她逊色。

  和她不相同,她至少有铺子,可姑娘当时什么都没有,连房子的赁资都险些出不起。

  比起她,姑娘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秋儿思及此,心底的快乐越发明显:能陪在姑娘身边,与姑娘携手并进,真好!

  她像初见时候一般认真地看着许栀和,看着她神色认真和良吉说话,又看到她笑靥如花,仿佛松了一口气。

  等良吉离开,许栀和才说:“秋儿你是不知道,马行街上的一家铺子,一年光是赁资就需要八百两。”

  秋儿张大了嘴巴,一双瞳孔之中满是震惊,半响,她突然走到柜前,找小槐要了白纸和笔。

  许栀和托着下巴看着秋儿的举动,见她一脸苦大仇深,有意缓合气氛:“是不是被吓坏了?——所以啊,能花一千两就在应天府买到这样的铺子,可是赚大发了。”

  秋儿好像在听她说话,又好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她在纸上一阵捣腾,半响,抬起眼睛,满是笑意:“姑娘,明年三月,我就能去你身边了!”

  一年的赁资,和应天府经营的本金,她再攒八九个月,就能攒出来了。

  她脸上的笑意太过于无忧无虑、太过于直白炽烈,许栀和微微怔愣,才反应过来她说了什么。

  原来不是被赁资吓退了啊。

  秋儿欢呼一声,站起身抱在了许栀和的肩上,她的身量在同龄人中依旧娇小,但是身上却无端带着一股莫大的力量。

  许栀和在贴近她的刹那,也会被她身上的蓬勃鲜活所感染。

  她伸手摸了摸秋儿的脊背,轻轻地笑着:“三月,又是一个杏花飘荡的日子。”

  秋儿不明白许栀和在说什么,但不妨碍她的快乐,她现在恨不能让和乐小灶所有的食客都与她感受这份欢愉。

  许栀和想起了也是差不多去年的这个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件不太令人愉快的事情,她悄悄压低了声音在秋儿的耳边说话。

  当时转身离开多宝斋的时候心中有伤心、有委屈,现在回忆起来,只有往事随风的淡定。

  多宝斋的地契价钱太高,东家没出手成功,于是将其中的东西挑挑拣拣,又重新开张了起来,里面挂着几幅汴京城跟风所画的描金点染山河,却用笔粗糙,晕染痕迹过重。

  明晃晃的赝品。

  想去看真品,需要每月蹲着时间去常家书斋,否则去得晚了,就会被人高价买去,放在家中珍藏。

  掌柜还是那个掌柜,小二也还是那个小二。两人是东家的隔了七八代的亲戚,本身两人也沾亲带故,算是捧着发达了远方亲戚混上了一个铁饭碗。

  ……这“多宝斋”没前途,但是东家有前途啊!

  哦不对,现在的“多宝斋”改名叫了“墨宝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次许栀和去墨宝斋挑选画材,都会听到墨宝斋掌柜一炷香不带重复的抱怨……不知道的,还以为两家是同一人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