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西坡喵
倒不是许宜锦没有准备,而是许玉颜会直接将东西拿走。许宜锦一脸纵容地看着自己的亲生妹妹,然后对她说:“三妹妹,以后有了旁的东西,我再带给你。”
此事不了了之。
许宜锦笑看着许栀和,带上几分感慨道:“你成婚那时,汪府正巧遇上了事,我没能赶到,谁知中间一蹉跎,竟然也这么久了。你长高了,也长大了。若是在街上遇见你,我怕是不敢认。”
说话期间,她嘴角的笑容分毫没变,像是假人一般。
许栀和:“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二姐姐,府尹大人已经等很久了。”
说完,她转过头,不再看两个人。
许宜锦跟着转过身,同时压低声音问身旁的吕氏:“娘,这又是闹了什么事情?你知不知道——”
你知不知道陈允渡榜上第三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就连她那一整日见不着的官人都有一日特意回来,问她那陈允渡,是不是自己的连襟,还说着等殿试结束后,要去登门见一见人,联络感情。
“肃静!”
惊堂木猛地响起,许宜锦闭上了嘴。
见场上安静下来,魏清晏示意左判官接着说。
左判官道:“咳,今日许应棣指控许三娘不孝不义,吕氏,你身为许三娘嫡母,可有话说?”
吕氏:“我……我……”
左判官:“有什么就说什么。”
许宜锦心底着急,大感此事不妙。她连忙看向吕氏,压低声音道:“娘,三妹夫现在前程正好,可是咱们家最有前程的了。你可得慎重啊。”
汪延明在家中说了好几次,连备礼都准备妥当了。要是今日这件事被搅黄了,她回去免不得要受气。
吕氏听到了许宜锦的暗示,抿着唇角。
她本来都动摇了,可最后一句话,又让她坚定了神色。
“回禀大人,”吕氏跪在地上,“许三娘在家期间,行事多有悖逆。家中仆妇、小厮皆可作证。”
许宜锦猛然看向吕氏。
吕氏:“民妇字字句句,都是真话。”
左判官为难地看着府尹,“大人,现在嫡母指控,许三娘怕是要被禁留府衙。”
场上一时间安静得落针可闻。
方梨心凉了半截,连忙要出去找人。还没离开,就被衙役拦住,她快要哭出来的时候,正好看见一行人朝着这边过来。
是王维熙和良吉,还有姑爷。
姑爷来了!
她眼睛亮起,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一样。
只要陈允渡还在,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事情,这是他们的共识。
因为牵扯到陈允渡事情,衙役很快收到回应,将人放了进去。
他走动期间,许栀和的嗓音正好响起:“大人若要决断,还请多听其他人的说辞,父亲尚在家中。”
“请大人传信给我父亲。”
话音落下的瞬间,陈允渡正好走到许栀和的身边站定。
许县令庸碌懦弱,却好攀附权贵,现在陈允渡省试完毕,以他的性子,怎么舍得放手眼前的荣华。
说破了天,他也是许栀和的亲爹,只要这层关系不断,光是凭借那些想要和陈允渡攀关系者送来的东西,都够他活得滋润舒适。
甚至都不需要陈允渡露面。
左判官还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陈允渡。省试完毕,榜上前三一夜之间名字传遍京城,不过他们都太神秘,诗会雅集从不参加,众人心觉惋惜之际,又觉得理所当然。
榜上前三都是一甲预备役,旁人松懈就罢了,他们身为皇祐元年学子的佼佼者,该以身作则,非耽溺名利场。
左判官只在心中夸赞了一句,便立刻移转视线,看着正在言辞清晰的许栀和。
开封府是审讯之地,而非风月之地,装饰十分压抑,别说是一个不及二十的小娘子,便是他站在下面,都忍不住心生怵意。
又是牵扯到了孝义伦理,稍有不慎,便会被重判。
她却能不卑不亢陈言,光是这一点,就叫他眼底带上了两分赞赏。
左判官看向魏清晏:“大人,这……”
魏清晏合上了手上正在看的纸页,嗓音清冷:“合情合理,差人去问。”
吕氏还欲分辨,但衙役没给她机会。
许宜锦拽着自己的母亲,目露哀求:“娘,别闹了。”
吕氏目光空洞。半响后,涩然地笑了笑。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是许应棣说起了陈允渡,说他弄虚作假,后来牵扯到了许栀和,说她不孝不义。当时吕氏还在拦着他,说他一时情急之下,口不择言。
府尹和衙役大抵一样茫然,所以在许应棣走后,再三询问她的意思。
她本来想着就这样算了,可是许宜锦的一句话刺痛了她的心。许家,明明最有出息的是她的大郎。可许宜锦不懂她的苦闷,甚至说:娘,别闹了。
第128章
吕氏久久没有说话,左判官左等右等,没能等到她的下文,低叹一声,在纸上记录下来方才发生的事情。
许宜锦希望她能改了自己的说辞,瞧见她的面容后,将心底劝说咽了回去。
现在说什么,母亲都是听不进去的。
就像她赶到衙门的时候,想要对母亲和兄长说汴京不比峨桥县,万事需谨言慎行一样找不到机会开口。
母亲不会理解她的难处,只会埋怨她站得还不够高。
那一刻,精神上的疲惫远远超过了□□上的疲惫。
去峨桥县取证需要月余功夫,陈允渡又是省试后的备受关注的存在,左判官几乎没怎么费心,就小声对府尹道:“大人,许三娘的生母去得早,吕氏身为嫡母,一面之词不可轻信。等峨桥县那边传来结果再决断不迟,也正好不误了陈小郎君的殿试。”
魏清晏执笔的手微不可察地一顿,轻应了一声。
左判官松了一口气。念完决断后,吕氏是其中唯一一个想要反驳的,但没有人理会她。
衙门外,雨还在下着。
今日有惊无险,准备来说,当许栀和搬出来父亲时府尹还没有拆穿她和家人不睦的事实,就已经明白今日应当没有什么大事。
一套说辞定不了一个人的罪行。
表示谢意后,许栀和走到撑开伞的陈允渡身边。淅淅沥沥的雨点落在桐油糊过的油纸伞上,清透悉索。
有衙役送来一把新伞,“今日雨大,共执一把伞恐湿了衣袖,还请郎君和娘子收下。”
那把新伞递到了陈允渡的手边。除了他,后面挤在一处的王维熙和良吉可没有。
许栀和伸手接过了陈允渡执着的伞骨,朝他眨了眨眼睛道:“不愧是省试榜上有名的人,待遇和我们都不一样。”
陈允渡看了一眼许栀和颜色略深的肩膀,伸手接过了伞,“多谢。等放晴来还。”
衙役:“不碍事不碍事,一把伞罢了。”
落后一步的许宜锦搀扶着吕氏出门,看到的就是这一幕。
天色昏沉,鸦雀不鸣,风雨混沌。衙门前的屋檐下,几人分好了伞,共同踏入了细密的雨丝之中,混入朦胧的水天一色中。身影远了,但她还能听到小厮们的交谈声——“今日淋了雨,不如回去煮一个羊肉锅炉,涮上碧绿青葱的菜叶,岂不快哉!”
引起一致叫好。
不像是雨天遇事,倒有几分细雨踏莎、游春迎夏的惬意。
许宜锦走神一刹那。被搀扶着的吕氏突然没有了向上的托力,脚下一个颠簸,忍不住气恼:“你还能做成什么事?看看看,旁人有甚可看的?”
“没有。”许宜锦抿了抿唇,“娘,现在你和兄长这样,我也不放心你们在外面短赁的宅子过活。不如搬来汪府,让我照顾你们,至少也得等到兄长痊愈……”
吕氏想了想,勉强同意了许宜锦的建议。汴京城里她和许大郎终究只是外来客,论熟络,自然不及许宜锦。
她陪着许大郎赶赴省试那会儿,也考虑过与其在外面赁个宅子,不如直接住在汪府,怎么说她也是汪延明的岳母,但大郎不愿意。许是锦姐儿和汪延明的婚事当年本就是吕鼎从中说和才高攀上的,故而许大郎在汪延明的面前,总觉得矮了一头。
他的性子又一贯刚强傲气,吕氏遂了他的意思。从峨桥县过来,她特意带上了足够的银钱,以免留在京城殿试时不够使用、打赏;外加两个仆妇,四个丫鬟四个小厮,生怕许大郎照顾不周。
现在确实和她预计的一样,要在汴京多留一阵子。
只不过不是为了殿试,而是留下养伤。
养伤病最耗费银钱,吕氏想要许大郎身上无后遗症,自然忍不住要用最昂贵的药材,如此一来,花钱如流水。今时不同往日,她不能再挥霍无度下去。
吕氏看着她,声音带上了几分柔和:“这些你看着安排便是,怎么说你也是正儿八经的汪府大娘子,有你在,娘自然高枕无忧。不过你兄长身上的伤,你多留意着。”
许宜锦堵在心口的郁气缓缓消散,见吕氏放软了态度,主动道:“女儿省得。”
吕氏伸手将她一缕散开的发丝捋到耳后,“宜锦,今日母亲并非怨你怪你,只是……只是你兄长那样,我乱了分寸。你别怪娘亲,娘生你兄长的时候……”
“我知道,”许宜锦接过了话茬,这段话自她出生后无数次响起在自己的耳边,“娘生兄长的时候因为是头一胎,场面一度十分危急,险些难产,也因此,兄长从小就比寻常人瘦弱一些。后来娘怀了我,兄长趴在娘的膝上,说一辈子都保护我。”
吕氏真心实意地露出了一抹笑,目光遥远又怀念:“对,对。你还记得,娘还记得你牙牙学语后说,等长大了,也要保护自己的兄长。”
那是吕氏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当时她怀着许宜锦,许中祎还是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儿郎,儿子趴在自己的膝上,似乎什么忧愁都没有,连慢慢悠悠荡过蓝天的云霞都显得格外温柔。
她兀自陷入美好的回忆,却没有注意到旁边许宜锦变得苍白的神色。
也许吕氏并非有意,但现在这个时候提起来,是不是说明她的心底,还是怨责她没能保护好兄长?
许宜锦逼迫自己不要去想。打算骨头连着筋,归根结底他们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计较这些,反倒显得她心眼小。
她亲自撑开一把油纸伞,伞面倾斜,将吕氏笼在伞下,自己的半边袖子淋在雨中。
走出去一段路后,忽然有一个衙役跑了过来,“还请两位留步,府尹大人还有事情要说。”
许宜锦看了一眼疲惫的吕氏,向他询问:“我母亲今日奔波疲乏,可否只允我一人过去?”
反正也就两句话的事。衙役道:“可以。烦请许宜人快些,莫要让大人等久了。”
许宜锦伸手搭在吕氏的手背上,“娘,你先回去。今日随我出来的都是我贴身的丫鬟,有什么尽管吩咐便是。”
吕氏恨不得离衙门越远越好,见许宜锦主动揽下,点了点头,“早些回来。等你回来了,我做些粢团。”
粢团做法简单,将糯米饭和菜叶用竹板压实,揉成一个个白胖的团子。是她和兄长都喜欢的一种吃食。
其实她也没有很喜欢,只不过那是吕氏新手做的。吕氏以兄长为傲,疼爱四妹,她夹在中间,大部分时候被告诉要懂事。
“好,路上湿滑,娘走慢些。”许宜锦笑着说。
上一篇:退婚你提的,我有新欢你醋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