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五,自助粥火爆了 第116章

作者:蒙小茶 标签: 穿越重生

从此“探亲”、“寻根”成了许多年流行于两岸之间最热炙的词,将两岸的情感连接得更加密切。

12月初,居民区里也来了两位“探亲”的老兵和他们的儿子,天还没亮,那两家就已经灯火通明,为了迎接多年不见的亲人,他们采购了一三轮车的食材。

从早上七点开始,就轮流到院子门口,伸长了脖子朝巷口张望。

两家都姓林,是同宗,目前住在一个院子里,邻居们看他们这几天喜气洋洋的样子,早就问过了,他们也直白的说家人从湾湾来探亲。

封闭了这么多年,大家对于“外头”的人和事都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听说湾湾现在比内地富裕很多,大家也想看看从发达地区来的人。

苏渺和叶嘉音闲着无事,也蹲在店门口看热闹。

直到10点半,去接人的车才出现在巷子口,蹲在院门口的林家旺一下子蹦了起来,朝院子里大喊:“回来了!回来了!爸爸把叔公他们接回来了!”

第215章

林家特地去借了单位的车,听说是为了接回来探亲的湾湾同胞,领导二话没说就批了。

车子在院门口停下来,周围围满了街坊邻居,林家九十岁的祖婆在子孙的搀扶下走了出来。

在看到下车的两个六十多岁的男人时,原本已经浑浊的眼睛,瞬间迸发出光彩。

“小二啊!”

“娘!”

一个男人丢掉手中的行李,上前跪倒在她面前,再抬头时已是满脸泪痕。

老太太哭喊道:“小二啊!娘终于是等到你了!”

另一个男人也与弟弟紧紧相拥,在场之人无不为之动容,纷纷抹起眼泪来。

探亲可以待一个月的时间,他们不止自己回来了,还各自带了大儿子回来认祖归宗。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在亲人的陪同下回了老家扫墓,又四处逛了逛,感受祖国的变化。

对于好奇的邻居们,也毫不吝啬的满足了大家的求知欲,苏渺也得以蹲在大树下听完了他们的故事。

林永茂和林永昌是堂兄弟,从小感情就很好,十七岁时一同离家投入到抗日战争当中,之后随蒋旧军迁台,这几十年里没有一天不思念亲人的。

即使离乡四十年,但是他们的口音还是没变,听到熟悉的乡音,他们也乐得多说一些。

林永茂是林老太太的二儿子,他叹着气说:“当时跟我们说隔年就会回来的,用枪抵着,不去就当作逃兵就地处决!”

一个邻居问:“听说不止你们当兵的,去的时候还抓了壮丁?连小孩子也被抓过去?”

“唉,不止是刚过去的,50年51年的时候也抓过不少壮丁,福建有几个村子的男人,17岁到55岁的一个晚上全抓走了。

后来抓的人数达不到上头的要求,就把那些半大小子和老头子也抓了,有些是在放学路上被抓的,有些是在海上捕鱼被抓的,总之只要是公的,都想带走!”

林永昌这次回来探亲,令他最遗憾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已经于8年前相继去世了,他的弟弟说,父母临走前一直在念叨着他。

他弟弟林永旺安慰他说:“大哥,虽然爹妈没能在生前盼到你回来,但是收到你信件的时候他们都还在的!他们知道你在台湾过得平安,还有了家庭,都很欣慰,也是放心了。”

原来,在1977年的时候,林永昌托新加坡的友人给家里寄了一封信,还附上了自己和林永茂,还有一家人的照片。

早在特殊时期,林家人因为他们两个的关系被批斗,搬离了祖宅,那封信件辗转了半年,才通过层层亲戚的传递来到他们手中。

当时他的父亲已经病重了,看完信之后安详的闭上了眼睛,两年后他的母亲也离世了,但是并没有等到他的第二封信。

“小弟,当时我在信中让你们给我回信,最好能附上照片,你们怎么不回呢?”

林永旺惊讶的说:“回了呀!我们回信了,当时我们还在老家,还特地上到镇上去拍了照片,当时印了两张,就是我昨晚给你看的那张啊!”

“我……我没有收到啊!”

林永茂说:“可能是邮检把信扣下了,当时没有收到回信,我们都有些心灰意冷,也不清楚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过了两年,又听说这里打起仗来,就更担心了。”

苏渺好奇的问:“那两位爷爷是怎么再次家里联系上的呢?”

林永茂开心的说:“有一群老兵组织了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有些老兵的家人还住在原址,取得联系之后他们很热心的帮我们四处奔走打听,这才帮我们找到家的。”

街坊们又问他们湾湾目前对内地是什么态度,怎么突然让他们回来了,是不是快要HUIGUI了?

两人沉默了半晌,说了一个字,难!

林永茂说:“这些年,所有跟着去的人都想回来,都被控制得死死的,即使这样中途也有过不少成功回家的案例。一些部队飞行员冒险开着飞机回来,还有一个机长,直接带着乘客降落到广州,你们不知道每次我们听到这些消息有多羡慕多畅快!”

林永昌也难掩激动:“近些年,老兵们返乡情绪越来越浓烈,今年4,5月份的时候我们几千个老头子聚集起来走上街头,衣服写着想家,手里拿着标语。哦!我拿的是骨肉隔绝四十年,白发娘,盼儿归。”

这次他们回来,带回来了大包小包塞满了后备箱,其实所带的衣物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都是他们为家人精心挑选的礼物。

考虑到目前内地的经济水平发展有限,他们都是带了一些实用性强的小电器。

比如吹风机、电饭煲之类的,还带了好几块精美的手表,这些东西在内地价格还比较昂贵,但是在湾湾已经普及到普通家庭里了。

林永茂和林永昌退伍之后合开了一家小餐馆,生意一直不错,有能力也有心想帮衬亲人。

他们一件件往外掏东西,林永茂还一边懊恼的说:“要是早知道现在内地交通已经发展起来了,飞机,火车,小汽车都有,我们就背个冰箱回来了。”

林永昌说:“哎呀,谁能想到嘛,一直都看他们发布的假传单,这次回来,可真是知道了他们一直在说鬼话,照现在这个势头,再过几年,说不定就超过那边了。”

林永茂拉着林老太太的手说:“娘!听说这里的百货大楼已经有家电卖了,明天我就去给您买电视、冰箱、洗衣机。”

家人们纷纷摇手拒绝。

林永茂的侄子说:“二叔!您别破费了,那些家电都太贵了,我们也不习惯用,平时都是这么过来的。”

“诶~科技在发展了,我们除了吃饱穿暖,也要改善改善生活嘛!你们别担心钱,我在那边苦做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衣锦还乡的!”

第二天,林家又热闹了起来,因为一下子卖得多,百货大楼的经理还特地让仓库给他们送货上门,街坊羡慕的看着那些电器,不由的感叹,要是自己家也有这么个富裕的亲戚就好了。

第216章

两位老人离开邕城多年,但是无论脚步走多远,脑海中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一头锁定了海峡对岸,一头则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而对于拥有故乡味觉,形式却很新颖的苏记他们也很是喜欢,在这住的这个月,经常带着儿子来苏记吃东西。

林永昌说:“这卤味和生滚粥以前倒是少见,但是我吃起来却十分合胃口,老友的做法也是第一次吃,但这酸笋我倒是很小就喜欢。

我记得我娘有一次腌酸笋,让我去洗坛子,我没洗干净,里面还有油,那一坛子的酸笋就这么坏了,我爹把我屁股抽得肿了好几天。”

他说着说着笑了起来,笑着笑着眼眶又红了起来。

去弯弯这么多年,大家把家乡的风味都带了过去,但终究是改良过,融合进了那边的口味,与家乡不尽相同了。

林永茂对木瓜丝酱菜格外的喜欢,他问苏渺:“姑娘,这木瓜丝是买的还是你们自己做的,我没有在别人的店里吃到过。”

“这个木瓜丝酱菜是横县一带的做法,其实不少人家会做呢,但每家的味道都是有一点差距的,我们家的这个是我二伯母的手艺,十里八乡都很出名的!”

“这个酱菜能放多久?可以单买吗?我想带一些回去给我太太也尝一尝,她是原住民,还从来没有吃到过我们这里地道的食物呢。”

苏渺想了想,说:“其实具体的保质期我也不清楚,如果密封进罐子里保存几个月不是问题,但是打开之后就要尽快的食用,而且要用干净的筷子来夹。我们可以做来单卖,但是因为以前没有这样卖过,定价方面我需要和家里人商量一下。”

“好呀!你和家人商量一下,我们还能呆十天,如果可以请你们多做一些。不瞒你说,我在那边是有餐饮店的,也想放到店里让客人们尝一尝。”

“食品也能带过去吗?”苏渺问道,因为她知道很多出入境对于携带的食物是有限制的,不清楚现在的政策是如何。

林永茂摆摆手说:“没关系,我们有认识人的,到时候我们办理托运,查就查嘛,大不了到时候开一罐出来让他们也尝尝,呵,免得他们坐井观天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是最好的。”

苏渺很重视这一单生意,因为她知道在从明年开始两岸经贸往来开始搭建,民间接触与投资也逐步放开。

这一罐不起眼的木瓜丝,有可能成为她的敲门砖。

二伯母做酱菜的手艺有一半交给了苏惠,其中就包括木瓜酱菜,而苏惠也带着苏渺做过。

但是苏渺还是特地打电话和二伯母说了这件事情,二伯母在电话里说:“这哪里值得打电话回来问的,交给你了就是你的,既然有人要买你便做了去卖,有钱还能不赚吗?要是你们忙不过来我在家里做了托上去给你们也行。”

最后大家商量决定,为了避免在味道上哪怕一点点的差距,还是在这边统一批次来做。

去小胖哥那买到了塑料罐子,比玻璃罐子轻便耐运输,成本也比较低,一罐一斤装,一块钱。

林永茂觉得这个价格等于白捡,于是主动提价两毛,直接定了一百瓶,要不是现在还只是试探阶段,运太多东西实在引人注目,他高低要拿个一千斤。

做木瓜要用青木瓜,这个8-10月份是木瓜成熟的季节,现在是已经是11月中下旬了,市面上并没有大批量的木瓜上市。

不过在苏家村,几乎每家的门口都会种一两棵木瓜树,平时口淡的时候拿来做木瓜酸。

邕城入冬较晚的气候,使得她们还能抓住一波青木瓜的小尾巴。

二伯和二伯母在村里搜罗了一番,把合适大小的青木瓜全摘了,刚好够做这批货的,8分钱一个,自家种的任由它自由生长的木瓜,还能给孩子换些糖吃,村里人也很乐意。

虎子叔去拉货的时候带了上来,苏渺、苏惠和叶嘉音就开始动起手来,毕竟还要将木瓜晒成木瓜丝,留给她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要先将青木瓜去皮洗净,切成比手指细一些的条状,铺开晾晒。

现在秋高气爽,空气干燥,4,5天就能晒成木瓜丝。

晒好之后过一遍水,泡一泡,将上面的灰尘洗掉,然后再用半天的时间控干表面的水分。

把木瓜丝放在大盆子,把切碎的大蒜、生姜、小米辣和盐加进去充分的抓拌,然后分装到罐子里,为了保证重量,每一罐她们都要过称。

随后将冰糖敲碎倒进酱油里化开,将酱油倒进每个罐子里,要将木瓜丝完全浸泡住。

只需浸泡一天,香辣脆口的木瓜丝就能吃了,而泡得越久则更入味,风味更甚。

有的人喜欢吃新泡制的清爽感,有的人则喜欢吃泡的久一点木瓜丝,因为里面会产生一点点发酵的独特气息,小小一罐木瓜丝可以迎合不同食客的口味。

做法看起来简单,但却需要足够的经验,调味料的比例,木瓜丝晾晒的程度,都会影响最后呈现的味道和口感。

几人返程之时,除了随身的几件衣物和家人的照片,剩余的行李位置全都留给了木瓜丝。

苏渺特地找来了几个大箱子把罐子整齐的码放进去,还垫了一些稻草让其在运输中有保护和缓冲的效果。

林永茂很满意她的细心,对她说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将她们家的木瓜丝多多的卖到对岸去。

他们离开的时候,一大家子都哭了一场,虽然他们一直在安慰亲人,如今开放了,今后走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以后说不定他们还能去对岸看看。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样重逢的机会都是十分难得的,再见不知何日之期,特别是他们都已过花甲,林老太更是耄耋之年,谁也说不准是否还能有相见之时。

林永茂在母亲榻前长跪不起,最后实在是要赶不上火车了,才被家人齐力拉上了车。

林老太在家人的搀扶下走出院门,长久的望着儿孙离去的方向。

第217章

自从林老带了一百瓶木瓜丝回去后,苏记的木瓜丝在居民区里更出名了。

上一篇:乾隆能听见我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