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小茶
“好像枸杞叶我们南方吃得比较多,北方少一些,我们去菜市场看看,顺便了解一下这边的菜价。”
从小店出来的两人感觉差点意思,苏元正对女儿说:“渺渺,我觉得有点没吃饱,要不我们找别的东西吃?”
“好的呀,爸,你想吃什么?”
“诶?前面好像也蛮多人排队的,我们去看看!”
不信邪的苏元正又拉着女儿到了路边一家人多的早餐店。
看着斑驳的价目牌,苏元正这回显得谨慎多了:
“要不点糖油饼?豆腐脑?听起来正常一点,豆腐脑应该就是我们的豆腐花,不会难吃的,嗯,就要这两个了。”
苏渺看着兴冲冲付钱的父亲,豆腐脑?嗯……不一定哟~
果然……
“啊?这豆腐脑怎么黑黑的?放了红糖?我们都是放白糖的耶,我先尝尝。渺渺!这豆腐脑是咸的!!!”
苏渺对一脸震惊的父亲说:“哦哦!我忘了!之前嘉音就和我说过,他们这边喜欢吃咸口的豆腐脑。”
说着她尝了一口,点头道:“其实还行,有点像我们煮的豆腐汤嘛,就是口感有点区别。”
苏元正觉得自己的世界观都要崩塌了,啊?南北差异可真是太大了呀!
苏渺倒是很理解父亲的震惊,毕竟上一世,她听大学舍友说,她们家吃豆腐脑要加葱花香菜辣椒油的时候,也是眼睛瞪得像铜铃。
相对于豆腐脑,糖油饼的兼容性就强很多,一张饼比头还大,加入了红糖又经过油炸,想不好吃都难。
糖被油炸后酥酥的,形成一层糖酥层,中间的面很厚实,嚼起来韧性十足,也不会让人觉得甜腻。
父女俩吃得津津有味,但是苏元正还是放不下“热气”这件事情,觉得再这么吃下去很快就要上火,明天高低得煮点粥来养养肚子了。
而这一场关于早餐的小插曲,成为了他们京城之行中一段难忘的回忆,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与魅力。
今天的重点还是购物,苏元正觉得今后呆在京城的时间很多,旅游景点什么的慢慢去摸索就行,现在得先把生活琐碎都安排好才能安下心来。
于是,口袋鼓鼓的苏家父女,在嘉音和子逸的带路下,将家里需要添置的大小件都安置了。
三轮车、电冰箱、电视机全给拉来装好了。
还去最近的大菜市逛了一圈,买了不少菜,油盐酱醋也备了个齐全,打算今晚就在家里解决了。
从邕城寄来的包裹里有一坛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酸笋,以这坛酸笋汁做底,可以“繁殖”更多的酸笋。
知道今晚苏元正要做老友猪杂,嘉音和子逸可是乐坏了,干活更有劲了。
在邕城的时候他们就很喜欢这个风味,回来京城这么久都没能吃到,甚是想念啊!
热气腾腾的菜摆上了桌,除了老友猪杂,还有一些邕城的特色菜。
“来来来!尝尝换了个厨房,这菜的味道还是不是和邕城一样。”
嘉音和子逸早就垂涎欲滴,于是不客气的动筷了。
两人夹起猪杂放进嘴里,猪杂各有口感,酸笋酸辣开胃,浓郁的酱汁在舌尖上跳跃,刺激着味蕾,熟悉的味道瞬间在口腔中绽放。
“太好吃了,和在邕城吃的一模一样,可能因为太久没吃了,我甚至觉得更好吃!”
唐子逸一边大口吃着,一边赞美道。
嘉音也在一旁点头称赞:
“元叔的手艺真是绝了,这酸笋的味道太正宗了,我感觉能吃三碗饭。幸好我爸妈没来,不然肯定抢着吃。
元叔,渺渺,我爸妈原本想来拜访的,但是家里有些事情走不开,说过几天再来。”
唐子逸举手道:“我爸妈也是!他们也想来吃……不是,他们也想来拜访!”
嘉音“扑哧”一声笑了,说道:“子逸回来之后,总是在唐叔叔和唐阿姨面前夸赞您家的饭菜,引得他们好奇极了。”
嘉音的父母和苏家很相熟了,倒是唐子逸的父母,之前只听说了背景不简单,按理什么好吃的没吃过,没想到还能看上自家的饭菜。
苏元正有些不好意思的说:
“我这就是平常手艺,哪里值得专门来吃的,说不定会让他们失望呢,可别把我抬得太高啦!”
“没事的元叔,我爸妈口味和我是一样的,我爱吃的,他们肯定更爱吃!您不是要开店吗?到时候我让我爸妈托人帮您物色铺面,这样您也省了不少事。”
“机灵渺”耳朵一动,好家伙,两家都是名副其实的地头蛇啊!有他们帮忙不比自家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闯得好?
于是十分谄媚地给嘉音和子逸夹菜:
“嘿嘿!哥哥姐姐们!爱吃多吃!叔叔阿姨什么时候方便随时都能来!我们举双手热烈欢迎呀!”
看她笑得一副不值钱的样子,嘉音和子逸都笑着骂了一声:“狗腿子!就你机灵!”
但也都宠溺地把她夹的菜都吃光光了。
第504章
来京城必干的事情是什么?
参观故宫,登长城,瞻仰伟人,名列前茅。
纪念堂有规定的开放时间,且全国前往的民众很多,所以得很早去排队。
既然要早起,那不如索性起得更早一些,到T安门观看升旗仪式。
苏元正实在不好意思让嘉音和子逸跟着早起,反正也买了自行车,明天早上自己搭着女儿去就行了。
之前听子逸说这离故宫不远,那就是离T安门也不远了。
他向两人问路,两人都说不爱睡懒觉,可以来接他们去。
苏渺说道:“嘉音姐,子逸哥,这两天你们也辛苦了,真不用带,把路线告诉我们就行了。
早上起得早我们还要回来睡午觉,等下午起来了再麻烦你们带着去爬长城怎么样?”
两人见父女俩都这么说了,也不再坚持,直接拿了纸笔将路线画了出来。
确实也就三四公里的路程,十几分钟就能到。
“顺着朝阳门南小街到建国门内大街,在一路往西往西再往西,一直到长安大街过去就到了,不远,骑车十来分钟,注意看街两边就行。
九月份升旗的时间是在五点半到六点间,准确时间我还真没注意看,你们提前一点出门。”
其实苏渺是认得路的,但她还是十分认真的听嘉音给她讲路线。
第二天,四点钟苏元正就起来煮早餐了,四点半,洗漱好的父女俩吃上了白粥和苦瓜炒鸡蛋,配着木瓜丝和爆炒酸笋。
简简单单的早餐让苏元正特别满足,他长舒了一口气,说道:
“我这邕城胃,还是得喝粥才舒服。”
“我也是,爸,其实京城也喝粥的,不过比较喜欢喝稠一点的粥,还有小米粥之类的。”
“这样子啊,小米粥我们倒是少喝,我们主要种水稻,产大米,小米从外面运到邕城卖得比较贵,下回我也试试煮小米粥。”
五点钟,父女俩出门了,夜色还未散去,街道上弥漫着一层淡淡的雾气,车辆和行人极少,十分的安静。
苏元正骑着三轮车,苏渺坐在车斗里,风拂过脸颊带着凉意,让早起的两人思绪特别清醒。
随着车轮的滚动,街边的路灯依次闪过,昏黄的灯光透过薄雾,在地上洒下一片片朦胧的光影。
苏渺的目光扫过街边的建筑,那些老旧的胡同、斑驳的墙壁,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不禁让苏渺想到了升旗仪式的发展,也是经过了多次变化,最终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瞩目。
49年,伟人在开国大典上按下按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这面红旗高高飘扬,代表着人民真正的站起来了,从此东方大国将在顶端屹立不倒。
而从大典后的第二天,升旗的任务就由供电所的师傅来负责。
前后有两位电工师傅负责了这项任务,其中胡师傅承担了25年的红旗升降任务,是广场上升旗时间最长的一名升旗手。
在胡师傅一人升旗的年代,红旗并不是每天都升旗。
只在重要节日、重大会议以及重大外事活动的时候,早晨升旗,黄昏降下,时间并不严格。
七六年之后,升旗的任务正式交到武警战士手里,改为每天由两个人升旗。
这样不奏乐也没有准确时间的升旗仪式,并没有受到民众们的太多关注。
最多在路过时看上两眼,然后就自顾自离开了,有时候连车辆也不避让。
而苏渺上一世来京是在九二年了,当时的升旗仪式已经更为庄重浩大,她和同学们每个月都会来看一次升旗,那令人振奋的升旗仪式,是她们学习苦海中的精神支柱。
因为在经过几次改革之后,从九一年起,新的升国旗仪式将升旗仪式分为“节日”和“平日”两种形式。
“节日升旗”由武警军乐队现场演奏国歌,其他时候则是采取播放录音的形式。
当年劳动节那天的升旗仪式,尤为隆重,从几万名战士中脱颖而出的“T安门国旗护卫队”,第一次举行了新的升旗仪式。
当时仍在备战高考的苏渺,和同学们挤在食堂的电视机前,观看了新升旗仪式的转播。
苏渺犹记得,在转播中看到的场景。
广场上是新落成的红旗杆基座,数万名观礼人员,由各地齐聚而来。
他们中有老有少,有不同职业和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群众代表,天还没亮就对着城门楼翘首以盼。
在激昂澎湃的《歌唱祖国》军乐声中,鲜艳的红旗作为先导,36名身着笔挺戎装的国旗护卫队官兵,身姿矫健。
他们与62名武警军乐队官兵一同,从天安门城楼中间的门洞整齐迈出。
他们步伐坚定有力,英姿飒爽地跨过金水桥,又从容有序地穿过长安街,那整齐划一的正步,踏出震撼人心的节奏,向着国旗杆基座稳步前行。
抵达基座后,严整地围合在旗杆基座旁,如同一座座坚毅的雕像。
“敬礼!”
领队警官那声洪亮的口令,如洪钟般响彻广场。
刹那间,军乐队奏响激昂的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
这一刻,广场上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追随着红旗,向着它行注目礼,眼神中满是敬畏与热爱。
当红旗与太阳一同攀升,停在旗杆的最高处,国歌的最后一个音符正好结束。
整个广场瞬间沸腾起来,欢呼声与掌声交织在一起,如汹涌的浪潮,经久不息。
而电视机前观看这一幕的苏渺和同学们,也都被深深触动,眼眶中满是热泪,心中满是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