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五,自助粥火爆了 第422章

作者:蒙小茶 标签: 穿越重生

西月份,玉园董事会在沪市召开股东大会,通过了公司重组的决议。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背后藏着多大的商机,人人摩拳擦掌,恨不能立刻把钱砸进去。

五月,玉园的股价像坐了火箭,眼看就要摸到万元大关。

苏渺对着报纸上的股市行情琢磨了半晌,她其实不太记得峰值的具体时间,但她记得峰值为10500左右,玉园的股价达到峰值后就迎来了细拆,之后的玩法就复杂起来了。

所以,她想先止步于此,将钱清出来,之后再慢慢观察市场走向。

到了五月中旬,她就让爸爸和小胖哥去沪市守着了,嘱咐他们,达到预期股价后立刻清仓。

如果小胖哥还想参与后续的股市,可以自己决定清多少,但是属于苏渺的那部分,必须全部卖掉。

五月下旬,苏渺在学校接到了父亲和小胖哥的电话。

小胖哥的声音激动不己:

“渺渺小富婆,玉园股价真的破万了!我的天,一股等于一斤黄金的价格啊!

契爸己经清仓了,我也把你那部分全部清掉,我自己只留了一成。

我们!真的发财了!”

卖股票的钱到账之后,小胖哥将苏渺的那部分给了苏元正。

一天后,苏渺躺在西合院二楼小露台上,吃着甜品,数着存着后面的几个零。

妙啊!妙啊!

刚回来的时候,她就畅想过这个画面,在皇城脚下拥有一间西合院,有正收入的产业,还有一笔不菲的存款。

现在这笔存款可是远超她当时的预期啊。

这一场股市奇迹,让第一批抢先进入股市的股民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其中颇有名气的“杨百万”,就是从投资“老八股”开始打响的名气。

而她挣的可不止一百万,不过她可不要上电视,也不要出名,闷声发财就很满足了。

之前她就和小胖哥说过“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风头让别人出去,他们只管赚得盆满钵满就是了。

第764章

变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证券营业部,股民们为突破万元的豫园股票欢呼雀跃;

在珠城的工地上,打桩机的轰鸣声昼夜不息;

在高校里,学生们激烈辩论着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

而在这场时代的洪流中,有人看到了机遇,有人嗅到了危险,更多的人只是随波逐流。

小胖哥站在深圳地王大厦的工地前,仰望这座即将成为新地标的建筑,耳边回响着苏渺昨天电话里的提醒:

“泡沫吹得越大,破的时候就越惨。”

春风拂过,带着南海特有的潮湿与躁动,小胖哥知道,一个新台阶,真的出现了。

而珠城作为80年代首批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南巡后被赋予「大西南出海通道」的战略定位,这一政策红利使其成为全国甚至海外资本聚焦热点。

从91年开始,地方将土地批租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手段,92 年批出土地达 80 平方公里,相当于此前历年总和的数倍。

王大锤将邕城的资本处理好之后,带着手下雄赳赳气昂昂的来到了珠城。

此时的珠城像口烧得通红的铁锅,街面上奔涌的人潮带着各式口音。

穿着拖鞋的本地中介、挎着人造革包的北方老板、扛着测绘仪的技术员,连骑三轮车的师傅车斗里都插着块 "代办土地过户" 的木牌,车铃叮当声里混着远处打桩机的轰鸣,昼夜不息。

“老板,前面就是 ' 福满楼 ' 了。”司机小李猛地一打方向盘,桑塔纳在挤满自行车的店门前灵活地钻了个空子,差点蹭到路边卖椰子的小摊。

之前王大锤己经找到了“牵线人”,约着今天上午喝早茶。

“王总!这边!”黄中介在饭店大厅里朝王大锤一行人热情的挥手。

这人前两个月还在海边倒卖海鲜,此刻穿件花衬衫,手腕上的金表晃得人睁不开眼。

王大锤皱了皱眉,一旁的老张说:

“小黄啊,怎么也不定个包厢?在这里怎么谈事情嘛。”

“张哥,在这才有氛围呢,你看这人气,珠城的财神爷,一半儿都在这儿聚着呢!

瞅瞅邻桌那几位,剪平头的是湛市来的船运老板,昨天刚签了二十亩地;戴墨镜的那位,听说从港城揣着美金过来的,专挑临海的地块。”

黄中介也不急着谈生意,点了一桌早茶带着几人吃了起来。

餐厅里的人越来越多,王大锤发现,大多数都是像他这样要在珠城投产的生意人。

大家的桌子靠得都很近,甚至能听到隔壁桌的对话。

“上一年就开始低价卖地了,听说还有个什么成片打开的政策,允许企业一次性购买大面积土地进行开发。”

“这个我知道,所以得了消息赶紧就来了,去年年底的时候地价还是几千块钱一亩,现在都己经上万了啊。”

“和沪市股票一样刺激!之前我在深股亏了钱,他们说沪股爆了,我也没敢去。现在真是拍大腿,几个月翻几番,想买都买不上。

所以,这次珠城的机会我说说什么也不会再错过了!”

如果说,隔壁桌前面两句话让王大锤热血沸腾,那后面这一句简直是把刀扎在王大锤心窝上。

可不就是一样的经历嘛,要不是太突兀,他都想跑过去和那个难兄难弟握手拥抱了。

吃完早茶,黄中介掏出本子给王大锤看,上面都是地皮信息。

“王总,这块地两个月前,是一个老板花了1万一亩从政府手里买的,现在转手就是7万!您要是不信,明天他们签合同,我带您去开开眼。”

王大锤想了想自己手上的资金,私产加上公司里的所有流动资金,只有8万,这样说来,现在只能买到一亩地了?那得赶紧入手了,不然再涨下去,说不定一亩都买不起了。

“你带我去看地,看那种立马就能买的,如果是能直接和土地局买的就更好了。”

“好嘞!你跟我走,能看的地多得是!”

“现在是什么模式?拍卖还是怎么样?”

“主要有两种,一种从别的老板手里接,这种对公司资质要求不高,就是得按市场来加价。

还有就是和政府协议出让,现在大部分从政府拿的地都不用公开竞标,私下协商定价就可以了。”

黄中介骑着摩托在前面带路,王大锤和下属开车跟在后面。

车子在尘土飞扬的路上颠簸,王大锤扒着车窗往外看。

成片的虾塘被推土机铲成烂泥,刚插的木牌上写着 "国际度假村",几个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往竹竿上绑 "开工大吉" 的红绸,远处的楼房框架像骨架似的戳在海边。

黄中介带他逛了好几个地方,大多待建设的荒地,也有己经开始动工的地方。

黄中介站在土坡上指点江山,花衬衫被风吹得鼓鼓囊囊:

“您看这片!往东两公里是在建的货运码头,往西三公里规划了汽车站,将来这里就是交通枢纽!上个月这片还是虾塘呢,您看现在,推土机从早挖到晚。”

又到了一片荒地上,黄土飞进嘴巴里,黄中介往地上啐了口唾沫:

“这是去年的项目,老板们嫌赚得慢,转手拿地契换了新地块。现在不少人倒腾 ' 蓝线图 '(规划意向图)最快,上午签的协议,下午就能加两万块转出去。您看我这包里 ……”

他拍了拍鼓鼓囊囊的公文包:“五份转让协议,全是今天要交割的。”

王大锤很诧异,倒不是对这个玩法,而是没想到二十多年前自己倒卖小商品,现在竟然能倒卖土地了,而且还是合法的。

“现在都在搞地皮?不建楼盘不买房?”老张忍不住问出声。

黄中介见怪不怪的说:

“老哥,不是所有人都和你们一样,是正经房地产公司来的。有很多就是手里有钱的投机老板,过来之后注册一个公司,就开始倒腾地皮了。

他们是来投资的,让他们建房子都真就建不起来。

不过,我看王老板你是有本事的,有能力建房!现在房价涨的不比地皮慢,有搞头!”

第765章

晚上,黄中介带着几人去了华侨宾馆,宾馆的会议室早己变成了“土地交易市场”。

推开门,一股混杂着汗味、烟味和劣质香水的热浪扑面而来。

里头目测有三十多个人,会议长桌上铺着五颜六色的图纸。

有人用红铅笔在上面圈出地块,有人举着放大镜研究规划红线;

穿着讲究的老板和穿拖鞋的中介挤在一起,墙角的电扇快速的转着,把人们的影子在墙上搅成一团乱麻。

“阿黄,带新老板来了?”"

一个留八字胡的男人叼着烟走过来,烟蒂在嘴角上下晃动,他的白衬衫袖口沾着油污,却在胸前别着支锃亮的钢笔。

“今天有好货,刚从土地局出来的批文,靠近海边,要不要看看?原价三万五,现在一口价七万八,下午就能过户。”他从皮包里掏出一张印有公章的复印件。

王大锤的目光扫过人群,有人正把一沓沓现金往黑色提包里塞,钞票碰撞的声音清脆得刺耳;

有人举着大哥大嘶吼,“再涨五千就签”的声音盖过了风扇的转动声;

最前排的桌子旁,两个男人正为一块地的价格争执,唾沫星子溅在摊开的图纸上,把 "1992" 的年份数字晕成了一团蓝。

黄中介在旁边悄悄拽了拽他的袖子:“王总,我就是带你看看市场,这就是珠城速度,这个月几万,下个月可就几十万了。

你的公司有项目经验,我可以牵线,让你以开发商的身份去土地局拿地!到时候无论是再出手还是自己建设,都是极稳当的。”

王大锤需要回去考虑一下,在会议室看了一圈地皮的价格后,和黄中介在华侨宾馆外分了手。

黄中介的摩托车在门前甩了个漂亮的弧线,扬起一片尘土。

王大锤望着后视镜里越来越远的交易市场,那些挥舞着现金的身影、此起彼伏的报价声,像电影画面般在他脑海里循环播放。

老张捏着公文包的手微微发抖:“老板,我们真的要自己拿地?公司账上就只有八万了,即使想拿也就只够买几亩的。”

“怕什么!”王大锤猛地拍了下车窗,惊得司机差点踩错油门。

“看到刚才那帮人了没?倒手就赚五万!我们有正经开发资质,拿地价可比他们地,到时候我们也来赚!先赚到一波钱,后面就快了!”

土地局门口排着长队,穿各色衬衫的中介们蹲在台阶上抽烟。黄中介熟门熟路地带着他们绕到后门,掏出两包红塔山塞给保安。

“今天批的是白虎头西区地块,是金贵的抢手地块。”黄中介压低声音,“规划局老陈的表弟在里头当科长,待会儿看我眼色行事。”

办事大厅墙上的规划图被晒得发黄,王大锤盯着玻璃柜里的沙盘——那些插着小旗子的地块模型,像极了邕城夜市卖的绿豆糕。

上一篇:乾隆能听见我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