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153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高里正也挺高兴的,跟柳家他们沾光了,腐乳多赚点,依着他们自己,批发价10文一斤都干的。

毕竟豆腐才几个钱啊,加上人工、调料……嗯,调料贵,所以还是贵点好。

素鸡和油豆皮批发价7文一斤。

靳老板除开腐乳,素鸡、油豆皮、腐竹都要了,甚至豆腐泡都定了一些。

虽然高里正教了做法,可他宁愿买现成的。

他觉得素烧鹅要现做更好吃,油豆腐应该差不多。

没看高里正带来这个也不错么?

除了酒楼家里也要吃,再送亲朋一些。

天凉了,这些可以放的。

其他饭馆老板每样也都订了,大头是腐乳和素鸡,油豆皮和腐竹买的也不少。

油豆皮虽然外面也有,但是高里正家这个味儿正,厚薄适中,放在大酒楼更好看,放在普通饭馆子味道也更好。

油豆腐定的少点。

大家会了,后厨可以三四天炸一次。

孙二掌柜也给自家订了一些试试水,腐乳各要两坛子,素鸡要五十斤,其他也都订了。

毕竟味道不错,肯定可以消耗掉的。

腌萝卜因为大家都会做,都没订,这个高里正也有预料。

这种腌萝卜几天就能吃,酒楼会用米醋和白糖腌制红白绿三色萝卜,精致又好吃。

饭馆子也会腌制一些小菜给客人们搭配,自然也不缺。

张老板家酱菜铺子也有,味道差不多,自然也不会定。

但是他订了一百来斤腐乳,尤其那个茱萸味儿的,自家没有。

高里正相当满意!

赚钱还是得赚外人的啊。

女婿家买他的豆制品,他真不赚啥钱,也就素鸡也油豆皮五文一斤,他能赚点。

一斤多赚两文,真不少了。

现在给靳老板这些人的发货价格,他那点进货价就不值一提了。

老豆腐、豆干、千张这些他就只给霍家带带,其他人不卖,利润太低,还是再加工的素鸡、腐乳赚钱。

“老板们,俺们豆腐娘子极其聪慧,后面还会试做新吃食的,届时再拿给大家伙儿品尝。”高里正预告下一波。

他有信心,沈宁肯定还会做别的。

靳老板心道你先别管后面的,你早点把这些给我发过来。

他让高里正明儿或者后日就先给他发一批,他也正好推新菜出来。

这不天冷了么,酒楼要开始上暖锅子了,到时候牛羊肉、粉皮粉条、千张加上油炸素鸡、油豆腐、豆腐酿肉……嘶哈。

那些茹素的也有口福了,这素鸡比面筋更像肉,吃起来口感味道更丰富。

吃肉的也有福,那豆腐酿肉感觉别有风味,比单纯吃肉来的温婉含蓄,味道却更丰富,口感也更幸福。

霍三少又适时给大家倒酒,劝菜。

吃着新菜喝着小酒儿,有人就对豆腐娘子感兴趣,比如靳老板,不时地问问什么情况。

高里正便拿出自己最好的口才,把沈宁怜惜村里人贫寒,粮食不够吃的,苦心钻研点豆腐,点得那叫一个昏天暗地、烟熏火燎、手烫破、头发燎着等等,最后终于点成功了。

主打一个千锤百炼。

“她不为赚钱,琢磨出点豆腐就教给大家活儿,让穷苦人有豆腐和豆渣吃,大家伙儿也知恩图报,主动帮她家盖房子,送土坯的送木头的,可感人呢。”

霍三少看了岳父一眼,你之前不是这样说的。

高里正喝得微醺,才不管女婿想啥呢,就给豆腐娘子好一通夸,但是又不会给架起来不食人间烟火,相反豆腐娘子非常接地气。

她节俭、抠门儿,家里从来不肯点油灯,天一黑就生个火盆子,呛得一家子灰头土脸的。

记账为了省纸,她不用毛笔,她用烧火棍儿。

她抠门儿,但是又相当大方,教大家伙儿点豆腐、做豆腐花、豆腐皮、豆腐干、腌萝卜、煎饼、磨拐子……

“就这,她家新房子还都是土坯的呢,哎,仁义啊,巾帼不让须眉的仁义!”

众人被他吊起了胃口,就有人邀请她下次一见。

高里正借着酒劲儿,摆摆手,“不成的,豆腐娘子忙得很,一刻不得闲。这要领着大家伙儿做腐乳、素鸡,还得指点她们做豆腐,她立志让村里每个女人都变成豆腐娘子,以后甭管嫁到哪里去都是香饽饽。哎,仁义啊!”

大家伙儿眼前就出现一个灰头土脸、勤劳节俭、大方还抠门儿的农村妇女形象。

她像自己的奶、老母亲,慈眉善目,粗声大气。

“有机会,倒是要拜访这位豆腐娘子。”靳老板道。

高里正:“豆腐娘子家房子要好了,到时候肯定要暖房请客的,老板们要是得闲,愿意来乡下溜达溜达,可以来喝杯水酒,吃吃豆腐娘家自己的粗粮煎饼。”

张老板:“我要去。”

他要去认识一下这位豆腐娘子,交流一下做酱菜的经验。

这位豆腐娘子如此大方,肯定不吝啬传授经验的。

一顿饭吃了一个半时辰大家才相继散去,叮嘱高里正后日要来送素鸡。

高里正陪着霍三少将人送走,那叫一个心花怒放。

终于可以回去跟豆腐娘子交代了。

心里越发佩服豆腐娘子,也越发感激女婿和闺女。

喝点小酒,醉意微醺,又忍不住夸自己的眼光好。

我小老儿这辈子没啥本事,就是会看人,养了个好闺女,给闺女找了个好女婿。

可沾上光了。

回到住处,瞅着大儿子缩头缩脑一副想出门又不敢的样子,他又来气,呵斥道:“鬼鬼祟祟做什么,敢去寻花问柳打断你狗腿!”

【作者有话说】

封建老父亲联盟:

裴父、高里正、王木匠:家有不省心的儿子,老父亲操碎心呐。

第64章 集福 豆腐村,百福村

沈宁今儿一大早又收老豆腐。

她也不去村里喊了,就把裴铁牛那个梆子拿起来梆梆一顿敲,清晨声音传得远,村前头的人家立刻就能听见,出门就开喊:“豆腐娘子今儿收老豆腐嘞——”

其他妇女就立刻呼应:“豆腐娘子今儿收老豆腐嘞——”

家家户户就欢欢喜喜地推磨点豆腐了。

自己吃和做了赚豆子,那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嘛。

早饭时候妇女们就把豆腐送过来了,个个点得敦敦实实的,说一斤出三斤就是三斤,绝对不多出一点。

这样的老豆腐做腐乳才有回味儿。

一斤豆子她们能赚二两呢,上哪儿找这好事儿去?

来年高粱啥的不种了,反正又不盖房子,多种豆子。

今儿除了请顾氏和四婶儿继续切豆腐、装坛子以外,沈宁还请了三婶儿来切萝卜。

她也不指望萝卜赚钱了,自己落几坛子吃就赚不少。

今儿裴长青他们的屋顶差不多结顶了。

上梁之后是摆放椽木,如果是江南温暖地区,这就直接盖瓦片了,如果是寒冷的东北地区,那还得铺席子,再铺芦苇杆、秫秸之类的保暖物,再糊三层厚厚的麦秸泥才行。

当地没那么冷,所以裴长青没做那么厚的屋顶,却也没有像其他村民家的房子那样直接盖麦草糊黄泥。

他也铺了一层晒干的芦苇杆、香蒲杆子,将其在椽木上铺平,然后糊厚厚的黄泥。

有这层密实的杆子承托,黄泥才不会漏下去,干了就能融为一体,保暖挡风挡雨。

做完这步才开始铺麦草。

厚厚的麦草梳得光溜溜的,没有碍事的叶子,只有麦秸管,平整地铺在第一层黄泥上。

麦草不是平铺的,而是一层层挂下来。

房檐处是最下面一层,厚约十公分,上面一层压到下一层一半的位置。再上面一层照此规格铺下来,直到最后一层从屋脊出铺下来。

这一层黄泥不是单纯的黄泥,而是加了石灰的麦草黄泥。

生石灰面加水烧沸,拌在黄土里和泥,然后加铡断的麦秸草进去,反复和泥搅拌。

这样的石灰麦秸泥用来抹墙,光滑得很,不掉墙皮不开裂,还防水,能用很多年。

放在屋顶也有助于防水。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把麦草也浸过桐油,这样能绝对防水。

咱不是买不起么?

先这样吧,以后有钱了把麦草换成瓦片才是最稳妥的呢。

这屋顶也挺费劲的,如果他们自己弄,估计半个月都不能完工,可这不是早晚有村里人来帮忙吗?

还有老人孩子过来帮忙梳麦草。

麦草上不能有叶子,否则容易烂,必须摘光溜溜的。

这活儿就适合干不了体力活儿的老人孩子。

这个来帮两天,那个来帮两天,也给沈宁家把麦草梳光溜溜的了。

新鲜的麦草是淡黄色的干净透亮的麦管,糊在屋顶上被阳光一照,崭新放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