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164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这些大户有自己的交际圈子,花朝节、端午节、消暑节、登高节是大家扎堆聚会联络感情的机会。

这种时机一般是年轻姑娘、媳妇互相攀比的时间,谁礼仪学得好,谁绣活儿做得鲜亮,谁衣服首饰漂亮谁得宠等等。

而到了一定年纪的娘子们就歇了那些攀比的心思,大部分聚会就是说说体己话、吐吐槽,疏散疏散心情。

当然,喜欢攀比的在哪里都会比,年纪大了还可以比谁的男人没纳妾,谁的儿子有出息,谁的女儿嫁得好,谁的婆婆让她当家了等等。

比如郑氏,打做小姑娘时候就和姊妹比,嫁人以后和姊妹妯娌比,现在也改不了。

她比不得大嫂,大嫂得婆婆看重,跟着管家管生意,她虽然也帮着管,却只给大嫂打下手。

但是她比得过老三媳妇儿呀。

她咋也比裴云强。

到了目的地大家就扎棚子凑堆了。

娘娘庙不大,毕竟就是乡下地界儿镇上的一座庙,顶多一个小院儿,禅房都没几间,自然也没有给他们这么多人入住的地方。

他们也更愿意在外面扎棚子,聚堆闲聊。

大家都是自己带扎棚子的材料,到了这里让仆人火速扎起几个棚子,女人们坐棚子里休息说话,男人们去钓鱼、蹴鞠、跑马的。

还有附近不少百姓挎着篮子挑着担子的过来卖吃食,豆浆、豆腐脑、烧饼、肉馒头、发糕、茴香豆,虽然没什么精致货,却胜在热气腾腾。

那边儿有聚文学堂的先生们带着学生过来郊游,他们没有扎棚子,但是都带了厚衣服挡风。

聚文学堂的学生是统一服装的,宝蓝色的长袍,头戴同色头巾,先生则是网巾。

只是棉布衣衫,并不是绸缎料子,可他们的身份却高人一等。

尤其在这些商户家眷眼里,越发高不可攀。

郑氏叹了口气,“我们平儿原想去聚文学堂念书的,托了好些人也进不去。”

聚文学堂收学生很严格,不是给钱就能上的。

他们初衷是收谢家子弟,后来才逐渐放宽收外姓子弟。

一开始只收和谢家身份地位差不多的乡绅子弟,都是家里有官身的。

后来也有一些小地主托关系送自家聪慧的孩子进去读书。

而像他们镇上这些商户,即便有钱,即便能托人,人家也不收。

明晃晃的歧视,可他们不觉得受歧视,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只想着若是自己孩子能进去就好了,就长脸了。

禚家二儿媳李氏:“谁不说呢,我们也托人了,没进去。最后没法儿,进了咱镇上的学堂。”

各家虽然有点家底,完全可以请先生回家教,可事实证明,你请先生回家教,那孩子更不爱学,反而喜欢捣乱惹事。

给先生气走,给家里丢人,让先生出去说嘴,还不如送学堂去呢。

镇上几户商家也建立了自己的学堂,请先生过来教书。

但是吧这年代就是如此,大家是有鄙视链的。

士农工商不是说着玩儿的。

不说那些秀才,即便童生都敢瞧不起他们,不是直接瞧不起,而是那种眼神、态度,让人不舒服。

明明你花钱请他,他倒是一副纡尊降贵的样子呢。

他们被穷书生鄙视了,反过来也瞧不起穷人。

甭管书生还是农户还是别的商户,只要穷,就被他们鄙视。

穷书生就是穷酸。

穷农户就是泥腿子。

穷商户就是小商贩儿。

郑氏几个就很瞧不起裴云,因为裴云娘家穷,是泥腿子,即便她有个童生大哥又如何?

不照样是泥腿子?

什么时候考上举人再说喽。

“三弟妹啊,我听说你娘家侄子也要进学?去哪里读呀?柳家洼吗?你娘家大哥在柳家洼教书吧,让侄子去柳家学堂读书也正常。”

“柳家洼不行,那学堂图钱,给钱就进,还不如咱镇上学堂呢。咱们这些人家,总归有点家底,还知道请几个好先生,起码有秀才定期来讲课呢。”

裴云不懂这些,她懒得和她们说什么,只是今儿婆婆发话,让她也多出来走走,跟大家说说话,别整天自己闷着不合群儿。

以前那不是不让她参加这些聚会呢,倒成了她不合群儿。

宋福瑞领着宝儿和一群男人孩子去河边捞鱼,拿着笊篱、网兜的,搞得声势浩大,也不知道能捞着几条。

裴云的心思都在男人孩子身上,根本没听她们说什么。

见她不搭腔,郑氏笑了笑,又和李氏几个说镇上的八卦。

“谢家好像来了一位京城的小公子?说是神仙一样的人儿呢。”

李氏小声道:“慎言,咱们不说他们的事儿。”

谢家是乡绅官宦人家,和他们这些商户是俩世界俩圈子,互相不通婚不来往的。

她们今儿说了什么,若是被有心人拿去做文章,扭曲一下,说她们非议人家,那人家就能派个奴仆上门呵斥。

他们还不敢反驳,只能受着。

郑氏:“哎呀,也没什么好怕人的啦,他们自己都在说呢。说是京城来的,那可是了不起的人物呢。”

这边谢家是旁支,是和人家联宗才拽起来的。

以前哪有她们拽的份儿啊。

就在这时候一行人骑马骑驴过来,一映入眼帘就吸引了众人的视线。

不说娘娘庙立刻就有一行人跑出去接着,单说那几个人就不是一般人物。

那个骑马的青年高大俊朗,有一股生人勿进的迫人气势,让她们都不敢多看。

旁边高头骏马上一位小公子,衣着不见多华贵,但是那通身的气质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他那么洁白细腻的皮肤就不像一般人家能养出来的,瞅着比小姑娘还娇嫩呢。

可他皎如月光,连个眼神也欠奉,更别说正眼看她们了。

他正和旁边一个骑驴的小孩子聊得开心,时不时会露出温柔的笑意。

嗯?

骑驴的小孩子?

骑驴的小丫头?

那是他的丫头小厮吗?

可谁家丫头小厮和少爷并行,且聊得那么肆无忌惮?

而且这俩土孩子竟然穿着粗棉布衣服,脚上还是……草鞋!!!

郑氏和李氏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这会儿裴云也看见了,她满心诧异,阿年和珍珠怎么和谢家小少爷一起?

她整天在宋家呆着,不能随便出门,外面的事儿也没人跟她讲,而她这阵子没回娘家自然不会知道。

宋福瑞虽然出门,但是谢家尤其聚文书肆的事儿,又不会和他们这些铺子的人讲。

聚文书肆虽然也在街面儿上,但人家是读书人的世界,和他们是俩圈子。

他们也不读书,日常都不会去书肆逛。

自然也不好意思,也不敢随便打听人家的事儿。

即便知道有个小少爷在书肆,他们也不会也不敢派人随便打听或者尾随的。

一是没必要,二是不能得罪谢家。

除非有利益关系,谁整天派人尾随别人呢?

所以大家并不知道谢家小少爷带着一个农家小子读书,那小子还穿着草鞋啥的。

裴云立刻低头,怕阿年看见自己。

郑氏这些人瞧不起她,嫌弃她娘家穷,可阿年和谢家小少爷在一起,说不定人家还嫌弃她们这些商户呢。

万一给阿年丢人就不好了。

谁知道阿年眼尖却看见她了。

小珍珠贪玩,也看到河边儿的宋福瑞和宝儿了。

两人跟小少爷说一声。

小珍珠就翻身下了驴,往宋福瑞和宝儿那边儿跑去。

小鹤年则骑着驴子往裴云这边来。

快到跟前,他下了驴子,朝着裴云走几步,上前行礼,“姑母。”

在家里都叫小姑,出来就正式些。

裴云有点手足无措,这孩子,咋就这么大喇喇地来了。

她忙起身,扶着小鹤年,又看了一眼站在旁边没过来的小少爷和俊朗青年,小声关心道:“阿年,你怎么和贵人一起呢?”

小鹤年笑道:“那是阿恒,我师兄。我给姑母引荐。”

他领着裴云过去,给双方介绍了一下。

小少爷半点架子也无,执了晚辈礼,叫姑母。

裴云受宠若惊,掏摸身上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见面礼。

她哪懂这些啊,不过是看宋母大嫂等人学的而已。

小鹤年笑道:“姑母,你不要介意,我师兄很好相处的,不讲究那些。”

他又简单说自己跟着师兄读书,让姑母不必担心,又说去跟姑父和宝儿打招呼。

他让小少爷和阿鹏先去找先生们,他跟小姑父打个招呼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