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246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所以他宁愿置身事外,做个旁观者,去国子监给他们讲讲课,给皇帝讲讲故事。

他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从不针对谁,也从不映射、说教,更不会明确给皇帝任何观点,别人也无从窥探他的内心,自然也不会防着他。

他讲个豆腐娘子的故事,你可以听八卦,可以听美食,可以听小人物奋斗,也可以发掘背后深层次的寓意。

皇帝怎么想都行,他从不干预纠正。

任何一个成年人,都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更何况对方是皇帝。

吃着豆腐娘子做出来的素鸡,听着豆腐村的故事,皇帝有史以来第一次对遥远的百姓有了模糊的认知。

他微微颔首,点评道:“这个素鸡虽非肉却有肉的口感和味道,用高汤红烧了甚至比肉更加美味。”

萧先生:“陛下若是喜欢,可让成阳县进贡。”

皇帝却又摇摇头,“那倒不必。”

他知道,每一样贡品,都必然劳民伤财。

唐玄宗好荔枝,千里迢迢自岭南运至长安,这中间耗费的民脂民膏不敢想象。

若他从小锦衣玉食,不会多想,可他幼年被太监宫女藏在偏僻的宫殿里,很是过过一段苦日子。

后来做了太子,虽然接受着皇家高于一切,皇帝就该受万民供奉的教育,可幼年深刻的经历还是会让他时不时反思。

现在他知道豆腐娘子家买鸡蛋夏秋季节两文三个,后来一文一个,隆冬和初春三文两个,贵时候甚至两文一个。

他吃的鸡蛋多少钱一个?

他不知道光禄寺采购的鸡蛋多少钱一个,但是他知道皇宫账目。

皇帝饮食所费,一月差不多万两银子!

他比先皇少一些,却也高达九千两。

从前他觉得自己节俭朴素,不似先帝奢靡,毕竟父皇一个月要一万二三千两银子呢。

现在他郁闷的是即便一个月御膳花费九千两,他也没吃到什么舒心的饭菜。

这素鸡倒是不错,谁知道进了宫又是什么样儿?

六七文一斤,怕不是得变成六七两一斤?

罢了,各地贡品已经够多,不必再折腾。

每样吃了两口,皇帝夸赞其美味,虽说不要进贡,却又想着给皇后和太子也尝尝。

萧先生会意,亲自把剩余的素鸡等食材捧出来交给张公公。

皇帝随口道:“豆腐娘子兰心蕙质,做得这等美食佳肴,先生帮朕转赠福字银饼五对。”

萧先生说老百姓称呼她为福气娘子,还给她家房子集福,他听得很是动容。

即便他贵为天子,有几个真心为他祈福的?

当年不满父皇的大臣们为他祈福,可当他长大自立,有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后,他们怕是又要为太子祈福了。

萧先生并不意外,虽然君心难测,做臣子的不可妄测圣意,可有几个大臣不揣测圣心的?

满朝文武、满宫奴仆,个个都在揣测圣心。

萧先生自然不例外,他觉得皇帝……内心是矛盾的,而且有些孤独。

越是高处越不胜寒。

他没有朋友,他的世界只有君臣。

“臣替沈氏谢恩领赏。听酒楼饭馆老板们说那豆腐娘子厨艺了得,很会琢磨新菜式,这素鸡、素烧鹅、豆腐塞肉便出自她的奇思妙想。若臣不曾得陛下赏识,便会打发家里厨子常去豆腐娘子家学新菜式。”

皇帝洒然一笑,“倒是朕耽误先生品味美食了。”

萧先生:“虽然远隔千山万水,臣与陛下还是能品味到豆腐娘子的新菜式的。”

旁边的张公公揣测圣心,给皇帝当嘴替,小声进谏,“万岁爷,要不老奴派几个机灵的小子去跟豆腐娘子学学厨艺?”

萧先生笑道:“张公公好主意,再派俩懂厨艺的嬷嬷,以后回宫也方便为娘娘差遣。”

帝后感情好,群臣皆知。

他若建议派人去学厨艺,为皇帝开小御膳房做准备,皇帝未必答应,提皇后娘娘就容易些。

毕竟单开小御膳房就要另外开支,会牵扯户部、礼部、光禄寺等,到时候扯不完的皮,皇帝为了避免麻烦,估计宁愿继续没食欲地吃光禄寺和尚膳监提供的御膳。

可皇帝食欲不振,健康便不佳,若是英年早逝可是天下之大不幸。

萧先生观皇帝有不足之症,不是长寿之相,可……太子资质着实一般,且性情有些顽劣差皇帝甚远。

相比之下,萧先生希望皇帝长寿一些。

当然,派人去尚膳监学可能有点问题,但是悄悄出宫去京城大酒楼学也可以,但是萧先生却点了豆腐娘子。

他有私心,既然看中裴鹤年堪为阿恒助力,自然要拉拔豆腐娘子一家。

同时也为皇帝张一耳目,让皇帝自己的人去了解豆腐村,了解民间,证明他所言非虚,并非投其所好,故意编造。

皇帝虽然有内卫,但是牵扯了利益,总归没有心无杂念的小太监老实。

皇帝意动。

他的确吃够光禄寺筹划尚膳监做的御膳,很想开小灶,只是懒得跟大臣们扯皮。

他想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中间设小御膳房,走流程估计得扯皮三年。

像萧先生说的悄悄派人出去学厨艺,老古板们一开始不知道,知道也管不着。

等他们学成回宫,就说是太子专为皇后准备的。

孝字为先,他们也不好拦着太子孝敬皇后吧?

之后他就以朕和皇后体恤万民,奉行节俭为上,让后宫膳房准备日常膳食,让光禄寺和尚膳监只负责祭祀、大宴。

如此光禄寺和尚膳监的厨役便可以缩减,争取把现在的七千人缩减为三千。

而他的御膳花费,一个月顶多两千就够。

这么一想,皇帝都有些期待了。

他微微颔首,唇角带笑,“准。”

出宫时间不短了,皇帝虽然意犹未尽却不得不起身回宫。

他不像父皇那样动不动打朝臣们的廷杖,朝臣们就胆肥得很,喜欢跟他……耍赖撒娇。

他幼年受苦,后来靠朝臣们扶持坐稳太子之位,又靠群臣们扶持顺利即位,与阁老们是有感情的,对他们也多有纵容。

可他们一边扶持他一边又妄图掌控他,也让他越来越不舒服。

他和几位重臣的关系可以说是爱恨交织的,不会撕破脸,时不时又要较较劲。

还有几个臣子仗着他仁慈就喜欢谏言,鸡毛蒜皮的事儿都要进谏。

他甚至怀疑他们妄图挑动他的怒火,让他打他们廷杖,然后他们就……爽了?

能青史留名是怎么的?

就好比今儿他带着侍卫和张公公出宫来萧先生家,他们若是知道就得膝行至乾清宫,涕泪横流,劝谏皇帝陛下保重龙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云云。

总之,你是皇帝,你要出宫就得大张旗鼓,前呼后拥,绝对不许轻车简从。

万一有危险呢?

您让老臣们还怎么活啊,不如现在就撞死在这里吧。

你能让他们为这点事儿撞死?

还不得好言安抚,感谢他们把你这个皇帝安危时刻放在心上吗?

你要真不管,有几个老头子是真撞,一把年纪了,估计觉得活够本儿了,要是死谏成功那可留名千古。

朕才不会让他们如意!

皇帝坐在装饰低调的马车里,微微合眸,张公公跪坐一边儿给他轻轻捏腿。

皇帝捏了捏眉心,颇有些忧虑道:“知县去了竟然凑不齐干活儿的人手,还得自己花钱从外地招募师爷?朕听来匪夷所思。”

刚才萧先生给他讲豆腐娘子和裴二郎跟着七岁的小儿子识字,说夫妻俩十分勤奋,没有灯油,常常拢着火堆学到半夜。

他们学会以后还教村里孩子识字,大家进步很快。

讲到这里又拐出去说民间识字的人极少,某些偏远地区满村找不出个识字的,即便里正都不识字。

甚至一些偏远县城,知县去了凑不齐干活儿的人手,什么县丞、主簿都是没的,勉强有个负责治安、缉捕盗贼的典史也识不得几个字。

皇帝当时听得大为震撼。

再从故事里提取一下关键词,那些地区识字的人全集中在几个大家族,他们岂不是可以长期把持一县?

流水的知县铁打的大户。

知县不过是个摆设而已,皇命更是天上的云。

总有那么一些县的主官出缺,常年没有知县到任。

山高路远,做官的不爱去,去了也是被拿捏的下场,根本无所作为。

因为整个县衙从上到下都是地方豪强的势力,知县就是个摆设。

实际不只是偏远地区,甚至中原腹地都有此类情况。

一些大族一边供本家子弟科举入仕,一边把持本县胥吏差役的职务。

知县、县丞、主簿、典史为朝廷命官,具体做事情的却是当地胥吏。

往往这些胥吏勾结弄权,再和当地家族的主簿、典史沆瀣一气,便能轻易架空知县,掌握一县命脉。

知县为了反击,往往会带幕僚和师爷们上任,与当地势力斗智斗勇。

不少知县上折子反应此类情况,而当地胥吏也会托人上折子指责知县失职等等。

他曾经无数次和众臣讨论这个问题,内阁也拟定了不少措施,然后效果都不好。

久而久之,他有一种这些新兴的庶族、寒门终于变成了老派士族的感觉。

他也跟萧先生聊过这个话题,萧先生思考片刻给出一个徐徐图之的办法——朝廷需要新的寒门学子来充盈人才库,尤其是地方县衙、府衙的胥吏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