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245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他慢慢咀嚼,享受唇齿间的美味,微微颔首,“确实是美味的素食。”

等炸豆腐塞肉做好以后,萧先生就让两名庖厨一起享用。

夫妻俩却不敢,忙告罪。

即便先生说他在乡下田间地头都吃得饭,可这是京城,如今先生是国子监的先生,是帝师,他们哪里敢和先生平起平坐啊。

萧先生微微叹息,罢了,让他们在旁边自用。

就在此时,门子疾步来到灶房前,小声禀告:“先生,贵人到访。”

萧先生神情一凛,其他人来访,门子会直接说某某大人老爷,贵人只有一位。

他当即起身正衣冠,快步迎出去。

皇帝已经带着四名随从进了二门。

见着萧先生快步迎出来,在对方即将跪地见礼的时候皇帝抬抬手,温声道:“先生不必多礼,先生身体可好些了?”

萧先生自是一番谢恩,感谢皇帝遣人送来的药丸补品,又表示自己基本康复,明儿便可出门。

皇帝微微颔首,“先生万望保重。”

萧先生谢恩,请贵人入会客室。

行至厨房位置,皇帝吸了吸鼻子,尽管贵为九五之尊,什么好东西都吃过,但是御膳不代表他的口味。

光禄寺尚膳监离乾清宫有些距离,甭管什么菜都要装在食盒里捧过来,夏天不新鲜,冬天不热乎。

这个季节为了让他吃上热乎的,尚膳监又开始做各种锅子、炖菜。

那一大碗一大碗的炖菜,炖久了看着就没食欲。

他也只是看看。

在宫里他日常没有食欲,想想好了,你吃什么都有人盯着,但凡多吃口少吃口,就有人不断询问,要不要请太医,要不要请脉。

烦死了。

看什么都饱了。

他转首,微微示意,“先生做甚美食?”

萧先生:“民间寻常饭菜,贵人浅尝也可。”

他看向皇帝身边儿的大太监,“有劳张公公。”

张公公自元丰帝少年起便近身伺候,是皇帝最信任的身边人,衣食皆由他检查。

皇帝心情不好想任性一下的时候也由他做恶人,所以内阁几位大臣都不喜他,背地里骂他老阉货。

萧先生却对他很正常,既不巴结谄媚,也不鄙夷轻视。

张公公留下俩人保护皇帝,自己带着另外一个带刀侍卫去厨房端菜。

俩厨子早跪地匍匐,大气不敢喘,更不敢抬头看来人。

张公公笑道:“咋家来取饭菜,二位不必惶恐。”

他自取了托盘,把几盘菜肴放上,亲自端去正堂,自己先在一边试菜,然后上桌给皇帝布菜。

皇帝已经和萧先生聊了一会儿,表示三日不见如隔三秋,两人也不聊政事儿,只闲话家常儿、见闻等。

皇帝很欣赏萧先生。

如果说之前是受谢相爷举荐为了解决朝廷日渐失衡的一些局面,不得不把萧先生请来朝堂,而跟萧先生聊过几次之后,他便生出相见恨晚的感觉。

若是幼年、童年、少年时相见,定会成为挚友,如今萧先生肯定也是国之重臣。

无人能出其右。

现在却只能委屈先生领个闲职,实在是浪费人才。

这可是他三封御笔亲书请来的先生,本想让先生在六部轮值,谁知先生竟然不愿夺人权势,反而宁愿在国子监领个闲职,平时给学生们上上课。

皇帝再三授职,先生都坚辞不受,最后他便封先生为国子监司业,同时为太子授课。

先生又委婉推辞,言太子有极好的启蒙先生,无需更改。

皇帝也清楚,不管内阁还是六部,都不是那么容易变动的。

最后就请他做自己的拾遗,采取古称以示尊重,实际就是私人秘书,当然萧先生可比秘书高级,皇帝要请他讲课。

一开始三天一次,后来两天,再后来皇帝每天都想跟萧先生聊聊。

不必讲课,而是随便聊聊,聊聊天下、百姓、各地风土人情,能让他明智见心、见天下、见百姓。

若是以往他想设置这么一个职务,大臣们就够扯皮的,但是如今萧先生没抢六部主官的位置,没抢太子授业恩师的位置,间接地给了他们大人情,自然也没人反对他进宫给皇帝讲学。

皇帝感觉先生是个好老师,能在不经意间为人解惑,却又擅长讲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往往让他听得欲罢不能。

之前那个《镖师千里走单骑,为民女伸张正义追杀五凶》的故事已经收尾。

今儿说的是成阳县一户贫寒农家,靠自己的辛勤和智慧一点点改变家徒四壁的处境,不但自己过好日子,还带着全村吃饱饭的故事。

男的叫裴二郎,女的姓沈,人称豆腐娘子、福气娘子。

第92章 皇帝的难题 县衙来人

故事就从裴二郎去大哥岳家修房子摔破头讲起,一直讲到豆腐娘子开了豆腐坊,跟里正合作生意,裴二郎自己盖了房子,现在正四处为人盘火炕赚大钱。

皇帝听得津津有味。

贵为天子,表面说富有四海,可实际除了宫里,不,即便宫里,他也不是全然了解。

更何况朝廷、京城、地方?

他连国土到底多大都不知道,虽然有舆图,舆图却只是一张纸,并不能给他直观的感受。

萧先生讲的东西却有血有肉,让他知道在他的治下有这样一户有名有姓的人家,他们勤劳、勇敢、善良、正直,他们把原本穷苦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让人听得心生向往。

皇帝年幼时受过诸多苦楚,身体不是很好,后来虽然多加调养,可总归身子有亏,时有力不从心之感。

他又不服输,被立为太子之后勤奋读书,继位后更是十分勤政。

这样的经历让他尤其爱听这样的故事。

这给他一种自己和国家也如此蒸蒸日上的感觉。

让他生出一种感觉,他吃的那些苦,读的那些书,批改的那些奏章,上的那些朝会,都不是空谈,是具体有效的。

也给他一种安慰,他这个皇帝做得还行,不是朝臣昧着良心歌功颂德。

萧先生一边讲故事,也不动声色地观察眼前的天子。

天子正当青年,却总有不足之相,这是娘胎里带的,加之幼年吃苦过多导致的。

没人能劝一个壮年皇帝保重龙体,不要殚精竭虑。

身在这个位置,有些事情没法避免,除非他不想做个英明的好皇帝。

而他不像先皇那般昏庸,这是百姓之福。

萧先生自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自懂金钱权势以后就对这些没有什么兴趣。

他而今要做的事情,一个户部、吏部没用,甚至整个六部、内阁也没用。

他必须借重九五至尊的权势。

可天子身处紫禁城,宫墙深深,他能接触的人有限,能看到的真相就更有限。

他看见的、知道的,都是别人想让他看见、知道的。

在萧先生看来当今天子是个合格的仁君、明君,他勤政,不像先帝那般数月不朝,他施行仁政,从不打朝臣廷杖,更约束特务机关从不监控百官,不因为多疑制造冤假错案。

他的仁慈,让文武百官爱戴他,同时也妄图掌控他。

萧先生作为旧派贵族子弟,不但熟悉历史,也熟悉一些君臣套路。

他跳出自己的家族以后,不以一家族兴衰为目标,就能更好的研究皇权和朝堂。

皇权和朝堂是此消彼长的。

皇权想世世代代传递下去,想天下百官、百姓永远臣服、忠诚,供养皇族。

而朝堂是谁的朝堂?

说穿了,并不是皇帝的,而是天下读书人的朝堂。

他们用科举交织成一张朝堂的网,兜住上面的皇帝,网住下面的芸芸百姓。

他们自然想要更多,想让皇帝让渡更多的权力给他们。

而他们之间又有自己的野心,都想不断升迁,从地方到六部,从司官到主官,从六部到内阁,从末位到首辅。

从为皇帝服务到左右皇帝。

这期间他要发展庞大的关系网,培养接班人,门生故旧遍天下。

只要没有限制,他的野心就会让他想要当皇帝之上的皇帝。

而皇权是一定要压制他们的,除了正面打压,还会扶持其他党派互相争斗攻讦,所谓帝王之术在于平衡。

如此一代代帝王和朝臣斗智斗勇,一朝朝臣子尔虞我诈,党派林立。

最后都无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无一可免。

除非大家都退一步,都往一处使劲儿,如此你好我好,团结奋进。

谁都知道,但是谁都不肯让步。

因为眼前的利益是真实的,我让一步,万一对方反而进一步呢?

再者这文武百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每个人都为自己和家族的利益奋斗,怎么可能拧成一股绳,一起团结奋进?

除非眼前有座金山,取之不竭,又或者外族入侵,国将不国,在灭亡之前大家才会收起私心暂时团结。

想清楚这些,萧先生就不想踏足这权力漩涡。

因为一旦他踏入其中,结果就是被其他势力缠上,每日消耗大量精力与人缠斗,根本没有余力做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