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282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更让他震惊的是那个二蛋他不只是跟着阿年玩儿的,他甚至是沈老板的小助手?

他跑来跟沈老板报账,今天早上收了多少斤黄豆,收了多少斤冬白菜,收了多少斤柴火,田大娘哪里那里算错了,哪里那里做得不错。

蔺承君:“……!!!”

他都没有这样的本事,可以把一个七八岁、八九岁的孩子调教得这样好用。

最最关键的是沈宁也只是听听,说了句“只报账就行,不用说田氏如何”。

那二蛋就笑呵呵地应了,然后拿账本给小鹤年入账。

沈老板居然让几个孩子帮忙记账。

到底是她厉害,还是孩子厉害?

裴母:“蔺老板啊,早饭你想吃什么啊?”

蔺承君回过神来,“婶子,你叫我承君就好,叫老板我都不好意思,家里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不挑的。”

裴母笑道:“那好吧,跟阿恒一样,好养活。”

她就自己看着办了,毕竟有客人在,终究不能简单对付,她就和了一瓢细面,做了手擀刀切面,过凉水免得粘连。

然后又起油锅炒了一小盆大葱鹅蛋。

大葱是为了做腌白菜收的。

虽然在蔺承君看来就是普通的饭菜,可他却真切地感受到裴母待他的真诚。

他常年去各地进货,当然知道普通人家伙食如何。

看沈老板家这作坊也不像很有钱的样子,再有他们家人吃穿用度,其实就是普通人家,普通人家是舍不得炒鸡蛋的,尤其这一盆。

要知道普通人家鸡蛋吃得起,油吃不起啊。

一盆鸡蛋得两大勺子油呢。

蔺承君投桃报李,吃饭的时候猛夸裴母的厨艺,给裴母夸得笑容一直不断,一个劲儿地说“承君呐,你以后常来呀”。

蔺承君吃过早饭也没急着走,他不走,阿年几个恋着听他讲见闻也不去书肆。

毕竟去书肆也是读书,书就在那里,什么时候读不行?

蔺承君却是要走的,当然多听点是点啊。

乡村学习班儿是照旧开课的,无论阿年在不在。

不在不是还有二蛋么?

二蛋不在就自习呗。

蒜头带了一个柿饼,就是家里柿子树摘的柿子晒的。

他让小珍珠切开,大家伙儿一人尝了一点儿。

孩子们一点不嫌弃,反而觉得吃得格外香甜。

很快又跑来七八个十来岁的半大小子,这是刚在家里帮忙做完豆腐的,其中就有虎头和铁头。

虎头是张氏的大儿子,12岁,铁头是老二,9岁。

这一次回来沈宁跟张氏说让俩小子赶紧启蒙,回头可以跟着去县里给香蒲她们打下手。

小子力气大,跟着跑几次以后就能负责送货。

至于家里磨豆腐的事儿,赵氏能干多少干多少,干不了就不干呗。

反正现在满村都做豆腐、千张、油豆皮,不缺他们一家。

而他们家现在人人都有赚钱的工作,也不是非得和村里人一起送选豆腐。

赵氏就在家做饭做针线带孩子也可以,反正家里得有人做饭。

其他孩子也都是村里的。

原本村里人不让这些大孩子来读书,毕竟需要他们干活儿,可今早沈宁去村里说以后要带男孩子出去赚钱,虎头铁头都去,他们就心动了。

他们不想让待嫁的女孩子出去,却很想让男孩子出去。出去要么有手艺,要么会识字、算账,这么点的孩子也学不到什么手艺,还是学识字算账快一些。

其实之前他们看着二蛋赚钱也眼热,所以都打发自家六岁到八岁的孩子来学习,可自家孩子没二蛋能干,学识字算账只怕也得有阵子。

现在沈宁说要半大小子,他们就打发自家孩子来了。

家里地方不够,新来的也没分班,小鹤年依然让他们和老生一起学习。

就和贫困小学一样,一群孩子一个班级,老生学识字、算术,新生学拼音、数字。

小鹤年讲课的时候二蛋也学得非常认真,即便已经学会拼音和基础加减法,也开始学乘除法、识字,可他学得时间毕竟短,而且主要学收账用的那些词汇,其他的还得继续学。

他们在棚子里上课,蔺承君就在外面听,从缝隙也能看到小黑板和挂图。

他越听越疑惑,越听越觉得是自己学差了还是记忆出现问题?

算术他知道、三字经知道、九九乘法表也知道、数字当然也知道,可这个123是什么?aoe是什么?

还有这人-ren是什么?

他怎么不记得自己学过这些?

是不同地域不同的学习方式?

不对,他走过那么多地方,认识那么多人,从无人这样学的。

那就是……沈老板家的独创?

沈老板,你家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

老生已经又开始根据拼音来识字了。

蔺承君憋到阿年给他们讲完新课让他们自己复习他出去上厕所的时候才逮着机会问,“阿年,你们学的是什么?”

他连说带比划了一下。

小鹤年笑道:“蔺叔叔说的是拼音和数字符号吗?是我爹娘还有珍珠、师兄我们几个做梦加游戏琢磨出来的。”

蔺承君:“??”

什么做梦游戏,谁做梦游戏能琢磨出识字和算术的捷径?

小鹤年就给他讲了讲。

他听小鹤年一讲解就知道这拼音和数字是什么、做什么用。

数字好理解,就是自己发明了书写、排列简单方便的密语,不占篇幅,好计算,而且一目了然,有利于记账。

他也瞬间想到自己那些繁复的,让人头晕眼花的账本,除了他和几个账房,其他人总是算不明白。

如果用这样简单的符号来记账,那整个账面就是非常清爽简洁,一目了然。

2389.94两,肯定比两千三百八十九点九四两简单啊。

而那个拼音分明就是给不识字的人用来识字的简便方法啊。

识字的人学了没用,考科举有先生手把手教的人也没用。

但是那些不考科举,只图识几个字去城里找个伙计、二掌柜之类营生的人就很有用,比如眼前这些半大孩子,用这个速成法儿快速学会拼音,然后对照带拼音的书本来识字,即便学得慢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只要有拼音就能读。

如果不想考科举,那还要什么先生?

根本不需要一年四五两的束脩,完全可以自学识字!

他的生意需要更多识字的伙计,可惜这年代识字的人太少了。

但凡识字的一开始都是冲着读书科举去的,科举无望又想去县衙谋个胥吏的位置,再不行就当启蒙先生,剩下的才会去做账房、掌柜之类的。

好账房、好掌柜也难求。

若是能有更多不求科举的读书人,那……他们这些商户就会非常开心。

他忍不住拉着阿年坐下聊聊。

很快小少爷、小珍珠也过来。

蔺承君:“你们这个拼音挂图,能否多印一些?”

数字不需要,这个简单,认真学学就能记住。

小鹤年:“这是我们自己写的,不是印的。”

他对印书了解不多,听谢掌柜说过需要雕版。

反正他们自己用,手抄就行。

蔺承君是生意人,虽然对科举不感兴趣,对其他方方面面尤其能赚钱的项目却兴趣广泛。

印刷书籍这个行业他也研究过的。

他道:“印书的话雕版、活字都可以。”

这拼音挂图看着字不多,雕版要更简单写,活字的话还得现做。

胶泥活字需要烧制,但是次品率高,烧制也费时费力。

木制活字就是把一个个字雕刻出来。

铜制活字相对更好用,只是……铜吗,不安全,会被偷走的。

活字若是印刷少量书籍一点都不划算,但若是印成千上万册,那就非常划算。

不过得精心挑细选印刷内容,要大众都愿意买的。

这年头流传的活字印刷内容佛经居多,因为佛经销量巨大。

科举书籍,诸如四书五经大部分都是雕版,手抄第二,活字印刷的很少见。

因为科举书籍多少年都不变,一旦雕刻出雕版就能保存下来反复印刷,根本不需要再费力弄活字。

活字印刷一次就要回收,下一次印刷还要重新排版,并不能保存底版,对比雕版要更费时间,且需要排字工识字,成本自然更贵。

相比来说,活字用来印刷内容常更新的、篇幅短销量大的话本、邸报等更合适。

小少爷道:“拼音其实不需要印刷,字不多,手抄很快且便宜,关键是带拼音的识字书。”

如果做一本让人不拜师单凭拼音就能学的识字书,这才是本事呢。

若是再有倒查的方法,看到不认识的字去有拼音的书本里查出来,那岂不是就认识了?

再……加上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