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15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看看顾千里脚上服帖的棉线袜子,再看看自己脚上绑得紧紧的努力用脚趾勾住却还是有点歪的棉布袜子,确实大相径庭。

众人不约而同地想:我也想要!

顾千里便趁机跟皇帝请求,能否允许锦衣卫制服稍加改动,如此更加方便习武、活动。

皇帝自然准了。

几位阁老瞅瞅自己的大袖子,这个似乎不好加那个罗纹袖口?

要加也行,得把袖子缩小,如此倒是省布料。

夏天倒是无所谓,冬天确实需要呀。

大冷天,敞着个大袖口,噫,冷!

太子已经追着顾千里要袜子了,衣服不给他,袜子得给吧?

顾千里:呀,沈娘子和婶子给萧先生、阿恒准备了不少,也给帝后准备了杏黄色的内衣和袜子,好像、确实没有给太子准备?

作为皇帝近身伺候的锦衣卫千户,顾千里经验丰富,立刻就想到对策。

没事儿的,就说进献给陛下和皇后娘娘的也只是样衣,让帝后看看喜不喜欢,若是喜欢可以派人去豆腐村学。

这本身就是沈宁的意思,她只想让帝后做最大的招牌,可没想一直进贡衣物。

帝后和太子的衣服嘛,肯定有专门的宫内制衣监负责。

第154章 最大祥瑞 这是朕的福气,是太子的福气

若是帝后的朝服、礼服,甚至常服,都不会随便从外面采购,而是有固定的流程。

礼部、钦天监等拟定纹样、规格,由皇帝批复,地方织造局提供布料,特殊纹样则有内廷织染局负责,再交由针工局剪裁缝制,最后交给尚衣监验收,分发各宫。

但是像内衣、袜子这种不牵扯礼仪的小物件还是可以灵活处理的。

如果不信任民间织造,还可以派针工局的宫女太监们前去学艺。

对于这种新式好穿的袜子,皇帝一眼爱上。

当然要!

皇后和太子也要,所以……要么让福气娘子制衣坊为皇家进贡,要么派人跟她学艺,又不能白学,不如赐封她一个正经的职务。

例如针工局驻外掌司?

针工局掌司负责技艺传授、指导事务,倒是合适。

如此若是她再有什么新奇的吃食、服饰等都可以直接送进宫里。

赐封她皇家内廷官职,也可以保护她的作坊,不会被其他大家族染指。

再一个他给这新品冠上皇家称号,其他达官贵人想买自然得出高价,京城这边儿针工局是不是可以悄悄外卖?如此可以充实内帑。

内帑就是皇帝的私库,皇帝可以自由支配的一部分钱财,主要用来打赏、购置皇帝私人物品,也会用来支持国库、应付紧急事件等。

不过很多皇帝都将内帑视为私物,随意挥霍,甚至授意亲信太监大肆聚敛财富充实内帑,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元丰帝的私库主要想建造船队、培养水师、出海贸易,现在不够支持船队的,只能培养王建忠等人私下出海。

他略一盘算就觉得这新式袜子虽小,却大有可为,便想盖章皇帝御用再高价售卖。

事实告诉他,甭管什么东西,但凡跟御用有关外面就能卖高价。

以往那些高价都被其他官员扶持的大商巨贾赚走,皇帝分不到一点好处,这会儿他就想赚这个钱。

福气娘子制衣坊在豆腐村乃至民间卖的都无所谓,并不会影响针工局这边儿卖高价品。

即便同样的东西,只要冠上皇家名号那价格自然要翻几倍的。

他只赚这个溢价,不和普通百姓争利。

当然,得从长计议。

皇帝心里盘算着却又和众人说育种司的事儿,让户部拟定章程、拟旨,到时候派户部官员去成阳县宣旨,除了宫里派去的太监副司正,另外成阳知县也要配合育种司的事务。

谢相爷全程没有异议,杨、张、刘三位看他脸色,心有疑惑却也没表示。

以前此类政事基本都是朝廷提出,内阁商议决定然后向皇帝汇报,通过以后再拟旨给皇帝批复,很少由皇帝主动发起。

不过只是一个育种司,对内阁六部以及地方政务没有什么影响,内阁自然同意。

太子听得跃跃欲试,他想去颁旨!

他想去豆腐村溜达溜达!

不过他知道父皇不会同意的,因为父皇一直跟他说作为皇帝不能轻举妄动。

皇帝不是一个人,皇帝动整个朝廷就会动。

而皇帝出巡一次,靡费甚大,那才是劳民伤财,百害而无一利的。

太子是唯一继任者,皇帝不可能让他随便出宫,更不可能随便出京。

悄悄出宫去皇庄看庄稼就是目前最大的退让,其他是不行的。

但是他可以悄悄混在颁旨队伍里嘛。

当他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嘴角就得意地勾起来,然后觉察到旁边的谢恒看向他。

他立刻给了谢恒一个眼神,让他别多事,有话回东宫说。

作为太子伴读,你得学会看破不说破!

否则,哼!

内阁诸位大臣用很短的时间敲定了育种司事宜,其他的回去再安排,这种简单的部门事务对他们来说小意思,手到擒来。

他们对顾千里的新衣服更感兴趣,每人都想预订一批。

顾千里瞅着皇帝的眼神就能领会意思,当然不能随便答应。

皇帝笑眯眯道:“诸位爱卿,朕会调派针工局心灵手巧的太监和宫女去豆腐村拜师学艺,届时由针工局专做。”

张阁老是工部尚书,自幼爱美、好华服,闻言立刻明白皇帝的潜台词。

他拱手,“陛下,针工局专门负责后宫衣物,本就繁忙事多,不宜另外加差事。”

刘阁老也拱手附和,“内宫八局各司其职,确实不好牵扯宫外生意。”

几个都是人精,皇帝一撅屁股他们就知道他什么意思。

看着是小小袜子,可如果将技术捂在手里不公开传播,那生意利益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敢保证有了这舒服的袜子,但凡有点条件的都不会再穿布袜子。

像他们即便再简朴,一人同时也有十几双袜子替换,每季都要做新的。

像张阁老这种好讲究的,那只会更多。

这么大的盈利怎么能被皇帝纳入私库?

当然要归于国库!

如何归于国库?当然是归属工部管理。

可以找京城大商人合作,由工部盖章指定的作坊专做专卖,到时候不用三十税一,可以略微高一些。

如此朝廷就可以多收一份商税!

作为回馈,可以减轻福气娘子那边儿的税。

不得不说,陛下确实有眼光,赐封的这个福气娘子确实能给朝廷带来福气。

谢恒虽然小,但是耳濡目染,也知道很多事情。

更何况萧先生从来不把他当孩子,自打拜师之日起就教他如何拨开迷雾看真相,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进宫这些时间,他大体也了解皇帝和前朝的微妙矛盾,知道皇帝的意图以及朝廷各位大人的私心。

朝廷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朝廷是由皇帝、诸位大臣组成的,而众位大臣又归属于不同的利益党派。

每个能考上举人的文人背后都站了一群利益挂靠者,更何况进士?

这朝堂上的每一位官员,哪怕在朝会上毫不起眼的一个小官儿,他背后的利益挂靠者也成千上万。

更不用说六部长官。

不管诸位阁老嘴上说得多么忧国忧民,事事都是黎民百姓,可他们真正维护的还是自己家族、势力的利益。

他听先生讲了很多权臣的故事,有些是先生亲自去权臣家乡看过的,他也看了很多史书,也悄悄观察自己家族的事情。

他知道先生说的是真的。

就拿自己家打比方,南谢在前朝不肯为官,并非不想,而是没有得到既定的利益。

因为前朝是草原民族,最打压江南各族势力,还将汉人分为三六九等,南谢在北谢已经入朝为相的情况下,只能蛰伏。

这是根本原因,但是南谢会美化自己,言必称我汉人江山不容异族染指。

可后来前朝末年,民不聊生,南谢也并没有率先造反。

因为他们家大业大,即便民不聊生他们也能过得不错。

甚至先生跟他说,群豪并起,南谢并没有认准太祖,而是投资每一位首领。

这也是太祖论功行赏封爵的时候没有重用南谢的原因之一。

当然,他们也因此没有被太祖忌惮,自然也不会被清洗。

未被重用的时候他们又专心钻研学问,广立书院,随着文人地位的崛起,南谢终于进入了权力中心。

进入权力中心以后南谢的势力也是急速膨胀的,各地联宗、联姻、门生故旧遍天下。

泉州出海的船队中,最大的不是谢家的,但是第三第四都是他家的。

另外福州也有两只船队。

知道这些以后谢恒的心也仿佛经受了一场地震,因为祖父一向要求他们君子端方不为财不好色、为官要清廉、做臣子要洁身自好,不要搞党派云云。

现在他们要瓜分沈姨的劳动成果?

那可不行。

他知道沈姨不介意,她很大方,有一种这些各种标榜自我的君子没有的大方,她很乐意跟别人分享新食谱、新手艺,她是真的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