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46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成三娘子为难道:“天冷路滑,老太太不便出行。”

成老太太却立刻说好,“不妨事的,又不远。”

见婆母如此给沈宁面子,成三娘子自是不快的,却也没说什么。

很快裴长青和成三爷一起从书房回来,抱了几册书。

两人一副相谈甚欢的样子。

成三爷笑道:“二郎以后常来家里。”

裴长青:“后面我在县学借读,若是三哥有闲我便来叨扰。”

他可以一个人背书,却不能一个人研究考试,自然需要人指点。

成三爷虽然不参加科举,但是他走南闯北,结交三教九流,身上又有一股读书人、商人、文武官员没有的江湖气,却也能让他学到东西。

成家负责照顾珍珠的婆子也帮忙收拾了行李物品。

成五郎和成六郎又舍不得她,一个劲儿地邀请阿年、宝儿一起住几天,“冬天冷,也不能出门,你们回家也就待着读书,不如留下来咱们一处读书习武,多好?”

小鹤年和宝儿自然不乐意住下,小珍珠倒是无所谓,她虽然想爹娘爷奶,但是又不用天天在一起块儿。

她在成家堡学东西,像上学一样十天半月回家一次也可以的。

不过现在她也想爹娘爷奶了,得回家住两天。

成六郎就去缠磨成老太太和成三爷,让奶和三叔留珍珠他们住下。

成三爷也极喜欢小珍珠和小鹤年,他没有那种女孩子不能抛头露面、女孩子不用读书习武的观念,反而因材施教,只要觉得孩子是可造之材就稀罕。

他对裴长青和沈宁道:“珍珠和阿年倒是可以过来读读兵书。”

有些孩子学不进去那没有办法的,可珍珠和阿年聪明坐得住,愿意学当然是多学一些更好。

沈宁和裴长青对视一眼,没有替孩子决定,而是问他们自己的意思。

在夫妻俩看来珍珠倒是可以,她不爱上学,读书也以识字、娱乐为主,并不学现行的四书五经,其他时间更乐意习武,如今乐意学兵书那自然是好的。

阿年喜欢读书,不只是四书五经,他还学数理化、天文地理这些,还学种地、做手工,也跟着习武晨练,学得已经够多,再学兵书会不会很累?

当然,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

小鹤年正犹豫呢,小珍珠笑道:“爹娘、三伯伯,等我回去瞅瞅家里,过两天我和师父带着阿年宝儿来上学。”

她替小鹤年做了决定,小鹤年就没拒绝,他朝着成三爷躬身道声劳烦三伯伯。

成三爷越发欣赏,怎么有这样聪慧懂礼的孩子?

明明是普通农户之家,家里顶多一个久考不中的童生,裴二郎夫妻和俩孩子怎就如此出色?

宝儿自然无所谓,只要跟着哥哥姐姐玩儿就开心。

对他来说,读书、习武都是玩儿,反正没有任务,家里也没逼着他学到什么程度。

成老太太也高兴,连声说随时来,又让裴长青和沈宁常来。

夫妻俩带着孩子们暂时回去,唐钜自然同行。

他既然做了珍珠的师父,就以珍珠为主。

望着马车离去的背影,成五郎和成六郎依依不舍,缠着成三爷说以后要常去找珍珠他们玩儿。

成三娘子则心里酸溜溜的,忍不住道:“唐师父原是咱的师父,这会儿倒是跟别人更好了。”

若不是男人和二伯功夫也很厉害,足以教导孩子们,成三娘子就更要酸了。

成三爷:“师兄如今正式收徒,以后珍珠为他养老送终,那自是不同的。”

唐钜没有成家,也没有子女,按照习俗便是弟子为其养老送终的。

成三娘子却不服气,成家堡难道不会给他养老送终?

说什么不想连累成家,还不是他心有不满,走了就不肯回来?

一家子回到铺子,张氏带着姑娘小子们白天又是给各家发货,又是收拾铺子的,也好一通忙活。

高进禄都帮着写了好几个单子,倍有成就感。

见沈宁一家回来,张氏又张罗着开饭,一群人少不得又是一阵热闹。

饭后沈宁和裴长青、张氏商量一下装潢铺子的细节。

小珍珠则给孩子们讲成家堡的见闻,还给他们背了两段兵书,什么“师出有名”、“兵贵神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等。

二丫脑子转得快,嘿嘿笑道:“珍珠,我出去摆摊儿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己管钱。”

孩子们乐起来。

小珍珠拿礼物送给他们,又让已经赚钱的哥哥姐姐们明儿请吃零嘴儿。

铁头和二丫痛快答应,大丫表示钱要拿回去给家里不敢乱花,虎头则因为赚钱少舍不得。

石榴瞅着几个孩子说得像模像样,心里有些羡慕,等知道二丫居然有数百文私房的时候直接惊呆了。

她低呼一声,对香蒲道:“香蒲,你有多少私房?”

香蒲笑道:“小姑,我赚的更多呢,不过我哥哥要娶媳妇,我也要攒嫁妆,所以都攒起来啦。”

香蒲自小有主意,即便说自己嫁妆什么的也并不害羞。

石榴心里羡慕,也有些酸,寻思豆腐娘子是她二嫂,若是她跟着做事情那不比香蒲赚得多?

最初她觉得女孩子不好抛头露面,怕耽误找婆家,也怕婆家挑剔,更怕出来做活儿累,可现在自己挑三拣四找不到好婆家,又不想嫁给普通农户做活儿受累,想要给陆裕那样有权有钱的地方官做妾又高攀不上,那就只能跟着沈宁做活儿了。

赚钱、长见识、抬身份,自然就能嫁个好男人。

她越发有信心了!

高进禄也觉得自己跟着来这几天见的世面比在家几年见得都多。

在柳家洼学堂他只能坐在学堂里读书背书,在家里就听他娘叨叨,这一出来他发现,诶,真快活!

可其实他也没耽误时间,阿年给他安排的功课他也做完了。

这不阿年一回来就检查他和石榴的功课,他得了满分呢。

石榴有二蛋和香蒲开小灶,学得也不赖。

阿年很满意,微微颔首,“你们很用心,今儿再学俩新的知识点……”

他虽然年纪不大,也没有故意拿捏派头,可不知道为什么石榴和高进禄就有点……怵他。

阿年真的有先生的架势,让人不敢糊弄哟。

在柳家洼学堂上课,高进禄还会开小差,在阿年这里他居然听得格外认真。

丁点小差都没。

不敢,旁边不只是石榴,还有珍珠、二丫、宝儿几个虎视眈眈呢。

都比他小,可识字不比他差。

这就没天理了。

他哪里敢开小差?

第167章 信任可贵 真是个不知道惜福的

第二日裴长青带了书去县学,沈宁先领着张氏和宋福瑞几个在铺子各处走走,说一下装潢要点。

五间铺子一间做门房休息室,一间主卖高档糖果,一间摆放海外珍品,一间售卖高档针织品,再有一间就放还未开发出来的高档洗护美容品。

沈宁的装潢要求简约大方,到时候靠产品吸引顾客,不必过度装修。

宋福瑞跟着裴长青干了那些日子,还装潢过自家铺子,这会儿也有经验。

他拍胸脯保证,“二嫂,你只管交给我。”

他画了简单实用的装修图,做了大体预算,然后跟张氏支钱,先去禚家定物料,再去找县衙在册的木匠、石匠、瓦匠们过来做工。

沈宁的设计清晰,细节到位,给钱痛快,又有县衙的面子,那些匠户们做活儿也会勤快。

把装潢交给宋福瑞,沈宁就和张氏商量把谁调过来守这边儿的作坊。

虽然这边铺子还没装潢出来,却不妨碍作坊做工。

天冷了,挂面、粉条都可以做起来,腐乳、腌蛋等也可以直接做。

如今村里能出来打工的大小伙子和姑娘们不少,足够作坊用的,就是还得找个管事儿。

这管事年纪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年轻,得手艺好,性格好,还有一定的威望。

两人合计一下,荷花嫂子不错。

她家里田地有娘家兄弟帮衬,家务活儿有公婆,能出来,而且她以前也表达过愿意出来的意思。

她脑子灵活,情商高,为人大方热情,学东西快,如今拼音识字法、数字算术运用熟练,已经认识三百来个字,能应付日常所需。

让她带队在这边作坊干活儿是可以的。

能撑起分作坊,工钱自然也要涨一涨,月底也会根据工作情况发奖金。

张氏:“如今大丫二丫算账很可以,足够帮我的,不如让香蒲和铁头过来帮衬荷花?”

铁头毕竟是自己人,常驻这边儿也能帮阿宁盯着。

沈宁自然没意见,“让张大哥和大柱哥过来帮忙。”

天冷了,建筑队歇工,除了木匠其他人也去作坊干活儿。

商量好了,沈宁就让运输队给大伯娘和荷花嫂子捎信。

让裴大伯准备带进城的工具,让大伯娘安排跟着荷花嫂子进城的人,依然选未婚大小伙子和十几岁大姑娘为主力,另外选三个做饭、洗洗涮涮的婆娘。

荷花嫂子那边儿允许她从娘家选几个当用的侄子侄女。

阮家兄弟多,对妹子好,家风正,他们的子女教育得也不错。

沈宁给了他们两天时间准备,结果第二日傍晚荷花嫂子就带队坐运输队的骡车过来了。

八个大小伙子,五个十来岁的少女,三个四十来岁的妇女,两个五十来岁的汉子,还有裴大柱和张本力。

他们各自背着行李卷,个个喜气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