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72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瞅瞅裴端和裴大姐,他们瞬间幸福感爆棚!

干劲十足,来年、后年、五年、十年,他们能跟着干一辈子!

还得教育儿孙们干好自己的本分,有话直说,有意见就提,别背地里搞鬼,只要踏实肯干,沈老板家是不会无视他们的。

至于裴大姐和许行夫妻俩,沈宁压根儿没用费心思,只是做出冷淡的态度,裴母和大伯娘等人就解决了。

这种事儿都不用裴长青出手,她不想让任何人耽误裴长青读书,分他的心神。

她也并不怕伤害裴母裴父的感情,因为在原主记忆里,裴大姐和裴端是一类人,极端自私利己。

亲娘被奶奶磋磨的时候他们冷眼旁观,想的是别打我就行,有事儿让娘担着就行,甚至自己做错事也会因为害怕就推到亲娘身上。

爷奶偏爱他们,他们也没因为自己受偏爱帮亲娘说句话,反而怕替亲娘说话得罪爷奶,失去原有的好处。

爷奶相继去世以后,他们也没尊重亲娘,反而默许纵容吴秀娥当家继续欺负她,裴大姐甚至会劝亲娘“你什么都不懂,你就听弟妹的好了,不要太计较”。

种种过往让沈宁觉得裴母对大闺女也没多少感情,至少在穿来的这两年里她没听裴母说想念大闺女一家的话。

裴母对裴云可不是那样的。

裴母立得住,沈宁也放心,以后自己和裴长青不在家裴母也能管得住。

裴母自然也感受得出沈宁对她的亲近。

今年沈宁和裴长青在县里待到过年才回来,沈宁是直接把家里钱箱的钥匙交给她的,让她全权置办年货、年礼,年尾宴请客也交给她负责。

宫嬷嬷恭喜她看得开,拎得清,“咱就得这样,甭管爹娘还是子女,只要不把咱当人,咱就没必要贴上去,各自安好。”

裴母小声道:“不瞒老姐姐你,我这辈子从记事儿起,也就自老大老二分了家才活得像个人样儿呢。”

小时候还不怎么记事,自己还走不利索,就得趴地下给年纪差不多的兄弟当板凳,让他们踩着上床。

年纪相仿的兄弟尿了床,结果是她挨骂,骂她不警醒点,回头还得她跟尿床的兄弟换地方睡,她睡湿漉漉的尿窝子让兄弟睡干爽地儿。

在娘家那些年,她一口纯粮食没吃过,不是掺着米糠就是掺着麸皮。

哎,那些狗屁倒灶的事儿说不完,她都忘了,懒得回想。

现在日子过得好,比什么都强。

以前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死在老头子前面,现在?

她就想和老头子好好活着,老二和阿宁孝顺,她活个七老八十也不满足呢。

宫嬷嬷笑得眼里有泪花儿,隐约的又好似想起自己小时候,不过年纪大记忆差,很多事儿都忘啦。

没必要去想,现在过得舒坦,比什么都强啊。

有宫嬷嬷帮衬,裴母准备请客宴根本没压力,她直接跟大伯娘几个道:“阿宁说她和二郎回来的晚,没请大家吃年尾宴,索性攒到大年三十下午摆酒,把高里正和作坊管事儿、运输队管事儿都请来吃一顿,吃完再各家回去过年。”

裴大伯一算那得多少人,多少东西?

他就推辞,他们跟着阿宁和二郎没少赚钱,二郎请客请外人意思意思就行,自己人算了。

裴母却道:“外人都请,哪能落下自己人?你们还得来陪客呢。阿宁说了,现在家里不缺吃的了,就图个热闹,把家里人都带上。”

大伯娘知道沈宁的意思,之前沈宁透露过,有话想趁着过年跟大家说说。

她笑道:“行,就是那么多人来吃饭,咱们今儿就得准备吧?”

裴母、宫嬷嬷和大伯娘几个老太太们又一起商量。

本家几户,加上高里正一家,加上宫嬷嬷和学徒们,还有作坊各管事带着家里人,得小一百人呢。

家里摆不下,得去作坊那边儿摆,把各家最大的饭桌搬来拼起。

至于锅沈宁家没问题,但凡有炕必然连着灶,有的还是双锅连灶,加上作坊那边儿的锅,足够用的。

今天就可以把大骨头汤、牛肉、羊肉、下水等需要久炖又不怕放的先炖上,明儿就煎炸炒、烤。

裴母拉着宫嬷嬷的手笑道:“有老姊妹帮衬,我半点不慌。”

宫嬷嬷几个都喜滋滋的,感觉今年过年格外有滋味儿有盼头。

裴母又趁机招呼孩子们过来点菜,“明儿下午咱们请客,好些人来吃饭呢,你们都能点一道自己爱吃的年夜菜啊,快来点。”

小珍珠最先跑过来,“奶,我点拔丝山药。”

拔丝山药现在是孩子们的最爱,百吃不厌。

宝儿:“我要吃虾皇饺儿。”

虾皇饺是孩子们听蔺承君口述,央求沈宁做的,后来去县里厨房也做,却没有沈宁做的水晶皮那么薄透有韧劲,馅儿也没有沈宁调得鲜香味儿美。

在县城沈宁极少下厨,孩子们懂事也不缠着要,现在回家让点年夜菜,他们就不客气啦。

而且这一趟回来,各酒楼饭馆和其他老板送了好多年货,里面就有比巴掌还长的大海虾。

小鹤年点的是鱼丸。

若是亲娘做饭,小鹤年是舍不得点复杂菜式的,不能让娘受累。

可现在有好几个人帮忙,不用娘动手,他就无所谓了。

鱼丸是用刀将大鱼片成两片,拿掉主刺,先用刀背轻轻敲松鱼肉,然后开始一点点刮鱼茸。

刮下来的鱼茸加调料和蛋清等顺时针搅拌上劲儿,再攒出一个个丸子。

二蛋点的是凉拌菜,焯过的菠菜加油豆皮,再加点绿豆芽也可以,还可以加皮蛋碎、木耳什么的,甭管拌什么菜,“要加婶子新教的那个椒盐粉。”

今年冬天四海府那边儿虾子泛滥,除了做虾酱、晒虾皮还往成阳县这边儿运。

蔺家、杨家、成家在四海府都有生意,也都买了不少干磷虾,比虾皮大且有肉,不管做汤、炒菜都可以放,非常鲜美。

沈宁就教着厨娘们把干虾子继续炕干,然后和花椒一起用小碾子碾成粉末,再加上适量盐就成了鲜麻味儿的椒盐。

这椒盐粉不管蘸肉还是烧烤、做凉拌菜都非常鲜美。

尤其做汤、清汤面什么的,哪怕一滴油不放,清水煮菜面再加两勺椒盐也非常鲜美。

有了这个孩子们也爱吃菜了。

小珍珠又嚷嚷点别的,“大丫二丫姐他们还没回来,我替他们点好。”

嘿嘿,他们喜欢的也是她喜欢的。

小珍珠要把自己爱吃的菜全都点一遍。

可惜谭姨他们今儿回县城了,否则她还能多点两道呢。

当天入夜时分,张氏领着孩子们坐运输队的骡车回来,孩子们扎堆自然又是一番热闹。

半夜开始下雪,等早晨就变成小雪。

下雪不冷,反而使得年味儿更浓。

今年人们把祭祖往后放放,先忙着去福气娘子牌坊下面叩拜皇帝一家三口。

同时瞻仰皇帝今年赏赐给沈宁家的新字,御笔亲题的福、寿、敏、勇字。

沈宁和裴长青把御赐字请出来,给大家瞻仰叩拜过,又收起来。

他们不想独占这些字,打算过了正月安排石匠将这四个字刻在大石碑上,将石碑立在牌坊旁边儿。

石碑正面刻御笔大字,背面就刻拼音识字法和数字算术法。

男人们去祭祖上坟的时候女人们就在沈宁家这边儿准备下午的年尾宴。

虽然裴母早就得沈宁授意今年要请客,让曾屠户多送肉,牛羊猪鸡鸭鹅什么的都有,可高里正、裴大伯等人还是紧着往这边儿搬东西。

除了各种肉,甚至还有鱼虾黄鳝,自家发的豆芽,自己种的韭菜、蒜黄、菠菜,也都毫不吝啬地端过来。

七八口大锅齐忙活,除了昨儿炖好的,今儿又是烤,又是煎炸蒸,整个作坊上空都是袅袅白气,落下来的雪花都被这热气和热情直接融化掉。

还没离开的针工局学徒也在这里帮忙,厨下不用他们,他们就和孩子们围着沈宁忙活。

沈宁被孩子们央求做零嘴儿,正给他们熬糖做琥珀山药豆、糖山楂、糖橘子、糖梨之类的。

因为满村大人基本都勤劳能干,孩子们也勤学听话,所以今年他们都能跟着小珍珠和小鹤年一起拜年、讨零嘴儿吃。

沈宁很奢侈地给他们做硬糖,放不同的干果,什么瓜子、核桃、榛子、松子、栗子等,这些糖是用现成的饴糖做的,也就是麦芽糖,黏牙,有嚼头,正适合加干果。

“宝儿,宝儿,你爹娘来接你回家了。”虎头和锁头跑过来,对踩着板凳正挨个试吃糖果的宝儿喊。

宝儿一个趔趄,差点掉下来,大丫忙扶住他。

小鹤年:“安啦,小姑和小姑父是来吃年尾宴的,吃完饭再接你一起回去过年。”

宝儿:“真的?我爹娘告诉你的?”

小珍珠笑道:“傻子,阿年一直和咱们在一块,你爹娘哪有单独和他说话?”

若是单独来接人,就不要大肚子的小姑受累啦。

小鹤年笑了笑,继续品尝各种糖果,这个瓜子糖香而不腻,松子糖就太腻,榛子则不够香,核桃即便炒熟也有点色味儿,还是瓜子好。

明年一定要种很多很多瓜子,有了足够的种子,后年就能各地都种。

玉米也是。

他带人做过实验,玉米也是可以和小麦一样催芽熬糖的,虽然没有小麦芽糖份那么多,但是熬过糖以后也可以做饲料。

还是喂牲口的精饲料呢,喂马也可以。

如果能普及种玉米,那以后大庆的牲口就可以翻数倍不止。

小鹤年一直在想瓜子玉米等新作物的普及,没回答宝儿复读机“你怎么知道的”问题。

这时候宋福瑞和裴云也过来了。

裴云肚子挺大了,走路下意识往后挺脊背,一手托着肚子,宋福瑞则在一边儿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她。

身后跟着旺财和另外一个小厮,每人手里都挂满了礼物。

沈宁被孩子们围着腾不出手,裴母和宫嬷嬷等人在后面指挥做饭,小珍珠和小鹤年就负责待客。

小珍珠:“小姑、小姑父,之前宋奶奶送了一车年礼了,你们怎么还拿呢?”

宋福瑞笑道:“这不是年礼,这是给你们几个孩子的。”

裴云也笑道:“今儿我们要在这里吃饭,吃完饭再回去。”

往年别说年三十回来吃饭,就回娘家也不可能。

今年公婆主动让宋福瑞陪她回来,还让他们不用急,家里会等他们回去吃年夜饭的。

瞧瞧,啥叫娘家给力,这就叫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