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77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童大舅迫不及待地把手里的玉米往前送了送,打断高里正的骄傲,“高大哥,今年试验田的棒子收成比去年更好啊,比我们村种的也好一截,我想换新玉米种子来年种。”

高里正:“你不得问问王司正?”

现在王永管育种司了。

童大舅:“我换咱村里的,不用找他吧?”

裴大伯:“咱村今年收成都不错,好种子能有不少,尽够的。”

高里正就同意了,不过还是让人多尊重王永,虽然人家是太监,可人家现在是育种司司正,是做正事儿的官儿。

傍晚时分负责收割玉米的村民就开始一车车往育种司衙门前的空地上拉玉米,村里老人孩子也在这边儿剥玉米。

还有专人负责将男人们刨出来的玉米秸用牛车拉回来,一捆捆垛在空地上晾晒着。

大家早知道玉米秸是好东西,不但青绿的时候牲口爱吃,干了牲口也爱吃,牲口吃剩下的还能用来烧火、沤肥。

为了让牲口吃得细、吃得多、不浪费草料,他们还用铡刀将玉米秸铡碎。

现在老人孩子嘴里都能唠叨一句“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只要把草铡碎,不加精饲料牲口吃了也容易长膘。

反正自打种了玉米,豆腐村的牲口就养得更加膘肥体壮,家家户户也不用从嘴里抠粮食给牲口。

回家的路上高里正例行洗脑:“吃饭的时候多摸摸心口窝啊,想想谁让咱吃饱吃好的。”

“老憨,这好日子以前你可敢想?”

老憨笑得露出参差不齐的牙齿,却洗刷得挺白,“不敢想不敢想,七八年前儿我和老婆子守着三间破屋子还犯愁老三老四怕是要打光棍儿呢,不曾想现在不光老三老四娶了好媳妇儿,大孙儿也定亲啦。哈哈,这好日子,真是做梦一样呢。”

从前的困难户,现在也是外村争抢的香饽饽呢。

豆腐村的闺女小子,嫁娶都不愁。

高里正满意地点头,“我是顶知足顶感恩的,我知道以后的日子肯定更好,可我也不贪心,不会住着砖瓦房还想大别院,这就挺好,知足。”

众人纷纷附和,“里正,我们知足呢,如今小子丫头们都去学堂识字,出来了都能有活儿干,娶媳妇儿找婆家都不犯愁,俺们还有啥不满足的?满足得很!”

高里正心满意足,“那啥,这几天抓紧收庄稼,忙完这茬儿接着去上扫盲班学农书哈。”

“好嘞,肯定去。”

如今豆腐村的学习班越办越大,除了自己村的适龄孩子也接收附近村的孩子来读书,还利用空余时间由孩子们开办大人的扫盲班。

学习班的孩子们轮流当老师,他们的爷奶、父母、叔伯、兄姐的那必须得来,不来支持那不是扫自家面子?

一开始大家还有些抵触,主要是脑子不灵光,学识字忒慢,有些人学会拼音和数字算术就想打退堂鼓,结果阿年拿出一本农书大全。

这一下子会种地的都来了精神,男女老少得空就去上扫盲班,生怕落下功课。

最近秋收大忙,高里正就做主暂时停了扫盲班。

众人还挺惦记呢。

六年前皇帝下令成立育种司,还在豆腐村盖了育种司衙门,划拨了周围三千亩良田做试验田。

这六年里裴长青一边带着孩子们读书科举,一边带着阿年几个帮育种司衙门培养人才,还带着阿年几个编写了一本《新农书大全》。

这本书教人们怎么高效种田,内容丰富,涵盖了堆肥、整地、改良土壤、选种、育苗、灌溉、施肥、虫害、间作、轮作、混作、收割、应付恶劣环境,还有嫁接、授粉、杂交等知识。

有些东西高里正这个老农人都没听过,但是不妨碍他学得认真。

如今农书大全已经增补了第三版,增加了不少新内容,育种司的试验田也扩展到六千亩,除了三千亩的玉米试验田,还有一千亩的小麦试验田,一千亩的棉花试验田,一千亩的水稻试验田。

至于没出息的那几样,一样一两亩试验田足够用的。

这几年育种司一直给朝廷提供玉米种子,如今已经到了第三代。

玉米亩产量从原本的一百斤到一百五十斤,如今水肥足的话能有将近400斤,不过这只是试验田的理想数据,大田种下去也就250-300斤产量。

即便如此,朝廷也觉得相当高产,这已经超过小麦约等于水稻的产量。

可玉米浑身上下都有用啊,玉米秸喂牲口,根茬儿烧火,玉米既能当牲口的精饲料,也能养活人口,甚至遇到饥荒那个玉米芯也能磨碎掺在粮食里果腹,总比树皮有营养呢。

而且玉米喜水但是又不需要很多水,它一定程度上比小麦更耐旱,哪怕土地贫瘠一些也能收获。

所以它很适合北方一些地区。

而成阳县这里无论气候、降水等也都适合玉米,所以更容易丰收。

南直隶将原本不适合种水稻,勉强种了小麦谷子的农田都拿来种玉米,收获翻两倍不止。

连带着各地知县、知府都跟着受益,政绩考评基本都是优。

一个玉米给大庆带来很大的变化,真是从上到下都欢喜,高里正自然也喜欢得很。

你说说你地瓜土豆花生就不能像玉米南瓜这么出息?

二郎听番商说那个地瓜土豆的在海外亩产可达千余斤,来这里是暂时水土不服,习惯就好了。

哎呀俺滴老娘哎,要是那样,谁还愁没饭吃?

这天底下还能饿死谁?

“得相信二郎和阿宁!”高里正郑重其事地给祖宗上了三炷香,让他们不用保佑家里人平安发财了,平安指望商行货运队,发财指望阿宁,“你们保佑一下那地豆子、地丝瓜、地葫芦的争气点就行了,要是天下无饥馁它们功德无量你们也积阴德了。”

跟陶氏躺下的时候高里正还嘀咕呢:“今儿十八了,二郎昨儿就考完试了,十天顶多半个月就该出成绩的。嗯,二郎肯定能高中。”

陶氏笑道:“那肯定的,去年曾通判和几位大人不是特意将二郎叫去试了试他的学问,说他火候到了么。”

高里正:“其实三年前也差不多的,说中是能中就是名次会靠后,二郎说不如再等等,待他学得更加通透些,届时乡试之后直接上京参加会试,否则勉强中举也没把握参加会试,还是要等。”

他是真佩服二郎和阿宁这夫妻俩,怎么就那么胸有成竹,那么气定神闲,真是不骄不躁,不得不说一派高人风范。

那气度和涵养,高里正觉得见过的知府大人也比不得他们。

大人们终究是盼着高升,醉心仕途、权力,可这俩人你没法说,他们不慌不忙,却把该做的都做了,该得的也都得到了。

嘿嘿,二郎中举以后再中进士,哈哈,高里正乐不可支。

他们村要出个进士啦!

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下高里正每日里乐乐呵呵,转眼进入九月,秋高气爽,风清雾凉。

这日高里正骑驴去田里监督种冬小麦呢,傍晚准备回家吃饭再去扫盲班巡视,就见一行人骑快马飞奔而来,马蹄声脆,卷起滚滚烟尘。

高里正心头一颤,“哎呀,来了!”

果不出他所料,来人正是前来报喜的,自己村的运输队青年和应天府报喜的差役们碰头结伴儿一起回来了。

“喜——报——

捷报贵村老爷裴讳长青高中南直隶乡试第一名解元——”

解元什么的老农民不懂,但是第一名懂啊。

不等高里正从惊喜中回过神来,附近干活儿的人已经纷纷跑过来,“二郎高中啦!第一名啊!”

“哈哈,我就说二郎肯定行,真厉害,第一名哎!”

“来年不得考个状元回来?”

“保准儿的!”

众人高兴得很,一番激情无处发泄,就给高里正抬了起来。

高里正惊呼连连,“放下,快放下!是二郎高中解元,又不是我!”

他还得招待几位差爷呢。

裴大伯三叔四叔等人已经闻讯飞奔而来,帮忙把报喜的差役和沈宁打发回来送信的青年一并迎回家。

而此时沈宁和裴长青带着裴父裴母、珍珠和阿年等人已经坐船离开应天府,傍晚抵达桃源驿站,在此投宿歇息。

一下船,二蛋和二丫就各有分工地去安排食宿事宜。

前两年沈宁去南京开了铺子,把张氏母子,以及大丫二丫和香蒲、二蛋调过去负责。

如今铺子一切正常,张氏完全应付得来,沈宁这一次就另外送俩学习班的学徒过去,把二蛋和二丫带回来,打算带他们进京见世面。

第180章 二 桃源驿,阿宁娘家。

六年过去,沈宁培养了得力助手,如今出门就轻轻松松。

她袖着手,朝裴长青微微蹲了蹲身,笑道:“裴老爷,解元老爷,一路舟车劳顿,辛苦您啦,晚食想用点什么?”

时下虽然叫这个老爷那个老爷的,可正儿八经的老爷得中举才行,秀才都不是老爷呢。

自打放榜起,裴长青就被人各种恭维,解元、老爷不要钱似的招呼他,他都有点怕了。

毕竟自家现在虽然有点钱,家里也雇了人,可一直都是叫二郎、沈老板的,也没入乡随俗叫什么老爷太太的。

别人叫他有些不习惯,沈宁叫他还挺享受。

小夫妻逗趣的事儿么他乐在其中。

他伸手捉住她袖中的手腕,低笑一声,目光纠缠。

沈宁被他看得脸颊微红,轻轻咳嗽一声,小声道:“在外面呢,你注意影响。”

裴长青正色:“解元太太,为夫哪里不正经了?”

沈宁悄悄拿胳膊肘拐他一下,这人最会表面正经心里花花了。

虽然眼神含嗔,沈宁心情是格外愉悦放松的。

哎呀,终于、终于差不多要解脱了,来年去京城参加会试,即便考不上她也能轻松许多。

裴长青读书这几年,她也没闲着,一直陪读呢。

不客气地说裴长青背熟的四书她也背熟了,裴长青精习的五经之一她也跟着精修了,他背的、分析的、写的文章她也多半参与了,他破的题她也有做。

以至于裴长青说如果让她参加科考,保不齐这个解元就是她的。

虽然没那么夸张吧,但是沈宁觉得她也能考上的。

夫妻俩在这里说悄悄话,谭秀见状就拐弯儿先去安排别的事儿了。

这一趟她也带着儿女一起来了。

六年前她回陈家过年就跟老头子摊牌了,她以后要跟着沈老板做事情,要给闺女相看好婆家,要陪着儿子读书,没时间伺候他了。

让他找别的姨娘去,乐意的话再抬几个也没人管。

第二年她就踏踏实实跟在沈宁身边儿了,全心全意给沈宁做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