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77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攒够了做笤帚的苗苗就开始扎笤帚。

腰上捆着尺长的棍子,脚上再蹬一根棍子,两根棍子中间有结实的麻绳,一把把的笤帚苗顺着绳子勒进去,卷几圈就用脚蹬着,直到笤帚头扎出来,然后把梃杆儿归拢在一把,一圈圈扎起来。

用手没有那么大的力气,就得脚蹬腰挺,这样才能扎得足够结实,不散架。

沈宁不会扎笤帚,但是原主很擅长,她靠肌肉记忆就能做这活儿。

沈宁在家忙的时候裴大伯家的门也被人敲响了。

大伯娘朱氏正在家搓谷子呢,闻声去应门,就见来人是娘家村里的王木匠。

她惊讶道:“木匠老哥,你咋来了?”

王木匠笑道:“我找大柱呢,他在家不?”

大伯娘笑道:“大柱给他堂弟割稻子去了,得晌午回来,你要是有急事我打发小子去喊他。”

王木匠忙摆手说不用,“我去南边儿干活儿,路过看看你们。”

大伯娘请他进屋坐坐。

这王木匠是她娘家村里的,虽然两家交情不深,但是有一年服徭役他和大柱在一个地方,他就选了大柱当助手,大柱也跟着学了点皮毛。

原本大伯娘想让大柱拜师的,但是木匠收徒要免费干三年,大柱不肯。

再者大柱觉得王木匠也挺抠搜,一点儿东西都不肯点拨。

实际他一个人领着自家两个儿子,一年不间断也就做那些活儿,别人学也不会影响他的活儿。

甭管拜没拜师,是娘家村的,还照顾过儿子,大伯娘自然要招待。

王木匠也没拒绝,进屋在院子里坐坐,喝碗水。

然后就聊到了二郎媳妇要教人做豆腐的事儿。

“大柱娘,是真事儿?”

大伯娘笑道:“对啊,我们这几天呀天天吃豆腐。”

王木匠:“他们家还要盖房子,没找好木匠吧?我干这行几十年了,甭管盖房子的大木头粗作还是做家具的细作都手拿把攒,这个大柱都知道。县里老爷们还总请我去家里干活儿,我说年纪大了,眼神儿不好,腿脚也不大好,不想走远路就拒了,只想在家门口给乡亲们干干木工活儿。”

大伯娘明白他是来找活儿干顺便学做豆腐的。

她笑道:“我侄子去小童庄买木头了,晌午等他回来我去帮你问问。”

王木匠点头,起身,“那我晌午再来听信儿。”

大伯娘客气地挽留两句,就给他送出门去。

她让大丫二丫看着弟弟,也打着鸡,别让啄谷子,她去沈宁家说一声。

看到沈宁在房门前扎笤帚,大伯娘夸道:“二郎媳妇儿,好齐整的活计。”

一般人扎笤帚,不是笤帚头歪扭不齐,就是笤帚把儿绑不紧。

她家的笤帚就一般,不如人家外面卖的好。

沈宁笑道:“做多了就好了,大娘要是喜欢就拿一个去,我这些笤帚苗能扎三个呢。”

大伯娘不占这个便宜,“你大伯也扎呢,原想给你们带几个。”

问问裴母和俩孩子大伯娘就说了木匠的事儿。

沈宁:“二哥正好要找木匠呢,他要是活儿好人品好,那咱就用他。”

甭管什么时候找人干活儿人品和手艺一样重要。

有些人品不行的,干到一半给你磨洋工,让你涨价,要么挑剔吃喝,让你给做好饭。

这都很膈应人。

大伯娘:“这人丁是丁卯是卯,些微有点抠搜,倒也不多占人便宜,给人干活儿也没半截要涨价要吃喝什么的。”

沈宁笑道:“那就挺好的。等二哥回来我跟他说,到时候让他和木匠聊聊。”

家里吃什么她说了算,盖房子是裴长青的主场,她不越俎代庖。

大伯娘又说了两句,家里还有活儿就先走了。

等沈宁扎完三个笤帚,正扫地的时候裴长青从小童庄回来。

看她正握着一把半人高的笤帚扫地,他笑道:“这么快就扎好了?”

普通笤帚不够高,大人扫地得弯腰。

沈宁就给绑上一根儿臂粗的棍子,这样可以站着扫地。

她转身看向他,笑道:“多亏娘以前得空就搓麻绳,分家她都给带过来了,要不还得先搓绳子呢。”

说笑两句,沈宁告诉他木匠的事儿。

裴长青:“行啊,只要手艺好,不事事儿的就行。”

时间差不多了,沈宁做午饭,裴长青拿着小账本再去宅基地那边清算一下材料。

三间正房的宅基地已经垫高夯平,就等着开墙基沟,再将地面和墙基沟铺三七土夯实了。

院子还差得远,不过院子不着急,今早他先让人挖了一个大坑,回头烧石灰筛石灰用。

其他材料都堆在宅基地旁边的空地上,石头是石头,土坯砖是土坯砖,木头也归类放好,井然有序。

如今已经有一座小山似的石头。

这些大石头都是南边几个村的人送来的。

南边荷花沟儿那儿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大河,叫地龙河,河底以及两岸遍布碎石。

有人说那边原先有一条山脉,不知道什么年代大地震山塌地陷,山脉夷为平地,巨石散落,出现了一条大河。

荷花沟儿石匠多,很多村民喜欢拿石头盖房。

经过多少年的开采,简单易开采规整好用的石头已经少了。

再要开采就得消耗极大的人力物力,不划算,开采的也就少了。

现在主要是石匠开采青石做磨盘,普通人就没法挖石头了。

当然周边还散落着一些形状不规则,不能直接盖房子的石头。

他们听闻裴庄二郎愿意用豆腐方子换盖房的材料,立刻跟着亲戚跑来打听,问那样的石头要不要。

裴二郎说要,他们就乐颠颠地往这边拉。

对他们来说纯粹白捡,毕竟石头不要钱,还是他们不稀罕用的石头,顶多帮忙拉过去而已,真是占大便宜。

他们以为占便宜,裴长青也觉得自己占大便宜。

这里面有打墙基上好的大理岩、花岗岩,大部分是青石、泥岩。

个头有大有小,受限于村里人的力气,大的菠萝蜜那么大,还有西瓜、榴莲大小,小的也有不规整的椭圆体,南瓜头那么大。

石头很重,他们能给拉过来真是帮大忙。

不过数量有限,石头墙基的高度就有限,达不到他的预期。

希望这几天那几个村子给力点,多拉些石头过来。

晚上有人送材料的时候他会再说一下。

另一边码放着好些土坯砖。

各家做的土坯砖大小不一,不过基本都有一尺长半尺宽半尺厚,用来砌墙刚好。

除了土坯砖还有一些大的土坯,要薄一半,但是长一倍,宽一倍,这种是用来挂山墙的。

为了保护山墙不被风吹日晒雨淋过快老化,会在土坯砖外面挂一层大土坯,再用黄泥抹平保护一层。

这层坏了方便修,承重的土坯砖坏了可就麻烦。

这种大土坯需要的数量少,已经够数,甚至超了不少。

多出来的正好用来盘炕,不会浪费。

火炕的框架用土坯砖,但是炕面需要用大块薄一些的土坯板,类似现代的预制件水泥板。

但是水泥板不能用来盘炕,导热太快,又不保温,烧点火就烫屁股,一会儿又拔凉。

这种黄泥土坯板就很合适,导热均匀,保温性极好。

土坯砖已经凑了不少,堆了两大方堆,但是还不够,总数需要上万块。

因为还得起围墙,加上盘炕、砌锅灶,一万可能都不够。

杂木椽子也有一大堆了,但是不用数也不够。

椽子要密密地排在屋顶上,需要很多很多。

清点完材料,他转回院子,对做饭的沈宁道:“阿宁,明儿多做一锅豆腐,我去远处一点村子换。”

沈宁立刻明白怎么回事,“材料还不够?”

裴长青:“要是时间久一些,肯定就够了,我想速度再快点。”

争取地基夯实就开工,不耽误太多功夫。

沈宁:“行,我现在就去淘洗豆子。”

她做东西干净,豆子一定要洗过再泡。

裴长青看缸里水不多了,就把剩下的水都倒在大瓦盆里,用炊帚把缸底和缸沿刷刷干净,然后去挑水。

原本扁担在裴父那里,他往家挑稻谷,现在吴秀娥不让往家挑他就在地里晒,回头去地里摔谷子。

因为裴端是童生,他家的地倒是没人敢偷。

这也是上层对读书人的维护,谁敢欺负读书人官府一定追究到底,维护读书群体的利益,不让百姓看到读书的优待,怎么能安文人的心呢?

普通庄户死了人可能一年半载都破不了案,但是士人圈里谁家庄稼被偷那绝对三天破案,而且要对盗窃者游街、鞭笞,绝对是严惩。

当然他们自己圈子里作案又当别论了。

毕竟一般百姓是不敢得罪读书人群体的。

裴长青挑完水沈宁让他去高粱地接一接裴母。

裴长青特意绕到东南边去看看俩崽儿,结果发现一群人围在那里,瞅着有些神情激动的样子。

裴长青立刻大步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