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换亲后嫁给探花郎 第115章

作者:元月月半 标签: 美食 爽文 市井生活 日常 群像 穿越重生

林知了:“二嫂难道不是担心我到了京师没法跟现在一样赚钱吗?”

薛二哥呼吸停顿一下,打量林知了,她认真的吗。

林知了一脸好奇地看着他。

薛二哥张张口,犹豫片刻,咬了咬牙,“我还是实话说了吧。我和你二嫂不想留在这里!”

林知了惊得睁大眼睛,紧接着又很疑惑:“不留在这里?那去哪里?”随即恍然大悟,“你想去京师开店?可是二嫂以前不是说赚够钱就去山边买几块荒地请人开荒,再盖一处小院转成农户吗?”

薛二哥:“我和你二嫂以前是这样想的。”

“现下你俩是怎么了?”林知了唾弃自己,你可真能装!

狗鼻子插大葱也不过如此!

薛二哥叹气:“这事说来话长。”

林知了:“离晌午开店还早,你可以慢慢说。”

薛二哥从中秋节说起。

去年中秋刘丽娘回婆家过节吃了一肚子气,今年中秋选择回娘家。

刘丽娘只拎几样薄礼上门,刘家也没有嫌她吝啬。老弱妇孺对她都很和气。然而饭吃到一半,刘母叫她拜观音,她嫂子递给她一个偏方,叫她拿回去试试。

刘丽娘认为娘家人为她着想,担心她老无所依,便收下这份好意。饭后她嫂子言语间透露出,若是依然没用就领养吧。

刘丽娘的姐姐也在,用开玩笑的语气问她家老小怎么样。薛二哥当场变脸,刘丽娘的嫂子见状赶忙岔开话题。

回来的路上刘丽娘把偏方给薛二哥,问他药材贵不贵,不贵的话试试也无妨。

打开偏方,身为郎中的薛二哥脸色一言难尽,只因第一味药是紫河车。

待刘丽娘弄清楚紫河车是什么,险些气晕过去。

哪怕薛二哥宽慰她紫河车是常用药,刘丽娘依然很恼火。

过了一段时间到冬至二人气消了,又看在刘家亲自来请的份上,二人和和气气地去刘家过节。

这次吃饭的时候没人添堵。然而饭后刘父刘母郑重其事地跟薛二哥和刘丽娘聊孩子的事。

刘家嫁出去的女儿一直没有孩子,刘家也会被人嘲笑。

无论过继还是抱养,总要给他们个准话。

薛二哥问他岳父,孩子姓刘还是姓薛。刘父不假思索地回答,自是姓薛。薛二哥阴阳怪气地回一句“您还知道姓薛呢。我薛家又不是无后。再说,我娘都不急,你急什么。”

翁婿二人不欢而散。

昨天腊八到刘家,刘父干脆不跟他商量,叫他带个孩子回去,正是刘大哥的小儿子。

薛二哥气急回一句:“我可以换个妻子!”

刘丽娘知道薛二哥说的是气话,心里也难受极了。刘家像是忘了七出之一有无子似的,薛二哥的话让他们意识到薛二哥不是非刘家不可。刘丽娘大嫂就打圆场,说也是为他俩着急,这都成亲六年了。

回来的路上,薛二哥对刘丽娘说:“我敢打赌,你爹娘担心咱俩赚的钱日后都给我侄子。”

刘家是担心他俩一直无后,将来薛大哥再娶再生,然后把陈氏生的长子过继给薛二哥。

刘家认为刘丽娘嫁给薛二哥的时候薛家没什么钱,如今薛二哥的钱有刘丽娘一半,刘丽娘姓刘,她的钱就是刘家的,哪能便宜外人。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刘家问过林知了每月给她多少钱,刘丽娘回答他俩十贯。刘家替刘丽娘算一笔账——吃住在店里,薛二哥偶尔可以接诊,每年至少存百两白银。他俩忙十年,就是千两。这些银钱在城里也是一笔巨款。要是在村里,有这么多钱可以横着走。

若是他俩干二十年,不止存千两银钱,还可以在城里买一处小院。

哪怕刘丽娘过继了侄子,薛二哥还要养他侄子,将来他俩的财产一分为二,刘家子弟也能分到千贯钱。

对于一年到头存二三十贯的乡里人而言,这么大一笔钱很难不心动。

刘家人也没有因此感到羞愧,他们认为又不是白要这笔钱,舍出去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会给刘丽娘和薛二哥养老,他俩并不吃亏。

过继这种事在村里很常见,刘家认为刘丽娘应该可以理解且接受。然而刘丽娘始终不松口,刘家人就很生气,愈发觉着她不识好歹。

倘若所有人都断言刘丽娘命中无子,或者她一直在村里没什么见识,兴许会很感激爹娘兄嫂。

怎奈林知了几年前说过,她命中无子别人有,可以去领养一个襁褓之中的小孩。再不济可以买两个奴仆。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胜过过继。过继的孩子父母健在,长大后很难不偏向父母。像慈幼局被抛弃的孩子,长大后发现不是亲生的,也会把刘丽娘和薛二哥当成唯一的爹娘。

若是收养奴仆,将来定会对二人感恩戴德。再说了,凭薛二哥跟薛理是亲兄弟,又亲如一家,收养的孩子长大了也不敢偷偷虐待二人。

若是亲戚的孩子,牵扯到人情世故,薛理位高权重也不方便插手。

薛二哥这两天很生气,一时想不到这些,他就是觉着刘家欺人太甚且贪得无厌。

昨晚薛二哥气得发狠说将来他俩的钱财给小鸽子和妹妹都不能便宜刘家。

刘丽娘思索许久,薛二哥快睡着了,她才开口说,搬去京师吧。日后就算没有孩子,跟三弟和弟妹住一块也能互相照应。

小鸽子不可能只照顾林知了和薛理,定会连他们一起看顾。

薛二哥告诉她,弟弟和弟妹会有孩子。刘丽娘奇怪他为何那么笃定,薛二哥不好意思说出来,看到刘丽娘很着急,他才含含糊糊地说俩人应该一直避孕。

刘丽娘想起薛理先前跟小鸽子说过,等他大了再要孩子。刘丽娘长吁短叹,“什么世道啊?想生的生不了,能生的不生。”

薛二哥自然不能把夫妻夜话也和盘托出,只说出他的猜测:“我感觉最迟春节,刘家会把孩子送过来。”

林知了:“只为这事你俩就要跟我们去京师?”

薛二哥叹气:“不止。孩子这事解决了,日后开店呢?自家人不用请外人,谁又能理解我们的苦衷?只会认为我们亲疏不分。”停顿一下,“还有大哥和新大嫂的事。若是叫娘发现大哥不听她的,定会三天两头找我。兴许带着小侄子住进来。”

林知了:“二哥,你和二嫂考虑清楚。决定和我们去京师,这些家当就要送人。”

薛二哥看着桌子板凳:“送人?”

林知了:“卖不了几个钱。”

“可是谁要啊?”

林知了:“我们的碗筷日日用开水烫过,非常干净。蒋掌柜也不会嫌弃。何况不如他富裕的周嫂子。竹棚下半新不旧的桌椅橱柜可以给大哥,省得他买。锅最贵,我们也用惯了,自己留着。再留几副碗筷放锅里,路上也能用。”

薛二哥点头:“再给大哥几副碗筷,剩下的真卖不了几个钱。”

林知了:“还有你和二嫂的衣物。太旧太脏的拆开做鞋。两件旧棉衣做成一件,你和二嫂的棉衣薄,到了北方扛不住。”

薛二哥:“不是开春再走?那个时候还冷?”

林知了:“三月天还下大雪呢。”

薛二哥无法想象:“那么冷?”

林知了点头。

薛二哥:“日后是不是顿顿面食?”

“京师长安离咱们这里远,但离蜀郡不甚远。那边种水稻,京师不缺稻谷。只是这一去定是要待上几年。”林知了提醒他,“再回来就物是人非了。”

薛二哥有些犹豫。

林知了:“你和二嫂再聊聊。”

薛二哥和刘丽娘忘了两地生活习俗等各方面全然不同,因此一直拿不定主意。

不知不觉过了七日,小鸽子的学堂放假,林知了亲自去接他,告诉先生年后小鸽子就不过来了。

学堂先生听说了,薛理去了京师。虽然不知道薛理已是官身,可太子复立天下皆知,薛理原先在东宫当差,太子起复定会重用他,官复原职也只是时间问题。

学堂先生叮嘱小鸽子,京师不比丹阳,那里的人极其聪慧,他要虚心低调,不可卖弄才学。

小鸽子摇头表示他从不卖弄。

先生怀疑他没听懂,转念一想,以前薛理日日接送小孩,显然很关心他,届时定会为他安排妥当。

又过几日,薛大哥登门,问林知了要不要帮忙,林知了叫他年底过来,把新嫂子也带过来再聚一次。

腊月二十六,薛大哥带着新婚妻子和薛琬登门。

林知了和刘丽娘一早就去买菜,俩人准备了四荤两素两个汤。荤菜是松鼠鱼、锅包肉、红烧肉和梅菜扣肉。这几个菜只有红烧肉绣坊管事娘子吃过。原先她听薛大哥说林知了要把饭店开到京师,心说京师房价高,她要拉多少面才能赚够租金。

吃到松鼠鱼和锅包肉,喝着鲜笋咸肉汤,她相信林知了到了京师也能很快站稳脚跟。

薛二哥没有跟薛大哥说过刘家叫他过继个孩子,薛大哥认为二弟没有必要去京师,问他:“你真决定去京师?”

薛二哥此前还有点犹豫不决,此刻看到新嫂子,想到年后必有一场大战,他顿时下定决心:“去!”

林知了看向刘丽娘,她这次毫不犹豫地点头。

小鸽子等急了:“阿姐,可以吃了吗?”

有点沉重的氛围轻松许多,薛大哥笑着说:“吃吧。别饿着我们小鸽子。”

林知了趁机对大哥说:“你看看需要柜子还是床,下午找个板车先拉过去几样,我们明早就租车回村。”

刘丽娘:“大哥,你把鱼儿的床拉过去,家里来了客人可以用。”

林知了想起小鸽子的床,对新嫂子说:“小鸽子的小床也拉过去吧,给小侄子睡。”

小鸽子不乐意:“我睡什么啊?”

林知了:“到了京师再买新的。从这里到京师要走上一个月,怎么带啊?”

“这么远啊?”小孩惊呼。

林知了点头:“大哥,还有碗筷馍框那些,我和二嫂洗的干干净净,你先选,剩下的我们挑几样带着路上用。”

薛大哥点点头:“我回去看看缺什么。”

饭后,薛大哥去新家,在西边,离这边不远,一里路。薛大哥来回一炷香,选了薛瑜和小鸽子的床,明早过来拉走,他叫妻子挑餐具。

薛琬吞吞吐吐地问:“你们都回村,大伯娘定会起疑。”

林知了不假辞色:“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店铺不行吗?你别给我说漏了。否则我就提醒你娘这几年你存了多少钱。”

薛琬吓得打个哆嗦。

薛大哥的新婚妻子很意外,她以为林知了会数落薛琬,或者要打她,没想到竟然用这种法子。

这位绣坊管事意识到这是“借力打力”。忽然就想明白年后如何同要面子的婆婆交锋。

薛琬的话提醒了薛二哥,薛大哥几人走后,薛二哥提醒林知了:“娘要是问三弟去哪儿了,你怎么说?”

林知了:“被他学生请去临安府。你忘了吗?相公有个学生如今在临安官学任教。”

薛二哥:“娘信吗?”

“管她信不信。”林知了不在意,“找不到人,她不信也得信。二哥,你去把蒋管事他们请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