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月月半
薛理朝他脑门上弹一下:“小傻子。”
少年破涕为笑,擦掉脸颊的泪水看到坐在床上的薛瑜:“鱼儿姐姐不跟我们一起吗?”
薛理放下手中物品,转向薛瑜郑重地表示, 他和林知了尊重薛瑜的选择。
左右为难的薛瑜这一刻突然理解薛琬为何总让别人替她拿主意,只因自己不用为难,心里也不会有太多愧疚感。
薛理在妹妹对面坐下:“我们此番进京,若无意外,怕是三年五年回不来。也许要在京师待上半生。”
薛瑜闻言心里难受:“再也见不到你们?”
薛理:“京师离丹阳两千多里路,快马加鞭一来一回也要十天, 年假没有这么久。下次回来定是母亲病逝。若是你随我们到京师,日后找个举人相公有机会外放,我尽量为他争取江南的差事。”
薛瑜抿着嘴唇,不知如何是好。
薛理:“中原吃面, 天干物燥,不如江南空气温润凉爽。偶有黄沙密布,没有最新鲜的菱角、鸡头米,也没有最新鲜的带鱼、大黄鱼,冬日吃不到最新鲜的竹笋,还要穿上厚厚的棉衣。可以说生活习性跟这里完全不同。”
小鸽子忍不住说:“可是我们可以一直在一起啊。”
薛理捏捏他的小脸,哪有那么简单,“鱼儿,若是你担心二婶欺负娘,不可能下午回去看看,天黑前再回来。”
闻言薛瑜犹豫的忍不住低头去抠手指。
薛理又说:“你留下也只能在娘身边待三年,及笄后娘必然会为你说亲。每次回去探望娘都有可能碰到二婶,亦或者听她聊家长里短,这是你想要的吗?”
薛瑜不想两三年后嫁人,可是她娘必然会说,跟她同龄的谁谁谁定亲了,谁谁谁有个孩子等等,若是她执意等上几年,选个她中意的,她娘在二婶的撺掇下,定会像逼薛琬一样逼迫她。
哪怕不会把她赶出家门,也会唠叨个没完。
若是到了京师,三哥在东宫当差,三嫂忙着挣钱,她十八岁不嫁人,三嫂也没时间唠叨她,最多吃饭的时候说上几句。
薛瑜不止担心她娘,还不放心喜欢她的小侄子。如今大哥找个比三嫂还要厉害的大嫂,那个大嫂也不知为何不会有自己的孩子,定会对小侄子视如己出。
薛瑜还有点舍不得二哥二嫂。可是就像三哥所言,现在不分开,过几年嫁了人也要分开,“三哥,我和三嫂去京师!”
薛理:“此事不急。你可以再考虑几个月。现在我说这么多是担心明后天忙起来忘了。”
薛瑜不禁问:“忙什么?”
“明日我去书院向院长、先生和学生辞行。后天上午向街坊四邻以及亲友辞行。下午我把家里暂时用不着的东西送到村里。再过一日便要随魏公公前往京师!”
薛瑜惊讶:“只能在家待两天啊?”
薛理:“所以你三嫂今晚就要为我整理行李。明后天收拾她和小鸽子衣物。像夏天的衣物,如果可以带过去一些,我先带过去。”
薛瑜:“你到了京师就能留在京师吗?”
薛理的家在江南,自然要问魏公公他到京师待多久。
魏公公告诉薛理太子已经为他谋划好差事。
此事倒是让薛理意外,太子好像变了。
太子不得不变。
以前太子看出贵妃有意叫二皇子取而代之,但太子当贵妃母子是跳梁小丑,不屑同他们计较。
然而这样的放任让他们不知天高地厚。
三年前有个二皇子,三年后难免不会出现个四皇子自不量力。
太子不希望下药这种事再来一次,自是要把弟弟们全部按下去。是以这次太子一朝脱困就大张旗鼓地安插人手。
太子也不避讳皇帝,大不了再次被废。若是他束手束脚,不等皇帝嫌他懦弱废了他,怕是最小的弟弟也敢惦记他的太子之位。结果和现在并无不同。
太子为了试探皇帝先提出把薛理安排到户部。
皇帝认为太子故意同他较劲,仿佛看到年幼的太子为了多吃几个糖同他使性子似的,毫不犹豫地准了。
太子得寸进尺,这些日子安排了许多人。皇帝没有一丝不满,只因太子安排的全是些小官小吏,职位最高的不过五品。
皇帝每日上朝议政,目之所及全是熟悉的老臣,反而嫌太子有些小心翼翼,没有储君的气度,给他机会都不知道用。皇帝为此从太子妃母族中挑几个人提上去。
皇帝此举令太子意识到薛理的官职不会出现变故,这才叫魏公公快马加鞭把人接过来。
魏公公不知道太子和皇帝之间的较量试探,只向薛理保证,抵达京师便可去户部报到。
薛理听到妹妹的询问毫不犹豫地点头。
薛瑜:“那是可以先带过去几件,年后我和三嫂也可以轻松些。”
“你的先不收拾。”薛理道。
薛瑜对于去京师还是有一点点抗拒,闻言决定听他的,再认真考虑考虑。
翌日清晨薛理和往常一样先用饭,只因他要送小鸽子去学堂。
薛理前脚离开,后脚魏公公和车夫进来。
店里人多,还多是熟客,林知了和刘丽娘听到熟悉的声音习以为常。待人到跟前给钱,林知了抬眼招呼一下顿时愣住,“魏——魏先生来用早饭?”
魏公公不想惊动地方便住在客栈,客栈也有早饭,但他着实不习惯一早喝粥就小菜,于是和车夫出来吃早餐。
看到热热闹闹的早市,魏公公很意外。转念一想此地乃鱼米之乡,百姓富足,若是早市清冷反倒奇怪。
魏公公想尝尝当地美食,看到有人拿着饭团他很是好奇,便问人家在哪儿买的。那人抬手一指——巷子里林娘子的店。
林知了捂住钱盒:“这几日就让我们尽尽地主之谊吧。”
魏公公估计早餐不贵,便笑着接受她的好意,点了一份饭团,又要一份豆腐干笋汤。同行的车夫吃不惯饭团,要一碗拉面。林知了为他加个大排。
晌午二人又来了,都选择吃面和饼,还要了里脊肉和红烧肉。
连着两日,二人都在林知了店里吃面和饭团。林知了不信他俩因为缺这点饭钱而不舍得出去吃,感觉是真喜欢饭团和拉面。
果不其然,第三日上午要离开,二人在外面吃了海鲜面、年糕和煎包,又请林知了包三个饭团和三张肉夹饼,留他们和薛理晌午吃。
魏公公也没有催薛理尽快赶路。待早饭后店门关上,林知了闲下来有时间送薛理,车夫才把马车赶到巷子里。
薛理捏捏小舅子的小脸:“日后二哥或者你姐送你去学堂,迟了或者早了都不许抱怨。二哥没空陪你遛大花也不许使性子。”
小鸽子拨开他的手:“知道,知道,我乖乖听话。”
薛理看着林知了欲言又止。
林知了:“又不是见不着了。快走吧。别叫魏先生等急了。”
薛大哥这几日忙着找房子,薛理没能见到他:“大哥那边你帮我说一声。”
其实昨日薛理去过村里,可以跟他娘说一声叫大哥今早来找他,然而他怕大哥在他娘跟前藏不住话,他并不希望他娘过早发现他回了京师,是以在他娘面前只字未提。
林知了点点头。
薛理叹了一口气,不禁又看一眼家人和这个小院才转身离去。
马车离开小巷,小鸽子就想姐夫:“阿姐,我们什么时候去京师啊?”
“过了元宵节有镖局去京师,或者竹林酒家的伙计去京师送本地特产,我们就随车过去。”林知了转向兄嫂:“大哥的事忙完,我们就找新房新店面?”
刘丽娘沉默片刻才应一声“好”。
薛二哥想说什么,到嘴边又咽回去。
林知了看出他俩对留在此地有些犹豫。但凡他俩有一丝不舍,林知了都不会主动提出叫二人随他去京师。
以刘家众人的秉性,林知了相信二哥二嫂不会叫她等太久。
-
腊八节,刘丽娘和薛二哥又回了一次刘家,也是刘家人请去的。
面对和和气气的嫂子,刘丽娘干不出横眉冷对的事,又不习惯拒绝娘家人,便随她去刘家过节。薛二哥放心不下只能跟过去。
下午,二人回来后笑容勉强,小鸽子跟薛二哥斗嘴他都没心思应付。以往小鸽子和薛理玩闹他都忍不住插一脚。如此反常,薛瑜都看出来了。
晚饭后,林知了陪弟弟去遛狗,薛瑜跟上。走出巷口,薛瑜就问哥嫂怎么了。林知了的回答跟以前一样,此事她自有分寸!
翌日早饭后,刘丽娘和林知了在竹棚下准备晌午的食材,刘丽娘频频看向林知了。向来机灵的人这次就跟木头一样,丝毫没有发现刘丽娘的纠结。
最后还是刘丽娘忍不住叫林知了停下,她想和林知了聊聊。
第84章 准备妥当
林知了没有自作聪明地点出二嫂跟她聊何事, 她一边收拾凌乱的灶台,一边用疑惑的眼神询问她何事。
刘丽娘问林知了到了京师是不是还开饭店。
林知了点头。
刘丽娘:“三弟是朝廷命官,你开饭店,那三弟的同僚会不会说他——”那个词到嘴边突然忘了, 第一次恨自己识字少, “说他——”
林知了:“说他的家人与民争利?”
刘丽娘连连点头。
林知了:“我开的是饭店, 不是酒店啊。”
酒店里要有酒, 酒是粮食酿造,跟盐一样属官营。像竹林酒家的酒是找官家开设的酒店买酒曲自己酿造。像蒋记斜对面那家酒店不如竹林酒家人脉广,没有拿到酿酒权, 只能找官家买酒。
世人多爱美酒, 酒的销量极大,没有酒的饭店即便有五间店面, 也会被当成小馆子。再说了, 不卖酒就不会跟官家有利益牵扯。要是有人因此攻击薛理,只会被同僚嗤笑小家子气!
刘丽娘:“也不用改成商户?”
林知了:“这事到京师再说。相公应该有万全之策。二嫂是担心我们走后你和二哥日后无法转回农户吗?不会的。凭相公如今去了京师,知县就不会故意刁难你和二哥。”
刘丽娘不是这个意思:“我忘了听谁说过, 朝廷有规定,官员和他的家人不得经商。”
原身的记忆中没有这一点,林知了一直以为可以:“有规定也无妨。朝廷真要严查,无论杀鸡儆猴,还是敲山震虎,都轮不到我和相公。皇亲国戚就够陛下查几年。陛下不查自家人, 先动升斗小民,必然会失了民心。陛下没有那么傻。”
刘丽娘瞬间想起竹林酒家的东家是丹阳郡王。以前她也听食客说过,街上哪家铺子是知县夫人的,哪家铺子是知县小舅子的……刘丽娘心里有些失落。
林知了感觉二嫂希望她主动开口请她去京师, 然而背井离乡这么大的事,自然要让她心甘情愿才行。
林知了看到配料准备好,叫薛瑜出来烧火,她炖红烧肉。
以往林知了炖红烧肉是大块,这次她切下来一成,九成在竹棚下做大块,剩下一成五花肉切成小块。
林知了把竹棚下的大块红烧肉炖上就端着肉丁去店里。
刘丽娘见状端着切好的里脊肉跟过去。薛二哥接过肉盆,叫她去和面。
林知了听到脚步声回头,很是意外:“二哥?”
薛二哥把里脊肉放灶台上,到灶前点火:“弟妹,以你的聪慧应当已经猜到丽娘想说什么?”
上一篇:变成幼崽后被兽人团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