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换亲后嫁给探花郎 第65章

作者:元月月半 标签: 美食 爽文 市井生活 日常 群像 穿越重生

薛二哥停下,大嫂陈文君出现在他身后,薛二哥怀疑她从茅房才出来,问道:“大嫂有何吩咐?”

陈文君笑着说:“看你说的。一家人什么吩咐不吩咐。怎么才来就走啊?”

薛二哥看一眼背篓:“我还要上山挖笋晒笋干。”

陈文君闻言很是意外:“笋干又不贵,就是买人家的也用不了多少钱吧。”

薛二哥:“弟妹说能省一点是一点。钱是赚的,也是省出来的。”

陈文君面露迟疑地问:“你在店里做事,又帮三弟妹挖笋干,有没有给你涨月钱?”

薛二哥:“没有。不过要是有人找我看病,弟妹也不会拦着。”

陈文君:“赶上晌午最忙的时候她也叫你出去?”

薛二哥下意识说:“会吧。”

“那就是你也不能断定?”陈文君叹着气替他感到不值,“二弟,别怪我多嘴,三弟日日去书院,家里的重活都是你的,她给你的月钱跟弟妹一样,你不觉得三弟妹太不见外了吗?”

薛二哥心里反感:“大嫂,小侄子该醒了。”

陈文君本能转身朝院里看去,薛二哥趁机溜了。

到刘掌柜的酒店见着薛理,他就憋不住把大嫂的话和盘托出。不待薛理开口他又问:“大嫂什么意思?”

薛理:“挑拨离间!”

薛二哥不傻,猜到了,但是百思不得其解:“可是对她有什么好处?”

薛理:“我又不是她,怎会知道她怎么想的?你也不用拿此事烦二嫂和娘子,她俩也不是陈文君。”

薛二哥闻言意识到什么:“你讨厌大嫂?”

薛理不想跟妇道人家计较:“挖笋!”

薛二哥确定他讨厌大嫂。

大嫂一开口就绵里藏针,三句话没说完就含沙射影,莫说他们,恐怕母亲也不喜欢。

想到这点,薛二哥记得母亲以前不怎么喜欢大嫂,三弟妹几次为难她母亲都当没看见。是从什么时候变了呢?薛二哥想起来了,小侄子出生后,母亲像换了一个人,待大嫂像祖宗,小侄儿就是她小祖宗。

薛二哥:“二婶一直说弟妹是搅家精。我看大嫂才是。”

薛理:“根在母亲。她要犯糊涂,就是当今陛下主持公道,她也敢说一句,陛下操心国家大事吧,我家的事不劳陛下费心。”

薛二哥:“长孙就那么重要?”

薛理:“你是不是忘了小侄子出生那日你兴奋的恨不得见着路边的狗都要说一声薛家有后?”

薛二哥想问,我有吗。仔细想想,不止有,好像还认定三弟羡慕大哥,还说了一句“儿女双全”什么的。

薛二哥无力反驳,也不敢怪母亲看重长孙。薛二哥起身准备离他远点,抬眼看到刘掌柜端着茶水过来。薛二哥赶忙迎上去:“不必客气。”

刘掌柜:“薛探花亲自来帮我挖笋,应该的。”

薛二哥忘记尴尬:“三弟,过来喝点水。”

薛理过去先道谢才喝水。

刘掌柜看着一表人才的薛理心里替他感到可惜,而该利用时毫不手软。

翌日做了鲜笋炖咸肉,刘掌柜亲自给几个生意人和公门中人送去,被夸一句笋鲜,刘掌柜趁机说:“如今正是吃笋的时候,就是薛探花都忍不住来挖几颗。”

院试在即,知县希望出几个秀才,为他添一笔政绩。商人希望不成器的儿子光宗耀祖。是以近日都叮嘱身边人,不许去万松书院附近闹事,也不许给万松书院添堵。

像袁公子的兄长得知薛理天天叫他弟死记硬背,而以他弟的资质薛理这样做算因材施教,他便交代管事,家中长辈想吃肉就去照顾薛理的生意。

来刘掌柜店里用饭的这些人自然也不例外,对薛理很是推崇,闻言就找刘掌柜买笋。

江南水乡的春笋不值钱,刘掌柜叫伙计给他们每人拿俩,一个就有十多斤重。

薛二哥自从确定他弟在书院不是小吏,每日清晨都催他早点用饭,早点去书院,还不许小鸽子跟过去。

起初薛理没理他,院试前几日,薛理把小孩放家里。小孩在灶前帮薛瑜烧火,薛瑜不用他帮忙,他托着下巴叹气:“阿姐,姐夫不要我了。”

林知了很忙:“你不要乱说。”

小孩伸出手指:“阿姐,三天,我三天没去书院了。”

食客听到此话不禁问:“是不是你不听话,薛郎君不想带你?”

小孩重重地点头。

刘丽娘回头恰好看到这一幕:“不许胡说!”

食客好奇,接过饭团边吃边问:“怎么回事?”

林知了:“过几日院试。万松书院从上到下都很忙,听说连做饭的婆子都不许休息。忙完院试再说。”

食客就是附近街坊,闻言恍然大悟:“难怪这几日隔壁蒋掌柜跟你一样忙。昨天晌午我看隔壁店里很多人,还以为蒋家也有个不省事的二婶,街坊四邻过去看热闹。”

第47章 臭不要脸

听闻此话林知了毫不尴尬, 笑着说道:“天下哪有那么多不省事的。”

街坊闻言不禁附和:“我妻子也是这样说。”停顿一下,“说起院试,是要去临安府吧?薛郎君去不去?”

林知了心里咯噔一下,佯装疑惑:“他去做什么?”

他不是先生吗?前日来用早饭还看到万松书院的学生对薛理很是尊敬。外面传言薛理在万松书院扫地当书吏, 他一万个不信。即便薛理在书院扫地也证明不了什么, 他在家还扫地呢。

转念一想, 书院有院长, 还有其他先生,薛理为了避嫌不陪考好像也合乎情理。街坊笑着说:“随口一问。林娘子不必介怀。”

林知了把里脊肉捞出来,“您是喝汤还吃吃面?”

街坊忘了薛二哥把汤盛好, 他赶忙去里面坐下。

林知了其实也好奇薛理去不去。晚上回屋, 林知了问薛理去不去临安府。小鸽子急急忙忙从床上起来:“我去!”

林知了朝他脑门上一下:“你睡觉!”

小孩下来穿鞋。

林知了:“你干什么?”

小孩趿拉着鞋抱住薛理的腿:“姐夫,今天我好想好想你啊。”

薛理好笑:“这招好像还是我和你阿姐教你的吧?”

“姐夫, 你就带我去吧。我长这么大还没有去过临安府呢。姐夫, 临安府在哪里?好不好玩啊?大不大呀?”小孩往他身上爬,仿佛他是一棵树。

薛理弯腰抱起他放小床上:“要是不让你去呢?”

“我——我哭给你看!我天天哭,晚上也哭, 不叫阿姐睡觉。”小孩觉得这个办法好极了,握住拳头给自己鼓劲。

薛理拍拍他的小脑袋,这话说得好像他哭的出来似的:“不止我一人,我帮你问问别人要不要你去。”

林知了:“这么说来你去啊?”

薛理:“我认为没有必要。袁家大公子的意思我们都过去,就住在袁家客栈。”

林知了:“要是袁家小公子再次落榜,那日后即便不叫书院还回去, 也不会再资助书院。”

薛理:“我尽力了。听天由命吧。”

小孩拉着薛理的手臂晃悠:“姐夫,我可以去吗?”

“等两日行吗?”薛理问。

小孩撒手躺下,发出咣当一声。

薛理被他吓一跳,随即转向林知了:“我怎么觉得他又机灵了?”

林知了心说, 不是在店里就是去书院,休沐日下午还背着小手跟二哥上街,日日这么晃悠,自闭症都能痊愈,何况他原本就是个有主意的小孩。

林知了:“给他安排功课,让他忙得没时间玩。”

小孩翻身起来:“阿姐!”

林知了:“小声点。二哥二嫂都睡了。”

小孩瞪着眼睛威胁:“你坏!我,我不帮你烧火。”

薛理:“你姐逗你呢。好赖不分!还想不想去临安府?”

小孩蒙头睡觉。

林知了轻手轻脚上床,薛理也担心小孩不睡觉偷听,到床上不由得放轻呼吸。原先想着等小孩睡着再办事,结果他先睡着。

过了两日,林知了给薛理和小鸽子收拾行李。薛二哥看着他弟拎着俩包裹从屋里出来,还把洗漱用品带上,愈发确定他弟在书院是先生。

薛理担心连累学生,没有去书院,而是乘坐袁家马车同袁家大公子先行半日。

街坊们出来买肉夹饼,正好看到薛理拿着饭团和小鸽子上车。蒋掌柜等马车往城外走去才过来:“林娘子,大清早的薛郎君去哪儿?”

林知了:“袁家大公子请相公去临安府玩几日。”

“不年不节的——”蒋掌柜瞬间意识到什么,而这种事也不好大肆讨论,“薛郎君日日在书院那么忙,是该趁机歇上几日。”

他身后的食客忍不住问趁什么机,蒋掌柜半真半假地说出书院放假,随即就问对方吃什么。对方想起吃饭当紧,顺着他的话要一碗汤和一个饭团。

参加院试的学生并不多,全县只有二三十人,万松书院占七成就更少了,是以万松书院的师生去了临安府对林知了的店没有太大影响。

影响最大的是天气愈发炎热,农历四月中旬的晌午站在灶前片刻林知了和刘丽娘就冒汗。吃面的客人肉眼可见地比上个月少三成。

薛理离家第一日,薛二哥和刘丽娘没有心思聊生意,只好奇这次全县能考上几个。跟薛理在一起大半年,突然见不到人,林知了也别扭。晚上睡觉缺了小孩叽叽喳喳,林知了非常不习惯,翻来覆去许久才睡着。

两天后林知了几人都习惯了,薛二哥终于发现红烧肉比上个月少三成。

薛二哥又看看早上剩的大排:“弟妹,这样下去不行啊。”

林知了:“我知道。”

薛二哥:“这一天比一天热,我们晌午应当加半锅绿豆汤。里脊肉和饼可以多做点,喝绿豆汤吃饼不会热得满头大汗。”

刘丽娘点头:“相公说的是。弟妹,我觉得红烧肉可以减到五成,大排别——”

林知了打断:“二嫂,大排要做。拉面也要做。虽然天热吃的人少,但也有人吃。我们不能为了赚钱不顾那些食客。”

刘丽娘设身处地地想想,她隔三差五光顾一家饭店,每次都要上一碗大排拉面,这家饭店嫌赚的少直接砍了,等天冷了又做大排,她会很失望,“以后每晚做十来块吧。来晚了没吃到不能怪我们没做。”

林知了点头:“以后二哥砸大排,我们洗面筋吧。”

刘丽娘:“你要做凉面?我怎么把凉面忘了啊。什么时候做?明天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