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花夕拾
听到后面有人喊她,宁芍药便知道这肯定是好东西,她二话不说拿了往袖子里一塞,逃难般地跑了出去。
“怎么了?”
见宁初夏出来,妇人无语道:“她把顺畅丸拿走了。”
灵山观的名声目前还没传出去,每日来的还都只有山下的村民,偶尔他们会带一两个外村的亲戚来,但是很少。
来的人少,宁初夏便也是为大家量身定做药丸,除却少部分人外,大部分人平时的生病、不适都很有季节性。
比如冷暖交替时的感冒、季节交替时可能会引起的咳嗽……
而这几天,宁初夏做的是顺畅丸,专治便秘,许是饮食结构或者是劳作和护理的问题,河畔村近来有不少人便秘严重,难以启齿,宁初夏便做了顺畅丸,不同的盘子分别放着不同的剂量,像是小儿或者是身体娇弱的人,就吃剂量最轻的;多年便秘、急于解决且能在家待个半天一套≡诓匏的,那才能拿最重的。
一包两颗,常人吃两颗那就是很重的剂量,估计得从白天拉到深夜了。
宁初夏已经事先讲过,所以少有人拿最边上的,这不其他剂量的都空了,只有这最重剂量的顺畅丸还留了两包。
“你和她说过顺畅丸吗?”宁初夏装作不知道,她倒是猜到了为什么宁芍药会拿,“可能是她需要吧,无事。”
至于拿回去当神丹吃了会在厕所呆多久,那就不管她的事情了。
她知道古人看病不容易,自然不可能做出能让人拉到脱水的药,对于药物的剂量,宁初夏是很仔细的。
可是即便如此,这药要是吃了,估计拉到腿软还是很有可能的。
妇人顺着宁初夏点了点头,这看来是便秘不畅很严重了,挂不得这么着急,恐怕是想快些吃药,好解决一下肚中难题了。
她挺感同身受,看向门口时眼神也带着些同情,怪不得刚刚那宁芍药脾气不好呢,这要是她好多天不顺畅,肚子都是硬的,她估计也是火急火燎,只是这样实在没有礼貌,总是要和仙姑道谢的。
不过人家不知礼数,她也管不上了,妇人也听到了隐约的读书声,脸上露出笑容,她的儿子在灵山观这里识字,这几天回去已经会写自己的名字,她和其他几个学生家中商量了,大家平日里忙完农活,便会上来帮灵山观稍作洒扫。
宁初夏的期待没有落空。
童言无忌,不久之后,她便从来念书的一个村中孩童那听说了蒋家人的“臭味”故事。
田地在蒋家隔壁的那户人家是河畔村村民媳妇的娘家人,她听说了这个故事回来便也说得绘声绘色。
据说蒋家人那天不知是吃坏了什么东西,一家四口一起下地,结果身上臭气冲天,当时一回身大家都看到了衣服上隐约的颜色,一家四口赶回家,差点为了谁先进厕所打起来。
村里的人倒不至于拿这件事取笑太久,他们只是默契地再次断定,这蒋家人确实不善厨艺,要不就是分不出东西好坏,要不就是东西没煮熟,否则哪会这样呢?
宁初夏本来还指望着她的好姑姑来“算账”,她这不就可以再创作往外送个《姑姑责骂仙姑》的故事吗?只可惜,宁芍药这回没有再来。
她后来想了想也就明白了,这恐怕是家里人没发现,好姑姑也不敢承认,她拿来的仙丹可能是泻药,要不她这可就坑了蒋家人连着两次,以后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
……
古有孟母三迁,是为了孩子能有好的教育,后世有学区房,那是为了孩子能去好的学校。
而现在,一个灵山观,竟然让河畔村意外地发展起了“房地产”事业。
几年过去,村长的年纪越发大了,他看着眼前的一家人,很是感慨,这一切的发展谁能想得到呢?
“敢问村长,这到山上的山路两侧,可否自己建房呢?”
面对着这个熟悉的疑问,村长格外坚定地摇了摇头:“这段山路,也是为了锻炼体格,哪怕是村中的孩童,平日里也要每日自行上山。”
看着年幼的孙子,李老板比村长还要感慨,他身为生意人,也有着旁人没有的本事,那就是记人。
他还记得他匆匆赶到县衙,看到这位村长牢牢护着宁仙姑的场景,李老板现在只后悔当日没有和宁仙姑结个善缘,否则今日不知会受多少裨益。
李老板趁着村长慢腾腾拿地图的时候,往外面一看,他从未来过河畔村,但是早年为了收粮,也曾去过几个村落,那些村落比起今日的河畔村来,都要落后稀疏不少,河畔村现在显得有些“拥挤”起来,毕竟这儿的房子是与日俱增。
说起河畔村,至今依旧是个传奇一样的故事。
当年宁仙姑拜入灵山观后,便开始将灵山观发扬光大,道观以灵丹妙药和解签之灵闻名。
再有钱的人,也担忧生老病死,这也使得灵山观在不少高门大户、富商心中首先挂了名字。
而其中一直很是低调的,则是灵山观自己搞得“小学堂”,据说是宁仙姑为了照拂两个弟弟和感谢村民照顾所开的。
起初,自然无人问津,村民们将孩子送去,一是觉得便宜,宁仙姑从不收钱,只要求各自带上伙食,学童家人若是有空,则会帮忙洒扫,若是有余力的,也可捐献钱财以供灵山观扩建;二是觉得宁仙姑和其父亲一样因材施教,这位宁仙姑接受了父亲和法传真人真传,学富五车,若不是女子早应闻名,无论是科考之道,还是算账学医,只要想学,她没有不教的。
此后河畔村的几个适龄学童都在童生试里位列前茅,这才引得了众人瞩目,此后,周边村落以至于镇上,越来越多穷苦人家将孩童送来。
当然,一直到这时候,灵山小学堂依旧没有引起富商们的重视,要知道他们的孩子拜的可都是名师,这拜师不只是学科考之道,这也是从老师那继承人脉,能跟着一个优秀的好老师学习,便有了无形的人脉资源,这是在普通地方学习比不上的。
一直到从灵山小学堂出来的两个学生,竟然一路考到举人,这才吸引到了大家注意力。
镇上以至于县上做老师的不过秀才,这能轻易教出举人的地方,谁会不感兴趣呢?
尤其是他们一打听,这几位举人在灵山村小学堂学习的时间甚至不超过六年。
而这之后,在河畔村置办房子的风潮,终于开始兴起,他们家大业大,哪舍得像不少镇上人一样,将孩子直接往村里托付,顶天了帮租一间房间,要去,自然得是把整套房子都置办下来。
而同时闻名的,还有灵山观的长生之道。
没错,这法传真人,人家是真人,会走路的老神仙,活到一百岁大家能理解,可整个河畔村不断下降的死亡率,那就超乎于理解之外了,甚至有年事已高的老人,在宁仙姑的救治下得以延年益寿的故事,这哪能不吸引人?
河畔村因此又得了个长寿村的名字。
除却了想买“学区房”的人之外,还有不少富商忍不住到此处上了保险,他们买了房子,只等年纪大些就要来这养老,这赚再多钱,可都比不上多活几年。
来到这的人,都是听过宁仙姑故事的人,而他们越是听宁仙姑的故事便越是感慨,这当年如同虎豹般追着宁仙姑一家不放的人,现在不知道后悔不后悔?
李老板也不知道,他只知道哪怕是他一个路人甲都觉得后悔当年没多帮帮宁初夏,现在自家孙子能不能进灵山小学堂他都忧心忡忡。
“爷爷。”李浩抬头看着爷爷,眼神里是满满的迷茫,他算是被临时转学的学生,他的老师生了病,无力继续教育学生,原本爷爷是想将他送入书院,但在犹豫之后,又和父母商量了一番,便决定将他送到灵山小学堂。
李老板已经选完了地,他牵着孙子的手便往山上去。
此前他并没有来过灵山观,倒是有些经验,这儿的路看上去已经修缮过,旁边本应该杂乱的山上野草早就不见,取代了他们的是像被仔细整理过的花木。
“宁仙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听着孙子的话,李老板陷入了沉思,他是见过宁仙姑本人的,如果要他描述记忆里的宁仙姑,那大概是个瘦弱的孩子吧?
走着走着,便到了目的地,看着格外广大的山门,李老板心中很是感叹,这可比县上的寺庙还要大些了。
山门是开着的,里头正走出了人,李老板没说话,他听见了旁边孙子情不自禁发出的感叹声音。
这可确确实实是个“仙姑”没错了,他已然对宁仙姑的那些传奇故事毫无怀疑。
第65章 长姐如母(完)
宁初夏看向多年未曾见过的李老板, 心中略微有些感慨。
短短八年匆匆而过,宁初夏现在已然是十八的年纪,按照后世的法律, 她这也已经是成年的年纪,更遑论在古代。
越是到了这个年纪, 宁初夏便越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拜入灵山观开始修道。
不是她自恋,原身的长相确实出众,否则当初营养不良, 天天干活, 瘦弱的她也不会被富商一下看中,挑中来做独子的妻子。
来到这个世界不到十年的功夫, 宁初夏对于这古代也有了新的见解。
古代的贫富差异比后世要夸张许多,在村中中, 缺衣少粮, 必须得下地干活才是主流, 但是这工具又不像后世般好用,没有科研意识的时候, 大多人都是凭着经验摸索来的那一套反复琢磨干活, 这也使得下地种田, 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疲惫。
而养在贫家的女儿,从小就没有任性的时候, 必须得早早和父母一起开始干活,每日筋疲力尽才能换得少许粮食, 这粮食还不是后世改良的品种, 收成很少不说, 口感也差,这一走出去, 和在城里足不出户养出来的姑娘差距极大。
以前电视剧里常常播出的皇帝微服私访遇到美人的故事,那基本也是发生在镇上乡下,哪怕在那卖身葬父的,也已经算是不用干农活的“富裕”姑娘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显出自己的原身,一是赖于儿时爹娘的教养和照顾,二就是那张让人可以忽略掉所有瑕疵的脸了。
宁初夏对古代时富商、高官的道德品质没有那么大的信任度,如果当初没有拜入灵山观,那估计这才成年,媒婆上门那都是基本的了。
不过现在有了修道这个挡箭牌,宁初夏倒是不用太过遮遮掩掩,随着灵山观在当地的水涨船高,她很是自在。
“仙姑好。”李老板虽说见过宁初夏狼狈时的样子也不会以此表露出什么,他恭恭敬敬地正要双手合十,忽然反应过来,这好像不是道教的礼,便客气道,“今日我是带孙子来灵山观拜拜,保佑他身体康健,之后也想送他来灵山观学习。”
他在看到宁初夏本人的时候,心中的感慨便变得更多了。
这还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宁初夏身着道袍,头上带着道观,五官明丽,极美,但却有一股让人忍不住心生敬仰的气质。
李老板曾经听说书的人说过些仙魔鬼怪故事,现在看来,这位宁仙姑,确实就像故事中的仙人走出来一般。
仙人,自然是不能被侵犯,高高在上的。
怪不得此处会有长寿村的传闻,灵山观的修行人能得道,这丹药自然也是仙丹。
宁初夏自然是注意到了李老板手上的动作,她又看了眼李老板带着的那孩子,心中一声叹息。
天知道,她可没有到古代来搞教育的想法。
这灵山小学堂,之所以会举办,其实当初她就是想教两个弟弟向学,好让两个弟弟能按照爹娘的遗愿走科考之道,最后若是能换得一官半职,也算是圆了宁知中生前的遗憾。
放牛放两只也是放,放一群也是,宁初夏当时想到了宁知中生前在村中办的学堂,原身感恩于河畔村村民对她的照顾,宁初夏自然也愿意回报这份善意,于是便和村民商量,可以把人送到山上,跟着无论是识字或是学点别的什么。
她那时候本以为村民不会信她,但是那场官司倒是机缘巧合佐证了她尽得父亲真传。
村民听回来的村长说了,便也信誓旦旦,认定了宁初夏必然是从小耳濡目染,识字懂画,起码比普通村民要好一些。
人送来了,宁初夏自然也认真教,她在后世还是教过不少学生的,这一教,一切便开始了。
村中的小孩比她想的要上进一些——其实这也正常,后世的念书,更像是“大家都念,你也要念”,可在村里,能被送上来的小孩,都已经接受了爹娘的洗脑教育,他们知道他们是占了便宜,若是在其他地方拜师学艺,那可要花大钱。
宁初夏会的东西很多,宁知中不在了,也没人到地下去问一问他到底教过女儿没有,再加上多年独居,早就点亮了一切技能的法传真人,师徒二人什么课都开。
已经从灵山小学堂“毕业”的孩子,有开始做行医的,挑着些草药,便在周边几个村落打转,挂上师承灵山观的名牌,凡是家中有个头疼肚痛的,都不介意花点铜板找他看看。
也有做起了木匠生意的,法传真人可是能自己建房、自己雕琢装饰的人物,他教的手艺自然精细,现在离开的最有出息的那个“木匠”甚至还被请到佛庙那去帮忙打桌子,法传真人知道了这件事后,心情好了一天,嘴里念叨了好几遍什么秃驴。
而在一众神奇课程里,外人看来最有吸引力的,便是这科考。
宁初夏得实话实说,她在后世并不学四书五经,上学期间完整看完且学过的只有《论语》,其他的基本都是只学过其中的几篇,而且后世对于这些文章的理解,是经过多次争议,冲突最后归纳得出的,和现在朝中通行的版本不太一致,如果按那版本学,甚至可能会被当做异端学说。
她唯一有的便是过目不忘的记忆,她能从记忆中翻出宁知中生前曾在家中念叨过的东西,也能在飞速地阅读中记完宁知中所留下的书本笔记,勉强有个秀才级别的教学学准,再往上就很难说了,不过还好,法传真人是个不差钱的人,在道界地位也高,他一封信寄出便能让后辈们寄来现在流传在市面上的各式书籍,以供宁初夏阅读。
于是……
“李老板,灵山小学堂开设的时间不长……”宁初夏实话实说,“我从未正经进学,家父也只是童生,令孙恐怕另拜名师更为妥当。”
近来来的富商越来越多,宁初夏都有些头疼起来了,这些富商怎么就非奔着灵山小学堂来呢?他们又不是村里请不到老师的普通村民。
李老板认真道:“仙姑谦虚了,您可知您的弟子张三、李四都已经考上举人,且据闻他们展现出的才华众人皆闻。”
李老板调查过,宁知中当年没考上秀才可不是才能不够,而是遭人嫉妒,屡屡被陷害。
如果他不优秀,他的老师又怎么会把自己的女儿交给他呢?当年宁知中的同门师兄弟,其中现在有不少都是有些名声地位的人物。
而且李老板还真是找不到更好的老师了,以他的眼光看,张三、李四考上进士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到时候他们一朝上榜,灵山学堂恐怕会门庭若市,他是一定要趁现在先把自己的孙子塞进来。
宁初夏看出李老板的迫切,便也答应:“不过进了灵山观,便要按灵山观的规矩,观中规矩严谨。”
既然他非要塞孩子来,那就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