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市井日常 第128章

作者:东边小耳朵 标签: 情有独钟 种田文 市井生活 日常 古代言情

  “先前,是我思虑不周。

  “元娘,这门亲事,你可应许?”

第108章

  “我……”元娘迟迟给不出答复。

  王婆婆始终坐在上首,等着元娘说完。

  但一息、两息,一刻、两刻,元娘都说不出,王婆婆究竟是没了耐心,她叹息一声,显露出两分老态,是啊,她也已经上了年纪,也不知能庇护元娘和这个家多久。

  她一手扶住椅子扶手,站了起来,步履竟有些蹒跚。

  在她要经过元娘身侧离去的时候,元娘咬了咬唇,扑通一声,跪了下去。

  “你……”王婆婆侧身,望着跪在地上的元娘,目露疑惑不解,不明白她好端端的跪什么,纵然不同意这门亲事,难道她会按头成婚吗?

  直到,元娘开口的那一刹那。

  “我、我有心仪的人了,他名唤魏观,正是同平章事魏从严魏相公的独子,亦是曾经与我定下婚约的人。”

  元娘说完,便低下了头,她不敢抬头看阿奶,她很清楚,阿奶在乡野的时候,为了生计,为了家里人,可以抛下一切胡搅蛮缠,但这不意味着阿奶是个随意的人,相反,阿奶有她自己的尊严与坚守。

  践诺,从不是士大夫的专属。

  阿奶同样看重。

  既然已经收了人家的钱财,又如何能反悔。

  原本,退婚就是在践踏她的尊严,如今自家转而反悔,不知该如何遭人耻笑。

  元娘的心如被大手紧紧捏住,抽痛到她无法喘气,连手都在不自觉颤抖。她甚至不敢直视阿奶的面容,她怕看到阿奶失望的神情,或是强忍痛苦。

  越是想,她心口便越是酸痛难忍。

  一滴,两滴,三滴……

  数不清的水珠啪嗒落在地上,又被融入地砖,消失不见。

  元娘强迫自己抬头,她眼睛通红,可神情却很坚定,“我,我往后,不会再与他往来。”

  她是心悦魏观,但比起阿奶,在困境中护着她的阿奶,为了照顾生病的她整夜不眠的阿奶,为了她的日后殚精竭虑的阿奶,那点心悦便如空中浮尘,轻飘易散。

  但王婆婆什么都没说,她没说元娘做的对,也没有骂元娘,她只是摸了摸元娘的脸颊,叹了口气,把元娘扶了起来,擦干泪。

  而后,王婆婆起身离开了堂屋。

  元娘驻足不前,她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站在熟悉的屋子里,她却眼露迷茫,头一回生出不知所措的滋味。

  王婆婆的沉默延续了很久,就连用饭的时候,她也没有多说什么,元娘亦不敢问,她就是用筷子夹着饭粒,心不在焉地数着。

  直到夜里,岑娘子把元娘喊去,告诉元娘,午后王婆婆便去拒了那媒人。

  元娘便知道,即便阿奶没说什么,但已经给出了答案。

  世间任何事,与孙女比起来,都不值得一提。

  *

  然而,许是心中有气,王婆婆一直没有怎么理会元娘,就连她的殷勤讨好,也只得到了平淡的回应。

  元娘只能等着王婆婆的气消。

  而比起元娘与王婆婆之间的不寻常,家里的气氛却是因别的而开始凝重。

  毫无疑问,是省试。

  离省试的日子越近,就越叫人紧张,家里人都小心不已,全副心神都在陈括苍和孙令耀身上。

  就连元娘也顾不得想魏观了,她帮着家里人一块做两人的护膝,还有背囊。听闻要考几日,寻常的吃食就怕会坏了,普通的胡饼又过于干巴,所以吃食就打算家里准备,不去外头买。而且,依照考场的规矩,兴许吃食还会被掰开一小块一小块的,所以松散的糕点也不行。

  最后是王婆婆自己动手做,和外头卖的胡饼大差不差,只是掺了些榛子、山核桃等等,吃着要更香。

  那山核桃还是隔壁徐家医铺的惠娘子送来的,是她娘家那边送的。

  徐承儿与文修早些日子就已经成婚了,按理不该那么赶,但是徐家阿翁说,两人的婚事要尽早办,拖久了他可撑不到。

  当时徐家阿翁一说,徐承儿面上不敢说什么,私下里找元娘哭了好久。

  她说她是想成婚,但若是同阿翁比起来,她更愿意一辈子小姑独处,也不要阿翁走。

  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的寿命自己是做不得主的。

  不过,还在时至今日,徐家阿翁还是好好地活着,虽然他日渐消瘦,已经是个干巴的老翁了,但是能说能笑,能走能跳,牙口也还成,仍旧能吃吃喝喝的。

  徐家人才渐渐放下心,觉得徐家阿翁氏为了徐承儿的婚事,之前才那么说的。

  但老人家嘛,想要看喜事,也能理解。

  只要人活着就好。

  不过,因为徐承儿和文修已经成婚,文修又双亲亡故,两人一块寄居在魏府也不像话,正好徐家空出许多屋子,多个人住才热闹,所以他们便一块住在了徐家。

  陈括苍和孙令耀要省试,文修自然也要,文修又是徐家的女婿,徐承儿的舅家近来没少送东西,都是上好的山货。

  而惠娘子是个爽利大方的人,两家交好,她也送了不少过来。

  而王婆婆做吃食的时候,也一块做了文修的份,徐承儿也常常过来和元娘一块做护膝。

  眼下诸般事情都放在一边,所有人都在紧张地等着省试的那一日到来。

  *

  天还未亮,王婆婆就起来,摆了供桌,上了香。

  等她进灶房的时候,却发现元娘和岑娘子、廖娘子都在,万贯已经在烧火了。王婆婆没说什么,只是手上的动作更利索了一些。

  整个早上,众人都没怎么说话,静静的。

  因着大家都怕说错话,越是大日子,就越是少言。

  陈括苍和孙令耀温习完书,入座用朝食的时候,迎来的就是众人关切的目光。孙令耀不自在地扭了扭屁股,陈括苍倒是泰然自若。

  别说是家中的几人围着他看,便是上千人围着他看,他也是这副模样。

  但这么一衬,就显得孙令耀有些不稳重。

  而临行前,出门在外多日的孙大官人也赶了回来,他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就拍了拍两人的肩膀,让他们好好考。

  两人是即将要科举的贵重身体,自然不可能走路前去,但也不能坐轿子。

  北宋不成文的规矩,妇孺可以坐人抬的小轿,但是成年男子就有许多顾忌了。庶民中,男子不可乘,官吏上朝也多是骑马,只有年老体弱的官吏才会被官家御赐乘轿的殊荣。

  但现下骑马也不大适宜,孙令耀不知,但陈括苍真是生于乡野,长于市井,他要是贸然骑马,只会被摔下来。

  所以陈家和徐家一块雇了马车,让三人坐着马车前去。

  元娘和王婆婆几个女眷就是雇脚夫,坐轿子。

  把人送进考场,才依依惜别。

  回去的路上,心情分外古怪,轻松期待之余,又有些怅然若失,一切只等他们出来。

  归家后,元娘本准备上阁楼,却被王婆婆叫住。

  这么多日,自己还是头一回被阿奶叫住,元娘既兴奋又紧张,她揪着手指,跟在王婆婆身后,头微微低着,小心抬眼望阿奶。

  直到进了王婆婆的屋子,她将门一关,两个人面面相觑,紧张的氛围弥漫出来。

  元娘嗫嗫道:“阿奶……”

  王婆婆抬手,制止了元娘要说的话,她先道:“魏观来过铺子时,我见过几回,他姿容甚伟,行止有度,确是世间难寻的好男儿,有他在前,寻常官吏之子怕是也入不得你的眼。”

  “阿奶……”元娘着急,张口便欲辩解,但还是被王婆婆抢先。

  “你急什么?”王婆婆瞪了她一眼,“待我说完。”

  “既要成婚,寻个最好的,自是应当。”

  “我回想了一番,他的确是良配。他家世简单,魏相公夫妻都不是大奸大恶之人,他那祖母虽说有些……”王婆婆说着便是一顿,想来是觉得不宜在小辈面前言说长辈的不是,便止了话,转而道:“但终归是门风清正。”

  “况且,他的祖父家中曾在泉州一带经商,几乎垄断了船运,可谓商贾巨富。当年,你爹能为你定下这门亲事,自然是为你百般打算过。”

  “你不必忧虑,安安心心等省试后,与他说清楚。若他真心求娶,退婚之事,自会处理妥当。至于当初收的财帛,除去锦缎绫罗这些,当初为了买马行街铺子而典当出去的首饰我都赎回来了。买下祖宅的钱帛我也备好了,若是你真的心仪他,便毋需顾虑不安,更不必怕我什么。”

  “活到了我这个岁数,便知道脸面什么都是虚的,过得快活才最紧要。”

  王婆婆说着,粗粝的指腹帮元娘把脸上的泪都给擦干,她笑了,“哭什么?遂了你的意还不高兴,难不成要我棒打鸳鸯?”

  王婆婆说着便摇头,一副拿元娘没办法的神情,接着,又忍俊不禁,“说起来,你们这也是天定良缘。早先就有婚约,兜兜转转两个人又彼此心仪。

  “嗯,还是你爹目光如炬,给你定下的亲事正正好。你啊,还是有几分运道的,想来那术士说的没错,哈哈,改日也该去上香才是。

  “一会儿去给你爹上香,他死了也保佑着你呢!

  “快别哭了,叫你爹见了,还以为我对你不好,到时候入梦来怪我可怎么好?”

  元娘伏在王婆婆的膝上,听着她说这许多,却哭得更厉害了,几乎是哭得肝肠寸断,只环抱着王婆婆的腰,一个劲地叫着阿奶。

  王婆婆粗糙厚实的大手轻轻抚摸着元娘的发顶,一下又一下,温热可靠,什么都没再说。

  她活这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元娘重要,这是她养大的孙女,是她的心肝啊!

  *

  自从这一日将话说开以后,元娘和王婆婆恢复如初,甚至元娘更黏王婆婆了,直到省试结束,陈括苍和孙令耀回来,孙令耀这个粗心的人都察觉到了什么,私下里悄悄问陈括苍,他是不是抱来的。

  然后孙令耀就喜迎抄书,陈括苍美其名曰学问一日不能松懈。

  孙令耀本想反驳,却见陈括苍自己淡定自若地抄着,有他以身作则,孙令耀自是什么话也没有了。

  又过了一段时日,总算熬到了放榜的时候。

  毫无疑问,陈括苍赫然在榜,甚至高举榜眼,而孙令耀也不出意外地落榜了。

  得知这个消息,王婆婆与孙大官人对视一眼,皆蹙起了眉头,神色有些凝重,显然他们只能将一切寄托在陈括苍身上了。

  而前来贺喜的人很多,几乎将陈家挤了个水泄不通。

  元娘身处其中,也不自觉扬唇浅笑。

  终于终于,家里算是熬出头了。

上一篇:贵妃娘娘荣宠不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