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香台
薛澈知道,以爹那样的性格,再三上折子向求助的话,八成是薛家军遇到了困难。
他们去年大概过了一个很冷的冬天。
薛澈的肩膀上落下一只小手,苏知知胸有成竹道:
“那我们就送很暖很暖的棉衣去。”
……
十日后。
岭南邕州。
邕州四面环水,水路发达,码头繁忙。
晨曦初照,邕江江面上泛起薄雾。
江面上,一艘艘木船缓缓驶来,不少人在码头上船下船,装货卸货。
太阳从云层后露出一角,薄雾很快便散去了。
旅人商贩熙熙攘攘,码头越来越热闹。
邕州码头除了旅人外,每日都聚集许多闲散的人手来做扛货的苦力。
他们这一行的运气随着天气而变。
天气好运气就好,船多货物多,他们就能挣几日的饭钱,但有时候天气差,码头船少,他们挤破头也难抢到活干。
这日,码头最热闹的时候,有几个官差出现,在渡口的一处茶馆墙边贴了很大的一张告示:
【圣上诏命,着浔州织造西北将士御寒冬衣。时下,浔州白云县良民村急募巧手,以应织造之需。越王召岭南各州百姓共襄此举。
白云县良民村长期招工,待遇从优,食宿皆备,日酬二十文钱,工期须满三月有余。有意者前往本县衙署登记在册,领取过所文书,以备行程。】①
来来往往的人都围过去看,议论纷纷:
“诶,这贴得什么告示啊?莫不是要征徭役了?”
“兴许是通缉大盗呢,你没听说前段日子就有重犯在浔州被抓了?”
“我没听说啊,我刚下船……”
叽叽喳喳议论的人很多,然而真正识字的不多。
官差把告示贴好后,就转过身大声喊道:
“皇上命令浔州制作西北将士的冬衣,现在浔州白云县良民村需要大量的人手,就是产黑山布的那地方。
包吃包住,每天工钱二十文,工期至少三个月。想要去浔州做长工的,这两日去县衙登记,然后领取过所文书!”
官差这么一喊,码头就跟炸了锅一般。
原本有些坐在路边休息的工人都凑了上来,虽然看不懂字,也想挤着上来看。
“黑山布我听过啊……过年的时候我丈母娘还买了几尺黑山布做衣裳嘞。”
“还有黑山墨也是那的吧,我看县里的读书人就买那墨用,好用!黑!比乌鸦还黑……”
“二十文钱,每天都有?吃住也不用自己花钱?”
他们在码头虽然有时一天能挣三十多文,但是没收入的时候难捱得很。
刚才官差喊每天二十文的工钱,一干就是至少三个月,天天有钱,还包吃住。
这年头他们不敢随便出门跟人做活,指不定就被哪个熟人给卖了,好多人甚至都没出过邕州。
可他们知道黑山墨和黑山布,听着就放心。而且这是官府贴的告示,还说是奉皇上的命令做衣裳,没人敢拿皇上当众骗人,这事做不了假。
不少人心动了。
有几个大胆嗓门也大的人喊:
“我们家里老娘老婆会做衣服能去,那我们只会力气活没缝过衣裳,也能去不?”
官差:“大人说了,不论男女,只要肯好好干活的就要。去了之后,自然有人给你们分配活干!”
“那我们什么时候能去县衙登记领过所啊?”
“即日起。”
“好好好,走,我们这就去看看!”
“快走快走,走慢了就得排老长的队了……”
同一时刻,城里的戏楼、酒馆、集市门坊边都贴了一模一样的告示。
有人听戏、吃茶、喝酒,看看热闹也就过了。
可也总有一些衣衫灰旧面黄肌瘦的人想要尝试一次。
于是,和码头相似的一幕在邕州各个角落上演。
陆陆续续地,不断有人往县衙的方向走去。
招募人手的消息不仅传达到了邕州,还有山州、严州、芝州、田州、淳州……
整个大瑜的人都知道岭南道是贫苦落后、刁蛮无知之地。
可是很多人忘了,这个蔓延着虫蚁瘴气的地方很大。
岭南有七十余州,三百多县,辖域超过七百万顷。
他们没有巍峨宫殿、雕梁画栋,但他们有大片充满生机的山水、草木和想要谋生的百姓。
有无穷的潜力。
慕容棣虽无实权,但他皇亲贵胄的身份是真的,凭借着越王的名头和身份,他的话足以在整个岭南道发挥作用。
招募令下达岭南各州后,短短一个月后就有数千人来到黑匪山。
好在顾刺史和宋县令提前做了准备,帮着良民村一起在黑匪山紧邻的山头搭建简易的房屋用作工人舍房和制衣、制布作坊。
朝廷拨下了准备军需的款项,故而采购的粮食、棉花、制衣辅料等材料也全都到位。
天气热,大家忙个不停,不仅山上人晒黑了,顾刺史和宋县令也黑瘦了一圈。
两位父母官和村民们一起站在新开辟的作坊山头,心情激动地看着大批的工人涌入。
翠花婶子在秋姨耳边偷笑:
“两位大人们看着不像白胖的官老爷,倒是像我们黑匪山的村民了。”
第129章回光返照?
新的山头开辟出来后,容纳了更多的人。
人多了,其他的东西也得跟上。
新山头单独设了伙房、澡房、茅厕等,满足大家每日基本的需求。
可也有些人想额外买些吃食杂货,或是找人浆洗衣物。
于是山下之前开的那几间铺子赚得盆满钵满。
白云县的其他小商小贩看着眼馋,也自发搬来黑匪山脚下做小生意,以至于现在黑匪山脚下小路十几步内,两侧全都是在建的商铺。
有些脑子活的店主主动问良民村可不可以让他们把店开到山上去。
第一个来问的是杂货店的店主叶二娘。
她提着一篮吃食找到伍瑛娘,搓着手问:
“伍娘子,新山头人这么多,大家白日都忙着上工,晚上得歇着,可是从山上下来一趟来回也折腾,能不能让我再开个新店开到山上去?
我自己起屋子,守规矩,绝对不给村里添麻烦。”
叶二娘是最早来黑匪山脚下开店的店主之一。
她一个寡妇,自己拉扯两个孩子,在县里日子过得很难,后来来了黑匪山脚下开个小杂货铺挣点钱糊口。
来这里开店的原因很简单——
县里的铺子她租不起,而且这山上有很厉害的巡逻队,四处维护秩序治安,有人在她店里闹事的话,很快就会被巡逻队踢出去。
她做生意热情,店里东西好价钱也便宜,所以很多人都常去照顾她生意。
可她也没想到这村子壮大得这么快,连带着她的杂货店也越做越大。
她现在攒了些钱,把大儿子都送去明德书院念书了。她还要继续赚,把他们母子三人的日子过得更好。
“伍娘子,我同其他几个早来店主也商量过了,要是能让我们把分店开到山上去的话,我们可以交租金。”
叶二娘把一篮子的东西放在伍瑛娘旁边的桌上。
伍瑛娘收了叶二娘的篮子,然后从后厨提了一条大鱼出来给叶二娘:
“这事情我回村里同大家商议一下,有了消息就跟你说,这鱼你拿回去跟两个孩子吃。”
叶二娘开始推辞了一番,但后来想到两个孩子,还是道谢地收下了。
伍瑛娘当天回村后就和村里讨论了这事,郝仁带着村民们也很快做出了决定:
良民村的山头,也就是黑匪山,不便让外人进入,但是新开辟的山头可以规划处一片区域开店。
经过良民村同意的店家可以缴纳一定租金后在新山头上开店,这样就方便了布坊长工们的日常生活。
叶二娘得了伍瑛娘回的消息后,和旁边几个关系好的店主一说,大家没两日就齐齐雇人上山起屋开店了。
黑匪山附近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有常有货物运进运出,原本的山间小道显得拥挤起来,而且道路崎岖,赶车也不太顺当。
考虑到以后良民村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需要,大家决定修路,把原本的小路扩开一些,修得更平整。
黑匪山一带,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苏知知和薛澈也没闲着。
他们每日除了要练功、写字、当小夫子外,在山里到处跑。
村民们说,只要知知能到处玩到处跑就是帮大忙了。
苏知知去林子里用弹弓打鸟,狩猎队就遇上又肥又笨的大野猪野鹿。
苏知知去田里送解暑的绿豆汤,毒辣辣的太阳就隐到云层后,田里吹过凉爽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