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而不辍
【只是,再美好的愿意也不能抹去一个事实,商君死了,以谋反之名被处以车裂之刑。由此也就可以看出了,变法有风险,改革须谨慎。】沈悠一句押韵的话道出来,不少人都沉默了。
【这样简单的道理我都懂,能够考中进士,能够成为朝中重臣的张居正张大人不懂吗?他懂。可是,如同无数改革家一样,眼看国家陷入泥泞,百姓苦不堪言,他有报国抚民之心,纵然知道改革之路布满荆棘,他还是决定一往无前。他要拯救这个国家,他要让这个国家变好,让百姓能够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
【自古以来,怀揣此心的有志之士多不胜数,他们不求身后之名,也不在意自己最终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他们只记住一样:他们饱读诗书,本就立志匡扶天下,金榜题名,出仕为官之后只是不忘初心。】
【看着张大人,我想到的是那百年间无数舍身取义的人们。正是因为有那么多不忘初心的人,坚持救国救民,才能在面对昏君当道,奸臣肆虐,他国侵略时,想方设法救国救民,也才能留下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为后世传颂敬仰。如果没有他们的舍生忘死,没有他们的迎万难亦不退的恒心,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说到这里,沈悠眼中含泪,却又迅速抹去。
【对张居正,甚至是这些勇于改革的人,我从心底里敬佩。所以今天才会特意为张居正张大人做一个专题,只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大明在生死存亡之时,有无数的人拼尽全力救它。可是,最终却是那自以为是大明主人的皇帝,亲手将这份努力破坏殆尽,亲自葬送大明的江山。】
之前对于沈悠要论万历新政,大明王朝的皇帝们都好奇于这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改革,听到沈悠这番话,朱元璋只觉得天旋地转,亲自葬送大明的江山吗?又是他大明的皇帝自己寻的死路?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于隆庆六年为内阁首辅,万历元年至万历十年主持改革,以令“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在他病逝后,却惨遭清算,抄家削官不说,甚至由他提拔重任的官吏,皆被削职弃市。自此,张大人所主持的改革付之东流。】沈悠这一回直接将张居正的结局道来,倒是有别于之前。
但是,对于所有听着的人来说,这样的结局并不算意外,想想商鞅,那可是车裂!
只是沈悠提及的张居正所主持的改革,竟然令“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无数人感兴趣,尤其是秦始皇和刘邦!
想他们现在的诏令不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人不当回事,这才让他们苦恼吗?“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这是什么样的行政执行能力啊?他们想学!
【张居正大人推行的改革对大明有利吗?有利,否则又怎么会有“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这样的评价。可是,让国家得利,人民得利,就会让那些拥有特权的人失去他们的利。】
【纵观华夏上下五千年,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自秦而始,第一个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秦法太过苛刻,不给人们留活路,可是细细一看,难道不是因为土地?大秦时期各国贵族数之不胜,贵族是什么?是可以养门客,奴婢无数的存在。其中有多少田地是落到百姓手里的?】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文字,功在千秋,为了安定天下巡视天下,以武力震慑天下。他却一直弄不明白什么是天下,天下的根本又是什么?】
秦始皇听着这话激动地站了起来,终于,终于说到他的难处了,天幕会告诉他到底该怎么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让大秦可以万世不变吗?
【《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再用一句最直白的话:得民心者得天下。】沈悠直道中心,秦始皇垂下了眼眸,民心吗?
【天下真正的主人是谁?是那无数平凡而普通的百姓。是他们凝聚在一起,才有家,才有国。而百姓的命又是什么?是土地。每一个王朝的结束,都是因为土地兼并,叫百姓没了活路,他们便只好揭竿而起,打倒那些侵占他们田地,让他们没有活路的人。新朝建立,重分土地,让百姓有田耕,有饭吃,吃饱穿暖,百姓还会去跟朝廷拼命吗?】
第21章 一条鞭法
秦始皇不由捏紧了手,全神贯注的听着沈悠说话。
刘邦对沈悠所说深有体会,曾经他也是那些人之一。
李世民的心情就更复杂了,好些事他其实不是不明白,只是因为关系重大,牵连甚广,眼下内忧外患,纵然他知道问题所在,明了必须要变,也只能按兵不动。
朱元璋重重地点头,没错,那些当官和地主们是真不给寻常人留活路,以至于天下百姓也不受他们的气,全反了!
他当了皇帝,放心,他会一个个把他们全都收拾好,必让他们乖乖听话,再也休想能够欺压百姓!
【就是这样一个大家都懂得的道理,却只在建国之初因为杀了一批官绅土豪,得了部分的土地,朝廷可以将这些田地分到百姓手里,再加上朝廷也会主持屯田,这就保证百姓有田耕,有饭吃。有了指望,百姓们自然不会闹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官的人越来越多,从一定程度上也让免于交税的人越来越多。没错,官当得越大,特权也就越多。甚至这些拥有特权的人会想方设法兼并土地,这就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流失。】
【举个例子,本来只有一个人当官,他手里只有十亩地,朝廷也就只免了这十亩地不收税而已。慢慢的,一个人变十个,十亩地也变成了一百亩,朝廷能收税的田越来越少,也就导致了财政赤字。】
【有人会说,这拿田地收税,肯定会这样,不是还有商税吗?须知咱们华夏数千年都是农耕国家,再者资本主义才多少年,生意不是没有人做,可是在那数千年里支撑国家收入的从来都是土地和人。再者,大明朝时开国皇帝都是痛恨商人的,重农轻商,这都是传统。】
朱元璋表示,又被扎心了!回回沈悠都点他重农轻商这一点,可是商人奸诈,想方设法占国家的利,百姓的利,他打击商人怎么就不对?
【说起财政,我是真不得不再提一提朱元璋!这一位可是完全贯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皇帝。就是他,把国库变成了私库。要知道从前的皇帝哪怕再想打国库的主意,那也是不敢光明正大的,到朱元璋这儿可真好。国库由他管,国家支出由他批款,钱都由他来拿着。】
【最最让人恶心的是,朱元璋竟然以“天下养朱”。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建国之后实施的是分封制,他的那些个儿子们,个个都封了王,而且放到各地,其目的是为了让有本事的儿子取各武将而代之,没本事的呢,也能当着个王爷安生过日子。】
【对,自建文和永乐之后,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这原本是一件好事,问题还是出在朱元璋头上。用《清史稿》中记载的情况是:“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
【简单概括:他朱元璋的儿孙们,世世代代都不用交税,还得朝廷每月拨钱养着他们。】
沈悠深深吸了一口气,继续输出道:【朱元璋自己就有26个儿子。试问子生孙,再生孙,再生孙,这么持续下去,朱家会有多少人?相比之下,大明王朝对于官员的俸禄之苛刻,可以说是历代王朝最低的。但对自己的儿孙后代,朱元璋是生怕子孙后代将来受委屈了,竟然定下规矩,让天下人都供养着他的儿孙?怎么着,大明百姓的钱是他朱元璋挣的?足够他养着子孙后代了?他也真够脸大,提出这等无/耻而无理的要求。怨不得最后大明朝亡。无功于社稷者,就因为你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竟然就敢让天下人世代养着你的儿孙?】
【怎么着,你是忘了当初自己被剥削时,遭人欺压时的心情了?普通百姓种点养命的粮食容易吗?你的儿孙不仅享了不用交税的特权,平日没少干欺压百姓的事,还让老百姓供着你,养着你。真是枉你朱元璋也是贫苦百姓出身。当上了皇帝就把曾经遭受的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转身更是成为了欺压百姓的那一个人?】
朱元璋!!!这会儿实在是被骂得抬不起头了!脸上一阵青一阵红,都是羞的!
朱标有心想安慰,可是这怎么安慰,说沈悠说得不对?
哪里不对了?这些事大家只要一想都知道沈悠说得在理,朱家一代两代人少也就算了,可是百年之后呢?那得是多少人了?就这样的一份财政支出,再加上他们享有的特权,两下一结合,朱元璋不该骂?
【所以啊,人啊,最难得的是不忘初心。朱元璋自己为大明埋下那么一个祸根,最终令大明自食其果,应了那一句自作自受。然而苦的依然是百姓们。】
朱元璋从来没有想到过他的那点私心竟然会被无限放大,最后会葬送大明江山。
“朕不是。”朱元璋想否认,想说他没有那么坏,他并没有忘记自己吃过的苦,受过的罪,可是,他也想让自己的儿孙能够过得好一些,更好一些。
“爹不必解释。一切还能纠正。”朱标无法指责朱元璋,可是现在他们能得天幕示警,难道不是他们的机会吗?他们就可以拨乱反正,将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改变,就能让大明成为不逊于汉唐的盛世。
朱元璋握紧了拳头,“对,我还能改,我能改。”
【天下养朱只是张居正张大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应该说,大明存在的问题何止是财政赤字。永远没有停止土地兼并、还有皇帝怠政造就的满朝臣子尸位素餐的局面。朝中多少官员当着官却无所作为。下方报上来的事,明明极简单的一件事,竟然可以讨论上个一年半载,最后将事情拖得不了了之。】
【此时的大明,如同一条漂在海上,漏洞百出的船,稍有不慎就会沉下去。其实嘉靖帝在位前期是想过改变大明的情况的,更贴切的说,其实张大人的改革也并非是他一人的功劳。早在嘉靖帝登基后,有感于大明的土地已经在不断由权贵和士绅们兼并集拢,当时还想有所作为的嘉靖帝便在桂萼的提议下开始推行“一条鞭法”。】
【什么是“一条鞭法”。以前征税,分为田赋和徭役等其他杂税,各征各的。“一条鞭法”就是把所有的税总合一条,征收银两,按亩征收折算。需要补充的是,这个的前提是要在白银的普及下。大家都知道,钱在古代并不是单指白银。白银的普及是在明清之后。】
一干听着所谓的“一条鞭法”,正在考虑眼下的情况是否可以套用,结果听到白银普及的情况下,白银什么的,有的朝代有,有的朝代是很少的。钱,大家的钱也是不一样的!故而不少人都黑了脸。
【可惜,嘉靖九年桂萼开始推行“一条鞭法”,却在一年后随着桂萼病逝,暂时搁置。只是暂时,后续其实嘉靖帝陆续向各地推广,但真正全国推行却是在万历年间。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张大人的“万历新政”,其功并不只在他一人。第一个提出“一条鞭法”的桂萼功不可没。】
【其实对于嘉靖帝,真是越说越是让人觉得复杂,桂萼桂大人这样的人才针对大明的问题已经给出了解决的方案了,就算桂大人不在了,好些事推行不了,再不然,张居正张大人可是他取的进士,但凡嘉靖像信任严嵩一样信任张大人,必然能将“万历新政”改成嘉靖新政。】
【有时候看着嘉靖对严嵩,再看看万历对张居正。有一说一,万历帝真比不上嘉靖帝。对,人人都觉得那是因为严嵩奸诈,会讨嘉靖欢心。而自来臣子皆以正直敢言,不畏强权而引以为傲,大明朝的臣子更是出了名的前扑后继的死谏。然而有用吗?咱们不说死谏有什么不对,不畏生死之人当敬之。只是比起死谏,想方设法让皇帝和臣子彼此达成共识,难道不是更能体现本事?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张居正大人会比严嵩更能和嘉靖帝达成共识。嗯,也更能讨得嘉靖帝的欢心。只是可惜张居正大人晚生了二十年。】
不对,怎么听着沈悠的话让人有一种不对劲的感觉呢?
拿张居正跟严嵩比,天幕啊,你不是说严嵩是奸臣吗?听你的意思,张居正也不是什么好人?
反应过来的人在这一刻终于黑了脸,哪怕是被肯定的张居正也觉得不太对,天幕确定是在夸他,不是在骂他吗?
然而,对于刚把严嵩下狱的嘉靖帝来说,他已然在想,接下来他应该怎么样呢?毕竟严嵩这样一个会讨他欢心的人实在难寻!
结果怎么着,沈悠算是给他举荐人?
张居正是吗?嘉靖帝立刻道:“来人,传张居正。”
【对此肯定有人说,把张居正大人说得那么厉害,那他怎么没能讨得万历的欢心,死后落得一个抄家灭门,新政也付之东流的结局?只能说,年幼的万历帝给了张居正大人大权在握的机会,却也埋正祸根。长成的皇帝需要收回他的权利,再没有比杀一个功臣更好的办法。帝王之术,自来都可以借鉴。嘉靖一朝就不同了,嘉靖这个皇帝最喜欢平衡了,这是好也是不好。端看什么人怎么操作。】
【张大人能在短短十年里推行新政,其实隆庆开关功不可没。海禁一开,那源源不断的白银立刻向大明奔来。须知我们华夏茶叶丝绸陶器,在国外那是相当抢手的,所以一但运出去,那是立刻一抢而空。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西方各国强大起来之后,迫不及待的直奔大明。华夏的宝贝多,从他们那儿挣走了多少钱,他们国家的政府能不想办法从我们这儿把钱赚回去?】
【正经的生意干不过,那就上邪门歪道呗。鸦/片这玩意,本来是在西方各国流行的,他们已经发现这东西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是,他们知道,别的人不知道啊!比如我们当时的清朝。】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他们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内情,这就是商机。鸦/片不仅能让人上瘾,更能摧残人的身体和心志。既可以挣我们的钱,又能亡我们的国,一举数得的事。不得不说,他们这些人确实丧心病狂!在此,我告诫所有人,千万别碰毒。无论是什么原因,不要去碰。大家可以看看,这就是沾上毒之后的人,请大家引以为诫。然后,又是想骂西方那些侵略者的一天!】
沈悠将图放上,各朝代的人看着图片上一个个面容扭曲的人,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未知,同时也警惕着,不管是谁,绝对不许碰这叫鸦/片的东西。
【不过,要说我们华夏也不是没有和鸦/片类似的东西,比如五石散。丹药应该也算。虽然那些东西的含量不至于能让人像吸鸦/片一样上瘾,但也是对人体有害的。所以,为不知内情的古人们默哀。】
插入书签
第22章 内阁
秦始皇听见了,诚然他是不知道鸦/片是什么东西,丹药被沈悠指出是类似鸦/片的东西,看看那一个个人双目空洞,面无血色,跪在地上乞求,毫无尊严的图片,秦始皇脸色阵阵铁青。
“陛下,天幕所言不可不信。”蒙恬立刻冲秦始皇作揖,毕竟,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药的事蒙恬相当清楚。以前不知道丹药损身也就罢了,现在知道,他必须请秦始皇重视。
【朕知道了。不过,把那些方士捉起来,朕要知道,那些丹药里面到底都有什么。】秦始皇阴着一张脸,让他吃亏,他可不是白吃亏的人。
“另,记下了,所有能让人上瘾的药都不许用。”鸦/片这个名字他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可是秦始皇捉住了重点,上瘾,好,那就禁,绝不许有人用这样的东西毁了大秦。
和秦始皇有此操作的何止他一个,几乎各朝皇帝都下达禁令,在他们的国内绝不许人食用让人上瘾的药。丹药,该停也得停。
【隆庆开关,让大明朝入不敷出的财政得以稍缓,也让在隆庆六年终于成为大明朝内阁首辅的张大人可以施展他的政治抱负。内阁首辅这个词,大家不是第一次听了,但心里肯定很好奇,这是个什么官位呢?皇帝之下,正常都是丞相是吧。好吧,又得把洪武帝拉出来了。】
朱元璋表示,他一点都不想再被拉出去。
【还是从头给大家大致讲讲这个官制的问题。自秦始皇一统六国,称帝后的始皇推行的官制叫三公九卿,三公里包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掌兵的太尉,负责监察百官也算是副相的御史大夫。九卿就不细说了。毕竟跟丞相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
【汉朝时基本沿袭秦朝的官制,三公的名字只是有所改变,权责大同小异。不过,君主集权嘛,皇帝发现三公九卿的权利过大,都要凌驾在他这个皇帝之上了怎么办?具体怎么转变的,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之,在隋唐之后实施的三省六部制,就是对相权的分解。】
【三省六部制,是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是六部,为工、刑、户、礼、兵、吏。其后的朝廷多照此制,只不过换汤不换药。重点来了,明朝,明朝怎么着呢。朱元璋啊,洪武帝啊,他觉得丞相的权利太大了,因此他在洪武十三年杀了他的丞相胡惟庸后,把丞相这一个位子给废了。】
嗯,几乎所有人都沉默了,秦始皇拧紧眉头道:“君臣相争不错,然丞相之职是在协调百官,调节君臣之间的关系,因为权利太大废除丞相之位,有用吗?”
对的,有用吗?朝廷难道不要人干活了吗?皇帝不需要朝臣帮忙处理朝政了吗?
丞相这个职位,不过是一个称呼而已,废了显得过于兴师动众,而且,略傻!
有此想法的何止秦始皇,刘邦侧过头问:“废了丞相,丞相的活就不用人干了吗?”
怎么可能呢!吕雉道:“不过是换一个称呼让人继续做事罢了。”
刘邦摇摇头道:“觉得丞相的权过大,把人收拾了就是,哪有把宰相之位废了的?天幕说的什么内阁首辅,听名字就知道,一准是丞相。”
是的,谁听了内阁首辅这么一个名字都能想得到,丞相之职是非存在不可,须得有一个协调阴阳的人在皇帝和百官中间,有什么事还方便顶包,对上对下都如此。
【大家听着内阁首辅这名字也就知道了,哪怕洪武帝废了丞相之位,丞相这个位子该做的事,那也得有人来做。不过是换一个名字,作为实际上的丞相,没有丞相之名罢了。是吧!人啊,真是复杂的生物,自来因为丞相权势过大,杀丞相的人不在少数,怎么别人都不废丞相这个位子,偏洪武帝就废了呢?想不通,想不通啊!】沈悠一边说,一边摇着头,一脸的无奈,这是真想不通?
朱元璋!真,面上无光啊!
【反正,自洪武帝不再设丞相之后,并且规定后续也不许再设,老朱家的人总要执行朱元璋的决定的,因此,永乐帝后设内阁。内阁嘛,顾名思议,就是设在宫廷院内的一个机构。本来是作为国事咨询机构的存在。但是,皇帝的国事咨询机构啊,哪一个部门不是由此开始,一步一步的集聚了权利,成为权利的中心,无数人为之奋斗达成的目标。】
【内阁首辅,也就是说,除了首辅外还有次辅。对的,所谓的内阁制人数为一到七人不等。但是,首辅和次辅之间有着一道鸿沟,首辅可以说是总揽大权,这一点该怎么说呢?有利有弊,对于当时的大明朝来说,张大人大权在握,也亏得他大权在握,才能够顺利推行新政。可是,无论是对帝王或许是下边的臣子来说,为臣者权势过大,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也造就了万历皇帝对张大人的不满在一点一点的增加。最后被人一语道破,立刻炸了!】
【有一说一,虽然对于洪武帝废丞相制这事有很多诟病,不能否认的是,废除丞相制,在一定程度上让洪武帝能够更了解百姓。】
【洪武年间,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他的权利大到什么地步呢?说是掌握生杀大权都不为过。而且他和随洪武帝打下天下的开国功臣们勾结,贪赃枉法,你给我办事,我给你办事,这都成了一个小朝廷了。完全已经把洪武帝无视到底。】
【无论是哪个皇帝都不可能容忍自己的朝廷里还一个朝廷,更何况这些人勾结在一块不仅损害洪武帝的利益,更损及大明百姓的利益,危及大明朝安定。所以,胡惟庸在洪武十三年被洪武帝收拾了。大明朝时皇权达到空前的高度,真正做到君要臣死,臣不得死。】
【对于皇帝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也是因为这样,以至于大明的臣子都被皇帝压得死死的。哪怕后来永乐帝设内阁,纵然内阁的权利再大,却依然没有执行权。执行权,从前的丞相上承下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是手握大权。所以,皇帝与丞相之间也是相辅相争。】
【正所谓此消彼长,削减丞相的权利,就能让皇帝的权利越来越大。洪武帝废丞相制,是要将天下大权全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洪武帝再勤政,他也不可能一个人把天底下的事全都办了。更何况国事多如牛毛,一天两天能管得了,十天半个月也能,但一年两年,十年八载呢?】
【很快洪武帝就意识到没有丞相的坏处,可是相比于废丞相对他的益处,这点坏处也不是不能想办法弥补。洪武帝怎么解决呢?洪武帝设立四辅臣,从民间征召老儒帮他处理政务。然而这样一群没有行政经验的人,怎么可能帮洪武帝处理得了政务?】
【察觉问题的洪武帝废了四辅臣的制度。但是政务必须要找人分担啊。既要没有多少权利,又要能帮到他处理政务,洪武帝盯上了翰林院。翰林院内的都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饱读诗书的人,日常本就时常为皇帝皇子们讲课。在洪武十五年,洪武帝设立殿阁大学士,从翰林院内选择儒臣为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咨询。让洪武帝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他开这个头,这些以备他咨询的大学士们,一步一步得到越来越多的权利,慢慢的明朝形成了一条铁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内阁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历经永乐、洪熙、宣德后,随着皇帝对这些大学士的倚重,内阁辅政成了定律。可是,内阁辅政在于辅,终还是不如丞相的。作为皇帝主要咨询的人员,这些大学士们虽然刚开始是和皇帝面对面交谈的,架不住碰上了怠政的皇帝,十天半个月都见不着人怎么办?票拟就此诞生了。】
【不过,票拟往前追溯,源头还是在朱元璋那儿。废除丞相之制后的朱元璋得找人帮忙处理政务,偏他又不喜欢大权过重的臣子,立大学士,有事就问,也是为了方便。但是如果直接把奏折给他们批复,那不就成了处理奏章了吗?然后,就有人想出了折中之法。也就是票拟。】
【票拟就是内阁大学士们在小票上写下意见,再将小票贴在奏疏之上,交给皇帝,以备决策以参考。这样一来是不是大大方便了皇帝决策政务?】
嘶,秦始皇眼睛立刻亮了,这个法子好啊!简直不要太好了!一眼瞥过一旁堆积如山的竹简,秦始皇表示,大秦完全可以套用!
刘邦眼睛也亮了,“行啊,这老朱家的人脑子挺活络,会给自己省麻烦。”
上一篇:宿敌竹马竟成我道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