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101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成为刘邦手里的一把刀,是吕雉早就已经做下的选择。吕家,因为她也不可避免的成为另一把刀。

  很多事吕雉无从选择,吕家也无从选择,除了继续往前。他们不能退,但凡一退,吕雉会万劫不复,吕家亦然。

  “和韩信的婚事既然已经定下了,就让太子他们护送姻儿走一趟,一路遇上些什么事,让他们见机行事。”刘邦并不是现在才生出的主意,而是早就已经想好接下来如何行事。

  联姻,和韩信联姻,把最强的那一个诸侯稳住,其他人刘邦就能慢慢的收拾,论脑子,刘邦绝不比谁差,更何况在他身边的能人简直不要太多,为了他们自己的那条命,这些人也一定会拼尽所有助刘邦一臂之力。

  薄姬是震惊的,鲁元公主出嫁韩信这事儿是为了安抚韩信,没有什么问题,然而让太子送嫁,刘邦乐意,吕雉能答应?那可是她唯二的两个孩子,但凡他们要是出了什么事,吕雉会如何?

  将心比心,如果换成薄姬,薄姬断不可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陛下有什么要交代兄长们的?”让薄姬意外的是,吕雉竟然没有反对,甚至半点反对的意思都没有,薄姬心下所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她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听错了。

  “朕会见他们。”听到吕雉自觉提起她的兄长,刘邦知道吕雉相当懂得他的心思,明了刘邦的打算。

  果然不愧是和他祸福与共的妻。有她在,吕家上下都会倾尽所有相助于他。这也是刘邦能够安心放心的原因,吕雉一直都很识时务。

  薄姬听在耳朵里,不由偷偷抬眼望了吕雉。或许会有人羡慕吕雉拥有的权利地位,但就这几句话的交锋里,薄姬清楚的知道,吕雉有资格拥有这一切。不说早年和刘邦的同甘共苦,她因为刘邦为质的日子,单就现在,眼前发生的一切,难道是谁都可以为刘邦赌上自己的家族,愿意为刘邦披荆斩棘的吗?

  至少薄姬自问她绝对没有这份魄力,尤其明知道刘邦对他

  们从来都是利用,

  一但有一日吕家若是也成为了刘邦认为的威胁,

  刘邦也会立刻对他们动手,在这样的前提下,吕雉依然没有任何犹豫的选择成为刘邦手中的棋子,薄姬是佩服吕雉的。

  【棉花这东西有多可贵,如今的我们是很难感受得到的,可是要知道在古代,早年时期,人家保暖的措施并不多,棉花可以说是最适合我们老百姓的一种材料,当棉花出现时,有人看着棉花,或许有人觉得那不过是一种新型的花,好看是挺好看的,并不代表能明白棉花的好处。】

  【我们不得而知黄道婆是通过别人了解到棉花的用处,亦或者是自己发现这份用处。总而言之,在二亚地志里记载着黄道婆推广了棉花的种植,这样一来就让更多的百姓有了在冬天保暖的衣物,减少了冻死的可能性。】

  【棉花无论是种植或者是纺织,都一定的难度,在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这种轧棉方法和技术要比外国先进好几百年。棉花的推广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件极大的益事,要知道我们现在的人民币上也是用了棉花的,更别说各行各业中关于棉花的普及,可以说,棉花制作成各种保暖的衣物,是最直接的用处,却不是只有那么一个用处。但所有的前提也必须是棉花的普及,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基础,当一样东西做不到普及时,又谁敢去试验是不是还有别的用法?】

  秦始皇听到保暖二字,立刻看向李斯,李斯赶紧道:“棉花一物还在找。”

  谁还能不知道保暖的重要性,听得出来,棉花一开始并不常见,他不是不想把棉花找出来,而是直到现在为止并没有找到。

  【当然,很关键的一点是,就我们现在研究的资料可知,棉花并不是我们华夏本产的植物,其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国家。在棉花传入华夏之前,华夏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据《宋书》记载,棉花最迟在南北朝时期才传入我国,但多在边疆种植,到宋末元初时才大量传入内地。】

  竟然是他们本土所没有的?

  秦始皇沉下了脸,眼下的大秦战事已休,既然好东西是他们大秦所没有的,印度,这就证明在他们大秦之外还有更加宽广的土地,自己人打不得,倒是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向外扩张,最好能把这些好东西全都打了回来,也算是他对得起大秦的子民。

  刘彻的反应,怎么说呢,他可是连匈奴还没打服,别的国,别的好东西,可以让张骞去。如果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了,就能让他去找找别的地方,不就是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吗?不需要打也可以得寻得到的。

  这一刻,刘彻已然有了主意,倒也是半点不慌了!

  倒是贞观之时的李世民听到这儿,棉花,棉花这东西他们都还不知道,更不清楚长的什么样儿,翻一翻《天工开物》里有没有记载,不对,南北朝不是在他们之前吗?这东西已经传入他们大唐了,是他们大唐没有发现棉花的用处。

  “寻一寻

  棉花。”

  李世民听到这里,那是完全没办法再跟长孙皇后呆下去了,这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刻不容缓,长孙皇后岂不知,全然没有要留人的意思,恭敬的送着人走。

  到了朝堂上,李世民无二话,立刻催促着。他从未听说过棉花,但想必是有人听说过的,既然如此,得把棉花先一步普及。能够保暖的植物,就像沈悠说的那样,于寒冬之际是能保住很多人性命的好东西。

  这样一个好东西,他们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了不先一步推广,得等到宋末再让这位伟大的女性去?怕是天下人都要唾弃他们大唐!

  房玄龄已然第一时间道:“陛下放心,臣已经安排人寻来了。《天工开物》中有相关记载。”

  李世民意外啊,可也高兴的,看着房玄龄的眼神那叫一个赞赏有加,果然不愧是他的玄龄,看看这事情办得,都不用别人把话说透,早先一步就已经出手。

  《天工开物》真是一本好书,绝妙的好书。

  站在先人的成就上率先一步的明朝时,朱标其实心里也是有不少惋惜的,“我们大明人才济济,不知叫多少王朝的人所妒忌,怎么最后却”

  话里话外的意思也有些迷茫,闹不明白最后大明怎么就亡了呢?

  朱元璋难得听到朱标充满疑惑的话,笑道:“这后世的儿孙,一个个都被养得太娇气了,不食五谷,日子过得太好了,好得让他们都觉得一切理所当然。”

  话到最后朱元璋那眼中尽是冷意,冷得人不由发抖。

  朱标沉着道:“爹是不是该对藩王们有所约束?”

  不想朱元璋摆摆手道:“这事不归我干,得归你。将来你坐在这个位子上,你要怎么对付他们都行。”

  以天下养朱什么的,朱元璋知道有问题,现在不是时候削藩,他得稳着点,不好把一个个都挑起事来,让他们全都闹成一团?

  来日,来日这天下真正稳了,彼时的朱标要做什么都行。

  “父皇。”听着朱元璋的话,朱标很是无奈,朱元璋是要选择无视天幕说过的话吗?他会早逝,他会早早的先朱元璋这个父亲而去,这个天下轮不到他来承继,朱元璋得先一步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

  朱元璋岂不知朱标想跟他说些什么,扬起手道:“行了,什么话都不用说。我相信天幕出现,是向我们示警,我们之前从来不知道的事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就能够解决。你的身体现在好好的,将来也一定能好好的,只要你配合着太医,该放手的事儿放手,养好身体。”!

第223章 影响

  让朱元璋接受朱标早逝这一点,而且无所作为,断不可能。

  他非要召集天下的太医都过来给朱标瞧着不可,他还就不信了,这样一来依然不能改变朱标的结局。

  一看朱标达想再劝,朱元璋已然扬起手不想再听朱标吐出任何一句丧气话。

  老父亲不听劝,更是明摆着任性起来,朱标能怎么办,一声轻叹,不说了呗。

  【棉花喜欢光照,忌浸水,喜土壤肥沃的砂壤土。通常用种子繁殖,秧苗繁殖或播种繁殖。我们的新疆棉呢,看看这一片都是棉花,感谢我们的祖国,让我们可以不用操心棉花供应不足。】沈悠说着棉花的种种,同时也将别人拍到的新疆棉的视频放了上来。

  嘶,虽然早就知道后世的发展远不是他们各朝可比,待看见那一片片的棉花种植地,一望无际如同一片雪海。这么多的棉花,好生让人羡慕的呢!

  秦始皇再一次目光灼灼,好样的,这后世是相当不错!哼,他大秦也一定要成为一个时代的骄傲。

  【黄道婆的一生充满传奇,幼时为童养媳,受尽婆家打骂折辱,她却并没有因此怨天尤人,放弃自己,死里逃生后顽强的生存下来,更学得一手好本事,最终还回到曾经带给她痛苦和不堪经历的家乡传播手工艺,让更多的人因此获利。如此以德报怨的态度,比哪个男人差了?】

  【由于黄道婆引进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后,松江府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一跃而为中国著名的棉花种植基地、棉布纺织中心,由此而孕育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数量不等的棉纺织品生产、贸易中心,这些中心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城镇群的初步轮廓。换句话来说,黄道婆的付出,贡献,到现在都影响着我们。】

  【却是这样的一个人物,竟然不见于正史之内,真想问问当时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也对,那会儿既然是宋末元初,宋朝的男人无用,连国都要亡了,又怎么顾得上这些?哼,果真是无能之朝。】

  宋朝一干人,气是真气,却也真是不敢反驳,他们倒是想回一句沈悠有本事把元朝给骂了!

  可一想沈悠连元朝都没怎么提,好像,应该这个朝代不是什么好相与的。或许应该说,宋朝要是执意跟元朝一比起来,总感觉最后被骂的还得是他们。

  明朝的人倒是相对了解情况,没办法,宋朝弱是真弱,元朝强大也真是强大,但有一点,元朝的人对文学不怎么感兴趣,史书他们倒是也修了,但也仅仅是修了,想让他们查找清楚所有的资料,给那些杰出的女性们也纳入史书中,他们怕是没有这份耐性。

  等到他们明朝,好些事相隔太久远了,让他们去考察,怎么说呢,也是他们没有细究太多,这就导致遗漏了那么一位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女性人物!

  【好在,就算正史没有黄道婆,但她让之获利的地区百姓们一直牢记她为他们做的一切,将她的作为记录下来,也让我们后世知道,有这样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子。与之对比,我们可以想像得到,

  这数千年的历史上有多少女子哪怕有所付出,也极有可能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不为他人所知。笔握在男人们的手里,注定我们女子只能成为那被人忽视的一类人。历史本来就是胜利者所写,更何况关乎男人彰显自由本事的关键,想想看原本史书上的《列女传》怎么就变成了《烈女传》,其中的内情但凡细细一想难道不让人从心底里发颤?】

  男人这样的做法有多成功,只需要看看沈悠所说的情况,女子以夫为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已然得知。

  秦始皇拧紧眉头,他想不明白的是,这后世的男人竟然如此厚颜无/耻的吗?竟然对天下女子打这样的主意?让她们读那些对男人温顺恭敬的书,誓要把女人变得愚昧不堪,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肆意的摆弄女人!噫,秦始皇突然觉得这些男人好恶心。

  刘邦摇摇头也不认同的道:“后世的这些男人未免也太不像样了。”

  吕雉倒不意外,既为女人,她感受过太多男人对女人们的恶意,也正是因为如此,她对于那些男人会为了身份地位做出什么事来都不觉得奇怪。

  倒是薄姬偷偷瞄了一眼刘邦,又看了一眼吕雉,一点都不想提醒他们夫妻,刘邦当年对吕雉和刘太公成为项羽俘虏这事的态度,哪怕过去了许多年,或许有人已经把这些事忘记了,但好像,应该,怎么也不会是吕雉应该忘记的。

  但是,要怎么解释眼前这两位给她的感觉?

  她从来都知道吕雉能够立足于这大汉朝并不需要刘邦的宠爱,作为一个和刘邦同甘共苦的人,她有跟着刘邦打下天下的强大娘家,本身能力也足够强悍,随刘邦打天下的沛县旧臣,谁人对她不是客客气气,恭敬有加?

  沈悠在论及吕雉时,薄姬听着是佩服的,不是所有女人都在绝处逢生,也不是所有女人都能撑起整个天下。

  或许有人觉得吕雉对戚姬太过狠,如此斩尽杀绝是半点不顾念刘邦的旧情。

  笑话,刘邦想要废太子刘盈时难道就顾过旧情?

  既然刘邦都不曾顾及于旧情,怎么,吕雉在治理天下的时候,须得念着死去的刘邦,放任戚姬和刘如意活着,来日夺去刘盈的天下,再杀他们?

  就戚姬的德性,明摆着是要跟吕雉和刘盈不死不休。所以,就算吕雉愿意放过他们母子,戚姬只要有一丁点可能要吕雉和刘盈的命,她都不会放过。

  如此,吕雉先下手为强的要了他们母子的命,不对?

  薄姬设身处地的站在吕雉的位置想,如果换成是她,她未必不会做得比吕雉更绝!

  论起心狠,刘邦心难道不狠?

  倒是一个个只骂吕雉,就像天幕说的那样,纯属是因为针对女人。

  【翻看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后的史书,关于女子的记载越来越趋向于“烈女”

  ,好像只有那些在他们看来忠贞不二的女子才值得他们记载下来。再不复从前那些只要是至孝至诚至义的女子,都将在他们的笔下流传后世。明清之后就更不用说了,贞节牌坊是一座一座的立起,何其的讽刺。不过,针对于这样一个实际的情况,我还是想说一说大明的开国皇后,孝慈高皇后马氏。】

  烈女什么的,要这样的烈有什么用?一个个男人就会压迫女人,有本事他们对付让他们不高兴的人去。没有能力最终只能对付身边的女人?听起来难道不觉得十分可笑?

  朱元璋本来心情不太好的,明朝也挨了骂,这事儿,这事儿怪他吗?元朝让他们多少人没有活路,他能念着他们的好才怪。

  倒是那黄道婆,确实没有记载入史是他们修史的人不严谨,这回可不能再漏了,得好好的找找相关资料。

  下一刻一听大明的开国皇后那是高兴了,一品又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怎么是开国皇后呢?分明是开国之君,哪有开国皇后之说的?

  宫中的马皇后同样也听到了这句介绍,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这要说的人应该是她吧,是她吧?

  【对,这回我要讲的正是大明的开国之君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嗯,因为种种影视和小说传播的原因,很多人的记忆里马皇后的名字都是马秀英,但明史的记载中并无记载马皇后的名字。马皇后对于大明来说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女性。她本是富家千金,祖上是富甲一方,虽然家道中路,父亲没有儿子,视马氏为掌上明珠。马氏自幼聪明,能诗会画,尤善史书,性格也颇倔强。】

  【其实但凡喜欢读书,尤其是喜欢读史书的人,其见识胸襟,皆远胜于人。马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导,知书达理,明理通义,一代倍受称赞的皇后就这样慢慢长成。清朝建,那是挖空心思要找马皇后的黑点,却怎么也找不着,最后揪着马皇后脚大说事儿。这清朝也十分可笑。想他们早年也是下过令禁止裹足的,结果因为种种矛盾政令不通,他们竟然想出以这样的事儿攻击明朝的开国之君的皇后。】

  朱元璋???找不到攻击马皇后的黑点,竟然连脚大都要道个不是,这大清是啥?

  马皇后她大脚怎么了,有什么问题?还敢用这个来攻击她,难道不是极其可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谁要是敢让她裹足,请他先裹了再说。!

第224章 不离不弃

  秦始皇此时的表情也十分不友好,天足还得被人攻击,这都是什么玩意?

  别问,问也是不知从何说起的好。

  【不提了不提了,一不小心就得说多了。我们的大明马皇后也是个可怜孩子。马家逢变,马氏的父亲因为杀人避祸,将之托付给至关好友郭子兴照料。随着马氏母亲去世,马公也客死异乡,郭子兴也正式收马氏为义女。《明史》有载,马皇后仁慈智慧有鉴识,因而在天下纷乱的元末,郭子兴作为红巾军的一方统帅,在见到朱元璋时,想把马皇后许配给朱元璋,马皇后也是愿意的。】

  【先前在说明朝的时候大致提过,朱元璋祖上都是农民出身,后来家里实在是太苦,活不下去了,朱元璋出家做了和尚,可是那样一个兵荒马乱,重赋重徭的年代,谁又能轻松,就算是和尚很多事也避免不了。寺庙也呆不下去后,朱元璋开始游历四方,可以说,这样的一段游历让朱元璋开阔了眼界,也让朱元璋对天下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为日后朱元璋能够得到诸多追随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朱元璋,之前沈悠提起他的时候有说过的,朱元璋这个皇帝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的皇帝里最难建朝的一个了之一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和尚,一步一步凭本事打下了一片江山,开创一个王朝。

  秦始皇还是挺佩服这种完全凭本事从无到有的人,朱元璋既然有这样的能力,不管他这个皇帝当得到底怎么样,都该肯定。

  吕雉心下想的是,同样是从无到有的开国之君,很明显刘邦和朱元璋在对待身边的人并不相同。不仅是妻子,连同功臣也是各不相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