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117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一声呐喊,喊出的并不仅仅是陈胜一个人的心声,更是无数普通人的心声。他们不服于生来因为家世被人定格,没有人看他们的能力,只看他们的出身,他们偏要证明给那些看出身的人瞧,他们可以越过阶级,改变命运。萧何、刘邦他们这些人,其实从心底里认同这一句呐喊,也在不遗余力的证明,他们绝不比任何人差。】

  秦始皇时期的萧何与刘季坐在对面,彼时对视着,相互都没有错过彼此眼中的那份激动。

  不错,他们都不是甘于平凡的人。然种种限制让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往上冲。

  “萧主吏,咱们走一趟咸阳?”想要等着天下大乱,趁乱而起怕是不可能了,既如此,不如寻找别的办法。刘季认为眼下是最好的时机,他该去咸阳看看。

  萧何没有问刘季怎么敢!

  刘邦这个名字出现的次数太多,如果秦始皇容不下他,刘季早死了。

  秦始皇啊秦始皇,他在,天下乱不了,区区一个刘邦企图在他活着的时候乱天下,纯属活得不耐烦。

  在萧何眼前的刘季,明显没有蠢钝至此,又怎么会在秦始皇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做下自寻死路的事儿l。

  审时度势,无论是萧何或者刘季,从来不缺。

  “想好了?”萧何知道刘季做下此决定不容易,何况把他一道叫上。

  “想好了,留在这儿l,就算始皇陛下不动我们,下头的小鬼不好惹,早晚一天会有人出手,到那个时候咱们岂不是死得太冤?有一个算一个,咱们往咸阳去。正好,去近些地方见见始皇陛下。”刘季笑得随意的开口,似是单纯只为进去看看秦始皇。

  萧何眼中闪过坚定,“好,你都不怕,我更不必怕。”

  一个被天幕说要取大秦而代之的大汉开国皇帝呢,他都敢往秦始皇面前凑,完全不怕秦始皇把他杀了,萧何何畏之有。

  大秦推行的政策,科举都透出风声来了,他要是不去看看,瞧着点,

  怎么知道那能不能改变他的命运?

  一辈子当着一方小吏,

  不是萧何的目标,

  只是迫不得已。

  “行,话不多说,咱们叫上兄弟们一道往咸阳去。”刘季见萧何也有此意,心中甚是高兴,无二话,麻利的赶紧把他们一干小伙伴们都叫上,大家一起。

  “好!”萧何何尝没有此意。秦始皇在咸阳城内,未必不会等着他们。

  【随着起义之地越来越多,声势越发浩大,沛县县令觉得自己也该随一波大流,于是把萧何和曹参叫来一同商量,准备起事。如此大事萧何是万万不能漏了刘邦的,萧何是这样劝说沛县县令的,“你是秦朝官吏,沛县百姓恐怕不会愿意听从你的号令,欲图大事,非把逃亡的豪杰请回来不可。如此一来,沛县自可安如泰山了。”瞧,刘邦起势,为他成势的人正是萧何。若没有萧何,何来的沛公。】

  秦始皇第一时间在意的必须是沛县县令,哎呀,好样的,当着大秦的官,却想跟别人一起反了大秦?好,真是好,好极了!

  不不不,他不能气,不能气,再气总不能把人全杀了。然于危难时可见人心,沛县县令枉为他大秦的官员。不能杀,却不能用。

  【沛县县令一听一想,啊,对,是那么一个理儿l,赶紧让人给刘邦送信去,准备着起义。结果临到头县令反悔了,竟然不让刘邦进城!萧何和曹参一看坏事,县令要是反悔,第一个要杀的不得是他们吗?】

  【别管二七二十一,两人越城逃去寻刘邦。刘邦一看情况不对,更担心家里,县令说反又不反的,刘邦却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反也得反。而且反得须得加快速度,毕竟他们各家的家人都在沛县里,一但让沛县县令抢占先机,他们谁家的人都跑不掉。】

  这是肯定的了,沛县县令反复无常,谁人瞧着心里不得嘀咕,再加上他们各家的人都在沛县里头,稍有不慎,没等他们做出别的反应,一家子已经全被挂城墙上了。

  【萧何建议以刘邦为主,以号令沛县内的百姓,沛县县令能同意,可见也十分认可刘邦当时在沛县的威望。已经陷入死局,要想让刘邦就此束手就擒,不等于让刘邦和身后的兄弟们,包括萧何和曹参在内的人全都伸长脖子等着沛县县令来杀吗?那是万万不能的。】

  【思虑再二,别管谁出的主意,刘邦在帛上写了一封告沛县父老书,用箭射入城内。书中说:“天下百姓忍受秦苛政之苦已经很久了,如今父老兄弟们却在为县令守城。天下诸侯并起,马上就要攻破沛县城池了。如果沛城的百姓现在起来诛杀县令,响应诸侯,则家室能得以保全。否则,父子都将白白地惨遭杀戮。”】

  受秦苛政,受秦苛政,屁个苛政。秦始皇怒火冲天偏又莫可奈何。

  大秦怎么苛了?怎么苛了?一个两个可劲儿l的造谣大秦。

  可惜大秦亡了,只能由着他们一张嘴说什么是什么!!

第260章 萧何之远见

  秦始皇吹胡子瞪眼睛,却也莫可奈何。

  嘴长在别人身上,谁让他大秦亡得太早,谁让他大秦没能加固民心,叫天下民心向着他,不至于被忽悠了几句就揭竿而起。

  究其根本原因依然在于,大秦君臣无能,竟然连人心都收不拢!

  他都不用想了,刘邦一喊,不用说,城里的百姓必然是揭竿而起,响应在城外叫唤的刘邦。

  【沛县起义,随着刘邦的书信一入城中,沛县百姓看到书中内容,都不约而同选择响应刘邦,百姓群起围杀县令,随后打开了城门,把刘邦放进来。人性就是这样的,天生反骨,他们最是见不得有人站在他们上面,对他们肆意指挥。没有机会也就罢了,但凡有机会,他们都会想方设法把站在上面的人拉下来。再者,别管秦始皇在时的大秦怎么样,至今的情况是,胡亥上位,作天作地,让百姓们看不到希望。一个县令反反复复,哪里有一丁点当官的样儿?对付这种人,就该想方设法解决掉。】

  【可以说,杀沛县县令一事是沛县百姓们共同的选择,接下来他们须得考虑的是,在杀了沛县县令之后,他们到底该怎么生存下去。普通百姓自然考虑不到这一层,不是有萧何和曹参他们这些动脑子的人在吗?于是,萧何和曹参明智的决定,推举刘邦成为沛县县令。】

  【刘邦相当有自知之明的推却道:“现今天下纷扰,诸侯并起,沛令一席自应选择全县最有声望之人。我并非自爱,实因德薄能鲜,误己事小,倘若误了全城父老,那就百死莫赎,还是快快另选贤能,以图大事吧。”刘邦是自知之明,何尝不是以退为进。然萧何与曹参早已认定刘邦,他别管再怎么推辞,不管,就要让他成为县令。彼时的人们都信占卜,一卜之后,不用说,天意皆属刘邦。得了,不用再想了,就刘邦吧!】

  【从此,沛县百姓皆愿意听从刘邦号令,并按战国旧制,称刘邦为“沛公”。有说所谓的占卜天意属于刘邦,其实就是萧何在其中运作。早早对刘邦另眼相待的萧何,值于此时必须是一心促成刘邦成为他们的首领的。萧何啊萧何,也不知是怎么让刘邦迷了心了!】

  !!!萧何就想问了,他怎么听出来沈悠满满的不认同呢?

  刘邦也听出来了!不是,沈悠对张良的推崇他是看在眼里的,说张良的时候沈悠都没有埋汰过刘邦,怎么到了萧何,沈悠处处觉得萧何不应该处处为刘邦谋呢?

  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区别对待了?他刘邦不值得吗?

  【可叹刘邦成长路上,推着他一步一步往上走的人是萧何,临了临了,刘邦对萧何,呵呵】沈悠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刘邦??

  萧何??

  临了临了怎么了?他怎么从中听出别样的意味。不是他认为的那个意思?那个意思吧?

  【总而言之,沛县从此以刘邦为首,沛公刘邦从此踏上反秦的道路,再也没有回过头。也不可能回头。萧何作为一个举义都第一个想起以刘邦为首的人,如

  今得了沛县,刘邦是为沛公,自一心追随刘邦左右。刘邦又不是傻子,萧何的本事别人或许不清楚,他再了解不过,当即以萧何为丞,沛县一切庶务交由萧何。】

  【所谓庶务,安抚百姓,调动粮草,练兵守城。萧何帮着刘邦啥都管,啥也管得妥妥当当。待刘邦走出沛县,和各路义军攻城略地,萧何一直跟在刘邦身后,守城督办军需,供应刘邦大军一路攻入咸阳。】

  【刘邦自入关中之中,旁人都一心沉迷于金银财宝,美人美酒之中,独萧何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

  一瞬间秦始皇眼睛都亮了,刘邦啊刘邦,他是真真得尽了天下能臣,别的就不说了,单萧何入咸阳第一件事便去往丞相御史府,将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档案收入囊中,天下已然大半归于刘邦。

  治理国家的人都清楚,户籍、地形相当重要,没有这些就不可能了解地方,更不可能对症下药,迅速接手一方。

  【有人会觉得,哎啊,萧何怎么尽拿些没有用的东西。不,相比于金银珍宝等物,萧何取走的是大半的天下。户籍登记可以了解整个国家有多少人口,整修国家呢。咱们现在为什么隔个几l年又来个大普查,就是为了了解国家人口。人是什么?人是国家的根本,在我们现在都依然重要,更何况封建时期,冷兵器时代,谁的人口多,谁的粮多,本就是取胜的关键。】

  【地形的重要性都懂了,行军打仗讲的是知己知彼,谁能对地形了解,就能先一步布局。要知道秦时几l乎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想要一份地图随便找个书店都能买。细节完整的地图更不用说,那不知是多少人的心血才绘制出来的。】

  【当年六国亡,秦归一统,所有的地图,重要典籍全都在大秦手里。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上存档的这些东西,可以让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从而在大汉建立后,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由此也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但凡不蠢的君臣都清楚的知道萧何此举意义,否则秦始皇也不会第一个感慨。

  不过,地图随便找个书店都能买?后世竟然如此无所顾忌吗?

  要知道地图在谁人手里关系重大,否则各国也不会争得头破血流。

  秦始皇对后世更多了几l分好奇,要是沈悠能让他们好好的看看后世变成什么样子就好了。没准他们能够借机多学习着点。

  【之后项羽进入关中,自立西楚霸王,为了限制刘邦,封刘邦为汉王,辖治荒远偏僻的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为了阻止刘邦东进,项羽又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了三个秦朝降将——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刘邦气得不行,终是在萧何跟张良的劝说下隐忍入蜀,广招人才,待机再与项羽争个高低。】

  【随着刘邦入蜀,各路诸侯王军中的士兵有不少都投奔刘邦麾下,其中包括韩信。然而韩信没有展示才能的机会,以至于并没有引起刘邦重用。本来投奔刘邦是想得到重用的韩信一瞧没什么机会,于是果断决定逃走。萧何在这些日子里和韩信有所往来,知韩信之才,得知韩信一走,二话不说的追着去,可惜萧何如何劝说韩信再归汉营并没有记载。很是让人引以为憾。】

  【之前就说过了,刘邦听说萧何走了,以为萧何跟其他人一样都逃离了他,勃然大怒,却又莫可奈何,毕竟萧何当时走得急,啥话也没有留,以至于令人误会,待萧何归来时,刘邦松一口气之余也得问清楚到底什么情况。】

  【彼时的刘邦以为萧何逃了,萧何解释一番,他没有逃,他是追韩信去了。然而当时逃出汉营的人不在少数,刘邦更不明白,怎么萧何独追着韩信去。萧何苦口婆心相劝道:“那些将军都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您到底准备怎么样?”为君王举荐人才,我们萧丞相亦为诸相的代表。】

  好了,别说了,别人家的宰相总能为他们的君王物色得各种各样的人才,独独秦始皇

  算了,李斯有问题,还是挺能干的,取其所长,取其所长!

  秦始皇除了宽慰自己,还能怎么办。

  刘邦想到过往,萧何之功,功在大汉。韩信、张良、萧何,但凡差他们哪一个,刘邦都不可能得天下。

  【萧何一句话问到关键,刘邦只想当一个关中王吗?就项羽那样,以三王守塞,根本是要断他的后路,眼下项羽没能顾得上他,才没有收拾他,一但他不知不觉得做了什么事引得项羽勃然大怒,项羽定要他死。刘邦不是不想跟项羽斗,是实力不够,斗不起来。】

  【结果现在萧何告诉他,用了韩信,他刘邦就可以打出去!刘邦岂有不用的道理。行吧,刘邦果断听劝任命韩信为将军,然萧何对韩信已然知之甚深,明明白白的告诉刘邦,倘若以韩信为将军而已,韩信必然是要走的。】

  【刘邦心里未必不犯嘀咕,韩信在当时的刘邦看来纯属于一个从来没有立过功的人,他看在萧何的面子上让他当个将军,韩信还能不乐意。可是,萧何话也说得够清楚,要留韩信,给的位子得更高!】!

第261章 疑心

  更高的位置是什么,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

  讲韩信的时候沈悠是没有细说,大概意思大家都知道了。

  【没错,最终刘邦在萧何的要求下只能不管不顾,以韩信为大将军,统领三军。更在萧何劝说下,造起拜将台,选了黄道吉日,刘邦亲自沐浴更衣,隆重举行拜将仪式,以表示对韩信的看重。可以说,萧何对韩信知之甚深。他知道韩信所求,也明了韩信喜欢万众瞩目的感觉。既然要做,自该做得最好,好得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嗯,按规矩礼节,拜大将军确实要慎重些,毕竟那是对人的态度,岂能随随便便。

  刘邦那会儿看得出来确实不怎么把韩信当回事,但终是在萧何的要求下,按萧何提出的要求拜韩信为将,给足韩信面子。

  【之前在说韩信的时候已经提过了,刘邦压根不认为没有任何功绩表现的韩信会有多能干,终是因为萧何再三坚持,他是一样一样按萧何的要求对待韩信。与其说是因为韩信,不如说刘邦是为萧何。一直以来萧何为他诸多谋划,从来没有让他吃过亏,不就是一个韩信,要一个大将军的位子而已,给,他给,他一定给。就算韩信无能,不过丢个脸而已,他丢得起这个脸。用一个大将军的位子,赌对萧何的信任,刘邦输得起,也赌得起。】

  【其实我是真不怎么喜欢刘邦的,作为女性,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有意要更换太子,又在逃亡时有意踹下儿女以保全自身,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作为他的妻儿都挺惨的。然而随着对刘邦的了解我又发现,刘邦是极具个人魅力的人,我一点都不想夸他的,然而没办法不夸。实在是他这个人虽然从前是个小混混,自和项羽争天下以来,所作所为,没有一样不让人心服口服。】

  确实看出来沈悠的纠结,每每提及刘邦的点滴,沈悠是想骂刘邦的,骂着骂着,发现不好骂了!骂不下去能怎么办?

  刘邦高兴了,想骂他,骂着骂着发现骂不下去,不正好说明他不错?

  【随着刘邦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萧何开始主管后勤,未出巴蜀之地时,萧何是管着巴蜀的后勤,待刘邦还定三秦,夺得咸阳之后,萧何坐镇关中,刘邦命他安抚百姓,同时负责兵员和粮饷的筹措与补给。不过,彼时的关中我们都知道的,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宫,关中早已满目疮痍,残破不堪。】

  【被委以重任的萧何,马不停蹄的开始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全力收拾关中的残破局面。他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他不仅颁布实施新法,重新建立汉的统治秩序和统治机构,修建宫廷、县城等等。又开放原来秦朝的皇家苑囿园地,让百姓耕种,赐给百姓爵位,减免租税等等。他还让百姓自行推举年龄在50岁以上、有德行、能做表率的人,任命他们为“三老”,每乡一人;再选各乡里的三老为县三老,辅佐县令,教化民众,同时免去他们的徭役,并在每年的年末赐给他们酒肉。这样,由于萧何办事精明,

  施政有方,颁布利民法令,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保障了前线的需要。】

  【不管是什么时候的百姓,从来都只想有田耕,有屋住,有衣穿。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宫,他是觉得自己出了一口恶气,却从来没有想过,他出的这口恶气最终承受后果的人又是谁。对,是关中百姓。他恨秦亡于楚,他想报仇雪恨,最好把秦国的人都杀光,他最想杀的更是嬴氏一族的人,可惜,胡亥先他一步把始皇大大的儿孙们几乎杀光,只剩下一个子婴。】

  【杀了子婴之后,明显项羽依然觉得不痛快,才有了焚烧咸阳宫的事。咱们说,在项羽看来,错的人是嬴政,若不是秦始皇亡六国,楚国或许会在,但咸阳宫有什么错?咸阳城以及咸阳城内的百姓又有什么错?建筑是人心的心血,他纵火一烧,想过有多少无辜百姓因此卷入其中?家破人亡吗?】

  别说了,越说秦始皇都有一种要把胡亥的尸体找回来,好好打上一顿的冲动!

  项羽做的事,秦始皇听得心里不得劲,又觉得项羽蠢得无药可救,得了天下连怎么待自己的天下都不懂,还火烧咸阳城,该他最后败给刘邦。

  相比之下,秦始皇必须恨自己生了一个儿子不像样,把好好的天下作没了。

  【和项羽不同,刘邦心存天下,在刘邦身边的人更有大局观。同样是得到关中之后的态度后是怎么样的,已然有了最清楚的比较。别说什么项羽身边没有人跟他说过让他定都关中,人是有的,只不过是项羽自己听不进去,执意要回彭城罢了。再者,范增同样作为谋士,劝不住项羽,又无法阻止项羽放的那场大火,不是正可以看出项羽和刘邦身边人的差距。】

  比较什么的,谁能不比较。

  项羽大好开局,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谁人瞧着不得感叹一番。

  【自此,刘邦兵出,萧何坐镇关中,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供应汉军;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秩序。有关事项每次报呈刘邦,刘邦总是同意,允许照办。即使来不及报告,萧何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先行执行,等汉王回来再作报告。】

  【说句不好听的话,刘邦自己作死彭城,好几次和项羽的战役,皆弃军逃跑,但凡萧何稍有二心,便可置刘邦于死地。那时的刘邦带着数十骑残兵败将逃回荥阳。关中的壮丁多数已被征发,萧何及时调拨老弱及不到服役年龄的少年到荥阳增援,韩信也收兵与刘邦会师,刘邦这才得以重振旗鼓,与项羽大军相持于荥阳、成皋一带。否则刘邦早就坟上长草了。】

  【可是,饶是萧何每次都征发关中兵,补足汉军缺额,从无二心,刘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转危为安。刘邦仍不放心萧何,在他与项羽对峙京、索之间时,屡次派使者慰劳萧何。初初萧何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层,直到有一个姓鲍的儒生对萧何说:“如今大王在外辛苦征战,却多次慰劳您,这是在怀疑您。为您打算,不如派遣您能从军的子孙兄弟到大王军前,这样大王就能更加信任您了。”

  这也是刘邦一直为人所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