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119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可以说,早期刘邦手下的猛将,曹参当列其中。曹参打过的战役,前面已经细数过了。其实曹参也曾追随过韩信,毕竟刘邦拜韩信为兵马大将军,执掌他的所有兵马,曹参就像奉刘邦为主一样,对于韩信调令也一直听从。有时候看着曹参的记载我都在想,他怎么能那么稳?】

  【刘邦也就算了,毕竟曹参和萧何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了就他们的能力,很难支棱起义军,人心不拢,那就坏事了。但他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多年,又能在韩信之下接受韩信的调令,太史公的字里行间,竟然没有记载他有不适或半点不愿之心。难怪如此人物能够稳稳当当到老。】

  曹参被问及时,只想说,既各知彼此所长及所短,他干嘛要跟人争?

  他是擅长打仗不假,若论调兵谴将,总揽大局,毕竟有些差距,他自知不如韩信,也就乖乖的听从调令,把仗打好。

  天下若是落在刘邦手里了,他们一道追随刘邦的人也才能好对吧!

  曹参觉得,他不过是有着正常的思维,知道怎么做才算是对大家都好,不至于让人惊奇吧!

  秦始皇听着沈悠的话,眯起了眼睛,曹参此人怎么说,让他感觉能力是有,文武都成。但比之萧何不及,亦不及于张良和韩信。只要不跟他们这等出众的人一比,曹参算得上有用之才。

  人可用就行,天底下能有诸多的天才吗?

  刘邦能碰上那么三个已然是造化,曹参相比他们差一点,比之寻常人也是好得多的,照旧让人羡慕得很!!

第264章 不争是争

  秦始皇时期的曹参听着沈悠的话,立刻察觉到周围人打量的眼神,曹参平静无波的道:“你们想问什么只管问。”

  别以为他看不出来一个个瞧着他的眼神透着精光,看他像在看什么稀罕物。其实他就那样。

  “天幕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想知道,你怎么想的?”刘季想了想自己,让他不妒忌,乖乖听话什么的,他咋个觉得好难的呢。正是因为难,刘季决定问问曹参。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自己什么样儿,我比你们更清楚。既有自知之明,为何同人争长论短?”曹参想了想,大抵能理解那一个他是什么想法。都是自己人,有什么好争的。他既不能像刘邦一样对收拢人心,也不能像韩信一般用兵如神,因何非要不服气,跟人争到底?有时候顺势而为的结果明明更好不是吗?

  一群人都静默了,曹参道:“萧主吏举贤识才,如此一份胸襟不更值得你们佩服?”

  啊,这么一说也对。

  不对,刘季道:“萧主吏怎么举,那人也没有在他之上。韩信是后来的人,你也听从他号令。”

  曹参十分无奈道:“韩信比我会调兵谴将,我怎么不能听他号令?”

  瞧瞧他们一个个大惊小怪的样儿,不知道的以为曹参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儿,他分明不过是做了一个正常人会做的事儿。

  刘季和旁边的兄弟们对视一眼,他们要是记得不错,韩信在被贬为侯之后,面对热情的樊哙很是以和他们为伍而耻。

  “不说了不说了,咱们不是曹参,怎么说也说不通。”好在有人不耐烦的挥挥手,决定掀过此话,他们赶紧赶路要紧。

  【大概也只有曹参稳得住,才有一生的顺遂太平。他纵然早年追随于刘邦左右,对韩信调令亦执行贯彻,因而也屡立战功,要说他灭的诸侯国里,必须得提魏王豹呢。这位就因为得了薄姬,以为自己可得天下,因此背叛刘邦,转头对付刘邦。刘邦对付不了项羽,听闻魏王豹转头要对付自己,必须拿他震慑。韩信下令进军,曹参当时为左丞相进驻汉中,曹参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分别与韩信率军向东在东张攻打魏将军孙遫的军队,大败孙遫的军队。乘势进攻安邑,捕获魏将王襄。在曲阳进击魏王,追到武垣,活捉了魏王豹。夺取了平阳,捕得魏王的母亲、妻子、儿女,全部平定魏地,共得五十二座城邑。刘邦在此后把平阳赐给曹参作食邑,因而后来曹参也得以被封为平阳侯,后世对曹参也多称平阳侯。】

  【韩信兵出齐国时,曹参作为右丞相随韩信兵出,随韩信一道进击龙且的军队,大败敌军,斩了龙且,俘虏了他的部将周兰。龙且可是项羽的心腹大将,可以说龙且一死,项羽是方寸大乱。我们感叹韩信用兵如神时,曹参作为在韩信成为齐王后,韩信兵出荥阳救刘邦,他则留下平定齐国尚未降服的地方的人,可见他能文能武。】

  【也正是因为他的付出全都叫人看在眼里,待项羽死去,天下大定,刘邦称帝后,才会有人推崇曹

  参当为首功。曹参和萧何大概也没有想到,他们曾经相交甚厚,及起事后,曹参常领兵出征,而萧何为丞相镇守关中,两人一为将,一为相,相互之间慢慢的产生隔阂。及分封时定功臣名次,将相始生嫌隙。当然,所谓的隔阂也罢,嫌隙也好,我更愿意相信他们相互各知,明了刘邦的忌惮,尽可能避开刘邦的忌讳。毕竟,相将联手,妥妥是要架空刘邦这个皇帝的架式,他们不可不清楚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也不可能会不知道,如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既是相交多年,两人必相知甚深,虽不能像从前一样时常秉烛夜谈,然他们都懂得对方。】

  汉高祖时期的刘邦听着笑了笑,像是没有拿沈悠说的话当回事,旁边的吕雉却相当清楚,刘邦对一干开国功臣的忌惮从来不少,不过是因为有异姓王一群显眼包在,刘邦将精力大多放在异姓王身上。

  明面上没有什么针对行为,实际怎么着,大家各自心知。

  试问吕雉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掌握大权的,不正是因为刘邦的默许?

  相比于别人掌权,他眼下更喜欢吕雉来掌握更多的权利,只因在他看来吕雉是可控。然而,吕雉并没有因为刘邦暂时的信任而欢喜。

  今日为了对付异姓王,刘邦会压下对开国功臣们的忌惮,也能让吕雉慢慢掌握权利,难道未来刘邦就不会觉得吕雉手里掌握得太多,在借别人的手杀了吕雉?

  吕雉从来都清醒着,也都防备着。然对如今的吕雉来说,以后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是以后的事,重点必须是现在,是眼下。倘若她连此刻的危机都过不去,有什么资格说以后。

  无论是萧何或者曹参也罢,他们一文一武,就如同沈悠说的那样,看似早已有无数隔阂,实则不然,哪怕他们相互没有过多的交流,在他们心里,他们从来都知道彼此。

  无论是为他们,亦或者是为他们的家人,他们都无法像以前作为小吏时一样亲密无间。

  那时的他们不足为患,根本没有人拿他们当回事,也就不在意他们做什么。反之,作为刘邦所肯定的第一第二功臣,他们手中的权利太大,他们的能力更让人清楚意识到,从那一刻起,再也没有胆敢无视他们。他们年少时所追求的不正是这些吗?如愿以偿的得到,他们为此有所牺牲,他们都甘愿。

  【年少时是肆意张扬的,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心意过活,随着人们长大了,就会知道没有人可以真正肆意自在的活着。项羽也好,韩信也罢,都只是想按自己本心的活着,其结果却是悲惨的。能够作为赢家的人,无论是刘邦也好,萧何或曹参也罢,他们都牢记一个字,忍!】

  【忍常人所不能忍,容旁人所不能容。忍一时之意气,容天下不平,方才有他们功成名就。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他们自己本身就不是,对于刘邦也不能提出苛刻的要求。曹参或许更多是看破,他不争第一,不管文武都有比他更出色的人,文韬武略他都成,然而刘邦但凡用人第一个又想不到他头上,等用完了第一个,第二个一准就是他了,这样的人其实最安全。

  至少,萧何须得自污名节以保全自身,曹参就不用。】

  额,不对比真让人发现不了,听完之后,好些人都觉得人傻了。

  不争第一,当个第二好像挺省事的呢?

  曹参默默低下了头,风头是不好出得太过的,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出头鸟,他从来不跟人争第一人,无论是萧何或者韩信,他都甘居于他们之下。

  【可是曹参纵然不争着显露,本身却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刘邦登基之后,随着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刘邦将长子刘肥封为齐王。要说刘邦对这个私生子其实挺不错的,给他最大的封地。当时刘邦念刘肥年轻,故任命曹参为齐国相佐助齐王刘肥。】

  【此时天下一统,既得一统,当思大治。秦二世而亡的道理,作为过来人的曹参引以为戒。刘肥的年纪很轻,齐国的军政大权几乎在曹参手里。曹参也有心治理好天下,于是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但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决定。犹豫不决时曹参听说胶西有位盖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都讲了。曹参如同醍醐灌顶,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和尊重,让出自己办公的正厅,请盖公住在里面。没有想到吧,初初的大汉国策无为之治,竟然是曹参先试用的。】

  【结果如何?汉初历数代君王的治理,以无为而无不为,让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慢慢恢复,以令国库充盈,百姓富裕,才有后来汉武帝刘彻出击匈奴的底气。】

  这一点,哪怕是后来废除无为而治的刘彻也必须认可,要不是有先祖们的无为而治,让大汉政治得以稳定,经济得以发展,百姓也慢慢恢复生机,断没有后来他出击匈奴的底气。

  【曹参于齐国任丞相九年,齐国安定,人们都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直汉惠帝二年,萧何病逝,曹参早有预料自己必为继位之相,果不其然,不久他便成为大汉的第二任丞相。】

  【为大汉丞相后的曹参,一切皆遵萧何之法而无所变更。并且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萧规曹随之随,是曹参睿智的表现,曹参既推崇黄老之术,也清楚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非他所能撼动,自觉避之,反而施展他的长处,也是绝无仅有。】!

第265章 曹随

  秦始皇偏过头想了想,曹参此人,不争是确实不争,更多是对自己的自知。

  他明了自己不如人,避而居于人下,对人恭敬客气,也是没谁了。

  相比起韩信,萧何,曹参如此安分又懂分寸的人,谁不更喜欢?

  秦始皇得说,刘邦能打下天下,能安定好天下,真就是因为他身边什么人才都有。各种各样的人往他们擅长的领域发展,刘邦只须掌握好大方向!

  唉,大方向也不是好长的,秦始皇作为一个帝王,最是深有体会。刘邦在有些事情上不是个东西,也不能否认他有本事的。

  【不过,汉惠帝刘盈对曹参的随也不是没有意见,作为一个皇帝,刘盈不算完全无能,至少人家在用人一事上深得刘邦和吕雉双王炸的真传。萧何在时刘盈对萧何恭敬有加,曹参为相,萧规曹随,刘盈瞧着曹参以无为而治,一直原搬照旧,心里难免犯嘀咕,莫不是曹参瞧不上他?】

  【话不能当面问,转个弯是可以的,刘盈就跟曹参的儿子曹窋旁敲侧击一番,大抵意思让曹窋回家问问曹参去,因何故曹参终饮酒,遇事也不向他这个皇帝请示,曹参是怎么治理国家的大事的。】

  【是的,曹参最有名的莫过于他饮酒无度,但《史记》明确记载,曹参之所以饮酒无度,是为了让那些假借着各种关系寻上他门的人灰头土脸,知难而退。毕竟别管谁来想跟曹参索要什么,曹参一律先让人喝酒,酒过三巡,谁能再记得自己要说啥?话说不出口,曹参也无须得罪人,更不必想法子拒绝。只是毕竟费酒,也有些伤身。】

  ???秦始皇感叹曹参想出此等法子堵住别人的嘴。不想听,不想拒绝,更不想左右为难,干脆利落让人张不开口。有意思,真真是极有意思。

  嘶,大家伙认识的时间挺长的,曹参在萧何的衬托下,确实不怎么出彩,然而刘季有数得很,别管是萧何或者曹参,都是有真本事的人,他们的脑子好使。

  伤身什么的,不比得罪人强?

  话都不让人说出来,谁有曹参的手段高明?

  萧何也连瞅了曹参几眼,曹参不太好意思的道:“你们别总看我,我不是一直这般模样?”

  可不是吗?该出主意的时候曹参会出主意,要说跟人处处争,处处论,他也不至于。

  汉高祖时,刘邦听着沈悠论起曹参种种,没能忍住道:“不显山不露水,也就不会引人妒忌,不会成为众矢之的,曹参比起其他人来,更懂得韬光养晦。”

  “无为而治第一个推行的人正是他。”吕雉提醒一句,眼下他们大汉尚未用此法,曹参也没有成为齐国丞相,可沈悠说了,曹参会发现此法利于大汉,能让大汉安定。敢用并用好无为而治的政策,曹参岂是无用之人。

  刘邦由衷道:“那么功臣里,朕倒是未曾发现,朕心底里最信任的人竟然是曹参。”

  可不是吗?刘肥何许人也。虽是他刘邦的私生人,也是他的长子,把长子交到曹参手里,何

  尝不是对曹参的信任,刘邦低头细细想了想,突然觉得他没想过防曹参!!!

  漂亮。曹参做事当真漂亮。

  吕雉能接话吗?别的话她会接,刘邦信不信任谁,与她何干?

  不过,吕雉以为刘邦最信任的人会是张良。不曾想竟然不是。侧头一想,好吧,张良太聪明了,聪明得让刘邦心里不禁生出忌惮!

  一想到这儿,吕雉越发沉默。

  【曹窋得了刘盈的命令,回去假装自己不解的询问曹参,没想到曹参听完勃然大怒,竟然痛打曹窋两百板子,并且斥责曹窋让他不可非议国家大事。刘盈得知后气得不轻,上朝时当堂斥问曹参为什么打儿子,不忘表明曹窋问曹参的话都是他让问的。】

  【曹参何许人也,能猜不到问出问题的人压根不是他那傻儿子,而是刘盈这个想要有所表现的皇帝?被当堂追问,曹参必须给足刘盈面子,脱帽谢罪说:“陛下自察,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

  刘邦听着此问,好奇挑挑眉头,刘盈应该没有自大到觉得自己远胜于他吧?

  吕雉何尝不是竖起耳朵听,她并不认为养的儿女蠢。却也想看看,刘盈究竟如何应答。

  【刘盈敢说自己远胜他老子刘邦?他脸皮没那么厚,因此老实回答道:“我岂敢跟先帝相比。”曹参要的就是刘盈自知,再问:“陛下观臣与萧何谁更贤能?”刘盈总不好昧着良心说话。萧何为相多年,能力本事有目共睹,谁对他不是心悦诚服。老实答道:“你好像不及萧何。”】

  【曹参立刻附议道:“陛下说得极是,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曹参说得在理吗?相当在理,哪怕想有所作为的刘盈反思之后也不得不认可,是的,他们比之刘邦萧何,刘盈自叹不如刘邦,曹参亦自知不如萧何。国家政策他们都已经定好了,何必折腾?我们都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政治变动所带来的影响都不小,变则通不假,变得太频繁就成了我们所说的朝令夕改,叫人们无所适从。】

  【天下久经战乱,百姓们早已经盼着能得一个太平。刘邦和萧何做得就很好,刘盈和曹参难道非要折腾是觉得能想出对百姓更有利的法子?曹参一向最大的优点就是自知。他哪怕多年追随刘邦,也和刘邦一道治理天下,他是相当清楚的知道,刘邦也罢,萧何也好,他们的智谋都在自己之上,想要超越他们,他自问不可能。既然如此,倒不如乖乖按他们定下的政策行事。】

  秦始皇能说曹参做得不对吗?那有什么不对的!

  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奋六世余烈,正是因为贯彻执行商鞅变法的内容,方得大秦强盛。但凡不是大秦的君王们多年来皆知商鞅变法的内容对大秦有利,绝不能改,岂有他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今日。

  不过,商鞅变法能让大秦强盛,能让大秦拥有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能力,至于今日,天下一统,适合于乱世之法,如今已然有问题了!

  秦始皇对于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再有汉九章律都挺好奇的,他必要看看都是什么样的内容,竟然能让大汉一点一点的强盛起来,终成为华夏的标记!同时,秦始皇也要思考另一个问题,那些会适合于大秦吗?

  曹参听着另一个自己的操作,低着个头压根让人看不出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一行人都是被沈悠点过名的,萧何、夏侯婴、周勃、樊哙,另有卢绾,加上一个刘季。樊哙是个嘴里藏不住话的人,没能忍住的问:“咱们去咸阳,皇帝陛下听着你们做的事,真不会要我们的命?”

  周勃没能忍住怼道:“你怕又跟着我们进咸阳做甚?”

  樊哙连想都没有想的即回答道:“我跟的是你吗?季哥叫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别说前路未知了,哪怕是刘季领着他要一块去死,樊哙也得跟。

  刘季心里是高兴的,也正是因为高兴,肯定的告诉樊哙道:“你只管放心,咱们此去必能平安。”

  “嘿嘿,季哥说什么我都听。”平安两个字哪里是简单的,对于樊哙来说刘季说什么话他都信,也都听。

  周勃狠狠的瞪了樊哙一眼,有些话他早跟樊哙说过,樊哙是半点不把他的话当回事。

  【想刘邦对身边的人也是知之甚深的,在他病重时,吕雉曾于病榻前问相,“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丞相?”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说:“以后的事你也不会知道了。”】

  【萧何之下必为曹参,何尝不是刘邦对曹参绝对的肯定。曹参不负刘邦所望,在他为汉相三年的时间里,萧规曹随,以令大汉百姓休养生息。汉惠帝六年,曹参去世。曹参被追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在汉史上,曹参与萧何齐名,更是后世名相佳话中的传奇。人们但凡提起萧何,必不可免的想起曹参,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有曹参,必有萧何。】

  汉高祖时的萧何听到这儿,内心认同无比,曹参他有这个能力,也该得到如此一番肯定。两人齐名,皆为名相佳话,甚好!

  后世人谁人不听得直点头,萧何与曹参,谁人不盼着能得他们之一,刘邦运气好得不知叫多少人妒忌!!

第266章 仪义多是屠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