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而不辍
“周勃!”
周勃越想越怕,渗出一层层的冷汗时,一个声音传来,能是谁,正是樊哙。樊哙不管不顾推开想拦着他的周府人,且往周勃冲来,周勃如临大敌!
别想什么别人了,想想在他面前的樊哙吧。
樊哙最宝贝的莫过于他的小媳妇。诛吕,吕媭能活都有鬼。
别人樊哙不会找麻烦,也顾不上算账,周勃在此,樊哙第一个得寻周勃算算账!
【反正刘恒没有丝毫喝斥周勃的意思,待之越发客气有礼,不会有人觉得刘恒怕了周勃吧?须知刘恒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仁厚皇帝,缇萦救父促使大汉改肉刑的事,决定改法的正是汉文帝。然而在提及薄太后时我也说过,如果不是有薄太后相救,周勃必死无疑。刘恒仁厚不仁厚各有各的看法,在对付危及自己皇位的人一事上,刘恒像极刘邦,当年刘邦要杀的是异姓王,刘恒上位之后,他要杀的却是同宗同族的刘氏王。为了天下,骨肉至亲也没有什么不能杀的。】
哎哟,听起来比之刘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汉文帝之前的所有人好奇心都给提起来了,他们激动的等着下文,想听清到底汉文帝是怎么解决已然势大,成为大汉朝廷新问题的刘氏诸侯王们。
沈悠没有让他们久等,内容有所差异,已然继续道:【先细说刘恒是如何对付周勃的。如果说周勃的自视甚高,随着有人的提醒,周勃终于意识到一个闹不好他小命都要不保。功高盖主,不知进退,刘恒竟然全无意见,更不打算纠正,明摆着他要搞事。周勃反应过来开始退,然刘恒对于胆敢诛杀吕氏,把刘盈的儿l子都杀光的人心存芥蒂,他所考虑的是,该怎么解决周勃。】
【刘恒是个聪明人,他要对付人也不代表他须亲自动手,讲陈平的时候不就已经提过了,刘恒提出问题,让周勃自己意识到他没有资格作为大汉的丞相。周勃在同陈平交流之后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他不如陈平,因此请辞相位。陈平顺势而上,只是随着陈平去世,周勃再度为相。不到十个月,刘恒诏令列侯就国。什么意思呢?就是让列侯前往他们的封邑所在地去。】
【怎么样,长见识了吧。从来我们只听说过诸王就藩,第一回 听说列侯就国。不管是就藩也好,就国也罢,都是远离政治中心。一但远离政治中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任你从前再厉害,也只能被困于一方之地。】
杀人不见血的招术,刘
恒是真行!
秦始皇眼中流露出赞许,不过列侯就国什么的,其实也不算少见,想想吕不韦是死在哪里的?不正是死在他的封邑里的?
刘恒的做法漂亮啊,既没有让人揪着他的把柄,又得了一句仁厚的夸赞,毕竟他有什么坏心思呢,他不过是想着让一个个的功臣们能够安享晚年而已。
【刘恒何止下了这个令,为了让周勃无法拒绝,尤其往周勃身上套了一层枷锁,毕竟周勃作为丞相,理当为表率。所以,周勃莫可奈何的被免去丞相位,前往封国。周勃于此时已然被吓得不轻了,他意识到刘恒是个厉害的角色,杀人不见血,既得名又得实在的好处,简直深得刘邦真传。】
【因此,抵达封国后的周勃十分惶恐,生怕刘恒会突然派人来杀了他。刘恒又不傻,能做出这种落人于柄的事儿l来?听说周勃在封地内时常着铠甲在身,命武士相随,也不知刘恒是何想法。刘恒未必再把周勃放在心上了,架不住满朝的臣子中有无数觉得应该借机表现表现,周勃先前过于嚣张,明摆着若了刘恒不喜,皇帝不好亲自动手收拾周勃,臣下理当为君分忧。对,周勃又被人上书状告他谋反了。】
又什么的,满满的都是讽刺。
如果说先前大家不太懂其中的道理,如今谁不明白,不过都是上头的皇帝想不想杀他们从而决定被告谋反的他们是不是当真谋反。
怪不得都喜欢当皇帝,没办法,当臣子的生死都不由自己,皇帝一念即可让他们生,也可以让他们死。
可他们读书识字,奋斗一生,争的就是命。
谁能想到临到头了,敢情他们谁也争不过高高在上的皇帝?生死皆由帝王来定?怎么不让他们伤心。
【此时无须刘恒再做些什么,自有人将周勃拿下,周勃因此入狱。可以说,如果不是薄太后跟刘恒细数周勃的功劳,念及周勃年事已高,刘恒定会杀了周勃。谋反一事,既有朝中大臣来查查,真反或者假反,底下臣子想要周勃死,没有证据也会创造出证据来,只要刘恒不救,周勃必死无疑。有时候活得太长,惹了人厌,并不是一件好事。】
周勃此刻已经被樊哙按着打,大家都会武不假,架不住樊哙打得不要命。
一边打樊哙一边道:“我们是兄弟,多少年的兄弟了,你竟然狠得对我家赶尽杀绝。我妻儿l必然都死在你手里,你对得起我。”
“那又不是我干的。”周勃委屈的叫唤,他又没有干,别什么事都扣到他头上行不行。樊哙理直气壮道:“你以后会干。我现在不打你,以后我没机会。”!
第279章 安民富国
周勃心里苦,委屈得不行,大家都是周勃不假,他难道要为他以后做的事付出代价。
“就你干的事,以后干的,证明在你心里没拿过我当兄弟,否则你怎么能干出杀我妻儿的事儿?”樊哙一直擅长捉住重点,别的人对他家动手他都能原谅,独独周勃不行!自家的兄弟,半点活路都不给他老樊家留,周勃对得起他吗?
“我”周勃想解释,又不知该从何解释起。说他真把樊哙当兄弟?真要是当兄弟,能做出对樊哙妻儿赶尽杀绝的事儿来?
“你也不用解释,我只问你,倘若我对你家赶尽杀绝,你觉得我能是你兄弟?”别跟樊哙说什么天幕说的都是周勃以后会干的事,不是眼下他会干的。但凡周勃念及他们兄弟的情分一丁点,都下不去手。
周勃被樊哙一句将心比心一问,再也说不出话。
【周勃死里逃生一回,刘恒终是放了他一马,让他得以寿终安寝,周勃的结局算是好的。我们知道,汉初推行的是无为而治,是为让百姓休养生息,有些事我们也明白一个道理,凡事都有两面性。由于汉初大力推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了催化作用。诸侯坐大,开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汉文帝的即位,使得刘氏宗室内部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在多少人看来,汉文帝一个既没有参与起兵对付吕家,于朝中也没有人的人,完全是摘桃子上位,白捡了一个皇帝当。汉文帝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会让众臣表明态度,他们是一道商量后认定他是合适的继位人选,因此才会让他当皇帝。】
【皇位得来的合法性重要吗?非常重要。否则怎么搞的三辞三让?在刘恒这儿还五让呢。拥有合法性,弄清楚自己是正统,谁要是敢举兵造反,他占尽大义,敢来,刘恒就能召全国之兵力以灭之。总的来说,当时的道德水平挺高的,毕竟打战都讲究光明正大,偷摸用计在不少人看来纯属不讲武德。】
嗯,不讲武德什么的,也还好吧,有些规矩早被破坏了,汉初时纵然留了点余风,应该也不多了吧。
秦始皇仔细想了想,很是以为确实留下得不多了。
【大汉建国至今,喊着诛吕之乱兴兵的诸侯王有,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举兵的人冲的是皇位,毕竟旗号不一样,真正明摆着反叛要夺位旗号的诸侯王,暂时并没有。直到汉文帝三年,皇位继承者是刘恒不假,可利益分配不均,最是容易惹事。刘邦之子刘肥的第三子济北王刘兴居率先发动叛乱,至此开启同姓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汉文帝派兵镇压,叛军土崩瓦解,刘兴居被俘自杀。】
刘邦听着毫无反应,一个听着戚姬刘如意两个他的心肝被杀都没有反应的皇帝,指望他心疼没见过面的孙子被杀?别逗了!
成大事本就不拘小节。
他分封诸侯王是想让大汉长久,将来有一天他们对大汉皇帝来说成了威胁,能怪大汉皇帝取他们性命,要他们死?
再说,没本事还举兵想当皇帝,哼,真敢想。
【汉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可惜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文帝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王位,将他发配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听起来刘恒也没有怎么杀人,毕竟如果不是诸侯王们作死,刘恒暂时不想搭理他们。所以,刘恒动手也纯属无奈。】
【其实有人对汉文帝的手段以为很是高明,又觉得汉文帝狠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原因,根源上是出自《资治通鉴》。没错,《资治通鉴》。之前说唐朝的时候,大家都记得我说过的,《资治通鉴》厉害得很,他们有时光机,别的史书没有发现的事情,他们发现了,而且跟亲眼看见的一样。】
宋朝编写《资治通鉴》的一干人,突然觉得脸好疼,相当的痛!
修史本意要为自家刷点好感,结果适得其反,敢问谁家像他们一样?
【这事之所以会造成那么大的影响,着实是因为事情不仅体现汉文帝的心狠手辣,同样也体现了汉文帝刘恒的手段。】
汉文帝刘恒的好奇心完全已经被吊起来了,他现在只想知道,所谓的《资治通鉴》到底怎么写的他,值得后世如此论道?
【事情的另一个主角是汉文帝刘恒的舅舅薄昭,前面说过了,如果没有薄昭冒着生命危险入长安一探,刘恒离开代国的决定不会那么快做下。皇帝的位子没有人会不心动,也得先保证自己有命坐上去。刘恒是相信自己的舅舅的,也十分敬重他。所以在刘恒当上皇帝后,他对薄昭也不错。】
【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后世以科举取才有数不尽的人才可以提拔不一样,汉初的政治很多都是外戚上位。没办法,毕竟没有选拔人才的制度,等的都是人家送上门来,或者别人推举,真正确立察举制,让各地推荐有德有能的人这一制度都是汉武帝才确立的。】
【所以,细看汉初时的人才,露头的都是外戚,薄昭敢为刘恒不畏生死,刘恒待自家舅舅也是礼遇,一登基既封薄昭为轵侯。薄昭在之后收了周勃的礼,在薄太后面前多为周勃美言,因此周勃得以善终。由此也可以看出,薄昭好财。之后,汉文帝十年,按《资治通鉴》记载,薄昭干了一件蠢事,蠢极的让刘恒不得不杀了他。刘恒用的法子也是让人叹为观止,既彰显他的仁德,也算为薄昭留了面子。】
说到这里,沈悠明显一顿,没有继续说下去,可把听众们都急坏了,不是啊,别卖关子了都,紧要关头,有什么事儿说完再歇呗。
沈悠稍喘口气,终于开口道:【薄昭干了一件大事,在封地杀了朝廷派去的使臣,细节上没有写,单一句话,“将军薄昭杀汉使者。”为什么杀,没有解释。重点在后头,《资治通鉴》后面继续写着“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什么意思?就是说刘恒不忍心杀了自家的舅舅,然而薄昭犯法,刘恒断不能容忍,于是刘恒让人上门跟薄昭喝酒,希望薄昭能够自杀。薄昭必须不肯,活得好好的人,他哪里舍得死?行,
刘恒一看好说不行,
竟然让人在薄昭的家里哭丧。人没死先哭起丧来,不正是逼得人不死也得死吗?】
!!!无人不惊,如此行事的刘恒,听起来也不是不可能。
【《资治通鉴》记载此事,确实挺像老刘家的做法的,心机手段样样不缺。既没有坏自己的名声,又能平天下众怒,作为一个皇帝当成这样,非常的牛。架不住《史记》没有记载,《汉书》也没有记载!好想问问《资治通鉴》的编写人们,他们是怎么知道这回事的。】
瞧着沈悠意味深长的眼神,谁心里不得狠狠的唾一唾把史书写成小说的人们。
内容确实精彩无比,架不住在事实上不太讲究,并非一桩好事。
【其实我们都知道的,太史公对老刘家的人其实没什么好感,但凡能够体现刘家人薄情寡义的事,太史公不会不记。照旧那句话,史书的记载按规律越靠前越可信,越往后,信不信在各自吧。汉文帝杀舅一事,真真假假,大家伙自己辨别,本人是不信的。】
【可以说,刘恒能够坐上皇位,能够平定诸王叛乱,别的事情上,萧规都能曹随了,余下国政,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治在他手里继续发扬光大。此后刘恒曾两次改赋税,终他之后的大汉一朝的三十税一制,由他定制。刘恒“偃武兴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这样的减免,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不仅如此,汉文帝刘恒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对啊,盐铁允许私营,在我们现在看来是要出大乱子的,在当时的局限性来说,弛禁的结果,“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补充一句,汉文帝还允许私铸钱令。】
汉文帝听到这里微拧紧了眉头,不妥吗?
【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盐铁私营也好,私自铸钱也罢,都是不利于国家经济的事,但在当时的大汉其实有一定的益处,而坏处,汉武帝时察觉了一些,有所补救。政策的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影响,甚至是失败得出总结的。对刘恒来说,他认为一系列的操作对大汉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他要做,至于后续,法非一成不变的,什么政策都讲究因时制宜,只要当先祖的别留下什么祖宗之制不可改就成。】!
第280章 削藩
朱元璋眉头跳跳,有一种沈悠在暗暗骂他的感觉。
【汉文帝刘恒的一系列政策于大汉而言是有利的,他在不遗余力的休养生息,也在不断想方设法让国库变得丰盈。当然,对外既然在刘邦兵力充沛,甚至精兵强将远胜于他的情况下都没能打赢匈奴,刘恒坚定执行和亲政策,别管匈奴怎么咄咄逼人,他只一味稳住。】
【汉文帝刘恒在位一十二年,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借缇萦救父之事下诏废肉刑;又诏罢天下田租。通过这一系列政策,让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文景之治是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是由汉文帝开启的。既然讲了汉文帝,不得不讲一讲他的儿子汉景帝了。】
【提起汉景帝,第一时间脑子里闪过汉景帝刘启的啥事呢?嗯,七国之乱?杀晁错?往前杀刘邦的侄子刘濞的儿l子刘贤?刘濞可是七国之乱的发起者,细论起来何尝不是因为刘启杀了他的儿l子刘贤?不过,汉文帝时又不是没有人造反,都是刘家子孙,纵然不是刘邦的儿l子,并不代表刘濞没有野心。】
七国之乱,杀晁错,又杀堂兄弟,汉景帝刘启听起来故事比他爹刘恒更多。
汉景帝刘启听到自己的名字,不知怎么的,想抹一把冷汗。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是这样评价汉景帝刘启的:汉之贤君,皆曰文、景。文帝宽仁大度,有高帝之风。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帝之为太子也,吴王濞世子来朝,与帝博而争道,帝怒以博局提杀之。濞之叛逆,势激于此。张释之,文帝之名臣也,以劾奏之恨,斥死淮南。邓通,文帝之幸臣也,以吮痈之怨,困迫至死。晁错始与帝谋削诸侯,帝违众而用之,及七国反,袁盎一说,谲而斩之东市,曾不之恤。周亚夫为大将,折吴、楚之锐锋,不数月而平大难,及其为相,守正不阿,恶其悻悻不屈,遂以无罪杀之。梁王武,母弟也,骄而从之,几致其死。临江王荣,太子也,以母失爱,至使酷吏杀之。其于君臣、父子、兄弟之际,背理而伤道者,一至于此。原其所以能全身保国,与文帝俱称贤君者,惟不改其恭俭故耳。《春秋》之法,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然陈侯平国、蔡侯般,皆以无道弑,而弑皆称臣,以为罪不及民故也。如景帝之失道非一也,而犹称贤君,岂非躬行恭俭、罪不及民故耶?此可以为不恭俭者戒也。】
【苏辙的评价算是将刘启的生平做过的大事都总结了,关于刘启的性格捉重点“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大家伙应该没有忘记我在之前提过的窦婴里有简略带过,窦婴之死,死在汉景帝留下的诏书上,毕竟,听窦婴当时的意思,汉景帝给他留下一份诏书,为的是让窦婴在危难之时得以自救。结果正是这份诏书,让窦婴落入死境。谁让宫里没有留下副
本,根本无法证实窦婴是不是真得了汉景帝的遗诏。假传先帝遗诏,窦婴岂能不死。】
秦始皇此时没有作声,话是人说的不错,仅一个窦婴来说,其实并不能说明汉景帝刘启忌克少恩。窦婴的操作先前听来并不像一个聪明人所为,没准汉武帝刘彻的母亲也坑了他一把。
汉景帝之后的人,但凡知道汉景帝晁错一事的人,无不认同无比那句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
【当然,窦婴之死有没有汉景帝的运作咱们不能确定,咱们说一件确定的事,杀晁错。晁错是谁啊?他少年时师从轵城,也是如今河南济源南的张恢先学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术。汉文帝一年十一月,朝廷选贤良方正,因通晓文献典故,晁错为太常掌故。彼时的汉文帝刘恒欲求天下治《尚书》学者,毕竟《尚书》之妙,世皆推崇。晁错很是幸运的成为前往齐师从伏生受《尚书》学的人。待他回来后,汉文帝刘恒诏其为太子舍人,又迁博士,后上《太子知术数疏》,得汉文帝赞赏,拜太子家令,太子刘启称其“智囊”
。】
【后来刘启登基,晁错深得信任,一步一步凭着他过人的才学和见识成为二公之一的御史大夫,那为什么晁错会被杀呢?这跟晁错提的一项政策有极深的关系。什么政策,削藩呐!】
秦始皇眼睛亮了,在秦始皇看来,分封诸侯什么的是给自己埋雷。
刘邦好不容易把异姓王解决,竟然封起同姓王来。
同姓怎么了?同姓难道关系就没有亲疏远近之分,难道同姓骨肉至亲在皇位面前只讲情分,不论其他?作梦吧!在权利面前,什么亲人都是假的,争起来从来都是你死我活。
听了老半天老刘家的人操作了,总算听到一句像样的话了!
【汉景帝一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考虑问题全面吗?必须全面。什么同姓不同姓的,骨不骨肉至亲的,正所谓一代亲,一代表,在权利面前,争的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位,是谁觉得骨肉亲情能拦得住人谋反的?汉文帝时已然有诸侯王反了,最好的证明在那儿l,怎么着,有人依然想要继续发扬壮大同姓王的队伍?】
【不,晁错就事论事,总结了一句话,希望景帝削藩。奏疏送上去,汉景帝让人讨论,发表意见,然而臣子们的想法重要?重要也不重要,关键看汉景帝,汉景帝想或者不想呢?很明显,汉景帝刘启是想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诸侯王们都是兄弟又怎么的,他们各执兵权,封地自治,说句不好听的话,朝廷好些政令下达,他们完全可以无视之。有了汉文帝起的诸侯王作乱,证明诸侯王们各有心思,都盯着他的皇位打主意,与其等他们动手,不如他先来。】
【不久,汉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顺势改了法令二十条。此事传达,诸侯哗然,都强烈反
对,毕竟谁也不想家底被抄,没兵没权,那他们还有逍遥的日子过,为此,一众人都憎恨晁错。】
触及太多的利益,晁错不惹人恨才怪。
朝中大臣但凡损及太多人利益的官都不好当,重点在于上头那位到底是不是跟他站一边。
别的例子不用想,秦始皇想到他们大秦的大功臣商鞅,商鞅变法在当时对大秦是从上到下的彻底变革,不会有人觉得商鞅面对的情况比晁错轻松吧?
然而为什么商鞅变法能成功?不正是他们老嬴家的人支持到底,秦孝公不管外人怎么说怎么告,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断然不会允许任何人用任何理由阻止商鞅变法,好让大秦因此强盛。
晁错提出削藩的政策对大汉有利,对汉景帝有利吗?
必须有利,而且是大利。
杀晁错,汉景帝做的,秦始皇冷冷一笑,终于是明白为何后人评价他“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
。
【不提削藩,刘氏诸侯王都对汉文帝不满了,汉文帝平息两场刘姓诸侯之乱,却平不了其他各路诸侯内心对皇位的虎视眈眈,更何况另有一个当初和汉景帝有杀子之仇的人,吴王刘濞。想他儿l子因为和时为太子的刘启下棋却被刘启打死,是个人都不可能忘记此事。眼下刘启登基为汉景帝,等闲时候刘濞须得想想能不能对付刘启,削藩是引得诸侯皆不满的大事,明摆着给刘濞机会一报杀子之仇。】
上一篇:宿敌竹马竟成我道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