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129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儒家一干学子们!!

  【汉武帝元朔五年,丞相公孙弘建议设置博士弟子五十人,跟随五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他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太学。这些博士弟子毕业后往往入朝为官,从此朝廷百官“彬彬多文学之士”。朝堂主流是学儒家,谁敢违背?况且有意出将入相者,无论从前学的是哪家的学说,从汉武帝确立要用儒学学者开始,企图进入朝廷的人,能不学儒家吗?太学的建立是一个标杆,提醒天下学子,该用什么方式能够更快站在朝堂上。此外,刘彻还命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让各地都兴教育,办学校,以孕育更多人才。】

  后世之人自知人才的重要性,也明白教育人才,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对一个王朝的崛起何其重要。

  在汉武帝刘彻之前,至少太学并没有真正确立,或许有人用行动证明过人才的重要性。对于国家来说,一个帝王,汉武帝真正做到大力发展教育,为后世典范。

  秦始皇眼睛再次亮了,建学校,发展教育。

  对,他现在没有人才不错,与其等着别人给他教出他想要的人才,倒不如他自己上手!

  秦始皇默默记下,显然又有了新目标。

  刘彻骄傲的抬起头,被夸得他心情愉悦。别管后世的儒家学说变成什么样,在他此时此刻,刘彻经过方方面面考虑,怎么看怎么觉得董仲舒所提出的种种思想都利于他统治朝堂,如此,他做了。

  没有人可以给他建议,告诉他到底做得对不对。

  然刘彻很确定一点,从前适用于大汉的无为而治,如今已经不再适合大汉。

  大汉的国策不改,大汉最终会走向什么样的结局,他不敢想像。

  况且,三纲五常对他而言是确立了君主的绝对统治权。仅凭此点,已然足够让刘彻推行。

  至于他这一项国策定下对于后世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刘彻相信,作为帝王,没有一个会不希望自己的权力凌驾于世人之上。他眼下想要达到臣民臣服于他之下的目标,将来任何一个帝王都会希望做到这一点。

  没有人摸索出来的路,他走出来让后世人瞧清楚了,显然沈悠说出后世沿用数千年,便是对他此番决定最大的肯定。他是对的,他果然是对的!

  刘彻不自觉间露出了笑容,并没有在意朝堂里有人流露出的落寞。!

第286章 阳谋

  对刘彻的决策有所怀疑不满的臣子并不在少数,眼下刘彻并没有将朝堂上的臣子换成一家之言。毕竟,他虽推崇儒家,并不代表他对于臣子的包容为零。

  先前的臣子,无论是认可哪一种学说的,只要好用刘彻也断不至于不用。反对的人刘彻定然是在第一时间将人踢出去的。

  沈悠一番话给他们多少警醒,让他们明白他一个已经明明白白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帝王,断不可能如他们所想的更改。

  【我们现在都知道,想要有数之不尽的人才可用,须得大力发展教育,学校在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份量。人才不是短短的时间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莫过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句数千年前管子的话,早已表明培养人才的不易。不易也得培养,唯有人才多之取而不尽,才会让上面的人有选择权,要用什么样的臣子,不用什么样的臣子,都在他的一念之间。帝王考虑利己,一般都不会做吃亏的事。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在国家的政策里能得到一点点的利,有了可以上升的希望,我们都会为之高兴。】

  【统一朝堂的思想,又已经为自己后路都做好准备后,汉武帝刘彻在得到主父偃后推行另一项为后世称赞不矣的阳谋政策-推恩令。什么是推恩令?即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秦始皇瞬间傻了眼,别说他了,汉武帝时的一个个谁人不傻了眼,随之忍不住大笑起来,确实是值得世人称赞不矣的阳谋,试问诸侯王面对如此阳谋,当如何应对?

  刘邦第一时间拍起大/腿道:“想出此等好主意的人当真是可遇不可求。推恩令,推恩令。”

  细细品起沈悠解释的所谓推恩令,毕竟按照现在的承袭之策,那是一人而传承,推恩令就不一样了,但凡是诸侯之子都可以将那一诸侯王的地盘分而袭之。

  对,受到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原本为唯一继承人的人。可有一说一,一但推行推恩令,是反对的人多,还是支持的人多?

  必然是支持的人多?

  王位作为唯一的继承人,其他儿l孙都没有继承权,等于什么都没有,没准三代不到,他们和寻常百姓已然无差。

  分割土地承袭,怎么着到他一代他是个有地盘的诸侯。多多少少日子都不会过得太差,哪怕同样是三代不到可能他们都跟寻常百姓无二,现在,彼时,名头和利是有的。

  所谓以后会不会再有他们国的存在,不好意思,怎么着都不会有他们的份儿l,他们想那许多干啥?

  刘邦望向萧何,萧何从震惊中醒来,察觉刘邦的眼神道:“陛下,虽为阳谋,推恩令一但颁下,诸侯必然反。”

  刘彻因何敢推行推恩令,那是他不怕诸侯再反,谁让七国之乱平定后,大汉已然不是从前的大汉。

  他们如今的情况不对。

  刘邦难道不是迫于无奈才不得不分封异姓王的

  ?刘邦不敢让诸侯王们把权利交回来,皆因诸侯王手中握着令他忌惮的兵马。

  推恩令是阳谋不假,并不代表阳谋便不需要实力支撑起来,恰恰相反,没有实力作为基础,所有的政策不过都是虚幻的。

  阳奉阴违了解一下。直接造反抗议了解下。

  刘彻能做且做得很好的事,眼下不代表刘邦做得。

  “陛下不妨记下,以待来日。”

  萧何相劝,他岂不知刘邦顾忌,既有顾忌,该避则避,没有道理先前刘邦忍住了,得了大汉江山,如今不忍而葬送大汉江山。

  “对对对,丞相说得对。”

  刘邦听着好主意,立刻想到自己学着用,倒是一时忘记,情况不一样,适用于刘彻的政策,于他此时并不适用。

  刘邦心情相当的好,好得哪怕知道此时的自己并不适合学习自家孙子,那也无妨,反正好政策他记下了,何时他能用上,他何时来用。

  最让刘邦高兴的莫过于后继有人。哎哟,瞧瞧他的儿l孙曾孙多争气,一个个把大汉治理得井井有条,叫刘邦听得都为他们骄傲!

  【诸侯王都不是傻子,谁人听着不知道朝廷是真容不下他们了,想方设法的要夺他们的权,然而刘彻打的可是赏赐的名号,毕竟他也是想要厚待刘氏子孙,只一个嫡长孙可承继一方土地,对其他的兄弟算不上友好。推恩令虽然会遭到嫡长子的反对,但是原本应该分不到封地的其他人却都会感谢皇帝。因为按照之前的法令,他们在嫡长子们继承土地之后,是什么都没有的。这样一来,这条法令对他们是非常有益的。推恩令这种手段虽然比较委婉,但确实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对皇帝自己的名声也很有利。杀人不见血,说的正是推恩令这类手段。】

  【本来强大的诸侯国,原本一个人掌控的土地不断被分成几个人所有,这样一来每个人分到的就都是原本藩国的一小部分了,他们分得越细,分得越小,对于中央来说越集权。不仅如此,在实施推恩令的同时,刘彻又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一百零六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掉一些侯国。刘彻干得利落,明摆着要把对大汉内部不安稳的因素全都要解决掉,怎么可能没有人反抗。是的,又有人企图谋反。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又招结宾客,暗造兵器,阴谋反叛。可惜,如今的诸侯王和以前的诸侯王已然完全不同。元狩元年,武帝下令逮捕二王,二王皆自杀,列侯和大小官吏、宾客因牵连被杀的数万人,二国废为郡。自此,没有人敢再反对刘彻的推恩令,也反对不了。】

  果然,一切的政策推行都要建立在自身强大之上。如果没有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刘彻的推恩令不可能顺利实施。

  很多事一代人做不完,须得是二代,三代,甚至是四代五代人才能做好。后继有人重要吧?

  应该说不是一般的重要!

  【粉碎淮南王、衡山王的叛乱阴谋后,刘彻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贬抑诸侯国官吏为“左官”,规定曾仕王国官吏者

  不得在中央任职;后者禁止朝臣交结诸侯、为其谋利。经过刘彻的一系列削藩措施,诸侯王权势、封地愈益缩减,名存实亡。这也是为什么自汉武帝之后,诸侯王再无作乱的实力,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能。想为诸侯王效力的人,因为“左官”

  政策,他们但凡想要出头,都不会再跟诸侯王混,完全看不到希望,怎么跟他们混?】

  【没有地,没有财,没有人,诸侯们虽然依然姓刘,也仅仅是姓刘而已,想想汉光武帝刘秀,是刘邦的几世孙来着的,那会儿l刘秀挂着刘家子孙的名头,已然没有任何皇族特权。相比之下朱元璋以天下养朱,必须得夸一夸老刘家的一个个皇帝们,人家同样是普通百姓出身,怎么就没有像朱元璋一样想让天下世代养着他们老朱家的人呢?嗯,或许朱元璋是生怕自己的儿l孙将来极有可能吃尽苦头,瞧着老刘家的人才会定下天下以养朱氏的规矩。只要是老朱家的种,废物也得朝廷供养。呵,想想朱元璋曾经的出身,不知他是否记得自己曾经受过的苦。硬是为天下百姓增加负担,拖死大明朝。】

  朱元璋!!!被骂得半个字都不敢回。

  他想回自己想得没有那么长久,万万想不到他定下明朝宗室俸禄制度,竟然对后世造成那样大的影响,他,他并非有意?

  笑话,他想不到?

  不,他想到了。作为一个大家长,他觉得自己得了天下,他想让自己的儿l孙可以享受他打下的天下。

  【想想汉亡时多少人为之痛哭,大明亡时,嗯,该说大明是亡于农民起义?亦或者是亡于清。】

  下一刻,别管是汉也好,明也罢,一个个君王们听着心情都不好了,没有人会希望国亡,也没有人愿意自己打下的大好基业,终是没了!

  然而王朝更迭非人力所能更改,他们或许能做的不过是好好的治理眼下他们所能掌控的王朝,别让天下亡于他们之手。

  后世的子孙,除了耳提面命让他们好好挑继承人又有谁能怎么办?

  朱元璋咬了咬牙,一而再,再而三被拿来做反面教材,他竟然不学刘邦反而要自己整出事来。

  “爹,儿l孙自有儿l孙福。”

  瞧着亲爹脸色的转变,朱标亦无奈之极,亲爹打的什么主意,他有数。天幕那并不算很是惋惜于大明灭亡的语气,可见对于大明许多的政策是不满的。

  是啊,以天下养一姓之人,朱元璋纵然是大明的开国皇帝,又有什么资格?

  “爹,天下非我朱家一家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为一家之私损百家之利,不可取!”朱标无奈把话说透,请朱元璋别再犹豫不决。!

第287章 出击

  朱元璋阴着脸道:“你不是已经准备自己养活自己了?你都以身作则,我能继续犯糊涂。”

  哦?观朱元璋的脸色像是认可朱标作为的人?

  明摆着朱元璋是想让儿子吃吃苦头,从而让朱标认输。

  “爹,眼下的天下已然不是从前的天下,百姓们不再由着我们说什么是什么,倘若爹执意不改,怕只怕本就不太平的大明会越发起义不断。”并非朱标危言耸听,大明情况如何,别人不知,他们父子自知,直到现在为止,大明的农民起义不断。

  一回一回的镇压,压的究竟是什么,朱元璋敢说自己没点数?

  本来大明因为朱元璋一个贫民出身得以开创大明江山,成为大明皇帝,已然让无数人的野心如同火苗一般扎根在人的心间,但凡他们有一丁点的可能效仿朱元璋,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揭竿而起。

  以天下养朱,朱标无法确定朱元璋听到此话是何心情,朱标反正是觉得臊得慌,他想的是,他们到底该如何面对天下百姓。

  朱元璋一眼瞥过朱标,岂不明白朱标何意,然而朱元璋道:“你以为我们现在下诏改制世间的百姓会领我们的情?”

  后面的话用不着朱元璋挑起,朱标明了,却提醒道:“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无论有多少人企图借天幕所指我大明政策的问题所在,我们从前不知内情,以为是对大明有利的,却对大明造成伤害,我们理当改。错而改之,世人都会愿意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改进。反之,知错而不改,只会让天下人对大明失去信心。”

  朱标劝得苦口婆心,他本想一步步的来,不必急于一时,如今看来不急都不行。天下人看着天幕,指出朱元璋的私心。

  人皆有私心不假,世人不至于说完全不能接受你的私心,但如果满足你一人的私心,为此需要无数人的牺牲,凭什么?

  谁的日子想要好过不得靠自己努力?大明天下为何能落在朱元璋手里,难道不是因为朱元璋把天下百姓吃的苦,受的罪当回事?

  怎么着,朱元璋从前一直和大家伙说,他和天下百姓是一伙的,他们要对付元人,官员士绅,将欺压他们的人全都打倒,让天下人都过上好日子?刚当上皇帝朱元璋把曾经对百姓们说过的话忘得一干二净?甚至他一跃成为伤害百姓,欺压百姓的人?

  “爹倘若不想要大明江山,可以继续一意孤行。”不是朱标在危言耸听,当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错处,百姓也不认为他们有错时,都能够平安无事的过下去。

  但,从沈悠一而再,再而二的说破某些事开始,倘若朝廷依然没有应对,终将会成为天下百姓攻击朝廷的借口。

  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朱标从来没有轻视过百姓。

  依然想缓一缓的朱元璋岂能希望大明江山毁于他之手。大好的江山,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怎么能够丢了?真要是没有了江山,想想他们一家子能有什么好下场?

  “我不过是想要是能缓一缓更好。”朱元璋嘴硬,朱标立刻道:“爹分明知道刻不容缓。天下江山不是我们朱家的。”

  如今已然被人道破,他倘若再不改,他是不要天下江山了?

  朱元璋吐了一口气道:“行,改,依你的,改。诏令你让人写好,我盖上玉玺。”

  朱标等的正是朱元璋此话,赶紧去办。

  【一切安内的措施都准备了,也该说道说道刘彻对外的政策了。国库丰盈,粮食充足,兵强马壮,别说刘彻,饶是大汉上下谁人不思反击匈奴。多少年的屈辱和亲,并不能为大汉带来真正的太平,反而让大汉一回一回的送出和亲女子,金银财宝,却只是不断助长匈奴气焰。可以说,终汉武帝刘彻一生,他都以“灭胡”-消除匈奴对大汉的威胁为目标。】

  【为此,刘彻在建元年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啊,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一生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域诸国沟通往来之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自张骞以后,中原与西域关系密切,往来不断,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所作出的贡献,为世人称道。】

  刘彻已经多年没有听到任何关于张骞的消息了,突然听到沈悠提及,刘彻不可置信的问:“张骞,你们听到是张骞的名字对不对?”

  “是陛下。”一旁的内侍连连附和,证明刘彻并没有听错,张骞,自去往西域以来,没有任何消息的人,后世对他颇是赞许。

  证明什么?证明张骞活着,他不仅活着,甚至可能完成刘彻对他的期盼。想到这一点,刘彻喜不自胜,连声赞着好,好!

  于秦始皇而言,西域一词是陌生的,匈奴所在之地另有其他民族?他们的存在对于大秦来说是意外的。

  秦始皇已然从沈悠的嘴里知道,大秦之外有很多人,大秦倘若想要继续对外征战,以战养民,并非不可。

  匈奴,虽然大秦打得过匈奴,可是秦始皇不想看看大秦之外的世界如何?

  不,秦始皇很想。西域之地,该找几l个人去看看,如果能够有所得,再继续考虑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