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131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想必六国的那些人也不会愿意从此呆在咸阳,把他们放出去,啊,对,让他们去开疆辟土去。至于他们可控或者不可控,秦始皇冷冷一笑,天下归于一统,他要证明给天下人看,大秦将百姓们放在心上,便无需畏惧他们能干出什么事?

  自然,不能只放他们去,该跟着他们,防着他们的人,一个也都不能少。

  刘彻亦为之高兴,眼睛亮闪闪的,大汉的天下在他

  手里疆域不断扩大,他对得起大汉的列祖列宗。

  【开疆辟土又为祖宗扬眉吐气的刘彻于元封元年登上泰山封禅,成为自秦始皇后第二个登上泰山封禅的皇帝。然而在刘彻高压统治下的大汉也渐渐显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刘彻并未停止用兵的步伐,致力于灭胡的刘彻想要真正让匈奴从世间消失,于是兵锋移至更遥远的西域大宛,因而有了太初年间李广利西征大宛之役,经过数年苦战,终于斩大宛王,屯田于轮台、渠犁,初步控制西域。但匈奴在西域仍然保持较大的影响力,导致西域小国选择“两属”以自保。】

  【而匈奴经过十余年“休养息士马,习射猎”,元气有所恢复,再加上霍去病、卫青相继去世,对匈奴们来说如同噩梦的存在已然消失。不错,匈奴又抖起来了,明确拒绝按刘彻要求派太子入质汉朝,甚至兵出汉朝边境,重新成为汉朝边患。】

  【刘彻不算太意外,他一直都知道,匈奴是永远打不服,学不乖的,唯有大汉足够强大,完全压制住匈奴,才能让匈奴不敢轻易进犯。太初四年,刘彻下诏征讨匈奴,企图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有句话说得好,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帝国双璧”的殒落令刘彻痛彻心扉,也让大汉损失了两员大战,战局开始逆转。大汉军队前后数次征战皆不利,李陵、李广利等将领都投降匈奴。】

  刘彻猛地站起来,他不是忘记先前沈悠提到过的霍去病和卫青之死,可是竟然那么早吗?怎么会那么的早!

  相比之下,李陵和李广利等将领投降匈奴什么的,反而在刘彻那儿显得无足轻重。

  刘彻此时只想知道霍去病和卫青是怎么死的?

  【一心“灭胡”的汉武帝,随着前线的失败受到了一定打击,而国内的情况其实相当不好。想想自汉武帝元光二年马邑之谋至今元封四年,刘彻用兵二十六年,但凡不是大汉数代帝王为他攒下了丰厚的家底,再加上刘彻够狠,打仗打得国库没钱,他跟着先祖学着卖官,对,大家都没有听错,当皇帝的卖官,只是为了钱。】

  【能把卖官摆在明面上讲的,够让人惊奇的对吧。这都算常规操作,刘彻为了补上打仗的窟窿,号召人捐钱的事都干了。不用怀疑,刘彻此计行不通。寻常的百姓日子有多少好过的,哪里来的钱捐给朝廷。对,没错,在刘彻看来他征战四方都是为了大汉百姓,为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刘彻可以理解寻常百姓,他所不能理解的是大汉的富商们。】

  【作为封建时期的皇帝们,他们既然认为天下都是他的,结果他没钱,却有太多的人富得流油,是个皇帝都不能忍。不能忍怎么样呢?元狩四年,刘彻下令收回各诸侯私铸钱财的权利,收回中央统一制作,可就我们现在□□都无法杜绝,更何况那个时候。有钱的人依然有钱,刘彻气得不轻,宣布盐铁官营,以盐官、铁官来管理,禁止民众私自铸铁煮盐,违者在左脚加釱。嗯,有没有注意到不管是齐桓公时期亦或者是大汉时期,盐都是用煮的呢。咱们第一反应是,咦,盐不是晒的吗?具体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了解开篇讲到的

  《天工开物》一书。上面有写制盐之法。】

  额,制盐之法,科技不算发达,依然煮盐的各朝代开始让人翻书,赶紧翻书去。

  盐是何等的暴利,别人不知道,难道都已经见证过一个又一个朝代崛起的人会不知道?

  【决定盐铁官营后,刘彻设置盐官,主要是负责组织生产盐务并转运及收取盐的专卖税,铁器则从制造到销售都是官营,由此极大增加了朝廷的收入。此外,铁器官营官销还延缓了铁兵器的外传,保证了汉军的武器优势。就我们现在都已经习惯关税民生的东西都以官营,国家也会宏观调控,很难想像到数千年前的王朝国库收入有多难。值得一说的是,刘彻也是大力打击富商的皇帝之一,我们总觉得朱元璋狠,刘彻比之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的,刘彻对于富商可以说是硬抢。当然,一开始刘彻相对客气,只是伸手要而已。我们对这样的行为必须是不歌颂的,但对整个国家来说,看情况操作,皇帝想干,也没有谁能拦得住。于是刘彻在元光九年推行算缗令,即只是对有市籍的商人收运输车税。十年后,再次下算缗令则是针对全体商人、手工业者,一律按资产征收财产税。经商及高利贷资本两千缗钱收一算、一百二十钱一算,手工业者减半;商人一车收二算,普通人减半;船五丈以上收一算。采取财产自报,但很多商人、手工业者都隐瞒不报或少报。刘彻什么人啊,他客气的跟富商要钱,他们不给,纯粹是逼他硬抢。】

  【所以,告缗应运而生,此事刘彻专门命人负责,杨可由刘彻选中主持告缗之事,明确一旦被举报隐匿财产,就罚戍边一年,没收财产,并将其中一半赏给举报者。财帛动人心,不得不说,刘彻极懂人心,一番操作下来,告缗之风盛行,官府又往往从严处置,导致“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朝廷收入随之大大增加。】

  【长达八年的告缗运动,朝廷得以收缴一大批房产和无数田产,十几万的奴婢,刘彻是够狠的。狠得举朝上下都知道他手段之狠辣,令人闻风丧胆。】

  刘彻!!他要是说,他压根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他,也无所谓富商们怎么骂他,反而因为沈悠告诉他有如此办法可以令国富民强,他打算提前操作呢?

  汉武帝一朝的富商们!

第291章 民不聊生

  沈悠不知道,她继续道:【诚然刘彻一直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只为了收敛财物,供应军中需求。毕竟大汉连年征战,造成民力疲敝,太初四年,关东流民超过二百万人,不在户籍者四十万,出现了“城郭仓廪空虚,民多流亡”“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局面。】

  正打算提前用计的刘彻听闻结果不可思议抬起头,难以相信他努力要将国家变得繁盛,却告成民多流亡,人复相食的局面。

  怎么会,怎么会!

  刘彻心底未必没有另一个声音回答他,为何不会?

  连年征战,是,大汉的疆域在不断的扩大,国库都早空了,难道百姓的日子又能有多好过吗?

  而且,他是不是忘了最重要的一点,供应他打仗的人出自哪里?

  一回一回的战亡将士,一回一回的补充兵力,他忽略得一干二净?

  刘彻心里早就想到大汉变成那样的局面都是什么原因,恰是因为知道,他想否认。

  【不仅如此,多年以来刘彻任用酷吏,有人会不明白,刘彻为什么要用酷吏,诸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难道儒家外的人不会对此产生不满?一个个政治家会乖乖的接受自己在朝堂上的位置被取而代之?纵然作为单纯的学者,相互间都有可能因为对他们思想的不认同产生分歧,何况各家学说争的分明是治国之道?】

  【想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无非是为宣扬自己的学说,同时也希望能过自己的能力,证明他的学说适合治理一国,能让一国繁荣昌盛,不会有人觉得到了大汉,再无人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学说最符合治理一国吧。真要是不争,岂有董仲舒向刘彻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事?那么刘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又怎么可能避免得了残害各种不认同他一做法的臣民?】

  冷哼一声,秦始皇想的分明是,汉武帝一番作为难道不比他所谓的“焚书坑儒”更狠?不会有人觉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纯只是倡议而已吧?想要一种学说成为主流,一个国家相对一统的思想,必须想方设法攻击其他的学说,有些事纵然刘彻未必想得到去做,底下的人早已想好怎么解决。

  越往上,汉武帝越要证明自己不是一时兴起才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做下的事必会比秦始皇所谓的“焚书坑儒”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有汉武帝提出的算缗和告缗,难道不属于酷吏政治?不交税是吧,行,谁告发有功,朝廷顺势抄一抄家,强盗抢钱不一定杀人全家甚至九族,皇帝出手抢钱,钱要抢,人要杀,连同他们家的奴婢都要收了。狠吗?】

  狠,相当的狠。汉武帝一朝尚未经历过这些事的人脑补一番只觉得汗淋如雨,接着考虑的难道不是他们该用什么办法才能避过?

  额,老实上交税?

  不不不,一但如刘彻所愿,刘彻就会放过他们了?

  凭心而论,他们听着沈悠道着刘彻的种种,越听越觉得刘彻下手过于狠辣,总觉提自己在刘彻眼里不是百姓,是冤大头。

  哪怕他们真把钱交上去了,剩下了一些,哪一天刘彻再缺钱了,他不会继续硬抢?

  嘶,突然觉得自己身家不保是小事,一家子性命不保也纯属意料之中。

  【当然,也不能说汉武帝在对付富商的时候半点好事都没有做,作为商人,囤货以抬高价格,挣百姓们的钱比比皆是。因而在元封元年,刘彻又在京师长安设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朝廷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不可避免有因为用人不当,官员和商人勾结,反而将物价抬得更高,这种情况哪怕是至今都难免发生,咱们就说至少汉武帝是为百姓着想的,出发点值得肯定。】

  刘彻又骄傲的挺直了身板,他怎么可能心里没有百姓,他要对付的从来都是富甲一方,却对国难视而不见,更甚者顺势发一笔国难财的人。

  富商所谓的日子不好过,无法是吃得无法过于精致,住的少了几分奢华,让他们不好过,让天下百姓好过,难道不是他作为皇帝理当做的事?

  哼,别说是富商,纵然他面前的臣子们,有多少人家的日子过得比他好的?

  想他一个皇帝为了大汉殚精竭虑,无一刻不得安宁,他们倒好,一个个吃香喝辣,乐不可支,刘彻能看着他们过得如此逍遥自在,能不想办法把他们的家底掏出来?

  【但凡提及酷吏其实大家都明白,纯纯是不讲理,来个无差别的攻击,别以为只是官员和富商,要知道上头的人一但压力大了,立刻开始转头朝下,彼时的大汉是个什么情况?法令没有普及,寻常百姓懂法的少之又少,自然是那些当官的说什么是什么。百姓因此民不聊生,长此以往,饱受苦难的百姓揭竿而起,是的,不用怀疑,刘彻在统治后期,农民起义不断。偏刚开始的时候刘彻不以为然,随着成千上百的百姓开始聚集,刘彻每每派出去镇压的官员,越镇压,起义的声势越浩大,终于让刘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赶紧派出武力镇压,这才把农民起义真正镇压住。】

  农民起义,竟然有农民起义,刘彻听到这儿再也支撑不住脸上的骄傲,大秦因何而亡,大汉如何得的天下,他既不明白。

  如果说惹得官绅不满,让他们痛不欲生,刘彻并不认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听到农民起义四个字,刘彻瞬间变得凌厉了。

  若非民不聊生,百姓断然不会揭竿而起,有些道理完全不需要别人提,刘彻懂。

  他在后面竟然会闹得民不聊生吗?怎么会呢,他明明想要大汉越来越好的。

  刘彻动了动唇,想要辩解一番,话到嘴边又咽下了。

  【汉武帝后期的农民起义声势虽然不小,并没有能力撼动刘彻的统治,但也让刘彻意识到大汉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刘彻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刘彻觉得一代人做一件事足矣,他为大汉开疆辟土,如何安抚百姓,他想交给后代来做。是的,汉武帝想要把后续如何改弦更张,朝堂政策转变的事情交给太子刘据来日登基后再做。】

  【太子刘据啊,自小受儒家学说熏陶下长大,仁恕温谨,汉武帝是觉得刘据将来继承皇位,必能够安抚朝臣,抚慰百姓,将大汉如今的动荡的局面抚平。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因为他宠幸一个又一个的女人,生下一个又一个的皇子,再加上随着他年纪越来越大,身边多是谄媚之臣,这些人都是看菜下碟的主儿。而且他们好权,从刘彻手里得到过权利,他们希望能够掌握更多权利,太子刘据地位稳固,又已然长大成人,偏又不喜欢他们,这些人怎么能接受太子顺利登基,叫他们到手的富贵消散。一来二去,一干佞臣如丞相刘屈氂,内侍江充,在刘彻耳边说刘据不是的话越来越多,父子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汉武帝从来没有说过废太子的话,却也忌惮于太子刘据的权利越来越大,我在说卫子夫时提到过“巫蛊之祸”,饶是刘彻也始料未及,太子刘据竟然会被逼得谋反。】

  巫蛊之祸人们都听说过了,谁人说不是呢,汉武帝从来没有想过要废的太子刘据,却以那样的方式被迫谋反,最终不得不自尽而亡。

  【刘据之死对刘彻的打击是巨大的,他寄以厚望的太子,他的继承人,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竟然叫他白发人送黑发人。刘彻惊于刘据的谋反,经人提醒,终于派人前去查查,事情水落石出后,汉武帝追悔莫及,便转手报复当初参与谋害刘据的人。】

  【征和三年,内侍郭穰密告丞相刘屈氂夫人诅咒汉武帝,并与贰师将军李广利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后刘屈氂被腰斩于东市,其妻则是枭首华阳街,李广利妻子被捕。李广利当时正在前线打仗,得知消息后仓促出击匈奴,兵败后投降,后来在卫律的运作下被杀。后元元年,参与镇压太子的马通,与亲近江充的兄长侍中仆射马何罗,因江充被灭族而心怀恐惧,合谋持刀入刘彻卧室行刺,为金日磾发觉搏拘,被处死。】

  刘彻再也控制不住的站起来,他的太子,他的太子竟然是被人构陷的吗?

  一个个榜上有名的人,好啊,好啊,他非要解决了他们不可。

  卫青和霍去病抬头瞧着,他们如果之前能够劝自己说刘据谋反有什么误会,如今他们听得真真切切的,误会是没有,被人构陷是真真的。想到在他们去后,卫子夫和刘据遭受如此冤屈,如何不让他们正色以对。

  怪刘彻他们不曾,同时他们也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他们算是卫子夫母子的靠山是吧,最终他们都不在了,加之刘彻对刘据心存忌惮,以至于最后的刘据在前朝没有任何的亲近之人,他们要想改变局面,活着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可是,果真他们活着就能改变刘据他们的结局?!

第292章 功过是非

  沈悠长长一叹,【汉武帝一朝的巫蛊之祸,已然可以窥见大汉朝在当时的情况。刘彻老了,老得没有精力管得太多,刘据好好一个继承人,竟然硬是被逼得造反,最后更是自尽。对,刘彻为他们报了仇,可是,刘彻再怎么报复,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他的太子刘据死了。刘据一死,刘彻不得不考虑,大汉接下来究竟该如何是好?是,刘彻是有不少儿子,却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的。】

  【齐王刘闳早死,昌邑王刘髆因刘屈氂之事而被排除出皇位继承序列,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因违反法度而被疏远,刘旦派来请求入京宿卫的使者亦被刘彻斩杀,以示警告。最终,刘彻选择了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值得补充说上一句的是,在刘彻确定让刘弗陵成为太子,未来的皇帝后,刘彻下令将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赐死。】

  【子少母壮,后/宫干政,刘彻吃够了女子干政的亏,因而不愿意儿子跟他落得同样的结局。只是没有女子干政,权臣干政莫不是就挺好?刘彻已然不管许多,本来想把安定国家,安抚百姓的事交给下一任皇帝来办,刘据一死,他又杀了不少人,引得大汉上下动荡,有些事已然刻不容缓。思量再三后,刘彻下《轮台诏》,否决其议,并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也就是说,《轮台诏》相当于罪己诏,刘彻在诏令中反思己过,多年用兵令大汉穷兵黩武,天下深受其害,民不聊生,刘彻此时悔改。以一个帝王来说,能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向天下人忏悔,刘彻在帝王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毕竟,有多少皇帝明知自己有错也不肯改,甚至一错到底,不愿意自此改正错误,向世人道一声抱歉?自那以后,刘彻不再出兵,而且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表明与民休息之意;又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让他推广代田法和先进农具。】

  罪己诏,听听这三个字,秦始皇本来对刘彻的丰功伟绩便十分认可,纵然对百姓或许有些苛刻了,有得有失,功与过,其实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

  可是好好的太子刘据竟然被汉武帝自己给作死了,秦始皇觉得刘彻有些作妖了。

  下一刻听见汉武帝竟然承认自己犯下的错,向天下人认错。哎哟,行啊,果然不愧是能跟他比肩的皇帝,做错了事也有承认错误的态度,像个男人。

  如果说先前听着自己的丰功伟绩刘彻是满心的欢喜,待听到这儿,刘彻的内心已然复杂无比。

  【后元二年春,刘彻病重,迁居于郊外长杨宫、五柞宫。期间有“望气者”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刘彻趁机下令处死关押在长安狱中的所有犯人,包括刘据之孙,却被丙吉极力阻止,刘彻遂感慨天意如此,放弃屠狱之令。啧啧啧,刘彻是真够狠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刘彻的心里,什么女人儿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汉的天下。但凡发现有任何人危及于大汉,他绝不会容。】

  【刘据之孙也是命大,亏得有人劝阻,否则刚出生他便要被自

  家的曾祖父所杀。此后不久二月十二日,弥留之际的刘彻正式下诏立刘弗陵为皇太子,次日,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在刘彻卧室内床下拜受顾命。四位辅政大臣,是刘彻给儿子留下的底气,刘彻觉得四人相互制约,他的儿子将来必能皇位稳固。二月十四日,刘彻驾崩,终年七十岁。三月下葬于茂陵。谥号孝武皇帝。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十三年后,刘据之孙刘询继承皇位,是为宣帝,于本始二年追上刘彻庙号为“世宗”。】

  七十岁,七十岁!秦始皇再一次激动了,活到七十岁,怪不得刘彻开辟如此多的疆土,令后世称赞不矣,他要是也能活得那么久,他也可以做下更多功绩。

  是的,秦始皇又妒忌上了,什么人啊,一个两个都活得那么长。

  刘彻听着自己死于七十岁,心情依不好,怎么七十岁就死了呢?

  【七十岁,汉武帝作为一个沉迷于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之一,想想同样也是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秦始皇大大英年早逝,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论起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刘猪猪相对很猛,在太子刘据死后,刘猪猪依然没有放弃。多年来,刘彻求仙问鬼,封禅之事对刘彻来说何尝不是他另一种追求长生的方式。说来我们所耳熟能详的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也是始于刘猪猪。】

  【按《史记》记载,元封元年刘彻在封禅途中,率众登上了中岳嵩山东麓的一座山峰,此时吏卒皆闻大山呼万岁者三”。额,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吏卒顺势皆恭维刘彻说:“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陛下。”哎哟,一听山神迎接,刘彻大悦,于是封所登之峰为万岁峰。同时,下令祠官大规模增建祭祀嵩山的“太室祠”,并划嵩山下三百户设立“崇高县”,免除一切赋税、徭役,专管祭祀岳神之事。后来发展为“呼嵩”的朝仪,为历代所传承,“万岁”也成为了皇帝的专属。】

  秦始皇一听就知道是骗人的话,刘彻竟然也信。

  嗯,反思自己也没有少信别人说的长生不老之事,行吧,他好像没有资格嫌别人。

  倒是刘彻听完板着一张脸,万岁怎么了,哪怕他现在没有遇到,万岁不是好事吗?他不过是把世人所追求的东西道破,他就是求着万岁,寿与天齐怎么的。

  【可惜,没有人能长生不老,万岁什么的,都只是个人的臆想。求仙问鬼的刘猪猪并没有如愿以偿的得到长生不老,反而被坑得不轻,毕竟就因为对鬼神的推崇,他把自己的太子给坑了。亏得他最后没有犯糊涂把刘据的孙子给杀了,否则大汉的江山最终会如何也是未知之数。我们如今说起汉武帝来都是推崇无比的,无论汉武帝有多少过失,也不能抹去他一生的功绩,灭胡定越,为后世的版图做出杰出的贡献。在汉武帝一朝中,他坚定不移的以消灭匈奴为己任,因此也让国人将一句话刻入心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那一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怎么听来怎么霸气,怎么振奋人心!

  秦始皇越发觉认可后世对刘彻的评价了,皇帝就得当成他和汉武帝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皇帝对吧。

  啊,不对,得再加上个李世民!

  刘彻沉思着,功过啊功过,谁不想流芳千古,为后世称颂,刘彻一心要灭匈奴,既为安大汉江山,何尝不是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成为超越祖宗的人。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做得哪怕有无数人骂着他,恨着他,也无法抹去他的功绩。皇帝做到这个份上,足以。纵然世人道他穷兵黩武,过在当代,至少也算功在千秋。

  【我们毛大大对刘猪猪有过两个评价: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汉代只有僵化的经学,思想界死气沉沉。武帝以后,汉代有几个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大思想家?】

  【历史有局限性,没有人敢说自己此刻的想法在经年后依然适用于世界。此一时,彼一时。汉武帝的功,我们没有抹去,他的过,我们同样也不能抹去。作为一个帝王,汉武帝在当时考虑到政局的稳定性,又要收拢人心,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应运而生。无论我们对此生出多少怨念,怨念从那以后三纲五常成为正统,不断的压迫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的思想受到限制,它又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但不可否认,依然有着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并从此成为后世历代的正统思想的积极意义。】

  【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大概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不一样的刘猪猪,个人认为刘猪猪是一个比秦始皇更具争议的帝王,当皇帝当得像他一样薄情寡恩,心狠手辣,也是仅此一人。可也正是因为他的郎心似铁,他是瞅准了目标一往无前,无论发生多少事,不好意思,他的目标不变,他誓要完成。若没有这份坚持,想他断不可能为后世打下一份不朽的功业。刘猪猪讲到这里了,接下来我们必须要讲一讲我们的卫青卫大将军!问上一句,有多少人想要成为霍小将军的舅母的?】!

第293章 大将军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