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15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循谨的意思是守法谨慎、循善恭谨。呵呵,从这句话里也可以看出来了,咱们这位宋太宗啊,这是有多怕有人夺了他的江山!谨慎为重。两军交战,拼的就是一份勇气,所谓士气,可破万敌之气

  也。他倒是,打仗的将军不需要英勇的,只要听话的!他是在选武将吗?不,他是要让没骨气的东西掌握大权,只要这些人都跟他一样,都不喜欢打仗,也都不会打仗,这样一来也不会再有人想起他不会打仗的事。】

  羞啊!哪怕沈悠在说的是赵光义,听在赵匡胤的耳朵里,那都是在打他的脸,打得他脸上一阵阵发痛!

  历朝历代得位不正的人不在少数,人家像他们老赵家这样,一味压制武将的吗?

  他既然知道武将可以随时造反,他更应该明白,武事不振,那对整个国家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不仅如此,赵光义还规定,“将从中御”。这句话出自先秦时的《军制》一书,应该是这样一句话:将从中御,兵无选锋,必败。啧啧啧,先人智慧啊,早就说过了将从中御的危害了,可是赵光义为了控制大宋的军队,竟然要求诸将“将从中御”。也就是不给守在边境的将士便宜行事之权,这不是坑吗?战场瞬息万变,要是事事请示,处处得等批准后再打仗,这仗还用打吗?必败无疑。】

  【另外,赵光义并不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对于军中的将士,犯错的罚了也是往轻里罚,比如将

  大宋第二次北伐,对,雍熙北伐这一战,原本大好局势葬送的曹彬,若非他领军孤军深入,以至于被辽军断了粮道,最后曹彬更是弃军连夜而逃,大宋怎么可能会

  败得那么惨?就这样一个人啊,当斩吧,可赵光义竟然只是将他贬官三/级,甚至在不久起复。这不等于向天下人宣告,大宋的军法形同虚设?】

  【确实,赵光义开了一个好头,到宋仁宗时,别说是上层的将军们了,就是低阶的将士都视法如无物,换句话来说,这时候的大宋军队就是摆设。别看人好像挺多,实际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具体就体现在西夏李元昊的数次与大宋作战。】

  【李元昊为了达到目的,陆续在四年里发动了四次战役,分别是: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第一回 的三川口之战,李元昊领十万西夏军假装进攻金明寨,一边给延州知州范雍写信流露出要讲和的意思,范雍也是个人才,别人说他就信了,竟然因此松懈以待,李元昊一开始打的就是延州的主意,发现延州松防,不二话,立刻发兵延州。】

  【延州被围,眼看就要被破,这时候有一队人马飞驰延州。领军的分明是宋朝的名将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副总管刘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这三位,着重讲一下刘平。刘平,文武双全,既为进士及第,也曾剿匪立功,弓马娴熟,为人正直。唉,每每看到文武双全的人才啊,想到大宋积弱,更为无数大宋的人才们痛心不矣。】

  【刘平闻延州告急,当即便带着三千骑兵赶往延州。路上先后遇上了同样赶来支援的其他将士,石元孙、鄜延、黄德和、万俟政、郭遵。这时候他们加起来的兵马不过才步骑万余。西夏李元昊是有多少人?十万!当时就有人打退堂鼓,提醒刘平西夏兵马众多。刘平多少有些侠士意气,以为延州被困,不能不救。可是刘平却也是轻敌了。】

  【李元昊得知宋军来援,立刻想出一条毒计,派人假扮延州知州范雍的手下,一路将刘平引入延州,刚开始刘平不察,等所谓的使臣不见了,刘平反应过来中计,立刻将兵马收拢。此时,西夏军已经围了下来,面对敌众我寡的事实,刘平等一众将士并未退却,而是不畏生死的同西夏军奋斗到底。】

  【三川口这一战,宋军以极少于西夏兵的人马为大宋坚守在前方,面对西夏兵马一攻再攻,他们不畏生死拼杀在前,刘平身先士卒杀敌在前,纵然手脚负伤依然不退,郭遵三进三出敌军,杀敌数百,后因坐骑中箭,马倒而被西夏兵围而攻杀,壮烈牺牲。独一个黄德和啊,身为监军竟然见势不妙,立刻遁逃,以令军心涣散,也给了西夏可趁之机。】

  【最后,刘平和石元孙

  领着兵马退入山中,纵然如此,依然不曾放弃,面对李元昊的招降,他们

  果断拒绝,李元昊恼羞成怒,再一次发兵围困他们,刘平与石元孙被擒,剩下的宋军尽被灭。】

  【可是这一战,刘平他们以极少的兵力拖住了西夏的主力,也就给其他前来救援的将军足够的时间解救延州。同时也还有另外的将军带兵袭击李元昊,最终,见势不妙,李元昊退兵。】

  【然而诸位别忘了有一个临阵逃脱的人,对,大宋派来的监军黄德和。这一位无耻之徒跑了不说,竟然诬刘平叛国,以至刘平一家尽被下狱。所幸有两位将士存活下来,为刘平做证,然而这两位将士惨被灭口,眼看刘平惨被诬陷,百姓们都要上告,却都被人拦下了。好在,三川口一战中还有刘平手下的大将卢政逃了回来,为刘平证实,但就算这样,案子还是拖了半年之久才为刘平正名。大宋啊!一个逃脱的监军,一个为大宋宁死不降的将军,用一个怕死的监军约束一群忠贞为国的将军们啊!真是可笑之极。】

第33章 刘太后

  这一刻,秦始皇嗤之以鼻,大宋,真是好大一个笑话。刘邦表示,这个事也不是没有借鉴的可能。赵匡胤嘴皮一直在抽搐,可是赵光义已经不在跟前,他就是想找人撒气,找不着啊。

  【好在天理昭昭,不至于让刘平将军死后蒙屈。是的,刘平将军被西夏所擒,至死不叛,最后病逝于西夏。石元孙将军得西夏放归,后也病逝。黄德和也恶有恶报,被宋仁宗斩之。总算能够告慰死在三川口的将士们在天之灵。】

  【然三川口一战对西夏而言仅仅只是开始,并不是结束。第二年,李元昊再一次领兵十万而来。不过,宋仁宗虽然和赵光义一脉相承,并不喜于战事再起,但通过三川口一战,他也意识到西夏的厉害。因此对于西夏有所防备,以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处准备迎战西夏的事。】

  【听到熟悉的名字了吧。对,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宋代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

  别管是谁,听到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如何能不为之触动。

  嘶,怪不得大宋令后人深以为恨,每每提起都忍不住嫌弃,大宋人才少了吗?在人才辈出的情况下,竟然只能向他国送钱保平安,真真是可悲可叹啊!

  【范仲淹,字希文,后得以追谥为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文臣“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由此可见宋仁宗对范文正公的肯定。可是,宋仁宗在死后追谥范文正公不假,然而对于范文正公却依然没有能够做到人尽其才。但凡宋仁宗能坚持推行范文正公的“庆历革新”,大宋或许就不会有“靖康之耻”了!】

  此时刚刚考中进士的范仲淹听到沈悠说起他最后所得的谥号,那可是文臣的最高荣誉,他竟然有幸得到吗?对于沈悠最后那一句抱怨,范仲淹笑了,看来后世之人很是有趣呢,面对曾经的遗憾都能无所顾忌的说出来。

  可是啊,历史没有如果。而且,现在他所处的时代还在真宗时期。

  相比之下,刚刚登基成为皇帝的宋仁宗赵祯,突然听到沈悠那一句未能人尽其才,面上一僵。这,这个事,他就算听了沈悠的话,一时间也拿不准。

  果然不愧是宽仁少断的仁宗啊!

  【唉,对,我又得扯远了,宋夏之战要细论,就不得不提范文正公,

  提起了范文正公,不细细说道,岂不是有违主题?范文正公难道不是我们迷人的老祖宗吗?必须得是。】

  秦始皇只想知道,什么时候到他!

  刘邦表示:加1什么时候到我!

  刘彻:难道他不配吗?李世民:宋朝那么弱,赶紧结束吧,该他了。

  【范文正公,生于宋真宗端拱二年,文武兼备,智谋过人。自他为官以来,无论是在朝主政,出帅戌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面对大宋的弊端,并非没有人看出来,范文正公就想通过改革,以令大宋焕然一新。可惜啊,天下变法者都盼着能遇上一个秦孝公,然古往今来却只有一个秦孝公。】

  秦始皇表示,虽然这不是在夸他,但是在夸他们秦国的君主,他的祖宗,天幕你可以继续。

  【范文正公于宋真宗大足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年少丧父的范文正公,早年的名字是朱说。其母在范父离逝后贫困无依,只能带着范文正公改嫁。范文正公在23岁那一年得知自己的身世,自此辞别母亲,外出求学。寒窗苦读数年后的范文正公,博览群书,通晓儒家经典要义,更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终于,让他迎来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后的范文正公,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两年后,范文正公因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随后,范文正公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宋真宗天禧五年,范文正公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西溪监黄海之滨,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百姓深受其苦,范文正公见此,上书江淮遭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终于,在宋仁宗登基后,于天圣三年,张纶奏明朝廷,宋仁宗即调范文正公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堤筑堰。只是次年范文正公母亲病逝,范文正公辞官守丧在家。好在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也算功德圆满。】

  【三年孝期,范文正公居于应天府宁陵县,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发亮,范文正公正是如此。彼时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的晏殊闻范文正公才名,立刻邀请他往府学任职。】

  【晏殊,宋朝有名文学家,政治家,与欧阳修齐称晏殴,工诗善文,其文章能为天下所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九年义务教育出

  来的大家伙,谁还能不会背上那么一两首宴殊的词呢?】

  词啊,比起好词,或许沈悠所说的九年义务教育更引人注意。

  “这后世倒真是越发让人好奇了,是什么样的环境下,能让一个姑娘对历史如数家珍。”秦始皇盯着沈悠,听到现在,但凡不是读过那么多的书,断不可能对历史知之如此之多。

  沈悠:始皇大大,百度请了解一下啊!

  可惜,脑电波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注定秦始皇是不可能得到答案。

  【宋朝注重教育,为此才会养出那样多的文人才子,就如同我们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只为开明智,为国家孕育更多的人才。范文正公当初受邀请出任应天书院教席时,存的也是这样的一颗心吧。所以,在此期间,范文正公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论及天下大事,慷慨陈词,无不敢言。他以一己之力,带动士大夫修身养性,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更令应天书院学风焕然一新。至此,范文正公的声誉为天下传扬。】

  【宋仁宗天圣六年,范文正公上万言《上执政书》,请宋仁宗改革吏治,书中直言朝中官员过多,理当裁汰,针对边境将士,亦当安抚。当时的宰相王曾对范文正公的万言书极是赞许。正好那个时候的晏殊也得以重任,王曾极力推荐范文正公,因而晏殊向宋仁宗举荐范文正公,道范文正公既往的功绩,唯盼宋仁宗重用之。】

  【这一年,宋仁宗召范文正公,以其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的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啊,对了,宋仁宗也是年少登基,因此,在他年少时,以真宗之后刘蛾为皇太后,真宗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因而,这一位刘太后也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

  嗯,太后专政啊!不少人听到这句话心情都会变得十分复杂。

  女人,不是所有女人都是一个好母亲,也会是一个好太后。

  【刘太后执政十一年,至死不归权于宋仁宗,算是她最大的诟病。然在她临朝称制的时间里,她也算是对得起天下,对得起百姓。至少人家不像赵家的男人那样,没有半分自知之明。】

  大宋朝的老赵家的男人们表示,有被内涵到。

  【正直敢言的范文正公啊,就为了刘太后在仁宗十九岁时,依然把持朝政的事上书请太后归政于仁宗。这个事,大家都知道该请,毕竟早年皇帝年

  幼,太后可以代理国事,如今皇帝都长大了,理当归政于帝王。啊,对了,关于刘太后和宋仁宗的故事,最流传久矣的莫过于《狸猫换太子》。】

  已然临朝称制的刘太后听着所谓的狸猫换太子,第一眼落在宋仁宗身上,问:“我瞒过你的身世吗?

  宋仁宗刚成年,当听着天幕所说的话,宋仁宗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刘太后此问,宋仁宗道:“并不曾。

  “我曾苛待于你?”刘太后相对满意,却又继续问,宋仁宗更坚定的否认道:不曾。

  所以,你说这些所谓的故事是怎么传出去的,传得更是沸沸扬扬。我竟然成了一个恶人,一个夺他人之子以求荣华的恶人?”刘太后半眯起眼睛询问,宋仁宗额头尽是冷汗,想解释,一时又不知该如何解释才好。

  刘太后于此时已然挥手道:“罢了,我既敢做,也不在意你们怎么说。”总算让宋仁宗松了一口气。

  【不错,宋仁宗非刘太后亲子,而是刘太后身边宫女李氏所出。只是当时的李氏出身低微,生下儿子之后,刘氏与另外一位宫妃杨氏一道抚养。但是《狸猫换太子》却直指刘太后早年与人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氏所生的婴儿,致使李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继位,包拯奉旨赴陈州查案,闻李氏之事,查实之后为之平冤,后仁宗迎李氏还朝的故事。】

  【故事何时开始流传的暂时不知,可这样流传的故事背后,于国有功的太后成了一个奸恶之人,夺人亲子,诬于人母。这算是什么呢?宋真宗共立了三位皇后,刘蛾是最后一个,更是他不顾前朝臣子反对执意要立的皇后。】

  【刘蛾不过是一介孤女出身,更是曾经嫁过人的女子,得见他人献上的刘蛾,彼时只是韩王的宋真宗大为喜爱,饶是后来赵光义听闻宋真宗喜于这样一个出身来历不明的女子,命宋真宗将人赶出王府,宋真宗那是不敢有违赵光义的吩咐,私下却将人偷偷安置在手下的府邸。待宋真宗继位,立刻在

  第一时间将刘蛾接入宫中。】

  【此后,宋真宗步步为刘蛾谋划,只为让她成为皇后。试问,宋仁宗若非刘蛾抚养,他能顺顺利利继位为帝?然而,狸猫换太子却一味抹黑刘太后,将一个安国定江山的女子刻画成一个恶人。】

  【以宋真宗对刘蛾的宠爱,加之刘蛾自入宫后与宫中妃嫔皆交好,又

  能帮着宋真宗处理政事,在临朝称制时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桩桩件件,哪一样不是利于大宋利于百姓?这样的人,怎么就成了一个恶人?编故事的人,编的究竟是故事,或是有什么人要借机抹去世人对有功之人的印象?】

第34章 又见议和

  【啊,还漏了一点,是对有功的女人的抹黑。】沈悠顿了顿,又补上一句,这个,让人想起了什么呢?

  宋朝之前的各王朝人都没什么太大的想法,可是宋朝之后,比如老朱家的人,那就瞬间悟了。无非是一踩一捧,目的在于加固男人的位置,拉低女人的地位。

  一正一负,效果必然是极好!

  【范文正公的上书如同石沉大海,刘太后依然主持朝政,直至明道二年,刘太后薨,宋仁宗才开始亲政。而在这四年里,范文正公请求离京为官,得以出任河中府通判,次年又为陈州通判。期间,范文正公多次上书陈明大宋的利弊,请求消减郡县,精管官吏。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蹲,廉者复浊,何以致化”。然而可惜,他的上书并没有得到朝廷采纳,好在,宋仁宗感其一片忠心。】

  【是以,在宋仁宗亲政后,即召范文正公入京,拜为右司谏。也是在这一年,宋仁宗皇后郭氏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郭皇后不和,遂主力废后。范文正公以为废后不妥,便与丞相吕夷简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然而第二日,宋仁宗即下诏贬范文正公知睦州,这是范文正公第一次贬,却不是最后一次。】

  【说到这儿,不得不说,“无定志”这三个字对宋仁宗的评价实在再恰当不过。是的啊,宋仁宗一朝,两府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说到屡进屡退,大家肯定想到一个人了,苏轼,苏东坡啊!网络上不是流传了这样一句戏说,其弟苏辙不是在升官就是在捞哥的路上吗?苏轼被贬得都成了人尽皆知的吃货。不过,苏东坡可不是宋仁宗贬的哦!】

  吃货苏轼???

  捞哥升官的苏辙???

  【只是作为一个皇帝,反复无常,朝令夕改,令人无所适从,于国不利。毕竟无论是用人或是用政,皆非一朝一夕可见效果。偏他一时一个样儿,那不是让人完全不知如何应对,也就一事无成。】

  宋仁宗赵祯只觉得难堪,他的问题他不是不知道,当然,朝中的臣子们都不敢跟他直言,此时被沈悠指出,赵祯想到自己相当于被天下人都剥开看得一清二楚了,心里的想法,复杂无比。

  【宋仁宗景祐二年,也就是在范文公被贬的第二年,唉,这年号换得,怪不得洪武帝规定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呢,太烦人了。这得多难背啊?时间都搞不清楚。我努力为大家理清这些时间。】沈

  悠对于频繁改年号的皇帝们实在是烦透了!

  年号达人武皇陛下???

  【不就是被贬吗?那对咱们范文正公来说就不是个事。但为天下,到哪儿不能为?在中央是能离皇帝近一些,影响也能稍微史大一点,架不住上头的皇帝不是个靠谱的,那行呗,不指望那么一个皇帝,他挽起袖子一心为民,绝不会再落得被人嫌弃的下场了吧。】

  【调任知苏州,范文正公兴建郡学,面对苏州水灾,命民众疏通河渠,大兴水利,导太湖之水入海。治水有功的范文正公,再一次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那更没问题了。范文正公捉住机会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得以“肃然称治”。】

  【可是,对于宰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亲信,范文正公自是见不得,故向仁宗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同时不忘劝说仁宗制定新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事宜。吕夷简怎么可能由着范文正公一言定罪,直指范文正公离间君臣。范文正公立刻上书,斥吕夷简狡诈。不出意外,范文正公再一次被贬,改知饶州。距离他上次被贬过去不过三年。】

  沈悠长长一叹,谁都能感受到那份无奈。

  【在范文正公被贬的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相。好嘛,士大夫们不断为范文正公辩白,一时间争朋党争论四起,见此,仁宗头痛无比,下诏禁止互结朋党,但未召范文正公回京。直到西夏国建,李元昊于三川口大败宋朝,且集兵于延州城外,准备攻城,战事吃紧,宋仁宗终于把范文正公调回京师,任其为天章阁侍制,知永兴军,与韩琦一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西夏,咱们范文正公来了!】

  【大家应该都没有忘记,我之前说过的,咱们范文正公那可是文武双全的主儿。所以面对西夏临兵抚远,范文正公更改军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很快便见成效。此后,范文正公派兵相继夺回塞门诸寨,修复金明寨、万安城等。眼看准备妥当,面对十万西夏兵马,范文正公遣将任福破白豹城,迫使入侵保安军、镇戎军的西夏军撤兵。】

  【不仅如此,更是派出狄青攻取西界芦子平,种世衡兴筑青涧城,营田实边。再让朱观等袭破西夏洪州界郭壁等十余寨,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这里头几位将军的名字,最让人熟悉的莫过于狄青将军了吧。没有想到吧,狄青等有才干的将领都是范文正公培养出来的。可就是那

  么多的能臣干将啊,大宋怎么就落得任由他人欺负的地步?当真是拴条狗子上去都比赵家的这些皇帝好?】

  狗子:我怀疑你在侮辱我!

  大宋赵家的皇帝们……

  赵匡胤羞啊,只觉得此生无颜见人。

  【有了范文正公在,李元昊自知图谋攻城不易,好嘛,人家不来硬的,来计。李元昊先把兵马设伏在好水川口,然后假装攻打渭州。范文正公坐镇,当觉有诈,架不住他的顶头上司韩琦不听劝啊,着任福领五万兵马出战,企图打西夏一个伏击,不料西夏早就等着他们了,不来也就算了,宋军致,他们立刻伺候不敌,任福不见援军,立刻追敌而去,直到水川口被伏击,一干大将战死,五万兵全皆覆灭。这就是西夏与大宋的第二次大战,称好水川之战。宋军又一次败了。消息传回,宋仁宗震怒,当即贬韩琦、范文正公。这是范文正公第三次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