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而不辍
【李世民对魏徵的容忍是为后世所称颂的,但要说李世民没有动过一回杀魏徵之心,定不可能。有一回魏徵在朝台上半点面子都不给李世民,气得李世民回到内宫后,同他的皇后长孙氏愤愤道:“我一定要找机会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闻言既追问缘由,才从李世民口中得知又是魏徵直言直谏,这才惹得李世民大怒。】
【按着宋朝的逻辑,这个时候该出现类似秦桧
那样的人了吧!不好意思,物以类聚,李世民那样的人,身边聚集的都是明理通达,大仁大义,胸怀天下者。长孙皇后和太/宗夫妻情深,能得太/宗深情不许者,又怎么会是秦桧那等小人可比的女子。】
【长孙皇后听完始末,既没有附和,也没有煽动,她只是默默地回去换上朝服,随后走到太/宗面前,向太/宗道贺。太/宗惊奇,一时不明何意。长孙皇后则笑道:“我闻君明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开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
【李世民听到妻子这番话,立刻转怒为喜。诚然李世民是脾气急的人,或许在气极之下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怒欲杀魏徵如此,却并不只一个魏徵。据说房玄龄也曾被李世民当堂赶出。只不过上午赶了,下午二凤就能亲自登门与房玄龄赔罪,丝毫不掌架子,也没有强硬不认错的意思。】
……上午赶人,下午跟人赔罪,这李世民竟然是这样的一个性情中人吗?简直出乎意料!
但,怎么说呢!皇帝当成这个样子,李世民这一辈子肯定也是十分有意思的。
他虽然是皇帝,却也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会像普通人一样犯错,同样也会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才像样。才不至于让人觉得皇帝是那样的高高在上,不可触及。
第81章 皇帝也要守法
李世民听着自己做的事,不由摸了摸鼻子,有点不太好意思。毕竟如此率性而为,看起来像是没长大的孩子。但要让他改,不好意思,他没打算改。
【李世民手下能臣干将,数之不胜,所以他跟臣子们各有各的故事,我在后面会单独讲讲大唐的这些迷人的老祖宗。而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以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多功臣,命丹青大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二十四功臣的画像,以对一干功臣的肯定。画像比例皆按真人大小,再一次感慨遗失了这些画像,无缘得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像,可惜。此后的唐朝,人人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偶像。你敢信,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竟然都不在其列?】
秦始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吗?一人灭一国的人都不在其列,那都是怎么样级别的人才?天幕别收了,继续说下去!
刘邦听着倒是不怎么羡慕,要说人才他也不是没有,虽然和一人灭一国有点差距。
汉武帝刘彻激动的站了起来,一人灭一国都没入大唐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这大唐的人才到底有多少?听着竟然比他要多得多!刘彻这回终于是酸了。不酸也不行,他手下虽然有猛将,也有帅才,可他想灭的是匈奴,自然巴不得能多几个会打仗,也能运筹帷幄的人。
这大唐竟然如此人才济济吗?一人灭一国都没能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刘彻不便于脱口而出的感叹,别人可不得说了,毕竟他们也得想想自己的本事,对比一下。相比于刘彻,汉臣们不得不说,其实他们也想跟李世民混,至少不用担心将来有一天不小心惹了皇帝,他们人头不保。
在他们上方的刘彻,他们的陛下,那绝对不是像李世民一样拿臣子视为知己好友,海纳百川,更能容人指着他鼻子骂的人。
好些个臣子表示,他们其实也挺羡慕大唐那些当官的。
刘彻听着底下的臣子嘀咕一句,怎么说呢?他能感受到臣子们的情绪变化,却丝毫不觉得自己得像李世民学习。为人臣者,倒是敢对皇帝诸多要求?
独孤皇后听到李世民能做到向臣子赔罪,还是上午刚把人贬了,下午就能奔人府上赶紧跟人赔不是,如此变脸又没架子的作为,不由笑出声来。引得杨坚板起一张脸透着怨念的瞅着她。
“陛下不觉得这样一个皇帝极是难得
吗?”独孤皇后见过的皇帝多了,就连她的丈夫也成了皇帝,可是每一个皇帝过的都是什么样的日子,她都看在眼里。反倒是李世民这样一个皇帝,才让人觉得这个皇帝没白当。
杨坚!!!他自是明白独孤皇后话里什么意思,他不是不想和臣下亲近一些,但是他更防着他们。他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正因如此,他更害怕有人从他的手里将皇位夺去。
武德年间,李渊再一次感受到一干臣子看着李世民灼热的目光,李渊将心比心的说说,他这会儿还能拦着不让李世民上位吗?怕是那原本忠于他的人,但闻李世民将来能够开创一个盛世,君明臣贤,不清算功臣,跟着李世民混,更能名垂千古,为后世所传颂,谁不想?
当官的最高追求不就是流芳千古,为后世传颂吗?
饶是魏徵在听说他都把李世民骂得都气得想杀他了,还能保全了性命下来,这心里有多少复杂的想法,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了。
李建成一辈子都想压着李世民,他不想承认自己不如李世民。只不过他们兄弟分工不同。李世民在外征战,而他在内帮着李渊安定朝局。如果换一换,李世民未必做得比他更好。
然而天幕却肯定的告诉他,李世民不仅仗打得漂亮,论起治理国家,用人纳谏,李世民只比他更厉害,绝不会有半点的不如他!
李建成扪心自问,大唐的天下究竟是谁打下来的?他既不如于李世民,就非要因为他是兄长而让李世民退让?他有什么资格?
这一刻,李建成垂下了眼眸,他须得考虑,究竟接下来他该怎么办?
贞观一朝,听到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还和从前一样,尉迟敬德笑道:“陛下始终是陛下,从来没有变过。
“谁规定的当了皇帝就得变的。我虽为大唐的皇帝,也是李世民,不过是多了一个头衔,多了一份责任而已。当然,多了一份责任就该做得比以前更好。”李世民从来不是那骄傲自满,认为当了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无所顾忌的人。
恰恰相反,李世民觉得既坐上这个位置,更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好。否则又怎么配作为皇帝。
【没办法,谁让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功劳,在当时的大唐确实算不上什么大功。之前我就提过,李世民在位期间,平吐谷浑、吐蕃、高昌、薛延陀,四夷莫不臣服,无敢
再来犯者。大唐的疆域,到唐高宗时达到鼎盛,东临于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远胜于汉宣帝时期。】
【不仅如此,李世民的贞观时是真正做到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时期。登基之后的李世民当即让人修订武德律,制定贞观律。后来长孙无忌又组织十九位大臣与法律专家为唐律作注,这就是《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对后来的封建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律中可以注意到,前面除了总则这一类的,以及关于皇宫皇帝这一类的规定外,首先是职制律。这些条文所约束的都是当官,也就是说,在唐太/宗时期,法律首先管的是官吏,其次才是百姓。】
嘶!好些人都倒抽了一口冷气,这李世民也太神奇了吧!法律管的是官?管的是他这个皇帝?那管的难道不应该是百姓?
【不要怀疑,唐/太宗一再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哪怕是唐太/宗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带头守法,他曾说过,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人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保下犯法的党仁弘时,为自己徇私而向上天告罪。被群臣拦下,又下罪己诏。在唐太/宗的心里,他舍不得党仁弘死,但他也知道,国法不容于私。而他徇私一回,自当向天告罪,由他一人承担后果。】
【皇帝的以身作则,让贞观时期执法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慎之又慎。李世民认为,人死不能再活,因此执法务必宽大简约。为了避免枉杀,李世民将最终的死刑权收回中央,死刑终审牢牢在中央把控,为的就是避免错杀,枉杀。在李世民的一番经营之下,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被判死刑的就更少。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人才29个。】
哎哟,听着这个数字,手里未必没有诛批准备勾红杀人的皇帝们,看着上面的数字,那是真的相当的觉得扎心。这法律人人平等反而该处死的人没有那么多了?
果然只是因为李世民提倡法律人人平等而已?
秦始皇瞄了一眼旁边的奏折,这上头好像要斩首的人不少。
【不仅如此,李世民和大唐死囚们还有一个故事最为后世津津乐道。却是贞观六年的事。当时的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突然多了那么多的人,李世民纳闷是何缘故,于是亲自前去看望这些囚犯,然后跟人聊着聊着,脑子一热,李世民即要放他们归
家一年,和亲人团聚之后再归来行刑。】
【死囚们自是欢喜雀跃,可是这二百九十人要是一去不复返怎么办?李世民当时脱口而出的话,也断然不能出尔反尔,至于过程怎么样,懂的都懂,结果算是还好。一年之后,这些死囚一个不落的回来。】
【故事如果到这儿,这就是一件极好的事,证明了大唐的环境很好,也让人看到太/宗的仁德。我要说的是之后的事。也是引起诸多争议的事。唐太/宗看到这些死囚如约回来之后,一高兴竟然免了他们的死罪。大唐量刑是慎之又慎的,也就是说,这些死囚是唐太/宗自己都认为该处以死刑的人。】
【可是,因为这些死囚守信,唐太/宗竟然就放过他们,饶他们不死。嗯,这是置律法于何地?和之前李世民所提倡的依法处置是不是有了冲突?守信可赞没有错,但并不能因此抹去他们犯下的罪行。就这事,比起李世民为饶恕党仁弘跪天请罪,下罪己诏,更让李世民为后世非议,不认同。】
!!!好吧,果然人无完人,秦始皇本以为类似党仁弘的事只有那么一回,没有想到这释放死囚的事李世民也干了?
贞观时的李世民一听,有些尴尬,这个事,这个事。
【不错,李世民不是完人,他的所有表现都在告诉世人,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会犯错,也能做到知错而改。但这放死囚一事,皆赞他的仁义,仁义也不可无度是吧。对这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不过想来大唐的臣子们对这类事也是极不认同的。所以当侯君集谋反,李世民还想按党仁弘的办法保住侯君集的命,大唐朝内的臣子是死活不同意。谋反,那是十恶之大罪,怎么能再饶恕?最多,给侯君集留个后。算是大唐一干臣子唯一的退步。】
???谋反的臣子李世民还要求情,这,该怎么评价的好?
反正一个个听下来的人都有些傻了眼,说李世民傻,李世民可能傻吗?这可是干了他哥他弟,逼得他爹退位的主儿。
他竟然不怕别人谋反夺他的位?还给谋反的臣子求情。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哪怕都是皇帝,那也觉得自己的脑子和李世民的脑子似乎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毕竟,谁要是敢谋反,他们定是要诛其九族,可李世民……
嘶,一干皇帝很是想跟李世民沟通沟通,问问他当时给人
求情时是个什么心情,或许,他们可以借鉴一下?
第82章 独一无二的帝王
贞观时期,李世民感受到底下一个个臣子灼灼的目光,比起侯君集谋反的内容,必须是李世民的操作更值得人关注。魏徵立刻第一个出列道:“陛下,无视律法,法将不存,天下必将大乱。”
啊!李世民听到侯君集谋反也一愣,但很快回过神,赶紧附和道:朕知道,朕真的知道了。
然而头脑一热能干出什么样的事来,李世民表示,其实他也不太确定,但这也不好怪他的对吧。略显心虚的低下头!
“陛下,依法处置理所当然,无论为官或为人,都应该守法。陛下既然以身作则,断不可凭意气行事,为后世所诟病。”魏徵能不知道李世民是怎么样的人,一时不吱声,心里必然是有别的主意。
他确定,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会拦着李世民徇私,但听听天幕说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事,哪一个谁还能不知道,李世民听是听了,显然没有记住。
想了想李世民的性子,重感情。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太重感情,就不会轻易杀臣灭人族,但也正是因为太重感情,以令天下法度如同虚设。听天幕说都多少回了?
罢了罢了,该劝的,能劝的,都劝过了,李世民还能搞出那么多事来,了不起,他们这些当臣子的再想想别的办法补救吧!
房玄龄等人相互交换一个眼神,都从彼此眼中看到无奈和决心。
【忽略后面李世民做的事,就大唐当时的犯人数量,可见彼时的大唐是怎么样的环境。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人们心中自然就没有多少怨气。理所当然,丰衣足食的人也不会为了生存铤而走险,也就怪不得无数人对大唐心向往之。】
【可想当年,李世民登基之时,贞观元年,大唐遭逢雪灾,几乎冻死关中地区的所有庄稼;贞观二年,又逢关中大旱,各州蝗灾四虐,百姓颗粒无收,哪怕是在长安城也是陷入粮荒。彼时的李世民无可奈何,只能放百姓出城逃荒。而那个时候,因为李世民弑兄逼父,咱们现在看来再自然不过的气候天象,却引得天下皆非议。很难想像李世民是怎么样撑过来的。而且在贞观三年就能出兵灭突厥颉利,又在贞观四年得以被各族上号尊为“天可汗。”】
天灾什么的,谁都无法避免碰上,但李世民刚登基情况竟然那样的严峻吗?这样李世民都能撑过来,更开
创一代盛世,属实难得。
【一切都非偶然。李世民为帝以来,曾说过“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也曾说过,“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之,无道,则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显然是李世民从隋末及历朝历代兴亡中得出的经验总结。他认为皇帝是因为有道才能得到百姓拥护,从而成为皇帝。如果无道,百姓必将弃之,国也将为之覆灭。因此李世民将休养生息,改善民生确立为大唐的基本国策。随后下诏免去各州县各地全年租调之后,李世民更大幅度降低宗室贵戚的实封税收,精简官员,以减轻百姓负担。】
李世民说的那两句话重重砸在秦始皇的心上,竟然是这样的吗?他,他一直都没有意识到民之重,想做好一个帝王却不知其理。所以大秦的天下才会一直暗流涌动,似乎在下一刻就要覆灭。
【作为一个皇帝,李世民的书房贴满了官员劝谏的奏章。据统计,在他统治大唐的二十三年间,他以诏令的形式向百官征求谏言的记载竟达三十余次。而且李世民进一步推行科举制度,责令官员向朝廷兴荐贤才的旨意更是不计其数。为大唐的崛起,李世民将以民为本,克己纳谏的思想推行到了极致。他,李世民,是独一无二的帝王。】
李世民不由的握紧了拳头,内心的激动不言而喻,作为一个刚刚坐上皇位的帝王,他对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天幕却肯定的告诉他,无论他是怎么样坐上的这个皇位,他的付出都得到了后世的肯定!
【只是,唐之盛世不复,太/宗也终是难逃生死的规律。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时年五十二岁。自三十岁登基来,太/宗殚精竭虑,好在不负他的努力,大唐君臣一心,令天下大治,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之名,流芳千古。强汉盛,唐,是对大唐最大的肯定。对太/宗之死,有传太/宗因为服食丹药中毒而亡。】
沈悠那么突然的告诉他们,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三年驾崩,这……气氛到了,让人一时间觉得不太能够接受。而且服用丹药,这可真行!
【不过,虽然有那么一说,李世民也在后期因为身体不太好时用过丹药,可是试用过后发现没有作用,李世民也就不再服用。至于太/宗因何而死,我更倾向于这样的解释。】
【早年征战沙战的李世民每每身先士卒,但看他昭陵随葬的神驹就有六匹便可知,李世民仗打得有多猛。身上的伤年轻的时候自然不会显现出来
,等上了年纪才会知道,人有多难受。更何况,李世民是重情之人,每每身边的重臣逝去,他都免不得哭上一回。杜如晦去世时他哭了,为此三天不上朝。魏徵去了,他也哭。哭着哭着,李世民就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为了时常缅怀那些逝去的人,李世民才建的凌烟阁,只为可以时常看看这些人,看着他们的画像,就好像那些熟悉的人,包括他的皇后都还在身边,和他在一起。】
额!当皇帝可以动不动就哭的吗?
秦始皇?
汉武帝?
重点是哭吗?不是他们的皇帝陛下驾崩了吗?大唐贞观的一干重臣捉住重点。
【情深不寿,李世民失去了好友,重臣,妻子,父亲,到后来,儿子长大了还更闹腾,哪一样不是对李世民身体的雪上加霜。终究,李世民在贞观二十三年驾崩了。在他死后,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翦发、努面、割耳,流血洒地”。都是按他们各族失去至敬至重的人痛心以示。还有突厥阿史那社尔、契芯何力请以杀身殉葬。只是高宗以太/宗不忍于生人殉葬,没有批准。】
嘶!看看,看看这差距,人李世民不乐意殉葬这破制度,却多了去的人上赶着要给他殉葬,还有那剪发、划面、割耳。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损,可见当时李世民的去世,多少人为之痛哭伤心。
秦始皇再一次酸了,可以想像得到,李世民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受人拥戴,才能让人在听说他的死讯之后,不惜自残以表心中的悲伤。
李渊这会儿也已经不想说话了,他这儿子当得也太好了吧,死后竟然让四夷皆恸哭,这本事,这待遇,自古以来听说过谁有吗?
李世民其实同样惊讶不矣,这些人怎么能这样自残呢?这以后可如何是好。
贞观时的李世民也是一样的想法,冲一旁的人道:“朕将来要是死了,绝不许你们生出殉葬之念。比起跟着朕到地下去,朕更希望你们留着有用之躯,为大唐效力。
对的,李世民从来没有想过让谁为自己殉葬,生死有命,本是不可更改的事,他从不奢望长生不老。而且若只有一个人活着,身边的朋友亲人,臣子全都相继离去,那样活着有什么意思?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不是吗?
李世民望着在他眼前的臣子们,他们每一个都还年轻,
都还健康。可是,想到他们会相继离去,不知怎么的,李世民想哭了!
底下的臣子们,他们是想劝李世民什么来着?这回还能再劝吗?
【在李世民死后,唐高宗将其葬入昭陵,追谥文皇帝,庙号太/宗。大唐的盛世,纵然到了今日依然为世人津津乐道,也正是因为有大唐,我们华夏人还有另一个称谓-唐人。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旧唐书》有曰:“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后世对李世民的肯定,人人皆愿意效仿李世民,可无人再有李世民之风。不过,要说太/宗留下的坏影响也不是没有的。玄武门之变,太/宗弑兄杀弟,终大唐一朝,为了争权夺利,谁人不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谁人不是不惜踏着骨肉至亲的血上位。毕竟,不管是怎么上的位,只要能成为圣贤之君,天下都能容。看看后人对李世民的缅怀,不是最能证明?】
上一篇:宿敌竹马竟成我道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