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36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秦始皇听着怎么说呢,还可以这样操作的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在李世民那儿完全不存在?刘彻微微一顿,收容匈奴人吗?确定他们会对大汉忠心?不不不,先把他们打服再说。

  杨坚听到这儿,是想不服都不行了,灭其国却不灭其族,李世民在一定程度上何尝不是为自己减少了麻烦,突然有些羡慕唐高祖有那么好一个儿子了啊!

  【正是因为李世民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才能够接受各族人在大唐的繁衍,由此促成大唐的繁华以及多样性。在贞观年间,所有投唐的突厥首领都被授予京官武职,五品以上胡人武官几乎占至朝中同级官员的一半。而且数十万户突厥民众迁入中原,长期定居的有一万多户。民族的交流与贸易,从此取代多年的战争,两国互通有无,中原的丝绸、瓷器、手工制品等等传达四边。北方的良马、皮张、农副产品也开始输往中原。】

  【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使大唐越发繁荣。李世民展示了大唐对各族的包容,也赢得了各部族的认可。贞观四年,北方各族酋长纷纷赶往长安,共同向李世民敬献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尊号:“天可汗”。前面提到过“天可汗”,但对于这个称谓,其实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代表什么。】

  【这可不单单只是一个称呼和象征,更是一种实质性的政治体系。作为“天可汗”的李世民,以大唐皇帝身份下行可汗事,不仅为大唐皇帝,更为天下共尊的万王之王。为表示对“天可汗”的绝对服从,各国嗣君继位必须由天可汗下诏册封。各国军队必须接受天可汗的统一征调。对破坏和平的成

  员国发动制裁战争,必要时也得接受征调至中原平乱。二凤用自己的胸

  襟和气度终于成功的征服各部族,让他们心悦诚服的归顺。】

  秦始皇控制不住的睁圆了眼睛,他以为“天可汗”就是一个称呼而已,没有想到是可以调令各国军队的存在。这可不是李世民要求的,而是其他各族的人提出来的,其中意味着什么,秦始皇岂会不懂。

  刘邦手都止不住的颤抖了,这李世民可真是好生了得!

  刘彻此刻也忍不住握紧了拳头,天可汗,竟然是这样一个天可汗吗?

  【如果说一个“天可汗”之称都尚且不能证明李世民对当时周边各国的影响,那就看看昭陵北司马门两侧的廊房之内十四蕃国君长像吧。这是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特将贞观时期被收复和归顺的十四位少数民族首领凿石刻像,以表太/宗英烈。十四位蕃国君长像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分立于廊房之内,无不昭示着他们对李世民的臣服。虽然千年之后,这十四位蕃国君长像已然被摧毁,但他们的存在,无一不在向我们昭示着大唐曾经的辉煌,以及李世民当时在各民族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昭陵现存的图片,早已没有了千年前的华丽大气,可是那存放石像的位置在各朝代的人看来,依然让他们受到极大的震撼。

  居于廊下,为君而守,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悦诚服归顺的态度。

  别管是秦始皇或者是刘彻,还有杨坚,他们都有荡平边境之心,可是,他们到现在并不能完全做到。让各族心悦臣服更是没有。他们做不到的事,听着天幕说李世民做到,而且做得相当的好!天可汗,天可汗,他们也想成为这样一个天可汗。

第79章 从谏如流

  沈悠是激动的,眼睛亮闪闪,迫切想让人知道她此刻的兴奋。【如果说“天可汗”的称谓来源于二凤的武功,也该说说我们二凤的文治。当了皇帝之后的二凤,战场是不能再上了,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二凤武力值高,擅长行军打仗,就不会治理天下,也不能唯才是用。恰恰相反,后世对太/宗有一个形容词,六边形战士。也就是全能选手的意思,那可是相当的贴切。】

  【百度关于我们二凤的标签是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武定天下,文以安/邦,我们二凤并不是登基才开始学着治国收拢人才。武德四年,李世民一战擒双王,被封为天策上将之后,立刻开始专心一意读经史子集,于长安内设文学馆,以接待四方才学之士。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并为学士。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十八学士。李世民时常和他们讨论经义,由此可见李世民极喜于读书。】

  【在他登基之后,李世民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以弘文殿取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同时,下令修史。我们如今所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史中有八史出自贞观年间,分别是《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唐初八史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编修正史的数量,由此可见唐王朝对史学的借鉴,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另外李世民还让魏徵编写《群书治要》,按照经史子集,把适合于当时政治的全都编录下来,作为当时贵族大臣学习的一个教科书。教材,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李世民就意识到教材的重要性。】

  修史吗?秦始皇听着微拧眉头,看起来好像后世对于史书留传很是重视,二十四史什么的,有秦吗?

  【也正是因为李世民对文化的重视,身体力行的倡导学习,自然也就带动了贞观一朝的文化发展。世人都知李世民最喜于王羲之的字,《兰亭集序》能留下那么多的拓本,多亏了李世民当年让人拓下作为礼物送给一干众臣。而正本到现在都不见踪迹,我们默认正本陪着我们的二凤哈。】

  提起《兰亭集序》,李世民有些得意,有人却阴了脸,祖传的宝贝叫人夺了,能不让人生气吗?

  【唐朝文化的盛况,唐诗的标杆那是世人尽知的,初唐四杰

  ,之后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小李杜等等,哪一个不是诗中大家。可大唐不是只有唐诗,还有各种文化精品。贞观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薛稷、褚遂良,以及丹青大手笔阎立本,阎立青等等,可叹因为历史久远,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失,无缘得见,也叫我们引以为憾。】

  唐诗,书法家,还有丹青大手笔,这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可以让人感受到大唐文化的那份勃勃生机,繁荣昌盛。

  李世民激动无比,他的大唐竟然如此多姿多采吗?

  【算了,大唐贞观时的一切,有多少不让我们引以为憾,恨不得亲眼见到的。接下来我们说说二凤的另一面,作为一国之君的一面。自李世民登基以后,眼见天下满目疮痍,加之天灾不断,下令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用人方面就更不用说了,真正做到纳谏如流。而他所有的臣子中最让后世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和魏徵之间的君臣故事。】

  魏徵二字一丢出来,第一个懵了人必须是李建成。魏徵,怎么会是魏徵,怎么可能是魏徵呢?

  要知道魏徵一再提醒他,欲成大业第一个要除的就是李世民,只不过李建成没有最后下决定,以至于到现在为止,李建成都没有动手。

  李建成认为魏徵是忠于自己的,结果沈悠告诉他,魏徵和李世民将来能谱一曲君臣佳话?他们到底什么时候勾搭在一块的?

  “太子,魏徵不曾。”魏徵感受到众人的目光,第一道最让他无法忽视的莫过于李建成的,正因如此,魏徵连忙否认。

  李元吉正愁无处撒气,一听天幕道来,立刻转对魏徵道:“好你个魏徵,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莫不是李世民指使你到太子跟前,打着为太子谋划的名头,实则是让你寻得一个良机,构陷太子?

  啊,此话一出,李元吉觉得自己的话说得漂亮。什么太子杀害秦王,骨肉相残,明明就是李世民自导自演的一出戏。李世民够阴险毒辣的!

  李建成冷着一张脸目光在李世民和魏徵身上来回。

  魏徵欲解释,恰好在这个时候沈悠的声音已经再次响起,【魏徵其人,曾经追随过李密,窦建德,后为太子李建成的东宫洗马,对太子李建成那是诸多谋划,可惜,遇人不淑。玄武门之变后,魏徵被俘,李世民责问魏徵为何离间他们兄弟。魏徵答,太子如果听我的劝告,按我说的去做,就不会有今日的

  祸事。”】

  【此言不虚,争天下之位,本就是你死我活,李建成技不如人,败于李世民之手,与人无尤。观魏徵这样的良才,李世民一向看重,太子李建成已死,纵然魏徵原本为太子李建成献策,要杀李世民,何尝不是为太子而谋。李世民听他敢言直率,便将其赦免,授詹事府主薄,纳其为幕僚。】

  秦始皇只觉得李世民这胸襟气魄也是没谁了。

  【对此,李世民身边的人自然免不了有意见,毕竟魏徵一个想杀李世民的人,把人留下对李世民来说并不见得是好事,万一他要是伺机而动呢?况且,魏徵这些年连换了好几个追随的人,每一个都死了。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魏徵面露尴尬,他想为自己解释,却又发现张不开口。

  【李世民听罢却道:“魏徵追随的李密也罢,窦建德或太子也好,都是因为不听他的劝谏才会败。魏徵者,大才也,他们不用,我用。”】

  原本想指责魏徵的李元吉,听完沈悠的话后整个人都傻眼了。

  好嘛,他想说李世民和魏徵勾结,给李建成和他下套,什么他和李建成先动的手,不容于兄弟,分明是李世民创造机会要杀了他们兄弟!李世民这招够狠的!

  下一刻,李元吉却被狠狠打了脸。

  什么算计?没有算计。魏徵侍奉李建成时,确实对李建成忠心耿耿,一心为李建成谋划。架不住,李建成不听劝!不仅是李建成,就是李密,窦建德,哪个不是如此不听魏徵所劝,最终才会一败涂地的?

  最最让李元吉难受的更是,李世民在杀了他和太子李建成之后,明知是魏徵向李建成进言要杀了他李世民永绝后患,李世民竟然还敢留着魏徵,让他成为自己的幕僚。换成李元吉,他做得到吗?

  自叹不如,也知道自己绝对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李元吉,一时间更是注意到满朝臣子看着李世民的眼神。那简直如瞻神颜。

  皇帝那是不少,可是能容得下一心杀他的人,这份胸襟,这份气度,古往今来有几人能比?

  听说这样的人物,他们哪一个不盼着,想着此生能够遇上这样的人,如今真让他们遇上了,有些话还需要再说吗?

  饶是正主魏徵在这一刻都愣住了。要说魏徵不委屈定是骗人的。他不是没有才干,没有谋略的人。无奈所投非人,并没有得到重用,以至于让他一腔济

  世救民之心,却无处施展。

  没有想到,他最后竟然遇到明主了吗?

  魏徵不由自主的望向李世民,望向这一位最后容他活着,应该让他施展抱负的人。

  【李世民有一句话千古流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说过,魏徵是他的镜子,因此在魏徵死后,李世民悲痛的说,他失去了魏徵,也就是失去了一面镜子。】

  这一回,不用再说了,魏徵已然眼眶泛红,他可以想像,李世民待他是怎么样的一份任用之心,正因如此,才会在他死后说出那样的话。

  魏徵这辈子所盼的是什么?不正是有一个人愿意信任他,重用他,让他可以为天下施展他这么多年来所学的本事?

  魏徵本以为李建成会是那个人,可现在看来,终究不是。

  【魏徵曾和李世民有过关于良臣和忠臣的对话,魏徵请求李世民让自己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李世民问,忠臣和良臣有何不同?魏徵答:“稷、契、咎陶就是良臣,龙逢、比干就是忠臣。良臣使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称号,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边。忠臣自身遭祸被杀,君主陷于愚昧、凶暴的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所以,从这里来说,忠臣和良臣相差甚远。】

  【值得一说的是,李世民纵然登基为帝,终此一生却没有鸟尽弓藏,不能容于功臣,甚至,他为了救下臣子,不惜跪求上天,只为了让满朝臣子能够放过那因贪赃而被告发的党仁弘。为人君者,能做到这一步的皇帝独李世民一人而已。】

  ???跪求上天,只为满朝臣子放过一个犯错的臣子。这,再一次让人惊呆了!这李世民,该夸还是该骂呢?对于一干臣子来说当然是好事。对天下,这可就不是了。毕竟若无法度,天下人皆如是,那这大唐还有律法可言吗?

第80章 君臣佳话

  秦始皇拧紧眉头,他绝不会认为李世民会这样的傻,傻得都不知道作为一个皇帝应该怎么办?大唐的天下,他李世民不要了吗?

  刘邦再一次紧锁眉头,李世民这波操作看起来略糊涂,难道不补救一二吗?

  萧何内心是震撼的,当皇帝的为了给臣子求情,跪不得臣,竟然跪下向上天求情吗?

  嘶,天下竟然会有这样的帝王?萧何内心那叫一个羡慕!

  李渊这个当爹的也受到极大的震撼,他这儿子,自小就是一个感性的人,喜怒形于色,没有想到长大了,当了皇帝依然没有改变。可是,为了臣子而枉顾律法,李世民要因小失大?那可是犯错的人。

  然而所有人都注意到的是,朝堂上的臣子望着李世民已经越发灼热,看这架式,他们都想朝李世民跪下称之为陛下了!李渊的脸再次黑透!

  李建成和李元吉同样也感受得到朝臣们的热切,当然,那不是针对他们的,但也让他们从心底里生出了比之从前更浓烈的不安。

  可事至于此,他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没有的!

  天幕,天幕对李世民可真是偏爱之极,比之始皇更偏爱。

  ???什么叫偏爱?

  【之前就说了,大唐朝堂上的大臣是不同意李世民保党仁弘,李世民跪天请罪,自知他保下党仁弘的行为堪为无视国法,一味徇私,将律法视为私有,失信于天下,也有负于天下。故而李世民就想在南郊铺草而跪,每天只吃一餐素食,向上天请罪三日。这作为,好吧,这样的一个明白皇帝,知道国法重如山,他虽徇私,却也没有打算将国法置之于不顾。】

  【可是,能够体会李世民心情的大唐臣子们,又怎么会想让皇帝为了党仁弘不顾身体?眼看李世民执意要向上天请罪,大唐的臣子们只好跪在地上,请求李世民改主意。不得不说,大唐的君臣都是心怀天下,也心怀君臣之人。太/宗知党仁弘所犯之罪,却顾念旧情执意保他,因他不舍得这样一个曾为国效力,也曾对他忠心的人死去。】

  【可是,他也知道,罔顾国法是何后果,执意要向上天请罪,也是让天下人看见他的态度,他纵然为天子,徇私也该付出代价,以令世人警惕。因为臣子的阻拦,李世民不能向上天谢罪,改下罪己诏,陈明自身之罪,一为知人不明;二以私乱法;三是对好人虽然喜欢却没有奖赏,对

  恶人虽然痛恨却不加诛。随后,将党仁弘罢官,贬为庶人,流放钦州。】

  罪己诏!!!秦始皇听着眼中闪过一道光芒,细细一品李世民的操作后,秦始皇表示学到了!现在他可以怎么操作?秦始皇第一时间望向一旁,欲寻李斯,突然想到,好吧,李斯在家关着!

  是啊,赵高和胡亥被他处置了,独独一个李斯至今为止没有定论,秦始皇知李斯之才,可是,李斯竟然敢背叛他,何尝不是给秦始皇敲了一记醒钟。因此,秦始皇如今考虑的是,他该如何让李斯永远不敢再生背叛之心!

  汉武帝??为了一个臣子下罪己诏,这唐太/宗是不是疯了?罪己诏是可以随便下的?一脸不认同,汉武帝都想跟李世民好好的沟通沟通,他怎么能做这些事?

  杨坚受到的震撼同样不少,他怎么觉得李世民这个皇帝当得好像挺肆意的呢?看看他,他这个皇帝当得那叫一个战战兢兢,生怕出点什么错。保一个犯错的臣子,嗯,他是断然不会保的。

  所以,李世民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份心情?

  想不通的杨坚虎着一张脸,心里想的是,就这样李世民都能被后世夸得跟花朵似的,他会是什么份量?

  大抵,杨坚是选择无视前面沈悠说过的李世民的功劳了吗?

  难道杨坚觉得那些都挺容易做到?

  啊,对了,杨坚是“圣人莫缘可汗”,也是由被打服的突厥给他上的尊号。

  不过,李世民可是灭了东/突厥呢!

  贞观一朝,有些事还没有发生呢,李世民觉得自己倒不是不能干天幕说的那些事。但是,罔顾律法一事,不当为。李世民也怕再碰上,告诫一众臣子道:“诸位爱卿都是随朕打下天下,共卫大唐之人,所以朕更希望你们可以约束自身。朕不希望有一天因为你们触犯大唐的律法,让朕只能像天幕说的一般,用那样的办法救你们的性命。徇私枉法,一国威严受损,非朕所乐见,希望你们也是如此。】

  一干人听到李世民的操作,何况不是大受震撼,自古以来愿意为他们这些臣子求情的皇帝有多少?正是因为没有,更让他们感动。听着李世民的要求,想想李世民是如何待他们的,岂不感动,立刻朗声答应,自然也须得严以律己,绝对不能做出触犯国法的事。

  【如果说党仁弘的事让人看到李世民对大唐臣子的爱护,他

  对魏徵的包容那就真称得上一绝。魏徵既是直率敢言之人,碰上一个能容于他直言的李世民,他也按最高标准要求李世民。李世民但凡做出任何不合适的事,直谏不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魏徵常常提醒李世民的话。不仅如此,魏徵更是不忘请李世民以隋朝为戒,居安思危,力戒骄奢淫逸。】

  【《隋唐嘉话》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正是李世民和魏徵这样一对君臣的事。李世民在登基之后得了一只鹞鹰,极其俊俏奇异,私下李世民爱不惜手,把鹞鹰放到手臂上玩赏,一天突然看到魏徵来了,李世民赶紧把鹞鹰藏到怀里。】

  ???一个皇帝呢,李世民他记得自己是一个皇帝吗?作为一个皇帝,要不要那么怕一个臣子?再说了,这不就是一只鹞鹰罢了,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魏徵能不知道李世民最近都干了什么事,这会儿他怀里都有什么?不过,魏徵也不管,他来此是有事情禀告,完了顺便跟李世民说起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

  【什么意思李世民能不知道?身为帝王,上行下效,他这会儿养鹞鹰的事一旦传出去,鹞鹰往后不知要成为多少人追逐的玩物。况且今天他喜于鹞鹰而养之,明日他再看上什么东西,他会不会再养?】

  【魏徵也明白,有些事没有开始,就不用担心有第二回 ,第三回。把李世民因安逸而生出的玩乐之心掐死在萌芽状态,这就是最好的结果。所以,这一念叨,时间难免就长了。李世民能不知道自己有问题?正因如此,才会在魏徵刚露面就把鹞鹰藏起来。】

  【可是,这鹞鹰在他怀里,再捂下去怕是要死了,李世民含蓄的表示听进去了,婉转的希望魏徵赶紧走!魏徵当然是不能听的,长篇大论,引经据典,总而言之就是希望李世民可以以史为鉴。等魏徵终于是把自己想说的说完了,才麻利的走了。但那鹞鹰已经捂死在李世民怀里了!李世民能怎么办呢?做错事的人是他,真要怪责魏徵,那不早把鹞鹰弄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