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41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此事,是陛下滥权了。”房玄龄思念自家夫人的时候,没有想到的是,一旁的魏徵突然出列开口,刚被天幕骂了一顿的李世民摸了摸鼻子,赶紧认错态度良好的道:朕知道错了,朕不是再也没有做过类似的事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是吧。

  “是是是,陛下知道错了,也是要改的,这事,这事就这么掀过了,掀过了。”底下的臣子们纷纷附和,看天幕把他们陛下,不,是把他们男人们给骂得,头都要抬不起的感觉了!

  嗯,魏徵就别说了!

  魏徵如何不知,当时这事他也知道,只不过没出什么岔子,过去了,魏徵实在也不好揪着不放,如今天幕提起,魏徵也是不吐不快。

  观李世民的态度,看来是知道错了,行吧,天幕都骂了,不仅是李世民,连同一干男人都骂了,魏徵也就不再多言。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北周大成元年生,出身清河房氏。善诗能文,博览经史。更习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虽为隋臣,房玄龄却认定大隋朝不会长久。果不其然,开皇盛世如同烟花一般短暂,隋文帝杨坚在开皇二十四年驾崩,随后

  隋炀帝杨广继位,自此,大隋天下开始动荡,各地起义不断,以至于民不聊生。】

  虽然从留言里杨坚已经知道隋炀帝是谁,真正听到隋炀帝竟然是杨广时,杨坚只觉得心肝痛得厉害,李渊在下听到,震惊无比,也注意到隋炀帝的不适,心急唤道:“陛下,请陛下传太医。”

  杨坚挥挥手,他不能让人知道他的不适。

  开皇二十四年他就会死吗?如今,如今也剩不了几年了。

  “你说,太子好好的,怎么会是晋王继位?”杨坚在这个时候问出这个问题,李渊心下一紧,但这个问题似乎也由不得他不答。

  “陛下应该知道。”李渊也不是没有耳闻,毕竟早年他是在宫中长大,由杨坚教导出来的人。只是随着他长成,也能为国办事,杨坚才将他外放。长安内的事,宫中的事,或多或少都传到李渊的耳朵里,如独孤皇后,他的姨母对杨勇生出不满,而杨广,就现在他的表现,谁人不赞他仁孝知礼。

  杨坚一顿,马上想起自己和独孤皇后的作为。

  此时的独孤皇后也怔怔的望着上方,一时也难以接受亡隋者竟然真的是她现在认为极好的儿子杨广。难道她看到的一切知礼仁孝都是假的吗?

  杨广从沈悠嘴里听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起,高兴是有的,与之而来的是惊恐。隋二世而亡,隋炀帝这个名字,他不是第一回 听,没有想到,没有想到竟然是他,是他亡了大隋?怎么会是他?

  这一刻杨广觉得不能接受,也不愿意接受,但是,天幕不会说错的!

  而且,他现在是不是更应该想想,他要怎么样跟他的父母解释,他取太子兄长而代之?

  【各地义军不断,早就看出大隋不长久的房玄龄却是在闻唐高祖自晋阳起兵后,便直奔向李世民,于渭北投靠李世民,自此,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参军。】

  【房玄龄不负李世民信任,随李世民一路征战,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别人急于网罗奇珍异宝,房玄龄却首要收拢人才,将那些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者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

  【不得不说,李世民身边能有那么多人才,又一个个为他所用,既因为李世民的知人善用,何尝不是因为李世民的身边,有一心为他谋划,处处为他打算的人,如房玄龄。毕竟,容于人才和

  不能容于人才者,区别总是大的。房玄龄能为李世民举荐人才,并不害怕有了新人便没有他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何尝不是远胜于很多宰辅之臣。和他有得一比的有汉朝的萧何。】

  李斯!!有被内涵到,毕竟,韩非之死,他怎么解释也是无用!

  突然被点名夸赞的萧何……啊,他是被肯定了吗?

  【毕竟,人才是根本,一人能做的事终究有限,聚天下人才在一起,各抒己见,各谈所见,唯有如此,才能让人看到不同角度的问题,给出解决的办法。房玄龄自有宰辅的胸襟,早年便可窥见。由房玄龄所举荐的人有张亮、薛收、王陵、周勃、李大亮。就连杜如晦都是由房玄龄举荐于李世民,这才得到李世民的重用的。而这些人最后都位至卿相。】

  这一刻,秦始皇再一次酸了,他缺人,他缺人,为什么没人为他举荐人才?

  同样是丞相,怎么别人家的丞相就那么好,他,他怎么就不能得了?

  秦始皇丧了,他总跟自己说,他其实很是不差,后世都对他提出中肯的评价了对吧,然而听着宋朝和明朝,他觉得自己还行,到了唐朝,d,和李世民一比较,李世民不比他差,可一比底下的臣子,那是一比一个差。就一个房玄龄就是秦始皇垂涎三尺的存在!

  想到沈悠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二十四个人,要是个个都像房玄龄一样,秦始皇的脸再一次黑了下来!天幕,你是来打击我的对吧!

第89章 君明臣贤

  沈悠感应不到秦始皇的怨念,此时此刻,她继续说起房玄龄,【房玄龄跟随李世民在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军书奏章,停马立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就连唐高祖都对他赞许有加,对侍臣讲:“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秦王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说话的艺术,显然房玄龄是个中翘楚。就这样一个办事靠谱,又会说话,对李世民更是忠心耿耿的人才,又怎么能不让李世民委以重任。武德九年,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官属,房玄龄也在其中。房玄龄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须知作为一个男人,自有鸿图之治,选择在各分割势力中选择李世民,绝不可能是房玄龄心血来潮。运作十余年,见识到李世民的才能的房玄龄,也断不会让自己的一切功亏一篑。所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逼迫唐高祖退位,不仅是李世民为了皇位要去争,何尝不是跟随在他身边,随他一起打下天下的人一致达成的共识。】

  【唐朝时的环境,门阀世族,那可是几个世族联合在一起就能达到改朝换代目的之后的时代。诚然,隋之后,这种影响力相对弱了一些,但门阀对朝廷的影响依然很大,大得就算是唐高祖和李世民成为皇帝,也依然忌惮。关陇贵族这四个字所代表的份量,是皇帝必须要避之锋芒,不能轻易动手。】

  提起关陇贵族,无论是李渊或李世民都脸色微变。

  很多事其实他们并不想过多提起,但他们坐在皇帝的位置上,看似风光,实则不然。他们比谁都清楚,他们可取代杨氏,一个不慎很有可能也会被人取而代之。关陇贵族,他们为此得利,也不得不提防会有别的人也因此得利。

  杨坚同样也黑了脸,他怎么会不知道关陇贵族是什么。他们的影响力之大,杨坚何尝不得小心忌惮,在他眼前的李渊也是属于那一个集团,这也是他不能轻易下达杀李渊性命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为了自己,在他身后的势力也各有各的图谋,这就有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论功行赏,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为一等,房玄龄因功进爵为刑国公。李世民赞其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这是对房玄龄最大的肯定。也让房玄龄更清楚的知道,他遇上了明主。李世民登基,也终于可以让他大展拳脚。房玄龄精通

  典制政令,贞观初年,天下初定,朝章国典都不完备,他和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亭台楼阁等建筑务的规模以及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他们所制定,在当时为世人所赞誉。】

  【不仅如此,在修定律令方面,房玄龄秉持“审查并确定法律和命令,将宽厚平和做为宗旨”的思想,简化律令,又除去隋朝的苛酷刑法,这就成了根据《武德律》修正出来的《贞观律》。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以后有唐一代都没有发生过多大的变动。由此可见房玄龄的能力。】

  提起律法,秦始皇觉得这种事他应该是有最有发言权的吧,大秦的律法涉及百姓生活的每一处,从耕种到收获都有相关的内容。这《贞观律》是怎么样的?看情况颇得好评。

  【追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房玄龄,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时刻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如此,房玄龄重视吏治,认为吏治问题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国之要道。】

  【李世民在选举官吏的问题上,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而且提出“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房玄龄忠实贯彻他这一思想,大力简政,并省官吏。贞观时中央“于是所配置的文武官员总共六百四十员。”想想宋朝冗官,一个人能做好的事,分了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去办,造成办事效率低,财政支出大,人民负担重。唐朝在他们之前,看看唐朝是怎么办的事,他们有那点学习的态度吗?】

  突然又被骂的宋朝一干人,哪个都不敢吭声,谁让他们做得太差劲,有试卷让他们照抄都抄不好!

  提起冗官这事,秦始皇扫过自己的臣子,官是不多的,但能帮他把事情办得漂亮,让他没有后顾之忧的就没有几个,再次郁闷。

  杨坚大概数了数中央现在有多少官,最终可以肯定一点,他的官挺多,但也不算太多,算不上冗官。但这值得夸赞吗?

  【房玄龄不仅作为良相典范,更负责修国史,编纂《晋书》,在他为相期间,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于贞观三年改封魏国公。又在贞观九年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留守京师。不仅如此,他的女儿嫁为韩王妃,次子房遗爱更是娶了唐太/宗的高阳公主。房氏一门显贵至极,但房玄龄却依然谨

  言慎行,不曾炫人傲物。】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征辽东高句丽,带上了太子和众多朝臣,命房玄龄留守京城,为了让房玄龄便宜行事,李世民让房玄龄遇事不必请示他,直接处置。这就意味着李世民离开长安后,房玄龄成为整座长安城的最高负责人。李世民在前线开打,后方却有人告房玄龄谋反!】

  ???本来听着觉得房玄龄很是不错,没有想到沈悠话锋一转就变了。有人告房玄龄谋反?这时候的房玄龄要是谋反,对大唐意味着什么?

  一干人都倒抽了一口冷气!

  【房玄龄作为当时长安的最高负责人,告他谋反,第一个收到消息的人当然就是他!得,房玄龄哪能自己审自己的案子。立刻,马上,房玄龄让下属将告状的人用专车送到洛阳御驾亲征的李世民面前。李世民一听这人竟然告房玄龄谋反,得,不用审了,当即将那告状的人砍了!】

  ……有一说一,哪个皇帝能做到唐太/宗这个地步?

  秦始皇自问都做不到。但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件事做得相当漂亮。

  房玄龄要是真有谋反之心,就不会把人送到李世民面前。但是,要查是谁诬陷的房玄龄吗?怕只怕只要查下去,事情就麻烦了!

  李世民直接将告状的人砍了,这就是要把事情终结。既没有寒了房玄龄的心,也能让别人的阴谋到此结束。

  刘邦惊叹无比,这李世民到底有多自信,这才能举国相托,而且在有人告对方谋反的时候,他也不问细节,直接把告状砍了!

  果然,李世民就是用来让人惊叹拜服的。

  杨坚想到自己在听说将来李家会取他们杨家而代之时,本能就想杀了李渊一家永绝后患,万万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那样的信任房玄龄,信任到就算有人说房玄龄谋反,他都不相信。

  贞观一朝房玄龄一个正主听得那叫一个潸然泪下,激动的冲李世民作一揖,李世民抬手道:“玄龄,你追随朕多少年了,朕还能不知道你的为人。若是信不过你,岂能举国相托?

  是啊,若非全身心的信任,岂有这样的佳话流传千古。

  得遇李世民这样的明君,是他房玄龄三生之幸也!

  【事后,李世民是怎么跟房玄龄说的呢?李世民写信回去跟房玄龄主动提起这事,言外之意无非是这样一件小事哪里用得

  着兴师动众。自然免不了说起他们这么多年的君臣。李世民不知房玄龄,房玄龄又不知他李世民?】

  【知,自然是知的,正是因为知,因此房玄龄更须得把握分寸,他不能轻易越界,不能忘记他是为臣。纵然为君者信任他,将后方完全交给他,他也要记得,他是臣。为臣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为臣的分寸,否则必将大祸临头。】

  【我们时常感慨李世民胸襟宽广,更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贞观年间得以善始善终的这些臣子,哪一个不是守住了为臣的分寸。李世民待他们再宽厚,他们都不曾逾越半分,自然而然也让李世民看在眼里,对他们越发看重几分。】

  【君臣之间,本就是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唯有如此相互懂得分寸的往来,才能善始善终。】

  确实,君臣如同夫妻,至亲亦至疏,都不可以没有了分寸。一但失了分寸,就会越界,君越臣界,叫臣心生芥蒂,难免也会不敢再一心效命。而臣越君界,最坏的结果是抄家灭族。

  甚幸,房玄龄无论李世民如何善待,一直守住那点界线,方得善终。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李世民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应御膳,并亲临探望。李世民这辈子送走了太多的人,如今,再要送走一个,他内心是悲痛的。而房玄龄在最后依然忧心家国。】

第90章 先下手为强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已然征讨高句丽无功而返,而今李世民又欲再征高句丽,房玄龄闻之忧心不止,他更知这是李世民含怒意决,对于朝中大臣进谏,皆不能入耳。值于此时,房玄龄带病抗表过谏,请求李世民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讨伐高句丽。】

  【看到这样的奏表,想到房玄龄的身体,李世民岂不感动,与房玄龄的儿媳,自家的女儿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是啊,人之将死,所忧不是身后之事,而是整个国家,可见房玄龄此人是何等忠君报国。】

  【李世民对这样的人,心怀感激之余,又怎么会不想方设法让他走得安心。房玄龄临终在即,李世民亲自到他的病床之前,握住他的手,且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三子房遗则为中散大夫。只为让房玄龄知道,他的儿子都有好前程,他可以放心。】

  【房玄龄岂不知李世民这片心意,万分感激涕零,再想为他的陛下再尽一分力,终是争不过命。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与世长长辞,终年七十岁。李世民伤心不已,废朝三日,追赠其为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高宗时诏配享太/宗庙廷。房玄龄这一生,生前官居宰辅二十余年,在贞观十七年以画像入凌烟阁,为后人所趋之若骛,再加上陪葬昭陵,后又得高宗入享太庙,这等尊荣,自古以来有多少文臣能够得到。他是真正得到了生荣死哀。】

  【后世但凡论起唐代宰相,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听听关于房玄龄的种种,谁人不感触颇多。

  秦始皇想的是,这样的人才,怎么别人有,他就没有呢?他一直最信任的李斯都在他身死之后,糊涂得和赵高一起矫诏,为此将大秦的江山推入深渊,最后,他还自己把自己坑死。不比不知道,一比秦始皇就越发心塞了,怨念无比于自己怎么就不能得一个像房玄龄那样的人。

  得到这样的人才,他绝对不会比李世民待他少一点信任,也必会对他委以重任。

  刘邦感叹道:这样一个懂进退的人,极是难得。

  这回刘邦没再硬让萧何进来陪他看,不过,吕雉依然在他的身侧。

  萧丞相难道不懂进退?天幕说过,萧何与那房玄龄一般无二。想必,在后世人的心中,陛下也会与这李世民一般无二。”吕雉必须得会说好听的话,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让刘

  邦心情愉悦。

  “那可不一定。”刘邦侧过头,丝毫不觉得自己和李世民是一类人。

  “萧何比这房玄龄自然是不差的,那么多年来,我们能和项羽打到最后,屡败屡在,不就是因为萧何在后方招兵买马,供应粮草,打散了人没有关系,再聚就是。没有萧何,断不会有我能得天下。我对萧何,哪怕我们相交多年,我也知他忠心,却并非全然没有防备。”待别人,刘邦不会说真话,对吕雉,不管怎么样,刘邦确定他们是同一条船上的人,对萧何的防备,他无须瞒着吕雉。

  吕雉并不认为这是什么问题,轻描淡写的道:“那李世民未必见得就不曾防备。”

  刘邦余光扫过吕雉一眼,显得轻松的道:“说的是,谁又敢说李世民心里没有防备过他的这些臣子。

  刘彻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人才是人才,合用则用,不合用换了就是,何必想得太多。

  杨坚的感触就颇深,但听房玄龄的点滴便可知,此人天生就是宰辅之才,李世民当真是好福气,能得这样的人才不远万里投奔,真真是让人羡慕不矣。

  这样的人才,何不先而收为己用?

  杨坚想起天幕所说房玄龄的出身,麻利的准备派人去请。

  可是,房玄龄此刻正在收拾包袱跑路,其父颇是不解的问,“陛下但知你是宰辅之材,必然对你委以重任,你这是何故?

  听着天幕说完他的点滴马上就要跑的房玄龄,如何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房玄龄提醒父亲道:“父亲莫不是忘了我早年同您说过的话?隋帝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储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今虽清本,其亡可翘足而待。

  房父赶紧道:今得天幕示之,未必不能改!

  “如何改?隋朝中无能臣干将也?天幕亦道,隋历二世而亡,足见隋帝诸子不过如此而已。一但我被征入朝内,怕只怕性命难保。”房玄龄哪能留下,必须得跑,进了隋廷,他要是不尽心尽力,杨坚会如何,他敢保证?

  再者,杨坚没有多少年了,万一要是大隋再让隋炀帝得了天下,他又如何自处。倒不如一走了之,省得给自家招惹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