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5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此人名为王振。宦官专权,终大明一朝真就是甩都甩不掉。不过这事怪不得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头上,他可是一直主张内廷不得干政。甚至在宫中重任女官,不许内侍识字。要说明朝宦官专权之始,那是永乐帝的错。可要说错吧,郑和也是内侍,几下西洋扬大明国威,得称为三保太/监,更成为无数大明宦官的榜样。无数人想成为郑和那样的人,包括王振,可惜,郑和只有一个。】

  【说到这里,插多几句题外话,关于内侍方面。内侍是什么,是太/监。也不对,毕竟太/监从一开始并不是专门指被处以宫刑的人。嗯,别怪我说得太文艺,毕竟场面过于血腥,很有可能会被举报。宫刑,懂的应该都懂吧。不懂的请百度一下。】

  嗯,突然听着沈悠把话题转到内侍们身上,不知怎么的,总让人有一种不好预感。

  【太/监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随着人们对于性方面的道德约束越来越严格,从而为了满足作为皇帝,又是男人私心而出现的人造,嗯,新物种?既不是男,也不是女。却是要建立在一个人的极端痛苦,也极端羞辱之上的新物种?一时想不出更贴切的形容词,大家将就听着,只要明白我的意思就行。】

  【比起有很多人关注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成为太/监,我更想问问,一手造就太/监的皇帝们,他们到底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明明所有皇帝都明白,愿意成为太/监的这些人,要么是被逼得无从选择的,要么就是舍弃作为男人的尊严,甚至是没有下限的人。】

  【然而呢,明明都清楚一句话,物以类聚。皇帝英明,身边出不了什么昏庸的人,包括太/监。虽然可能是矮子里挑高个,我也说了,并不是所有太/监都是自愿的,有那些无从选择的人成为了太/监,却不代表他们愿意放弃自己的尊严,也不代表他们没有了自己的理想。如太史公司马迁,如郑和。】

  【可惜,古今往来类他们者太少。大多数的太/监因为自愿选择接受宫刑,也是舍弃了尊严,所以都会有心理的不平衡。在没有得势之前,他们卑躬屈膝,谄媚讨好于人,可一但得势,他们就会借助皇帝给他的势,作威作福,把他们多年以来缺失的尊严全都补回来。】

  【宦官专权引发的动/乱,早已有之,东汉时就已经有了最好的例子。然而似乎好像并没有人引以为诫。太/监这样的一群人,反而随着皇帝的权利越大,到最后对于太/监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毕竟一开始的太/监只是一个官名,到明朝时,那是专指宫刑后入宫伺候的人。】

  【造就这样的情况,无非是因为男人的私心,作为皇帝的男人的私心。权利越大,皇帝越是觉得天下的女人都是他们的,尤其是宫里的。别管是宫妃也好,宫女们也罢,都是他们的。因此,为了避免被人戴绿帽子,皇帝下令宫中不许正常的男人出入。可是宫里很多重活不是女人们干得了的,那怎么办呢?太/监就这样应运而生。为了满足既能干重活,又永绝了后患,保证他们永远也没有机会给皇帝戴绿帽子而诞生了。】

  不是,应运而生是这样用的吗?

  沈悠就不管了,继续就事论事,【皇帝们,本质是相当利己的人,他们须得保证自己血统的纯正,这也是为什么后续会对女子的贞节如此关注。要知道秦汉唐之时,贞节那玩意根本没有人在意,往前来说,婚前有个啥的,谁都不觉得那是个事。寡妇再嫁就更不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就曾嫁过人。因为王太后的母亲认为女儿有母仪天下之相,因此不管王太后与前夫感情如何深厚,硬是把人两口子拆了送进宫。后来,王太后母凭子贵,一步一步从美人走到皇后的位置,最后成为太后,成为了人生大赢家。】

  【好吧,我再插个题外话,也实在是不吐不快。从什么时候开始,贞节两个字像枷锁一样牢牢的套在女子们的脖子上的?大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男人们认定了女子本弱,将女子视为需要保护的人,从而也借机剥夺了女子们的权利。最能体现的莫过于律法。】

  【从现存考古所得的律法中可知,我截取关于男/女分田的内容,别的就不细说了。西晋占田法中规定:“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虽然对男/女有所区分,但女子是有田的。”北魏均田制:“男子露田80亩,桑田(无则麻田)20亩;女子露田40亩。”隋朝均田制,不过应该分为隋文帝时的均田制和隋炀帝时的均田制。

  【隋文帝时的均田制为:“丁男每人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好,重点来了,隋炀帝时的均田制:“丁男分田80亩,世业田20亩。”对,没错,从隋炀帝开始,哪怕是我们现在以为女性地位最高的唐朝,出了华夏唯一一个女皇帝的唐朝,对于女子都不予授田。唐朝均田制内容同隋炀帝的均田制一般无二。】

  【当然,还得说明的是,不对女子授田,也就免去女子们的徭役赋税,毕竟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对的。但是,田是什么,田是命,是人们立足的根本。作为女子,难道因为没有田而少做了什么吗?不,有人打着女子为弱,怜惜女子的口号,保护女子,实际上是无形的压榨女子,想把女子们一步一步困在方寸之间,失去倚仗,只能靠着男人而活。】

  【想想看,自古以来的农民起义是因为什么?难道不是因为土地兼并?因为田被小部分的官僚地主所侵占,百姓们没了田,也就没有了活路,只能揭竿而起。】

  【而女人们啊,在男权至上的社会,她们没有说不的权利,男人们一步一步打着为她们好的旗号,实际却是在不断的糊弄她们,想让把她们变成傻子。试看男人要女子读的都是什么书?《女诫》、《女则》。还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若当真无才就是德,那他们男人拼死拼活的读书是为了什么?难道为了成为一个无德的人?】

  傻子都能感受到沈悠对此的愤怒不满,哪怕不少人都不怎么想让沈悠继续下去这个内容,架不住他们没有办法阻止。

  【所以贞节这个词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从思想上僵化女子还不够,他们更是要从身体上摧残女子。对,除了对女子要求贞节之外,还有裹小脚。脚是什么,人身体的一部分,其实我不明白的是,男人们明明认同无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损的话,为什么他们却能要求女子裹脚,很是以为美?】

第10章 根源

  沈悠深吸了一口气,【说来说去,不过是因为痛不在己身,又能把女人理所当然的困在内院内,叫女人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所以,古代的男人们叫嚷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损的话,只适用于他们男人,女人,在他们看来大抵算不上人,否则也说不出三寸金莲是为美的话。请大家看一看这些图。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寸金莲。】

  是的,沈悠上图,将那一双双只有巴掌般大的脚放在人前,让人看清楚所谓的三寸金莲到底是怎么样的灭绝人性。

  【这些都是早年我们先人拍下的照片,每每看着这些照片,我都觉得触目惊心。有多少女子被这样摧残过来的?因为男人的喜好,让她们连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的长大都不能。所谓十指连心,脚亦然。试问硬生生将人的双脚折断,揉碎,抑制生长,那是何等痛。我不敢想像会有多少女孩因为这种非人的折磨而死,也很难想像,男人怎么会把这样建立在她人痛苦之上的所谓美以为美?书都读到狗肚子了吗?】

  嗯,不少喜欢三寸金莲的人羞愧无比。

  秦始皇却是惊叹无比,后世的人竟然有这样的喜好,看图上的脚他是丝毫不觉得好看,只觉得分外丑陋。再说了,大秦久经战乱,百废待兴,女人可也是大秦王朝的人,更是顶起大秦王朝一半的人,把脚弄成这样,人肯定是废了!他又不傻,怎么可能会干这种事。

  刘邦也是一脸的不屑,“脚要是弄成了这样,要是出什么事,他们能背着人一起跑吗?”

  一旁不少人都偷瞄了刘邦一眼,想到某位当父亲的把儿女踹下来的事。但无人敢提。

  吕雉相当直接的道:“陛下怎么会觉得于危难之时,一手毁了女子,将女子视为玩物的人,会把这些女子视若生命,连逃命都顾上她们?从一开始,他们便早早打定主意,无事还罢了,遇事,必然会第一时将女子们舍弃。”

  啊,刘邦一想也对,真要是在意,就不会把人的脚都弄成这样,明摆着是要把人的脚折断,让人一辈子都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

  “啧,这还是男人吗?为了留住女人想出这样损人的法子。”刘邦不屑之极,他当年纵然一无所有,也从未想出这样阴损的法子留女人。刘邦觉得自己够不要脸的了,后世的人比他更不要脸。

  吕雉低头沉思着,考虑的是,听沈悠对男人们的评判,她十分好奇这样一个女子生活的时代。听沈悠对各家如数家珍,可见那时候的女子并不再像沈悠提及的从前的女子只能读所谓的《女诫》、《女则》。哪怕吕雉并不知道这两本是什么书。透过沈悠的反应,她也能猜到那定是对女子多有约束的书。

  李世民这会儿对于被点名自唐之后,再不与女子授田,他们考虑的是,不给女子授田,也是不让女子们服徭役,看起来应该是一件好事,但却忽略了,田地对所有百姓来说都是命,一但失去田地,也就失去了倚仗,自此女子地位就会不断下降。

  “陛下,其实女子们不弱。一家数口,并非全靠男人们撑起,耕种收获,何处没有女子的身影。臣以为,当依前朝律法,给女子授田。既为我朝子民,岂能由男/女而定,不视为人?”房玄龄第一个出列,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女子本弱为由,不给女子分田,不让女人们服役,看似为女子好,却如沈悠所说,不过都在一步一步的剥夺女人作为人的权利。

  女子不易不假,国法之上,更应该相对一视同仁。

  李世民一听也觉得不错,他也从未轻看于女子,只是对这女子不予授田一事,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严重性,大概也是因为那于男人有利,以至于他都忽略了。

  “此事待天幕结束后细议。”李世民拍板,作为一个一向善纳谏言的人,李世民既知有错,他便改。

  朱元璋想到大明裹脚之风盛行,虽然他不是那在意人小脚大脚的人,可是别的事他管不了,还不许他下个令,让大明朝的女子往后都不许裹脚!嗯,等着,等他听完先。朱元璋想着他该多做几样青史留名的好事!

  沈悠已经继续:【反正西方各国来了华夏之后,看到传说中的三寸金莲,听说我们华夏男人竟然喜欢三寸金莲,很是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所谓的三寸金莲根本就是在摧残人的身体,将一双脚硬生生折断,揉碎,抵制骨头生长,这才有可能把人的双脚变得和巴掌那样大小。】

  【对此,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中国的男人竟然有这种怪癖?毕竟,一个人的双脚一但被折断,根本没有办法正常行走。没有办法行走,就不可能运动,一具不运动的身体能好吗?一个身体不好的女人,如何能有力气熬过生儿育女这样半只脚迈入鬼门关的过程。大抵,到了最后,已经没有人会在意女子们的生死了吧。毕竟贞节牌坊这样的事都弄出来了,活生生的一条命,到最后已经不如一块牌。大家可以对比看一下,正常的骨骼和三寸金莲的骨骼。】

  沈悠将相应的资料全都直观的上图,让人可以清楚的看到正常人的脚,和所谓的三寸金莲有多大的区别。

  同时,沈悠也解释:【人体正常的骨骼和脉络大致是这个样子,正常人想要站稳,脚的平衡度很重要,说句不好听的话,腿要是躺久了不走,那都走不动了,更别说把脚折断,那叫为了美而忍受痛苦?不,那是在要命。以生命付出代价的所谓美,男人啊,真是敢提要求。我只是可怜那些无从选择的女子们。她们不能说不,因为社会的大环境就是如此,到最后,不仅是男人,就算同为女人,她们也一样约束着女子,最常说的莫过于,当年我也是这样过来的,熬过去就好了。】

  【熬,怎么熬,用命去熬啊!多么可悲,又是多么可怜。所以,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下,能够像一个人一样的活着,去读书识字,去随意游玩,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哪怕不能完全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至少,我们女人不必再像从前的女人一样,被困于方寸之间。不必必须为男人而活着。我们女人可以有自己的事业,从政,去守卫我们所爱的国家,去到月球上俯瞰宇宙,去征服大海等等。我们女子用自己的本事和能力证明,我们绝不比男人差!什么都不说了,感受下我们女子在各领域的风采吧。】

  沈悠将女兵,陆军,海军,飞行员,以及在社会各领域的照片都放了出来。

  不用说,那对各朝代的人来说都是极大的冲击。这,这竟然是真的吗?女兵啊,还有那飞在天上的是东西?以及那海上那一大块的东西又是什么东西?

  与其说刚开始被女人各种不同的面目震惊到,到最后众人的关注点更多落在背景里各种他们从未见过的科技产品。

  “这,这天幕所处的时代竟然那么”这么什么,一时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

  【每回看着这些图,我在为女子们高兴的同时,也为国家的高速发展而欢喜无比。看看上面这些科技产品,这就是我们华夏的底气。引用一句宋先生在《天工开物》中所说的一句话,“阪矢之利,以威天下。”我们钱学森钱先生也说过,“剑在手和没有剑是两回事。”所以无论何时何地,科技发展是必须的,所以,一定要物尽所用我们的科研人员啊。】

  沈悠这最后的呐喊落在一干各朝各代的人耳朵里,秦始皇立刻叫好道:“说得好。兵器须重,然兵马不兴,何以震慑天下,以安边境。”

  刘邦捉了捉头道:“虽然天下得治,咱们现在的武器,看起来和后世没法儿比,那兵马就是我们的剑,要是没有兵,这天下是谁的可就说不准了。”

  朱元璋表示,他怎么还是觉得沈悠在内涵他呢?剑,可是单指剑,也可以是人-会打仗的人。重文轻武,沈悠可是就那么评价过他的!

  【关于女子的事,其实还能再说的,毕竟刚刚我也说起了贞节牌坊的事,但暂时不延伸下去,后面我会单独出一个专题细说。还是回到太/监的事上。】

  【男人们啊,为了满足自己那点私心,不仅摧残女人,也同样摧残男人,太/监就是最好的证明。宦官之乱,本质上就是皇帝自取其果。但凡他们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既要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偏自己就一个人,没本事做到夜御数妃,可又担心深宫寂寞,一个不慎宫妃给自己戴绿帽子,皇位再让别人的儿子得了,他不是白忙活了?】

  【因此,为了永绝后患,他管那些太/监是自己想当或者不想当。只要不会威胁到他们就好。可是这就不能避免埋下祸根。不道者不安分,一但掌握了权利,兴风作浪者不计其数。】

  【每每建朝之初,皇帝喊着什么内廷不得干政,脑子清醒的人明白对于身边这些不确定是因为什么原因成为太/监的人,本能只想提防。可有句话说得没错,人算不如天算,没有人能预料将来的事,永绝后患,不让太/监这种人存在,皇帝们又舍不得。因此,只要太/监这类人存在,就不可能避免宦官乱政。】

  【毕竟,当皇帝对前朝失去控制时,想要重新掌握有什么办法,推些人出去,让他们跟前朝的人争啊,斗啊。在皇帝身边伺候的这些太/监,本质上他们的荣辱皆系于皇帝一念之间,故而,很多时候所谓的宦官专权,更多是皇帝一手挑起的。只是为了借这些太/监的手铲除异己。然后呢,等着下一个皇帝接手,再让那位皇帝把人一杀,哎哟,多好的收拢人心的机会。所以,与其说太/监的不是,不如说那些个大力推广太/监诞生扎根的皇帝不是个东西。】

第11章 叫门天子

  嘶,这回不再仅仅是朱元璋有那么一个想法了,好些人都觉得,沈悠懂得太多了。你要把皇帝的心思全都披露出来吗?不太好吧!

  对于造就太/监的皇帝们,不好意思,要保证血统纯正的皇帝们,纵然沈悠骂他们不是东西,他们也没打算改。

  沈悠继续,【我说过,物以类聚,圣明的皇帝身边跟随的自然都是贤明的人,因为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没有机会在圣明皇帝的身边狐假虎威。就算真有坏心,君王贤明,也会为之有所感化,自然没有机会做出危害国家的事来。所以,针对土木堡之变,有人说是那位名叫王振的太/监的错,我更认为一切的问题都出在叫门天子的身上。】

  这一点所有皇帝们听着都知道沈悠没有说错,有很多事,不是当皇帝的不清楚后果,只是在权衡利弊后,他们选择无视那些人受的苦,承受的冤屈。

  【大明如何败于瓦剌的经过我不细说了,要知道随着永乐帝打得瓦剌一退再退,不敢再轻犯大明的军队以及四朝元老都在,对付瓦剌,但凡只要不是当皇帝的一意孤行。都不会有土木堡之变。】

  【我只侧重说一点,好让大家知道,这位皇帝当得有多不配,那就是叫门天子这个名字的由来。领着二十万大军,数百文臣武将出征被俘,作为一个天子,但凡有骨气的要么以死殉国,至少也能留个好名声吧。这位真好,落于瓦剌之手,为求活命,不仅为瓦剌带路,至宣府、大同城下,贵为一国之君,竟然命令守城的将士打开城门!」

  “什么!”听到叫门天子这波操作,谁听了不为之震惊,不可思议!作为一国之君,一国之君啊!他贪生怕死也就罢了,怎么还能做出领人前往大明城内,叫开城门的事。

  叫门天子,果然是叫门天子啊!

  “枉为人也。”秦始皇咬牙切齿的评价,一干臣子们纷纷点头,很是认同。

  刘邦震惊得下巴都快掉了,非常自觉的道:“我觉得自己够那什么的了,可是这位竟然不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他倒也配当这个皇帝!”

  辛苦打下江山的刘邦自知,若他不是心里有百姓,他这个皇位绝对坐不稳。就现在他都在发愁呢!

  李世民诧异非凡,“此人难道不知城门一开,对大明将是怎么样的灭顶之灾?如此君王,当废之。”

  嗯,作为一个夺位登基的人,他这话说来,没有人反驳。

  而对于老朱家的人来说,朱元璋如遭雷击,“他怎么敢,他怎么配!”

  朱标后看亲爹气都都要拔刀了,赶紧把老父亲按下,“爹,爹,这会儿那孩子还没出生呢,您就是想宰了他,那也宰不了。”

  对,对,果然是气糊涂了,连这点事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你,你以后选人要擦亮眼睛。”朱元璋没办法,沈悠又只称各帝,压根不说谁的名字,搞得他都闹不明白建文帝、永乐帝这一个个皇帝到底都是谁。早知道他就不规定大明朝只用一个年号了,搞得沈悠直接用年号称他的儿孙们,让他想打人都无从下手。他心里一个接一个的疑团堆积着,偏一个都得不到解释。

  而此刻已经作为皇帝的宣德帝朱瞻基已经站了起来,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竟然教出那么一个儿子来。

  都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作为一国之君,真要想解决区区瓦剌需要他亲自领兵出征?

  对,这孩子可能是想学他,但他是能学得了的?

  叫门天子啊!领着瓦剌到大明来,想让大明的将军不战而开城门,这不是要把大明江山给瓦剌双手奉上?

  朱瞻基气得上气不接下气,抄起案几前的杯子狠狠一砸,可也担心万一大明官员顾忌他那蠢儿子皇帝的身份,打开了城门,大明才是真正的危矣!

  一时间,朱瞻基脸色就更不好了!

  好在,沈悠给了他一颗定心丸,【幸好,叫门天子糊涂,不代表所有人都糊涂,宣府守将罗亨信、大同守将郭登等人头脑清醒,以江山社稷为重,拒不开门。】

  【想这古往今来无数不畏生死,守卫在边境的将士们,支撑他们的都是他们身后的无数百姓。他们不仅为君王守天下,更为天下百姓守天下。这,才是无数将士哪怕明知不敌,却没有放弃的原因。所以,我一直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要重文轻武。到最后,文人们都看不起武将。文臣武将,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本该是相互辅佐,相互成就的不是吗?】

  是的,沈悠想到书中记载那些文人对武将的轻视,心里沉甸甸的,【若没有武将们不畏生死守卫在边境,无数将士抛家舍业,岂有边境安宁,国家发展?太平是保证一国发展的基本。否则百姓安能休养生息,又谈何再建山河?】

  吐一口气,沈悠想将心中的郁气吐出去,再一次继续道:【然而,就这样一份为国为民之心,也未必能容于那些自私自利,无/耻之极的人。叫门天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为瓦剌领路的他,在他心里,千万百姓的性命都比不上他一人。否则他怎么敢以大明天子之名,令守城的将士打开城门,让他领人进去。】

  【瓦剌一看好啊,叫门天子没用,不劳而获不可能,好说,那就打吧,真刀真枪的干。瓦剌首领也先率领瓦剌兵马直奔北京城,大有不破北京誓不罢休之势。一时间,大明朝胆颤者不计其数。好些人开始准备南迁,一时间整个北京都被恐惧笼罩。】

  【大明危急存亡之时,于谦于少保出面,且向太后孙氏进言献谏:

  一、主张南迁者斩;

  二、诛杀宦党,以平民愤。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土木堡之变,北京眼下的变故,追根究底都是叫门天子的错,但百姓们也需要一个宣泄口,再没有比太/监王振的人更能杀而平息民愤的。

  三、另立新君,彼时叫门天子膝下已有一子,且被封为太子,然太子年幼,主少国疑,且在大明生死存亡之际,大明朝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一个不懂事的孩童身上,故,于少保请立宣德帝另一子,郕王朱祁钰为帝,尊某位叫门天子为太上皇。由此,也能坏了瓦剌人的所有计划;

  四、调兵谴将,任人为才,调集粮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于少保调动所有百姓迅速将储备于通州的百万石粮食运往北京。自此,于少保先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又被刚刚登基,明年开始改元景泰的皇帝授予“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于少保有先斩后奏之权。】

  一群人听着都觉得于谦这事情干得实在漂亮!

  秦始皇很是赞许道:“是个好苗子。这才是像要打仗的人。”

  刘邦认同于谦的同时,也对景泰帝颔首道:“不错,这才像皇帝。自己没那本事,就该把事情交给有本事的人去办。”

  旁边的吕雉瞄了刘邦一眼,刘邦最大的好处就是知人善用,故才能得天下。

  朱元璋心下那口气也终于稍稍得缓。好,好,就算出了个没用的儿孙,总算有一个于谦让他有所欣慰。

  对于朱瞻基来说,哪怕他早有猜测,亲耳听到沈悠说出朱祁钰为继位之君时,终是让他得以完全确定。叫门天子,叫门天子,如此没有骨气的人竟然是他的儿子,他的儿子。

  【自此,于少保开始北京保卫战,硬生生把大明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虽然咱们这一期是要扒一扒戚少保,可于谦于少保此人也不得不提。毕竟一个个朝代说下来,大致也解释了一下明朝的历代皇帝,对大明来说,土木堡之变让大明朝由盛转衰,对天下人来说,于少保之死,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因而更能体现戚少保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