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6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第12章 团结就是力量

  沈悠的声音传来,不绝于耳,内容却听得人心下沉甸甸的。于少保之死啊,怎么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呢?又对戚继光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无数人心存好奇,既想赶紧知道,也害怕听下去。

  【北京保卫战并不好打。叫门天子把大明所有精锐兵马全都带上了,最后全军覆灭。北京城中只剩下疲惫不堪的兵马不过十万。而瓦剌来势汹汹,三万骑兵,十万兵步,皆是精锐。再者,北京城内武器短缺,京中守卫军只有十分之一有铠甲,更别说兵器也是严重不足。】

  【问题存在,于少保解决问题。没兵,于少保先是重组京军,急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北京诸府运粮的官军,以及浙江兵来到北京。这样一来,使京城兵力由数万人迅速增加到22万多人,形成了兵力数量上对于瓦剌军队的优势。随后,于少保派监察御史白圭等15名重要官员,前往京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招募兵员,进行应急训练,以备大战来时,补充人员。】

  【兵器不足,于少保一面命工部加紧赶工,一面从南京兵器库中调取。更派人前往土木堡收集明军丢弃的铠甲、刀枪、大炮、火铳。】

  【最重要的一点是,于少保发动群众,不仅让群众们帮忙运粮,于少保更是将北京城军民都动员起来,备战备荒。随即将城内的木土、瓦匠、石匠等统一编成工程队,进行训练。筹集了大量砖石、木材、石灰、工具等,以备战时急用。】

  【同时不忘组织力量加固北京周边的城墙。城墙能够有效防御瓦剌兵马进攻,这是最好加强防守的办法。因此,于少保命人增修了京城的崇文、正阳、宣武、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德胜、安定9门。尤其是城北的德胜门、安定门,城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他命人把城内侧由土筑改为砖砌,并深浚了城壕,加强了城防。】

  【此外,于少保命令工部组织人员在城墙堞口设置门扉,在城东、西、南面城墙上绑上沙栏木。共设置门扉11000余个、沙栏木长5100余丈,进一步增强了北京城池的防御。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于少保还传檄京城周围的州县,以及山西、河北等地民众,让他们全都拿起武器,视情况打击瓦剌军队,切断其后路。】

  【比起那听说瓦剌来犯便急于跑路的达官贵人们,家在这儿,人在这儿的百姓们,只要朝廷不曾放弃,不会弃他们而去,他们都会愿意为了守卫他们的家国而拼尽最后一丝力气。】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于少保心存百姓,不愿意弃身后无数百姓而去,百姓们自然也会投桃报李。可以说,北京保卫战得以大胜,有于少保和无数将军的功劳,也有无数百姓默默无闻的付出,众志成城,才能够得到胜利的结果。】

  【于少保在北京有条不紊的安排迎敌之策,瓦剌也先大军也来到了北京城外。也先将主力列阵西直门外后,挟持叫门天子到德胜门外的土城,要求朝廷派于少保、石亨等高级将领亲自出迎,并索求金帛数以万万计,企图以此将明军主将擒获,迫使明朝献城。于少保岂不知这是也先的阴谋,一方面派出官员朝见叫门天子,一方面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统一官兵思想,严阵以待,粉碎了也先的诱骗阴谋。】

  【社稷为重,君为轻啊。这句话也为于少保埋下了祸根,哪怕人人都明白,于万万百姓性命相比,一人生死显得无足轻重,于少保只是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没有想到,最终却也因为这句话被冤杀。】

  要说前面的话听得朱瞻基稍稍安慰,不愧是于谦,临危不乱,救大明江山于危难之际。好,实在是好样!结果听到于谦竟然因为以“社稷为重,君为轻”而变冤杀。朱瞻基立刻想到沈悠说过,现在可是他的另一个儿子朱祁钰已然登基为帝。

  一个力挽狂澜于大厦将倾之人,那是国之大功臣,竟然因为心存百姓而被杀,那不是要寒尽天下人的心。自此,谁还敢为大明江山用心?

  朱瞻基突然已经意识到,沈悠为何会说,提起戚继光就要提一提于谦,毕竟大明朝连对于谦这样一个力挽狂澜,挽救大明江山的人都痛下杀手,谁还敢为大明用心!

  一瞬间,朱瞻基的脸已经黑透,他的两个儿子,竟然没有一个好东西?

  【于少保此时却顾不上以后的事,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无论如何都要守住北京城。在瓦剌手中的叫门天子如今已然是太上皇,他们的大明皇帝在北京城里头,瓦剌想用太上皇换取大明江山,屠戮中原,绝无可能。挡住瓦剌大军进攻,守住北京城,于少保做到了。】

  【军民一心,加之以火铳大炮这等神兵利器,将来势汹汹,瞧着好似可以随意攻破北京城门的瓦剌骑兵,火铳射出,根本不给瓦剌骑兵动手的机会,数千骑兵已经轰然倒下。】

  【之前我说过,大明军队在叫门天子一波骚操作之前,对瓦剌等北方各族那是绝对的辗压的。毕竟,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到了于少保手里,原本就是对付瓦剌等骑兵最好的武器,大炮,也就再次向瓦剌展示它们的恐怖。有人说,火铳大炮的出现,终结了游牧民族对战中原的优势。毕竟,和这些在马背上长在的民族不同,我们没有好的战马,也没有他们那样好的骑射。而且他们是砍完就跑,一入草原,如泥龙入江,瞬间无痕。都没等我们反应过来,人早就跑得无影无踪。】

  【正因如此,多年以来,北境一直深受游牧民族的困扰,纵观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从不间断。而我们于少保领着大明的军民,亲自督战,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自此,将士再无后退者,重创也先大军,终于逼得也先退兵。北京保卫战迎来了大获全胜,大明王朝终于保住。自此,新任的景泰帝评功,加少保、总督军务。这也是于少保之称的由来。】

  哪怕沈悠只是粗略说了于谦如何打赢北京的守卫战,就于谦的一系列安排下来,哪个听了不得赞许有加。

  秦始皇关注点在于沈悠所说的终结游牧民族对战中原的优势,与一旁的蒙恬道:“你是武将,你怎么看天幕所说的武器,火统,大炮?”

  “陛下,可一试之。末将记得上回天幕所说的《天工开物》中有所记载。”蒙恬记性不错,秦始皇立刻道:“你领人专门研究。”

  怎么说都是武器,秦始皇也不放心让别人来,只能交到蒙恬手里。

  蒙恬明白,即应下一声是。

  总的来说,纵然沈悠一再提过火器的重要性,很显然没有从头说到底,也就让人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只将重心放在如何快速提高产量的事情上。武器,放一放。百姓吃不饱是要出大事的。武器,现在也勉强能够用上一用。

  刘邦这头也正是如此,如今他尚未感受到匈奴的恶意,因而也不怎么当回事,毕竟,白登之围尚未发生。

  对于汉武帝刘彻来说,听到这句话,瞬间他就下令,“来人,一定要将火铳大炮给朕尽快研究出来。”

  一心灭匈奴的皇帝,岂有见佳兵而无动于衷的道理。

  李世民亦然,“让兵部迅速研究火铳大炮,突厥之患,须尽早解决,如此,大唐才能腾出手灭日本。”

  嗯!日本犯下的恶行,不知日本何在的人也就罢了,莫可奈何,但知者,必须得灭了!

  “是。”房玄龄为百官之首,这事他应下,定会尽心办好!

  朱家一系列的皇帝都已经有了火铳,也有了大炮,再说他们都没少把精力放在这上头,倒是不怎么在意武器的事。只想听听下文,于谦到底是怎么死的。

  【北京保卫战打赢了,并不代表瓦剌就此就会安分守己,景泰元年,瓦剌三万兵马再次兵出万全,总兵朱谦上报,敕令范广担任总兵官抵御敌军。不久,故退,于少保请往居庸关驻兵,兵来出关杀敌,敌退回京驻守。】

  【嗯,解释一下居庸关吧。居庸关为“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居庸关位于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此关形势险要,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实天下之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是为北京西北的门户。也就是说,此关若破,北京将西门大开,北京危矣。】

  【于少保主战,但就算打赢了北京守卫战,依然有人属意与瓦剌讲和。参将许贵进言,想让朝廷出面讲和,被于少保否定。毕竟先前于少保也不是没有派人前往瓦剌,然那时的瓦剌挟持天子,连人都不让大明的臣子见,全然没有讲和的意思。眼下大明初初安定下来,贸然讲和,无论瓦剌愿意不愿意和,都会对大明的局势产生不好的影响。】

  【于少保知人甚深,果不其然,面对的大明强势的态度,也先明了无法和大明来硬的,可是瓦剌需要和大明再行商贸,那怎么办呢?他手里有一个人,也是一颗棋子,纵然先前废了,不见得如今也废了。对,有人已经猜到是谁了,没错,就是叫门天子,瓦剌留学生,大明战神。】

第13章 冤杀

  各朝代的人再次起了问号,叫门天子他们已经知道什么意思了,可是沈悠又冒出瓦剌留学生和大明战神这两个称呼,实在让人困惑不已,偏偏,沈悠不多作解释。

  沈悠:这需要解释?这不是大家都懂的吗?

  各朝代人:那是你们,你们,我们古人不懂,不解的啊!

  然而沈悠感应不到,只继续道:【对的,已经成为太上皇的叫门天子就在这个时候被瓦剌放了回来,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是出国留学回来了,所以我们称之为瓦剌留学生!在他的弟弟登基一年后。我觉得,也先未必见得存了什么好心,他再傻也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况且,宫里可是还有咱们叫门天子的亲妈孙太后在呢,把人放回去,这相当于把一滴水滴入已经烧开的油里,他是明摆着要一锅油炸了!】

  【对此,大明朝也是有争议的。怎么说那还是太上皇吧,他要是死在瓦剌手里,大家都轻松。可他自己舍不得死,瓦剌一开始想拿他换好处,发现他换不成好处,竟然也没有人弄死他。真是可惜了。】

  【就他一个葬送数十万将士性命的“战神”,世人把过错都归到他身边所谓逆臣的头上,我却是觉得,旁人再该死,都不及他该死。然而一个能为了保全性命让将士打开城门的人,指望他自觉去死,无异于痴人说梦。叫门天子就是一个无/耻得只顾自己,自私自利到极致的人。他回了大明,只会给大明带来祸端。于少保的寿命也开始进入了倒计时。】

  【景泰元年,于少保力争接叫门天子归来。景泰帝听进了于少保的劝,把人接了回来,奉为太上皇,好吃好喝的养着,半分不曾怠慢。然而纵然如此,无/耻的人从来不会改变。】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叫门天子顺势发动夺门之变,再次登基成为皇帝。随后,当即拿下于少保。诬陷于少保和黄竑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之子。于正月二十三日,于少保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嘶!各朝各代一片哗然,这罪名,这罪名啊,这简直是放屁!

  【于少保死得冤啊,与岳飞的“莫须有”之名旗鼓相当。一个为大明殚精竭力,为大明续命,立下不朽功劳的人,只因为一个无/耻的小人想要再次登上他的皇位,稳坐他的江山,便杀此国之柱石。于少保死了,北京城的百姓都来给他送行,哭声一片,哀鸿遍野,世人都知于少保冤,无奈上头那昏庸无能的皇帝一心要置于少保于死地,谁也无法改变。】

  【自此,人心皆思于少保。一个天下皆知他冤死的人,一个于国有功的人,就这样死在皇帝的私心里,试问怎么不叫天下人心寒?谁再敢为这样的朝廷卖命?】

  【好在,于少保虽遭冤杀,成化帝登基后为其昭雪,以令天下知其冤,追赠于少保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边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十八年,改谥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历代奉拜祭祀不止。大家可以看到,这就是于少保的在杭州的祠堂还有墓碑,每每到杭州的人,都会去祭拜于少保。于少保,当年您蒙冤被杀,可您的忠义,您为国家的付出,对百姓的心意,千百年后依然为人所铭记。任何人都抹不去。】

  明时刚刚考中进士的于谦,看着屏幕上那些穿着奇装异服的人,他们手拿着花走到他的幕前,为他献花,也与他鞠躬。

  于谦纵然听到自己最后竟然落得那样的结局,可是听着沈悠的话,看到眼前的一幕,眼中含泪而笑道:“于谦值了!”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大权在握的于少保难道能没有洞察叫门天子的意图吗?然而彼时景泰帝病重,太子早逝,景泰帝后继无人。这个江山天下,若再交给旁人,他又如何对得起三代天子对他的信任,尤其是宣德帝。故,于少保早已知道自己的下场,也早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于少保此生不求名也不求利,面对景泰帝赐下的蟒袍、宝剑,皆竖之高楼,只偶尔打开看看。朝廷抄家时,于少保家中并无余财。一生为国为民,清清白白的于少保啊,就这样冤死于一个带给国家无数苦难,几乎毁掉整个王朝的狗屁皇帝手里。朱祁镇,你也配。】

  从这个名字被沈悠说出来开始,朱家的人都震惊了,包括刚刚准备北伐的朱祁镇。

  一个皇帝,先前沈悠一直用叫门天子称呼着他,这就是对他最大的不耻。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名字终于被沈悠喊了出来,以至于朱祁镇再想否认,再想说自己绝对不是那个葬送大明皇帝,无/耻的为了活下来,不惜赔上无数百姓的性命,以天子之尊命人打开城门,让瓦剌兵马入城的人都说不出来。

  【有时候我也在想,要是景泰帝朱祁钰能够狠一狠,亲手杀了朱祁镇该有多好。可惜,景泰帝作为一个皇帝任人唯贤,费心帮着朱祁镇收拾烂摊子,让大明稍稍恢复元气,终是因为不够狠,放着朱祁镇活下来,也造就了于少保之死,以及他自己悲惨的命运。】

  【于危难之时被推上皇位非景泰帝所愿,理所当然,谁坐上皇帝这个位子,也断不可能轻易退让。就算朱祁镇被放了回来,可他做的那些事,他有什么资格再当这个皇帝。】

  【可惜啊,在景泰帝和于少保的努力之下,大明在渐渐恢复,却也让太多的宵小无可乘之机,便有了夺门之变。甚至,朱祁镇在复位之后下诏指斥景泰帝“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景泰帝终身为恶。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啊,他可真是好大的脸了!】

  【大明几代皇帝的心血尽毁于他手,二十万精兵,数百文臣武将,都因他而枉死于瓦剌之手,至此令大明上层人才断裂,要不是有于少保和景泰帝力挽狂澜,大明江山必叫他全都败光了,他竟然敢斥景泰帝不孝、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究竟是谁不孝不仁不义?难道不是他自己吗?景泰帝啊,你但凡心狠一点,对这卖国求生的皇帝下狠手,永绝后患,岂有这许多的事!】

  沈悠气愤之余,更是恨不得景泰帝心狠些,至少把那么一个无/耻的玩意杀了永绝后患。

  明朝景泰帝时,他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最后竟然落得那样的下场。皇位不是他想坐的,更不是他硬抢过来的。他在大明生死存亡之时被人推上了这个位子,他尽所能的做好,只想守住大明的江山,祖宗留下的家业,他无一刻不悬着一颗心,不想着该怎么样才能让了大明好起来。

  可是他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做得再好,最终竟然落得一个恶谥。

  如沈悠所说,朱祁镇凭什么,他有什么资格!

  “朕,要太上皇死。”这时候,朱祁钰开了口,朝中一干臣子都听见了朱祁镇后续会做的事,谁还能拦着朱祁钰吗?而且,朱祁镇若非是皇帝,就他做下的事,死个千百次都够了!

  如今瓦剌将人送回来,朱祁钰念在兄弟的情分上,没有打算怎么为难他。可是无/耻的人是永远不懂得珍惜别人给他的机会的,朱祁钰至今为止做得都不错,是明君之象。想像着朱祁镇连对于谦那样的人都能下杀手,试问他们在场哪一个人不得掂量着自己会不会也有可能死在朱祁镇手里。

  朱祁钰将自己想做的事明明白白的说出来,朝上一片死寂,于谦此时并不在,也就更没有人会阻止朱祁钰了!

  而朱祁镇在听到沈悠的话后,立刻意识到,他怕是活不成了!

  很快,朱祁钰派来的太/监宫女悄然无声的将朱祁镇解决了!

  至于朱瞻基时,真真切切听到叫门天子朱祁镇的名字后,朱瞻基竟然怒极而笑道:“好,好啊!真是好极了。”

  身为皇帝,杀忠臣寒天下人心。兄弟之间,朱祁钰念着朱祁镇是自己的兄弟,手下留情,没有对朱祁镇赶尽杀绝,朱祁镇倒好,竟然为了正其位,不惜往朱祁钰头上扣屎盆子。

  “陛下,皇后和太子求见。”沈悠所说的内容整个大明都能看见,皇后孙氏在得知自己儿子以后竟然会做下那等卖国求荣,丧权辱国的事后。她急于抱着儿子前来求见,只盼能够为儿子争取争取。

  “不见。”朱瞻基能见人吗?只要想到他养出来的儿子竟然成了叫门天子,最后更是为了稳坐皇位,不惜杀忠臣,对为他收拾残局的弟弟废帝号,赐恶谥,朱瞻基能对这个儿子再有什么好感?

  同时,朱瞻基更不得不怀疑,朱祁钰所谓的病重,里面是不是也有朱祁镇的手笔?

  宫里的手段层出不穷,想要一个人的命多了去的法子。还有孙氏,孙氏在其中又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第14章 不配

  朱瞻基太了解人心了,他知道人性之恶,为了利己可以做到什么样的地步。

  孙氏,朱祁镇,他须得好好想想究竟该怎么处置他们,在此之前他是绝不会见他们的。

  这会儿的明成祖时期,朱棣阴着一张脸盯着太子朱高炽,朱高炽一声都不吭,他养的儿子挺靠谱,架不住儿子养的儿子不靠谱,过错亲爹不会再想归到他头上吧,那他可太冤了。

  想当年朱元璋可是给每个儿子都取了相应的字辈,这会儿听到朱祁镇的名字,肯定已经知道他们大明叫人恨不得剁了的叫门天子出自谁家,那,那会儿的朱棣会怎么样?

  嘶!原谅朱高炽没有多少同情心,毕竟亲爹训起他这个当儿子的人时,从来也不曾手下留情,他亲爹被爸爸教训也属理所当然对吧。

  朱元璋时,确实在听见朱祁镇的名字后开始第一时间忆起他给儿子取的辈分表,第一个要算的自然是太子朱标,显然,朱元璋选择性忽视沈悠曾说过永乐帝抢了建文帝的皇位。

  算啊算,那对不上,朱元璋不知该高兴还是该难过,一个个儿子算下来,惊讶的发现竟然是老四朱棣!

  “老四!”朱元璋磨着牙唤着,这就要人赶紧去把朱棣给他叫来,朱标第一时间追问:“爹,您喊四弟来是要干什么?”

  “干什么?他养出那么一个丢尽大明脸面的儿孙,我得揍他。”朱元璋就是迁怒,明明白白的迁怒,谁也别拦着他!

  “爹,那是四弟的曾孙,能是四弟养的吗?要是按爹这番说辞,第一个该揍的就是您了。”朱标同样也算了算兄弟们的辈分,反应过来比朱元璋更快,只是朱标并未在第一时间发作,对于朱棣最后是怎么抢了侄子的位置上位的事,再好奇,也明白那不是现在的朱棣能给他答案的。

  至于朱元璋的迁怒,于朱标看来就更不必了,真要细论起来,要不是朱元璋生下了朱棣,能有朱棣教不好曾孙?也就朱标敢那么跟朱元璋说这种话。

  朱元璋气道:“那他怎么能当了皇帝?”

  对啊,朱元璋气的可不只一件事,更有朱棣当了皇帝的事。

  “爹,世事无常,哪有许多道理说得明白。”朱标倒是相当想得开,天下的事,哪里是样样都有解释的,结果重要,过程想要弄个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必纠结。

  朱元璋就发现了,朱标比他想得可开多了,完全不打算为了以后尚未发生的事纠结,这该说是好或者不好!朱元璋吐了一口气,终是唤道:“来人,把燕王给朕叫来。”

  迁怒,对,朱元璋就是迁怒,管朱棣这会儿做没做抢皇位的事,以后他终归是抢了,那先把人打上一顿再说!

  朱标拦了一回,朱元璋依然要动手,朱标也就明白了,朱元璋完全不打算讲理,那他能怎么办?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