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78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不想我让人把你拖出去,你便自觉些。”刘邦看到刘盈的神色,不介意放话。

  沈悠的声音再一次响起,【这就意味着,此时嫁入乌孙的解忧公主并不需要一味的退让,容忍,她只需要联合乌孙,控制乌孙,大汉会是她最坚强的后盾。在前期汉武帝对战匈奴时,乌孙的位置是可以配合大汉联击匈奴的,那个时候解忧公主所需要做的是想方设法联合乌孙,配合出击匈奴;随着匈奴衰败,逐渐退出西域,乌孙也就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那个时候,解忧公主需要做的是控制乌孙,让乌孙不会成为第二个匈奴,危及于大汉。】

  咦,这回秦始皇觉得有点意思了,看不出来,汉武帝还挺能用人?

  依然没有从太子刘据起兵,而且卫家三族被灭的消息中缓过来的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太初四年,解忧公主嫁给当时乌孙国国王军须靡,乌孙国王依乌孙之称为昆弥。也是原本的刘细君公主的丈夫。无须纠结公主和亲都嫁给同一个人,大汉通过联姻要达到的目的,必须是乌孙的国王才能够做到,理所当然只会选择国王。】

  【这也就意味着,当乌孙的国王死去,新一代的国王诞生时,无论国王原本是什么样的关系,大汉的公主都只能入乡随俗的再嫁乌孙国王。是的,解忧公主嫁入乌孙,先嫁军须靡,后嫁其弟翁归靡,三嫁泥靡,也称狂王。唉,看到这一段,我希望解忧公主从来不曾动情。】!

第169章 不敬

  大部分人都认同沈悠这句话。

  政治联姻的情况下动了真情,这是大忌。若能厮守一生也就算了,偏偏这位解忧公主三嫁,

  【乌孙每易国王,因为大汉的缘故,上位的乌孙国王都会选择娶解忧公主,这是政治的考量,因为大汉的强大,匈奴在西域横行多年,可以说乌孙也是深受其害。早年他们没有能力和匈奴抗衡也就罢了,只能一退再退,大汉用自己的实力向乌孙证明,大汉能对抗匈奴,这么样的情况下乌孙既与大汉联盟,联姻就是最好证明他们是一路人的方式。】

  【当然,解忧公主也用行动向乌孙证明,她的身后靠着大汉。汉昭帝末年,乌孙受到匈奴和车师的联军攻击,解忧公主上书求大汉朝廷出兵救乌孙。适逢昭帝驾崩,汉廷没有派遣援兵。汉宣帝继位,经解忧公主及蚍弥翁归靡分别遣使,汉廷发兵十五万骑,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并遣校尉常惠持节助乌孙作战。】

  【汉宣帝本始三年,匈奴单于亲率数万骑兵击乌孙,虏乌孙老弱欲还,正遇天下大雪,人民、畜产冻死大半,生还者不到十分之一。匈奴,每遇天灾都往周边抢掠,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无从选择的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办法挽救本国的危机,却不思他们的作法何尝不是在迫害其他各国的子民。实力强大时,没有人是他们的对手,他们会安然无恙。反之,惹了众怒的人一但露出大厦将倾之势,各方必将蜂拥而至。丁零、乌桓、乌孙乘势进攻匈奴,三国共杀匈奴数万人,俘获马匹数万,牛羊甚多。匈奴又因饥饿,人死十分之三,畜产十分之五。从此,匈奴势力大衰。】

  【一直视匈奴为大患的大汉,又派三千余骑分三路攻入匈奴,生俘数千人而还。自此以后,匈奴急于与汉和亲,当然,这以后的和亲不同于汉初时,那是汉朝为取休养生息的机会,不得不送人和亲。形势已然倒转。可对于和亲的女子来说,不管是怎么样的和亲,她们都远嫁他乡,终此一生再不能归于故土。】

  确实,和亲的女子在汉不如匈奴时,生死未可知,纵然汉强,一但和亲,她们永远都不可能再回到汉朝。

  谁人不思故土,谁人不想着再回家中,然而她们回不去。

  朱元璋表示,哼,看看他,看看他,他有再大的错,他主张不和亲这一点值得称赞的吧!

  【匈奴势弱,从此再也无法控制西域,大汉顺势取而代之。汉宣帝神爵二年设西域都护府,长官都护负责管理西域事务,作为继匈奴之后,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的乌孙,也尤其受到大汉的关注。也是在这一年,解忧公主的第二任丈夫翁归靡逝世。】

  【本来翁归靡娶解忧公主后,其上书称“愿以汉外孙元贵靡(解忧公主之子)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叛绝匈奴”。也就是说,他要以解忧公主之子贵靡为嗣,将来让贵靡成为乌孙的国一,可翁归靡死后,乌孙人却没有履行此约,而是改立拥有匈奴血统的泥靡,也就是解忧公主第一任丈夫的儿子为王。泥靡于《汉书》中称狂王。如

  此失信,大汉自是不与乌孙的联盟由此中止。】

  【中止联盟意味着什么?嫁入乌孙的解忧公主最是清楚不过,此时其实解忧公主大可上书请求归汉,大汉未必不会答应。可是解忧公主并没有。她牢记自己远嫁乌孙的使命,为此,她按乌孙的收继婚习俗改嫁狂王,并生下一子鸱靡。】

  【大汉于此时已经不需要联合乌孙共同对抗匈奴不错,但是,有着匈奴血统的狂王天然的不喜大汉,甚至成为乌孙国王后,未必不会暗戳戳的谋划着什么,或许威胁大汉。加之狂王与解忧公主的感情不和。恰在此时,汉使魏和意及任昌为乌孙侍子而来到乌孙,解忧公主指出狂王不得人心。不得人心四个字算是暴露了乌孙眼下的情况,各方势力纷争,而解忧公主何尝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乌孙的国王。唯有如此,才真正能够控制整个乌孙,不会成为大汉的威胁。】

  【魏和意及任昌听明白了,即在酒宴上刺杀狂王,可惜行刺失败,狂王骑马逃去,随后派儿细沈瘦围困赤谷城的魏和意、任昌及解忧公主。不能一击即中,解忧公主自料到会遭遇什么样的报复。对于大军围困,她自也有应对之法。】

  秦始皇有些意外,这解忧公主可以啊,倒是时刻记得自己是大汉的公主,处处为大汉着想。杀一个有着匈奴血统的国王,接下来就可以推自己的儿子上位,乌孙,那才是真正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然这样同样也存在问题。一个杀他们乌孙首领的人,乌孙难道对这位解忧公主就十分信任?

  大汉这时候在干嘛?

  有此疑问的何止是秦始皇,汉朝那些个皇帝们何尝不是在问,大汉这时候在干嘛?

  远嫁和亲的公主出手解决乌孙最大的问题,为的何尝不是大汉,总不能大汉的人连动都不动吧。

  【数月后,西域都护郑地发动诸国兵救解忧公主,狂王的士兵一看来的人不少,只得撤兵。按理来说,娘家人来了,解忧公主就等于是有了底气,好些事就算明面上不能做,但能利于大汉,背地里也不是不能做的对吧。无论如何,明面上解忧公主和汉使行刺乌孙国王这个事,必须得给乌孙一个交代。否则乌孙上下必然不服于大汉,日后两国再往来,只怕要多生事端。】

  【汉廷派郎中张遵持医药治狂王,这不错,再想让这样一个人去死,明面上也得装着点,不能落人把柄。可是逮捕魏和意、任昌,将他们押到长安斩首这事,真就想问问当时的西域都护是怎么想的。这是帮大汉绝患的人,就算要给乌孙一个交代,他们不曾想过解忧公主?啊,对,他们还真是不想。车骑将军长史张翁奉命调查解忧公主与使者谋杀狂王一事,公主不服,叩头谢罪,张翁竟然捉着公主的头一阵痛骂。】

  什么!闻听此言,谁人不震惊无比,一时间都以为自己耳朵听错了!

  秦始皇真就想问问,这什么车骑将军长脑子的吗?

  解忧公主就算和汉使合谋杀狂王怎么了?那对大汉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不对,哪怕不论利弊

  ,

  解忧公主是和亲乌孙的人,

  是为国家大义,舍弃个人喜好,奉献自己的一生的人。况且,那是公主,公主!这是他一个车骑将军可以动手的?

  还捉住头对公主一阵痛骂,谁给他的资格?

  秦始皇眼刀子往下甩,把下头的朝臣们吓得半死,好想提醒提醒秦始皇,做错事的不是他们,他们很是无辜,秦始皇别这么生气,他们快怕死了。

  饶是刘邦也没能忍住的道:“这是汉臣吗?”

  是的喽,但凡是大汉的臣子,能不知道解忧公主做下的事,诚然对乌孙不一定全利,但对大汉肯定是百利而无一害。就算要在乌孙国的面前装着点,也不至于这样对待一个为了和亲,为了控制乌孙,也在努力做到这一点的公主这般无礼。

  吕雉并没有任何异样的道:“陛下该知道,人心隔肚皮。”

  谁知道那么一个明面上的汉臣是不是收了别人的好处,因而才会做出为难公主,无视公主,以令和亲的解忧公主寒心的事。

  汉文、景、武等帝都拧紧了眉头,谁能乐意听到他们和亲的公主没被他国的人欺负了,却反而叫他们自己人给欺负了?

  怎么着,一个一心一意为大汉的公主,值不得一个边境将领的敬重?竟然敢动手,敢动手!

  汉宣帝时期,居于皇位之上,终于大权在握的刘询听着这话,眼中闪过一道冷意。我大汉的公主,为国家大义而远嫁和亲的公主,竟然被大汉的臣子如此冲撞。他是好不容易才出头,结果却不是什么好名头?这样的两个臣子,知道什么叫大义吗?

  【咱就说,哪怕要做戏,这是单纯的做戏?捉头骂人,就当时的情况,碰了公主一根手指都得算犯上吧,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无视大汉公主的尊贵,毫无敬畏直接对和亲公主动手?他可曾念及,这一位公主肩负使命嫁入乌孙,多年以来,三嫁乌孙国王,甚至现在和使臣一道出手杀狂王,到底为了什么?他有什么样的资格对解忧公主动手?】

  【就算真要给乌孙一个交代,当着乌孙人的面对公主动手,他是要让乌孙的人觉得,大汉弃了解忧公主,或者让他们乌孙觉得,大汉的公主不过如此,连大汉自己的臣子都不曾爱惜敬重过这位公主,他们乌孙人就不需要把这样一个公主放在眼里?】

  【无论是什么样的理由,一个男人动手打了女人就足够令人鄙视。就算明面上要证明大汉并无乱乌孙之心,以达到安抚乌孙的目的,却需要用这样捉人头,打骂于人的方式吗?】

  当然不是!!

第170章 女外交家

  不少人的心里都不约而同的回答这个问题,他们感受不到大汉将士对那位解忧公主的敬重,况且,为什么要让乌孙相信大汉无乱乌孙之心,无非是要让乌孙往后依然好好的和大汉往来。解忧公主和汉使出手行刺狂王难道不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吗?

  那么大汉前往乌孙的将士,凭什么这样对待一个为大汉远嫁,今又为大汉而谋划的公主?

  【从敢动手的汉将身上,我只看到浓浓的恶意。好在,汉将糊涂,不代表大汉的皇帝都是糊涂虫。大汉要安抚乌孙不假,然解忧公主刺杀狂王之事,大汉是赞成的,因而在张翁回京之后,解忧公主上书告状,张翁被处死。另外一个副使季都则继续医治狂王,也为此被处以腐刑。解忧公主费尽心思,用尽手段杀一个亲近匈奴,怨恨大汉的乌孙国王,他们却费心将人救回来,不杀他们,如何让天下人知道,他们是和亲公主身后最坚强的后盾?】

  【为大汉费心谋划的公主竟然被大汉的将领欺负,传扬出去天下人会可看待他们大汉?他们大汉的公主?莫要忘了如今他们大汉不管和谁和亲,要达到的目的无非都是联盟,控制,如果大汉不能支持大汉的公主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做到这一点,还会有人愿意和亲吗?已然和亲的公主,往后还能一心为大汉谋划?人不能没有良心。】

  嗯,虽然很多时候当皇帝的人都没有多少良心,不过,也不能悖道而行,毕竟若是寒了天下人的心,天下必将不宁。

  【大汉的态度,一开始乌孙未必明白,后来总是明白了。乌孙内乱由此开始,狂王失势,汉宣帝甘露元年,翁归靡与匈奴女子所生之子乌就屠起兵杀死狂王。汉宣帝派遣破羌将军辛武贤讨伐乌孙。西域都护郑吉遣乌孙右大将之妻冯嫽劝降乌就屠。对,就是我本来要说起的华夏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冯嫽。】

  【生性聪慧,知书达理的冯嫽,本是解忧公主身边的侍女,随解忧公主出嫁乌孙,两人在异乡相互慰勉,立志安居乌孙,不负使命。为此,冯嫽常驰马牧场,出入毡帐,只用几年的时间,便已通蛲西域的语言文字及风俗习惯。也正是如此,冯嫽才会得解忧公主委以重任,以使节的身份代表解忧公主访问邻近各国,“行赏赐于城郭诸国”,宣扬汉朝教化。】

  【咱就说,在一个沟通并不流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的环境下,突然出现一个大方谦恭,善于口舌,与人交谈连翻译都不用的人,难道不为之惊奇吗?尤其那还是一个女子。各国使臣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最后夸赞,一声冯夫人的称呼,就是对冯嫽最大的肯定。】

  【聪明勇敢的女性也会让男子为之敬重,乌孙右大将请娶冯嫽为妻,史书没有记下这一位右大将的名字,但一个大将娶一位侍女,纵然有政治上的考量,又何尝不是对冯嫽的肯定。但凡一个无足轻重的女子,有多少男子不会在意?更别说娶她为妻。】

  这话也不假,男人对女人,但凡不是有原因,别管是什么样的原因,也不会轻易提出娶人为妻。尤其这更是

  一个公主的侍女,他国之人。

  【所以,女子们,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懂得自强自立,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一味依附别人而活,将自己的生死交到别人手里的人,莫怪旁人不拿你当回事。】沈悠还真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让姑娘们记住教训,学着自强自立的机会。

  每朝每代的女子们,哪怕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她们有多重要,随着沈悠的揭露,她们明白了,套在她们脖子上的枷锁从来都是男人强加在她们身上的。

  随着妇好、巴清、吕雉她们的过往呈现在她们面前,让她知道,原来这世间有的是自强不息的女子,怪只怪她们从前懂得太少,反倒被人忽悠了。

  现在沈悠又论起冯嫽这一位随公主和亲乌孙的侍女。在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冯嫽去熟悉了解整个西域,代表着解忧公主展现大汉的气度,聪颖,让西域各国国君都为之惊奇,认可。

  对,人是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不假,想走什么样的路,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却是可以选的。

  诚然,远嫁他国,成为和亲的公主和侍女是不幸的,如何把这份不幸变成幸,凭的全然是本事。

  对于强者,人们都有一种慕强的心理。原来,女人们并不是只有束手就擒一条路可以走,于绝境中不放弃,甚至活得光芒万丈,青史留名,那更是一种本事。

  【乌孙内乱起,大汉大军压境,明摆着一但杀掉狂王的乌就屠胆敢和大汉为敌,大汉绝不会留情。本来大汉和乌孙之间是联姻的关系,可是本该顺利成为乌孙国王的解忧公主之子被人取而代之,乌孙在狂王成为国王之后,对解忧公主极是不友善,无一不在向大汉昭示这一个取代了匈奴的西域强国乌孙的不安分。大汉不可能放任乌孙壮大,危及于大汉。】

  【解忧公主和亲本该是连接大汉和乌孙成为一家人的,如今乌孙内乱不休,大汉必是希望解忧公主的儿子继位成为乌孙的首领,这一位杀了狂王的乌就屠如果不愿意,大汉兵马已至,就莫要怪大汉出手。可是,这样一来大汉不需要付出代价吗?】

  【没有哪个国乐意被人干涉他们的国事,乌孙内乱是他们内部出现问题,因此争斗不休不假,他国介入,极有可能会让乌孙国的人们对解忧公主,甚至是解忧公主生下的孩子生出怨恨。他们会想,啊,原来这个大汉公主和亲为他们带来的并不是和平,而是亡国之痛。这样一来大汉希望平定乌孙之乱后,由解忧公主所生的孩子成为乌孙国王,乌孙上下会心悦臣服吗?】

  怎么可能,真当乌孙上下都没有血性了?这样一来,刘解忧和亲乌孙多年来做的努力都将白费。

  【这其中的利害不管是哪一个先反应过来的,《汉书》记载,冯嫽的丈夫右大将与乌就屠关系很好,她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奉命前往劝降乌就屠。乌就屠并不是一个蠢货,听闻大汉的兵马至,甚为惶恐,对于冯嫽的到来,他知道对方来意,但要他就这样束手就擒,他怎么可能愿意。】

  【冯嫽哪能连这点眼力都没有,立刻对乌

  就屠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道:“汉与乌孙亲如一家,

  若两国开战,百姓遭殃,将军也必身败名裂,望三思而行。”大汉的军队来了,冯嫽前来那是为了缓冲,自知不敌于汉军的乌就屠就不用说,第一时间顺势让步,但也不能毫无条件是吧,“愿听夫人劝告,让位于元贵靡,但求汉朝给个封号。”】

  【哎哟,这完全就是大汉想达到的目的,当下立刻答应,并悉心劝慰乌就屠,毕竟人家把到手的首领位置都让出来了,大汉也不可咄咄逼人,把好好的盟友逼成了敌人。】

  这是当然。

  谁能不认同这一点,但凡不是残暴的君王,没有人会希望边境战事不休。

  能够用口舌解决战争的问题,不就是给个封号,那算是什么事?大家各退一步,才能海阔天高。

  【远在外里之外的汉宣帝本以为这或许会有一场硬战,不想却让冯嫽出使化解了,自然高兴。听闻冯嫽多年在西域的作为,汉宣帝也生出了几分好奇,诏令冯嫽回宫。就这样,冯嫽回到阔别四十年的故都长安时,汉宣帝令文武百僚在城郊迎接。这可是莫大的荣耀,但咱们冯嫽值得!】

  不错,确实值得。以一张巧嘴,一身胆识化干戈为玉帛,让原本剑拔弩张的两国再次和平,这样的人自然是值得汉宣帝下令文武百僚相迎的。

  【看看我们汉宣帝,不,是看看我们秦汉时的皇帝们,人家有因为女子有本事而容不得女子吗?哪怕是像汉武帝一样最是忌惮女子干政的人,对女性也是有着一份尊重的。以至于他们王朝的执笔者,也不吝啬于将这些出色的女子记载于史书之上,让她们留芳千古。对比一下大宋那一位刘蛾刘太后,后世关于刘太后的故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必须是那无中生有的狸猫换太子。在对待女子的态度上已然可见历朝的气度,怪不得秦汉隋唐都是大一统的皇朝,独独一个宋,恨不得自己偏安一隅,醉生梦死。】

  宋朝一干皇帝

  为什么都讲到这儿了,依然还得把他们拉来踩上几脚?

  谁让你们没用还容不得有用的人!大好的河山全都让你们给败光了!

  【冯嫽回到长安,万万没有想到竟然得到这样的礼遇,长安的百姓也听说了大汉出了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使者,皆不期而集,只为争睹女使者的风采。知冯嫽回到,汉宣帝没有忘记正事,当日召冯嫽入宫,询问乌孙内的详情,冯嫽虽受宠若惊,也条理清晰的将经过道来,并给出建议给乌就屠一个封号,安其心,以达到大汉和乌孙继续保持和平的目的。】!

第171章 突破限制

  【主意出得好,作为一代明君的汉宣帝岂有不采纳的道理。观冯嫽谈吐不凡,颇有远见卓识,当即封冯嫽为正使,谒者竺次、期门甘延寿为副使,命他们再次出使乌孙。如果说之前的冯嫽在西域各国所代表的仅仅只是解忧公主,从这一刻起,她是真正的代表大汉。】

  【冯嫽抵达乌孙,召乌就屠到长罗侯常惠的驻地赤谷城宣读诏书,立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并赐印绶。自此,乌孙国归降成为西汉属国。这就意味着汉朝统一整个西域。汉朝为大小昆弥划分地界与及人民,大昆弥六万余户,小昆弥四万余户。】

  哎哟,汉武帝听到这儿眼睛都亮了,这汉宣帝虽然不确定是他哪个孙儿,但相当干得漂亮,真是个好孩子!

  乌孙之国,最终也将归于我大汉!

  【乌孙国就此分而治之,值得一提的是,《汉书》在这一段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然众心皆附小昆弥”。也就昭示着日后的乌孙将再起动/乱。汉宣帝甘露三年,解忧公主的大儿子元贵靡、小儿子鸱靡先后病死。元贵靡其子星靡即位。此时的解忧公主已然是年近七十的老人,也希望可以再归故里,落叶归根。故上书汉宣帝,希望能在生前回宫,归葬在汉朝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