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79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如此要求过分吗?自然是不过分的。解忧公主自嫁入乌孙以来,为大汉联合乌孙,控制乌孙,助大汉收服乌孙。乌孙已然归附大汉,这样一个有功于国的公主,不过是希望回到故国,安居晚年,葬于汉朝,汉宣帝岂有不应之理。着派人将解忧公主接回长安,并以公主之礼照顾解忧公主的饮食起居。】

  【两年后,也就是汉宣帝黄龙元年,解忧公主病逝,以公主之仪安葬。值得一说的是,当年解忧公主回到长安时,身边跟随着三个孙辈,虽无姓名,在她死后也为她守护坟墓。且解忧公主回长安时,从行人员中没有冯嫽。】

  实话,秦始皇的关注点在于,这解忧公主七十了,年近七十,这么高寿吗?

  对,他又想到了沈悠说过他的寿命,不比不知道,一比秦始皇能高兴得起来都有鬼!

  不过,也亏得这位解忧公主高寿,否则断不可能将乌孙弄成大汉的附属国。大汉也是好福气,能得一位公主费心为大汉经营谋划数十年,从来没有松懈过。

  不对,可不只一个公主,还有一个冯嫽。如果说解忧公主于大汉有功,冯嫽至少也得占据一半。果然,手里有能干的人,凡事都能事半功倍。

  秦始皇又酸了,他缺人,他缺人!

  吕雉昂起了头,女子,谁敢说女子不如男,看看这位刘解忧公主和冯嫽,谋划一国,这些功劳比之那些个在战场上征战的人差了吗?

  应该说但凡男人不是想把女人困在方寸之间,于战场之上,女子也绝对不会逊于男人。

  沈悠说过,吕家的男人是靠不住,可是吕家的女人可靠对吧!

  行,她自己都是女人,感受到全天下的男人对女人的恶意,本来若非吕家那些女子自己有这个心,如果她们自己都愿意了,吕雉有什么理由拦着不答应?

  【解忧公主是汉朝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也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之一。她为了大汉的开拓,不计个人利益和得失。毕竟,作为一个罪王之后,一家子都成为罪人了,还有人死在汉帝手里,就这样她都愿意和亲,愿意在和亲之后,没有借乌孙之势,报一家之仇,反而稳固大汉边界的安全,促进大汉统一西域,为大汉和乌孙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国家大义而舍个人恩怨,如此气度,如此功绩,值得后世传扬,也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她。】

  已然三嫁乌孙国王的刘解忧听到这一番对她极其肯定的话,岂有不喜之理。她的付出,她的贡献,并非没有人懂,足矣!

  【解忧公主虽逝,冯嫽的使命并没有就此完成。解忧公主之孙星靡继承乌孙首领之位,可他生性懦弱,治国无方,再加上有一个更得民心的乌就屠在,致使乌孙局势再起动荡。冯嫽上书请求再为汉使,出使乌孙镇抚星靡。朝廷岂有不准的道理。选派一百名士兵的队伍?->>に头雼坏谌?纬鍪刮谒铩:涸?塾纸幽啥蓟ず??慕ㄒ椋?筛吖俅罄簟4舐弧4蠹嘟鹩∽乡罚?愿ㄖ?敲遥?勾蠛耗芄唤?徊娇刂莆谒铩!?br/>

  【然而关于冯嫽的记载到此为止了,冯嫽因解忧公主之故,活跃于西域,她的胆识谋略,擅长外交的能力,响誉西域各国,加之她以女子之身作为皇帝正式使节,到异邦从事外交活动,在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纵观华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史,也是绝无仅有的。可是,她的卓越也因为她是女子,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那么为人所接受,以至于在第三次出使之后,再也没有任何关于她的记载。她的生卒年,她身死之后葬于何处都没有记录。】

  【清朝的蔡东藩是这样评价冯嫽的:“锦车出塞送迎忙,专对长才属女郎,读史漫夸苏武节,须眉巾帼并流芳”。“苏武后,复有冯夫人之锦车持节,慰定乌孙,女界中出此奇英,足传千古,惜乎重男轻女之风,已成惯习”。蔡东藩既敬于冯嫽这样的女子巾帼不让须眉,也惋惜于重男轻女之风,令无数女子饱受摧残,何尝不是为天下女子鸣不平。史书上关于冯嫽的寥寥数笔,是她的一生,是她虽为女子之身,处于男尊女卑的环境下,依然顽强活出属于自己光芒的一生。至少,她用自己的能力,越过层层限制,让史学家们将她记载下来,也让后世得以了解,原来两千多年前,大汉就已经有一位才干非凡的女外交家。无数人都以为她为偶像。】

  尚且年轻的冯嫽不确定沈悠说的那个人是不是她,但是,她知道,对啊,她的人生为什么要由别人来决定,她偏要凭本事让史笔留下她的名字。

  【说了乌孙公主刘细君和解忧公主和亲,以及冯嫽这位女外交家,必须得说一说另一位记载于史书上的和亲之人,也是华夏公认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王昭君。】

  美人,之前沈悠讲解的时候,还没夸过哪一个是美人,更别说还是华夏古代四大美女。这得是多美的女人,才能当选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可是,有一说一,史书上有过这一位的记载,但真就不多。关于她的很多事迹都在于民间传说,就连她的名字也有诸多的争议,如在《汉书·匈奴传》中记载,“王蔷,字昭君”,“号宁胡阏氏”;《汉书·元帝纪》又称之为“王樯”。在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却称“昭君字嫱”。在两本重要史料中,就出现了四个不同的称号:王蔷、王樯、王嫱、王昭君,导致后世对王昭君的姓名字号莫衷一是。】

  额,这可真是乱得厉害。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汉元帝便将宫女也就是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王昭君嫁于匈奴后,匈奴称之为宁胡阏氏。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但随着呼韩邪单于的逝世,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即依游牧民族的收婚制,让王昭君再嫁匈奴的新任单于,也就是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

  【男人,永远都是精致的利己主意者。听听汉成帝的回复,依照游牧民族的收婚制,这个时候他们怎么不说游牧民族粗俗没有规矩了?让一个想要归于汉廷,为了汉廷远嫁和亲的女人必须二嫁,他们有没有想过,一个被他们多年伦理道德严格教育长大的女人,要怎么样才能够接受嫁给自己丈夫的儿子?】

  吕雉的脸已然黑透,男人是不会在意女人怎么想的,他们在意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利益。

  但凡只要是对他们有利的事,对女人没有利算什么?

  【他们不会去想,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他们只知道,想要匈奴安定,与其要另外再挑一个女人嫁入匈奴,不如就让王昭君按匈奴的规矩,嫁给新任的匈奴单于。就好像一直以来,无论他们处于劣势和优势,他们需要女人和亲,需要牺牲品,就不会管女人们到底怎么样,她们意愿无关紧要。解忧公主是自己选择留下的,但王昭君想要回去,两者之间有所差距,我很难想像,想要重新回到汉廷的王昭君,是怎么接受自己再一次被汉廷所抛弃,还必须要罔顾她多年被人教导伦理道德嫁给她从前丈夫的儿子。】!

第172章 传说的昭君

  将心比心的去想,谁乐意这样被人强迫,没有选择又违背多年自己教育的继续作为一个工具人活下去,这样的人生苦吗?

  【之前说过大明和朱元璋的种种问题,但有一点对比之下,必须要大力夸赞朱元璋,是他定下了规矩,大明永不和亲。所以终大明一朝都没有和亲。】沈悠是又开始了对比。这能不对比吗?不对比怎么知道差距。

  朱元璋!!!啊啊啊,他被夸了,他被夸了!

  真是太难得了,作为一个日常被骂的人,他竟然被夸,太不容易了。

  作为曾经鄙视于朱元璋不少骚操作的人,结果突然被朱元璋比下去,这何尝不是对他们巨大的打击。

  不对啊,这种事情不乐意的从来都是女人,女人的意愿对他们来说重要吗?

  不不不,女人的意愿是不重要,可后世对他们的鄙夷,对,评价那是很重要的呢。

  非得要用女人去和亲不可吗?

  秦始皇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忧,他自大秦一统以来,对于各国人的态度从来都是要么服,要么死!

  就算心不服也得口服!

  汉武帝刘彻视和亲为耻辱,不过,打败了匈奴,和匈奴的关系有所转变,有些事就不好再一概而论是吧!

  原本是想通过和亲达到某一种目的也不是不可以,竟然后世认为这样的操作显得一个王朝不强大,一个皇帝不把人当回事,他不和亲还不成?

  贞观时期的李世民,此时还没有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事发生,李世民于此时道:“不就是不与他国和亲,他大明做得到,我大唐更能做到。”

  底下的臣子纷纷点头附和,和亲什么的,他们和大汉又不一样,还得怕匈奴,须得忍辱负重,突厥如今已经退兵,接下来只要给他们点时间,他们大唐自然能够像天幕所说的那样,灭突厥。

  和亲那么让后世的人不满,那就改一改这事儿。

  【《汉书匈奴传》中有相关的记载,再嫁复株累单于后,王昭君和他生活了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汉成帝鸿嘉元年,复株累单于去世,其弟糜胥继任为单于,称搜谐若鞮单于。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人们推测王昭君大约生在公元前54年。逝于公元前19年。也就是说,王昭君三十多岁就逝去了。关于王昭君的记载甚至不及于解忧公主,但后世相对了解的汉朝和亲之人却是王昭君,有懒于各种各样的传说,尤其是昭君出塞。】

  【故事总比史书添加了更多引人入胜的内容。关于王昭君的记载正史是很少不错,可是文人总喜欢在那些留白中加上他们所喜欢的情节,比如王昭君进宫时,以画师作像,汉元帝喜欢貌美的宫人,而王昭君不愿意和其他进入掖庭的人一样贿赂画师,以至于一个美人被画成了丑女。再比如,汉朝屈辱求和,王昭君自愿请行。可是大汉自汉武帝之后,匈奴早已被大汉打得元气大损,到汉元帝时,匈奴单于已然归降大汉称臣,成为汉朝的属国,何须再像大汉前朝

  一样忍辱负重?】

  【这一切没有认真了解的人都只看各种流传的小说戏文,

  如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

  再到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再到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都把王昭君塑造成一个屈辱和亲的形象,其实真不是。虽然并不清楚当时人是用什么样的心情写下这些和正史相反的故事,但正因为这些故事的流传,也让后世人知道,在华夏历史上,有一位叫王昭君的姑娘,她无论是否出于自愿或不自愿,她为了两族的平和交流做出了贡献。她是不亚于任何为边境安宁而守卫家国的将士,只不过她用了另一种方式去为她的国家做出奉献。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知道她的存在,永远不该遗忘。】

  额,汉武帝听到那些后世人的故事竟然把大汉写成了不及匈奴的国,心情怎么可能好得了?

  他这一生最大的目标就是打服匈奴,甚至灭了匈奴,结果怎么着?后世这是想要抹去他的功绩吗?竟然把一个向大汉称臣的匈奴,变成汉弱匈奴强的局势,这些人是有多不希望大汉强盛?

  这就准备出嫁的王昭君,听着天幕评价着她,既喜于千百年后依然有人记着她,却也为自己无力改变命运而悲哀。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不仅是女人,哪怕是男人们,难道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无奈,无法改变吗?恰恰相反,有的。

  因此,与其和其他的宫女一样,默默无闻的消失,死亡,她宁可远嫁匈奴,至少千年之后,会有人记得她,记得她曾经为这个国家付出她的一生。

  【自汉高祖以来,强悍的匈奴,一回一回的向大汉索要金钱,粮食,更让汉室送去美人。纵观整个西汉王朝,和亲的女子留下名字的只有三位,乌孙公主刘细君,解忧公主刘解忧,王昭君。我们要记住这些留下名字的女人,也感谢那些默默无闻为国牺牲的人。】

  【因为历史的种种原因,你们或许没有名字,也没能留下你的名字,但是,我希望通过节目,让所有人知道,无名的你们的存在。本期的节目就到这里了,我们华夏迷人的女祖宗们还是不少,下期我们继续,这一回开篇我们要讲的是“兴灭国,继绝世”的东汉政治家和熹皇后邓绥。“兴灭国,继绝世”,这得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这样的评价?欢迎大家下期继续收看。再见。】

  沈悠在这个时候给这一期的视频划上了句号,都算意犹未尽的人一顿,不是,这就要跳到东汉了吗?西汉后面就没有拿得出手的人了?

  了解西汉这一短历史的人就想问了,那长寿得熬死了西汉的王政君?以及赵飞燕和赵合德这对搅得大汉几乎天翻地覆的姐妹?还有那位大名鼎鼎的才女班婕妤,这些人不值得沈悠继续解说下去?

  好吧,他们又不是今天才知道,沈悠是一个相当任性的人,天南地北都能扯上一通,讲谁不讲谁,完全没有规律可言。毕竟,薄太后沈悠都讲了,要是不打算讲汉朝的其他女子,也不是不可能。

  天幕已经再一次变黑,秦始皇冲低下臣子道:“各家的女子但凡有能有才的人,你们确定不举荐一番?”

  嘶,

  之前秦始皇不是没有向他们提及此事,

  架不住一个个都觉得可能秦始皇在开玩笑。

  结果怎么着,秦始皇他不是的呢。

  此时旧话重提,表明秦始皇的态度。一干人确定不借此机会,把家里有用的人都推出来?他们不给的话,秦始皇或许要想别的办法了。

  “陛下若是不嫌弃,末将家中也有几个能干的孩子,请陛下看看?”蒙恬何许人也,必须是第一个配合秦始皇的人,反正他们家确实也是有几个不错的女孩,以前总让人感慨她们不是男儿身,否则肯定能够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为他们蒙家争得好名声。

  好了,如今无须惋惜了,秦始皇要改革。什么女子就得在家相夫教子的,从现在开始没有这样的破规定。只要是有才有能的人,随便来。

  秦始皇高兴于蒙恬的配合,他相信,在利益面前,没有人会舍得别人有而他们没有。

  心情大好的秦始皇决定抽个留言,结果看到的是期待下期节目的留言,嗯,相对比较没有用。

  秦始皇想了想,决定留个言,嗯,很久没有留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回复。

  这个疑问很快得到回复,也是因为秦始皇问的这个问题比较特别。

  秦始皇:大秦采取科举制会怎么样?

  沈悠的回复:这个假设性的问题略坑。毕竟一切只是建于假如。那就说说假如。首先,后世的科举得以大力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普及。造纸术和印刷术结合的是书本的普及,这就意味着本来只限于各世族大家,皇孙贵族们才有的各种典籍开始普及;其次,教育的普及,学校多了,人才也就多了,这不是短短十几二十年能够做得到的,需要百年甚至数百年;再次,科举是为选才,并不是唯一的办法,科举不过是相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有了一次飞跃的机会,可这一切都必须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改变普通人的一生。所以,在大秦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没有发展的情况下,科举制能不能推行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秦始皇沉默了,反反复复的看着上面的内容

  汉高祖刘邦时,刘邦咂了咂舌,想到的是,这汉竟然分了东西两汉,到底是谁把大汉的江山分成两截?

  想到这儿,刘邦也赶紧留言去。

  吕雉作为一个已经被点评过的人,结果听到这东汉的邓绥竟然能得到“兴灭国,继绝世”的评价,这可是比之她有过之而无不及。难免叫吕雉生出好奇,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让一个女人得到如此高誉的评价。

  想到这一等就是七天,七天,算了,还是先处理朝堂上的事吧,尤其是刘盈。

  “陛下没有忘记答应过妾,要给妾一个孩子。”吕雉必须以自身为重,这句承诺刘邦不至于忘了吧。!

第173章 受伤

  忘,刘邦肯定是没有忘的,可是,吕雉再提及,刘邦一眼看了过去。

  两人又不是没生过孩子,诚然,吕雉想要一个孩子,刘邦想的是,确定吕雉跟他再生一个,这个孩子以后就不会像刘盈一样?

  “陛下不必担心,妾已经不年轻了,并不打算自己再生一个。”刘邦的意思,吕雉相当懂得,正因如此,吕雉并没有打算为了所谓的孩子拼上自己的命。失败的事有过一回了,她不想再有第二回 。

  刘邦???吕雉不打算再亲自生,那她要一个孩子是什么意思?

  “陛下,妾看起来蠢吗?”吕雉突然那么一问,刘邦立刻答道:“皇后要是蠢,这天下间也没有几l个聪明人。”

  像吕雉这样的,怎么可能会蠢。生了刘盈这么个棒槌才是吕雉这辈子最大的失败。

  汉武帝时,刘彻作为一个祖母、母亲、两位皇后都讲过的中间人,偏偏到他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免不得郁闷,他不配让沈悠讲吗?

  沈悠:不,您很配,相当的配。可是您不是女的。

  刘彻:我祖宗刘邦就是女的?

  无论刘彻如何怨念,反正沈悠都不管,以至于,刘彻冲卫青和霍去病道:“你们须好好保重身体。”

  对啊,霍去病和卫青看情况是走在他前头的,刘彻如何也不能让同样的事情再发生。

  “从现在开始,御医要随时跟着你们,每日号脉。你们得为了朕,为了大汉,好好活着。”刘彻再三叮嘱,卫青和霍去病立刻朗声应下。心里未必不会想,哪怕不为他们自己,为了他们的亲人,他们也得活长一点,或许他们可以改变卫家三族沈悠所说的悲惨结局。

  对于西汉之后各朝代来说,天幕所说的一切他们早就从史书中得知,反倒是沈悠在论及各朝代时说起的题外话,比如生男生女不是关系女人一人而已,更精准的说,生不生孩子并不是只是女人一个人的事。

  确实,除了现代,暂时没有任何人证明这一点,沈悠说的什么染色体,卵子精/子之类的东西,他们都听不懂。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懂的,孩子是由男/女交合才会有的。所以,就凭这一点难道不足以证明生不出孩子是两个人的事?

  以前是不管男人或者女人都觉得,生孩子完全就是女人的事,哪怕有人觉得不对,也因为众口一词而将心中的疑惑压下。

  现在天幕肯定告诉大家,生不出孩子是两个人的事,生男生女完全就是男人来决定的,所以,男人凭什么因为女人生的都是女的,将所有的过错推到女人们的头上。

  一时之间,各朝代奋起反抗的女人不在其数。毕竟因为生下女孩被婆家欺压,被男人打骂,她们压抑得太久了,终于,她们知道,一切并不是她们的错,从来不是。

  不反抗,再任由人打骂欺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