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80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真以为女人都是泥性子,怎么让人揉搓都行的?

  看看冯嫽,原本不过也只是公主的侍女而已,人家不是凭本事和能力青史留名了吗?她们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不想着青史留名,她们只想不再任人打骂,不再背负不属于她们的骂名,这过分吗?

  很多事,因为了解开始悄无声息的变化。

  隋文帝时,此时收到了两份来自不同地方的奏报,杨坚拿着翻阅一看,怒不可遏的骂道:“他们好大的胆子。”

  原本杨坚心情就算再怎么不好,也没有这么生气,可在这一刻勃然大怒,独孤皇后立刻上前拿起两份奏折仔细一看,“李靖重伤断了双/腿,李渊,李渊被人刺杀受了重伤昏迷,只因他要将各家送他的信呈于陛下。”

  重点必须是在李渊,独孤皇后问:“李渊要送的信吗?”

  “你看后面。”杨坚提醒独孤皇后看仔细了,后面还有下文。

  独孤皇后立刻低头一看,越看独孤皇后越是惊心不矣,“李家着了火,差点李家就没了。”

  没错,李家起了一场大火,正好是在李渊被重伤后,要不是李家还有几l个忠心的人,冲入火海救出李渊,李渊现在就不止是重伤,连命都没了。

  李靖此时昏迷不醒,太原内的大夫都被请到李家看过了,却个个都摇头表示束手无策。

  不怪杨坚在听说后勃然大怒。李靖这样的战神,杨坚是想收为己用,大唐能用的人,本就是他大隋的人才,他怎么就不能用了。万万没有想到,他召李靖入长安的诏书刚送过去,竟然就有人动手了?

  接着是李渊。李渊收到各家的信都写了什么,杨坚是不用猜都能想得到,无论李渊本着什么样的打算动了将信送到杨坚这儿的念头,李渊出了事,好些人都脱不了干系。

  可是,独孤皇后和杨坚多年的夫妻,岂能没有注意到杨坚眼中除了愤怒之外还有几l分不易察觉的寒意。

  “陛下。”独孤皇后没有直问,只是唤一声。李渊毕竟是独孤皇后外甥,更是独孤皇后看着长大的孩子,纵然天幕说将来取大隋而代之的大唐是李渊所建立的,但过错并不在李渊身上。这也是为什么杨坚会留李渊活着的原因。

  “皇后有没有想过,或许这里面会有李渊的手笔?”杨坚是不想这样怀疑李渊的,但他不得不考虑。

  独孤皇后不蠢,只是事出突然,她没有把李渊往坏里想,也是因为相信李渊。杨坚一提醒,独孤皇后立刻意识到另一个可能,同时也让独孤皇后不由自主的抬头与杨坚对视。

  杨坚知道,独孤皇后已然明白他话中何意,继续说破道:“既知李渊会是将来取大隋而代之的大唐开国皇帝,我动了手,他们心存恐惧,未必不会想要联合李渊,趁我还活着,先一步搅乱天下,夺取天下。这样一来,改朝换代之后,他们就可以继续身居高位,一世荣华。至于将来怎么对大唐,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他们多了去的手段。”

  这一点,杨坚是过来人,同样,独孤皇后也是。因此,独孤皇后相当清楚的知道,杨坚说的完全可能。

  “李渊很清楚自己在我们的监视之下,那些人和他联络,不管他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都极有可能引起我们的误会,现在的他,是被夹在两方势力中间,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一直被人拉扯的日子不好过。如果你是李渊你会怎么办?”

  “来人。”夫妻二人沟通完毕,杨坚一声令下,自有宫人入内。

  “唐国公李渊伤重,安排几l个医术高明的太医前去太原。”杨坚下令,宫人们立刻前去安排。同时,杨坚回头冲独孤皇后道:“如果李渊是装的,朕会要他的命。”

  先前杨坚放过李渊,是觉得很多事不是李渊的问题,如今李渊那儿出事,一但让他发现李渊是自导自演的,杨坚就不可能放过他。不想再被两方拉扯的李渊,他是想脱离所有人的掌控。李渊想干什么?

  或许,之前的李渊并没有对杨坚现在坐的位置有想法,但天幕道破他是未来建立大唐的开国之君后,他依然毫无想法?

  杨坚了解人心,也明白人心之贪,李渊想活他知道,他最担心的是李渊不仅仅是想活。

  “陛下原本的打算?”独孤皇后提及杨坚原先的打算,杨坚目光闪闪道:“来不及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此话落下,独孤皇后何尝不是错愕无比,难以相信杨坚似乎已然要放弃的语气。

  “大隋的江山天下,我想传承下去,但你我后继无人。既然如此,那就看看会便宜谁吧。”杨坚纠结了许久的事,也好像突然看开了。既然有些事改不了,他杨坚的大隋亡在后继无人,他想改变,然而怎么说呢?杨坚最能体会到什么叫无力。

  处处受制,处处就像被无形的铁链锁着动弹不得,杨坚不是没有想过该用什么样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但直到现在为止,杨坚都没有做到。

  皇帝,皇帝是真不好当!

  杨坚纵然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但如今越发深刻的体会到了。

  “陛下。”独孤皇后知道杨坚的难受,白发人送黑发人,再没有比这更让人伤心的事了。

  “上回我让杨广过来,你也看见了,他是死性不改。”杨坚上回召了人来,话不多说,杨广那全然没有悔意的态度,杨坚看得尤其分明。

  “陛下决定了吗?”独孤皇后是难受的,他们已经死了四个儿子,就剩下一个杨广了,可就是唯一剩下的这一个,何尝不像一把利刃扎在他们心头,痛得他们寝食难安。

  “决定了。他们不就是想让朕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吗?朕就如他们所愿。”!

第174章 皇后之冠

  贞观时期自不用说了,天幕说过他们分田有问题,针对家暴的法律也太过偏袒,相对说句公道话,确实如此。既然知道有问题,那就改,完全的改。

  以大唐可以包罗万千,接受批评的气度,把为后世所诟病的事改了。

  宋朝相比之下问题可就多了,喜欢缠足的人,别想再要求女人了,他们喜欢且自己缠着欣赏去。永远不要指望女人再根据他们的喜好为难自己,苛责自己。

  至于明朝时期,朱元璋第一反应是看向马皇后,马皇后眼中闪烁着坚定,“陛下该知道什么叫顺势为之,大势已成,倘若逆于人意,陛下应该还记得自己因何而得天下。”

  是啊,因何而得天下。朱元璋哪怕之前确实想要忘记,沈悠不是已经提醒他了吗?如果他执迷不悟,他难道以为这个天下江山会一直都是他的?

  哼,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难道不是朱元璋以前能够得到天下的原因。现在他是觉得天下在他手里了?不需要再担心民心?

  大明江山若是果真稳固如山,他又何至于杀戮不断?

  天下根本没有真正的太平,在这个时候,沈悠的出现,朱元璋以为那会是对他的救赎,实际上呢?

  他的所作所为对于天下人而言并非都是益处,他急于要控制住天下,包括所有人,可惜的是,他做不到。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做到,却没有做到,为此他曾心急如焚。

  控制。企图用控制来统治这个天下,沈悠已经很清楚的告诉他,这个办法是绝对行不通的。

  “你的意思是让我做到极致?”朱元璋心里未必没有主意,可是他心里同样也有些拿不准,他害怕一个不慎很有可能会让危机四伏的大明覆灭。

  “爹,我们可以一步一步的来。”朱标在一旁提醒朱元璋,就算要做,也不一定要立刻做到极致,他们知道问题所在,就能一步步的解决,甚至让大明变得更好。

  朱元璋烦躁不安的内心在马皇后和朱标平和的语气中似乎也得到了平静。是啊,只要他想改,他就能够改,哪怕他不行,他还有儿子,朱标早逝又怎么样,现在他还活着,只要活着,一切就有可能改变。或许这样的方式改变的不仅仅是大明,还有朱标自己。

  沈悠伸了一个懒腰,侧过头舒展一下筋骨,同时也开始查看留言,很多人对冯嫽十分惊奇,他们竟然不知道在西汉时就有这样一个出色的女外交家,解忧公主之名有很多人知道,但冯嫽,知道的人太少。

  同时也有人留言提及,西汉的皇后是一个塞一个的惨,对比之下,吕雉能够寿终安寝,完全是因为吕雉强大。

  后头对于这一点有不少人发表观点:没办法,西汉的皇后代表的是政治立场,一但前朝失去了她们的人,立刻就会反噬到内廷。

  有人觉得,卫子夫死得那么惨,纯纯是因为霍去病和卫青都不在了,如果他们在,就不会有人敢对卫子夫和刘据这么步步相逼了。

  然而有人指出,巫蛊之祸到底因何而起,根本原因难道不是在刘彻?年老的刘彻疑心重,又听信谗言,就算霍去病和卫青在,难道就能避免刘彻疑心天下人?不,只怕会正好相反,拥有霍去病和卫青的卫子夫母子,更有可能成为刘彻第一个想要解决的家族。刘彻不会允许有任何人损及他的江山的。

  好吧,看着他们激烈的讨论,沈悠就由着他们说话,她先歇会儿。

  【叮咚,欢迎大家继续收看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我们些迷人的老祖宗之邓绥。】等了七天,天幕再一次亮起,出现的人正是沈悠。

  嗯,西汉一干人表示,这沈悠跳得太快了,感觉好像在汉武帝,不,应该是汉宣帝之后,就没有可讲的人似的,以至于他们想通过这所谓的女祖宗以了解自家的国祚都不成。

  东汉什么的,听起来很是让他们心塞,怎么会有东汉呢?

  【上期最后总结的时候说过,邓绥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女政治家之一,时人颂曰:“兴灭国,继绝世。她兼通天文,算数。在她执政期间,得二圣同朝。二圣是为纸圣蔡伦、科圣张衡、字圣许慎。】

  【邓绥曾资助蔡伦改进造纸术,又特征张衡入朝,研究浑天仪,地动仪等仪器,同时流行文化教育,开拓性地创立男/女同校学堂,为女子提供学堂教育,又让许慎等人到东观矫正文字。看看这一个个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名人们,那可是我们在小学就学到的人。结果推动这一切发现的邓绥皇后,我们熟悉的人有多少?我如实承认,在没有深入翻查历史资料前,我确实不知道东汉这一位邓绥。】

  嘶,这样的总结不管是在东汉汉和帝之前,或者是东汉汉和帝之后的人,都露出了惊色,好高的评价呢!而且这什么改进造纸术,额,没有纸之前的一干人看着他们根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所作出来的纸,他们当然不会认为历经数千年,无数人心血得来的《天工开物》,纸能是一开始就这样洁白无暇的。

  至于他们未曾听过的浑天仪,地动仪,就更不用说了,看沈悠那星星眼就可以知道,这绝对都是好东西。

  【造纸术始于什么时候未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这可是青史留名的,毕竟据史料记载,纸一开始比树皮还厚,根本不方便书写,甚至墨才刚点上去,那就直接晕开了。也正因如此,纸的出现比我们所知的要早,却没有得以广泛的推广。随着造纸术的改进,也让我们知晓人类的科技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更别说张衡的地动仪,那可是能够预测地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可以探测地震的东西。】

  本来以为改进造纸术的人已经很厉害了,结果他们听到了什么?预测地动,地动呢,这是什么样的创造,不,那是什么样的成就?

  【可惜,从前的王朝对于技术人才是没有所谓的诸多的礼遇的,在他们看来,会读书,会当官,那才是他们的主流追求,技术人员在他们看来就是不入流的人。所以张衡的地动仪也失传了。我们现在哪怕想要研究到底张衡的地动仪是不是可以准确的预测地震,以至于我们也只能从头来,一点点的摸索。】

  【本来在先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研究出来更多利于民,利于后世的东西,却因为以前的世道认定像张衡他们这样的手艺人属于不入流行列,以至于工艺失传,也让先人的成果付之东流。】

  沈悠那言语中的惋惜,谁能听不出来。

  秦始皇瞪圆了眼睛,谁能不知道地动,可那不是天罚吗?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

  他怎么品着沈悠的话,根本不是所谓的天罚。毕竟这竟然能够预测!

  “陛下。”李斯在这个时候唤一声,马上道:“若论机关巧妙,墨家无人可及。”

  “墨家的人,对,他们不是自称机关盾甲无一不精吗?他们听见了,有人能做出预测地动的地动仪,他们呢?难道不想超过那个人?”请将什么的,肯定是不如激将!秦始皇马上将这番话丢出,相信很快就会传到墨家人的耳朵里。

  墨家的人一向以天下为重,好,若是能够预测地动,这可是能惠及于后世千秋万代的事,他们难道不该为之倾尽一切,不顾所有?

  李斯何许人,立刻明白秦始皇话中之意了,墨家照着《天工开物》做出来的东西已然不少了,他们为之如何痴迷暂且不说。天幕道出地动仪,他们就不可能不在意,也不可能不想做出同样的东西。

  和《天工开物》所记载有具体制作方式不同,地动仪那就完全需要他们去研究观察。这可是考验真本事的时候。墨家的人不是觉得他们的工艺是无人能及的吗?看看,后世人家能做出来的东西,他们做不做得出来。

  至于这有多强人所难,不好意思,那不在秦始皇或者李斯的考虑范围内。

  同样,这对于刘邦等人来说也是极大的冲击,地动都可以预测,那可以减少多少伤亡。这是何等喜事!

  “去,去把萧丞相给朕叫进来。”刘邦已然坐不住,谁能想到沈悠普及女人竟然还能丢出这样的惊天消息。

  他错了,他不该觉得女人玩不出什么花样来。毕竟他身边有一个吕雉,吕雉的本事是怎么样的,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再厉害的人,也不过如此。

  结果怎么着,他的子孙竟然娶了一个比他媳妇还厉害的人。啊,也不对,应该说是他子孙的媳妇竟然如此擅长用人,这什么兼通天文、算数的,没有想到会给天下带来那么大的好处。

  造纸术刘邦已然体会到了,萧何他们那叫一个赞不绝口。如今再冒出一个地动仪,这是何等好宝贝,真要是能做出来,那对大汉是何等益处。!

第175章 进退得宜

  刘邦振奋不矣,吕雉在这时候提醒道:“陛下无须传诏,想必萧先生既从天幕口中听到这一切,必然会在第一时间去安排诸事。陛下传诏反倒耽误他办事了。倒不如等他安排妥当进宫再说。”

  啊,刘邦忙着高兴,忙着想要把那个叫地动仪的东西做出来,倒是一时间忘记了,萧何何许人也,这样的好事何须刘邦提醒萧何,萧何再去安排?

  这时候萧何定然已经在想,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研究这些事。

  哪怕一时想不到合适的那个人,萧何定然也会让人去寻,必是要寻一个合适的人。

  “皇后提醒得对,提醒得对,萧先生何许人也,用不着朕吩咐。”刘邦认可无比,且让内侍下去,无须传人了!

  汉武帝刘彻的反应比刘邦还激动,第一时间已经站起来,“卫青。”

  得令的卫青立刻出列,“陛下,臣立刻去寻能工巧匠。”

  对喽,这样的好物唯有那些能工巧匠才能做得出来。

  刘彻眼中闪过一道精光道:“传朕诏令,凡能研究出得利于家国天下,民生百态之物,朕会论功行赏。”

  不难听出沈悠话里的另一层意思,人人都觉得读书好,当官好,以至于他们一个个都只想读书,当官。哪怕有人做出了好东西,能够改变大汉的生活,利于军事,都没有人受到奖励,长此以往,谁还想扎头研究这些新东西,又如何再能弄出利于家国天下之物?

  既如此,刘彻便以官爵相许,只要他们有本事研究出利于国家天下之物,他便重赏。

  底下的臣子都震惊的抬起头,有人反对道:“陛下,此举不妥!”

  “有何不妥?你们读书凭脑子,难道他们这些做工的人不是凭脑子和手艺?”刘彻知道为什么有人拦着。他开了这个先例,以后的人就不会再一味觉得多读几本书,多识几个字有什么了不起。

  “此事朕已经决定,你们无须多言。”刘彻扬手打断他们想脱口而出的话,只告诉他们自己的决定,所有人只需要听话照做。

  刘彻这副全然不是跟人商量的意思,谁看不出来,再要跟他硬杠,他们硬得动吗?

  东汉邓绥临朝称制时,听到沈悠对邓绥的夸赞,底下的臣子们目光流转,不难看出他们的不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