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陨落
可现在朱元璋不这样想了,未来工业一角让他感到巨大威胁。
“父皇!”朱标一看自己父皇脸色就知道他在想什么,连忙上前安抚。
“老大啊,你说这世间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安安分分,非得越界呢?”朱元璋问朱标,他不希望大明有天也发展出那样的工业,要不然对江山社稷的危害可能尤甚商业。
这让掌控欲极强的朱元璋心里不喜,想要对目前工业进行打压。
“父皇,世间原本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人和事,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啊。”朱标劝道。
“对啊父皇,不如我们也造出那样的大机关兽,我想把它们带去战场!”年幼朱棣两眼放光,摩拳擦掌表态。
“去去,这有你什么事,算了,还是先看天幕,朕想知道后世怎么把那大机关兽控制手里。”朱元璋思索过后,暂时没有打压工业。
明初工业者们不知道他们暂时躲过一劫。
除却帝王和墨家,大多数百姓更喜欢人工采摘棉花的视频,钢铁巨兽惊奇归惊奇,可离他们太远,反倒是人工采摘棉花,让他们感到踏实。
因为这样的人工采棉,他们现在就能做到。
【刚采摘下来的棉花还有一些水分,需要把棉花进行充分晾晒,直至把棉花晒干、晒透、晒轻。】
大片大片雪白棉花铺晒,看着就像天上的云朵落入凡间,尤其是棉花晒透变轻后轻柔蓬松,给人感觉更像。
【远看的话,可能觉得棉花完美,凑近后就会发现棉花上粘有碎叶杂质,需要专门挑拣出来。】镜头拉近,雪白的棉花上粘着零星碎屑,宛若白玉微瑕。
好在棉花彻底干燥以后,上面碎屑很好去除。
【等清理完棉花上面的碎叶,就可以给棉花进行去籽,最初棉花里面的籽都是手剥,非常费时费力,以至于织布效率并不高。】
【说到这,我想跟大家重点介绍一个人,她就是我国古代著名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有‘布业始祖’‘衣被天下’之称的——黄道婆。】①
伴随姜叶手中拿着干燥还未去籽的棉花,身后屏幕再次改变,一个墨色古风,手中纺织的老婆婆占据一半位置,另一半则是她的介绍。
姜叶侧身,把黄道婆的历史资。料念出来,【黄道婆,宋末元初、古·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人,幼年家贫为童养媳,因不堪婆家虐待出家,后去往崖州,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海南三亚崖城镇,在那里,她结识了善纺织的黎族姐妹,学会并改进纺织技术,几十年后,因为惦念家乡,以年迈之躯回到故乡,我们先前说的手剥棉籽,就是黄道婆回来之前,大家对棉花的去籽方式。】②
“是黄婆婆,是黄婆婆!”元朝,松江府乌泥泾的百姓们热烈欢呼,别提多激动。
自元之后,但凡了解过纺织知识的人,都对黄道婆这个名字不陌生。
而元之前的诸朝古人也对黄道婆这个人非常感兴趣,不知对方做了什么,值得后世如此隆重介绍。
也有女人听了微怔,“童养媳、出家、流落异地数十载,这样的身份,也能流传后世吗?”
这让她们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因为黄道婆的出身和她们的出身十分接近。
倒是黄道婆本人很诧异后世对自己的推崇,她慈爱的笑道:“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已。”
【先来说第。一件,剥棉籽,棉籽徒手是很难剥掉的。】说着姜叶亲手尝试,镜头来到她手上。
“可不是,黄婆婆回来前,我们棉花剥籽特别的慢。”看到姜叶的动作,古时松江府乌泥泾的百姓们心有余悸。
棉籽位置并不难找,难的是如何把籽和棉花分离,因为棉籽和棉花之间纠缠的很深。
一小会儿,姜叶剥完一朵棉花,从个数来看时间不算慢,可别忘了棉花的庞大数量。
这时江雪递给姜叶一个工具,姜叶接后笑道:【接下来我们看看相同的时间,工具能增加多少效率。】
【作者有话要说】
【注:①②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感谢小可爱的捉虫,么么哒~】
作者同类型完结文:
《位面餐厅从大秦开始》【可能雷点:有嬴政和吕雉cp。】
《诸天聊天群从西游开始》【可能雷点:有武松和潘金莲cp。】
作者预收文求收藏:
《国运直播从秦皇汉武开始》【和本文算同类型,主神、无限、历史直播、国运流。】
《诸朝直播带货指南》【位面直播、给诸朝古人和星际未来互相带货。】
《穿书女配和女主联手爆红》【娱乐圈文,女主和女二友谊长存。】
第六章
【黄道婆最先教给大家剥棉籽的方式是一根木棍,把木棍放在棉花上面,随着木棍对棉花挤压,棉籽就被挤压出去。】姜叶用最初工具给观众们演示。
果然,用木棍以后,剥棉籽的效率大大提升,同等时间内,木棍是手剥的数倍。
“只用一根棍子,剥棉籽就变得简单,我们以前怎么没想到呢!”手里有棉花,却没先进剥棉籽方式的百姓们懊恼,觉得自己好笨。
这类人以元末时期和之前朝代的百姓们为主,元末明初及之后朝代的百姓已经普遍用工具剥棉籽。
【后来黄道婆找来木匠,把黎族用。的铁棍轧棉法进行改良,做出了木制手摇轧棉车,木制手摇轧棉车更具普及性和效率更高。】①
如果说木棍只是一个单纯棍子,那木制手摇轧棉车就是专业的剥籽机器。
【这种机器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去棉籽效率更快。】姜叶和江雪还有工作人员配合给大家展示黄道婆改良后的木制手摇轧棉车。
只见两边两人摇动轧棉车木制手柄,转动固定好的两根搅棍,因为搅棍缝隙窄的缘故,棉花能顺利通过,棉籽则没办法过去,从而棉、籽分离。
【棍子擀多了手也疼,木制手摇轧棉车就少了这个顾虑。】
因为转动搅棍和下棉籽没那么累,姜叶比刚才轻松不少。
“木匠,你会做木制手摇轧棉车吗?”看清楚木制手摇轧棉车的样子,诸朝百姓纷纷把目光放到身边的木匠们身上,很是期待。
“没问题,让我琢磨琢磨,很快就能把木制手摇轧棉车做出来。”木匠们道。
于他们而言,木制手摇轧棉车属于能看懂的范畴,再琢磨琢磨,做出来完全没问题。
“太好了,我们也能有木制手摇轧棉车了,黄婆婆可真是大能人啊!”元朝及之前朝代的百姓们喜笑颜开,对黄道婆发自内心地感激。
元末以后,用上木制手摇轧棉车的人则恍然,“原来我们用。的轧棉车是黄婆婆做出来的。”
以前她们知道如何使用工具,却对制作工具的人不了解。
“这个木制手摇轧棉车,你们做出来没问题吧。”刘彻看向墨家人。
墨家人点头,很有信心,“陛下放心,臣等很快做出成品。”
木制手摇轧棉车可比未来采棉机简单万倍,他们完全没压力。
秦朝,嬴政虽然不像刘彻手里有棉花踪迹,还是吩咐墨家人把木制手摇轧棉车做出来。
他要以后找来棉花,工具都是现成的。
李世民自然不可能错过这种有利民生的纺织机器,唐朝时期,棉花普及率不高,但好在他们身处后世,手里有更多线索。
比如汉武帝末时曾记载广幅布,古今地名仔细对照,完全找的到。②
“黄道婆若是我明朝人该多好!”朱元璋叹气,心里不甘。
【棉花去籽流程中,黄道婆改良出木制手摇轧棉车,之后的弹棉工序,黄道婆也做了改良。】
【说起弹棉花,那可是棉衣保暖的关键,棉花如果弹不好,不蓬松柔。软,会影响御寒效果,可想而知弹棉花这道工序有多重要。】姜叶道。
心想棉花怎么御寒的诸朝百姓终于解开疑惑,“原来棉花除了做棉布,还能把棉花塞进衣服夹层里。”
“是了,我们怎么没想到呢。”百姓们懊恼。
一切都源于他们对棉花的陌生。
棉花普遍的朝代,棉花御寒已是常识。
【新的棉花需要弹,旧的棉花用时间长了,会出现压实结块、蓬松和弹性下降等问题,这时候晒干重新弹一下,棉花就会有所恢复。】
【在黄道婆回家乡前,人们用。的弹花弓是竹制线弦小弓,弹棉花的效率并不高,黄道婆后和人将其改良成木质绳弦大弓,弹棉效率一下提升上去。】③
说着姜叶拿出改良前的小弓和黄道婆改良后的大弓做对比。
【小弓一尺五寸,大弓四尺多长;小弓是竹制线弦,大弓是木制绳弦;小弓轻便手持,大弓厚重上方吊着绳子;小弓靠手拨弦震动,大弓靠木锤锤击震动。】④
姜叶把竹制线弦小弓交给江雪,自己则手持木制绳弦大弓,而后两人一起弹棉花。
肉眼可见,木制绳弦大弓效率远超竹制线弦小弓。
【当年黄道婆的改良沿用至今,现在我国某些地方还能见到木制绳弦大弓踪迹。】姜叶手中率先弹完自己那份棉花。
“大弓确实比小弓好用。”用上木制绳弦大弓的古人们肯定点头。
“等以后我们有了棉花,就直接用大弓!”之前朝代的百姓们道。
没一会儿江雪也用小弓弹完棉花,后台工作人员们把已经演示完的工具撤下去,并送上来新的纺织工具。
【说完黄道婆在擀、弹方面的改良,我们接下来看黄道婆在纺、织方面的成就。】姜叶对观众们道。
诸朝古人们惊讶,“居然还有,那位黄道婆太厉害了吧。”
【纺指的是纺线,棉花弹蓬松以后,就可以纺成棉线,而黄道婆那时大家用。的是单锭手摇纺车,每次只能纺一根棉线。
后黄道婆在纺麻的脚踏纺车和单锭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可同时纺三根棉线,效率一下翻了三倍!】姜叶让大家看单锭手摇纺车和三锭脚踏纺车的区别。
哪怕是外行人,也能看出两者间的差距。
就在百姓们惊叹之际,突然有弹幕评论:“三锭脚踏纺车,宋朝时期就有了,怎么能算黄道婆发明的!”
“司马大人……”北宋,宋仁宗时期的朝臣看到司马光的话上了天幕,不禁欲言又止。
而说出这句话的司马光本人也是一愣,“怕什么,本官身正不怕影子斜。”
“诸位可别忘了,黄道婆可是元朝人——宋末元初的元朝!”司马光冷哼。
这下北宋朝臣就算觉得司马光态度有些不妥,也不再说什么,宋仁宗就更不用说了,江山可是他家的。
之前姜叶说什么宋末元初,朝堂可是大乱了好一会儿,连带身为元朝人的黄道婆,他们也感到不喜。
这种骨子里本能的不喜,不止宋仁宗一朝,倒不如说宋朝除宋太。祖赵匡胤及刘娥等少数人执政时期,其他时期都对黄道婆厌恶居多。
因为黄道婆所处的元朝,还有黄道婆的性别。
“是司马光大人,我们快点支持司马光大人,要不然司马光大人落下风怎么办!”北宋及南宋的许多文人激动道。
虽然他们许多话都上不了天幕,但他们数量众多,难免有人的评论出现在前台。
一时间,质疑黄道婆功绩的声音越来越多。
元末,尤其是松江府乌泥泾的百姓,被气的不行,“三锭脚踏纺车本来就是黄婆婆发明的,我们还能不知道!”
“对啊,要是之前就有三锭脚踏纺车,我们会不用!”
倒是黄道婆本人微怔,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欣喜,欣喜有和自己同路的人,就像她和黎族姐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