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辰木离火
如今见苏家事,再看姜瑶的结局,唏嘘之时,也觉得母亲说得有理。
虽然说开了,贾敏仍旧闷闷不乐,林海无法,只能看着干着急。
……
这年春暖的时候,有个林家远宗来姑苏赶考,投了帖子进来。
林海都不认识这个人,还是管家提醒他:“这是老爷在世时,早前连了宗的。”
都是读书人,林海愿意资助一点,但又仅限于资助。
其余的他也不想多做,毕竟多做多错,升米恩,斗米仇。
旁的宗族见林家无人,沾了一点林字的,心思都多得很。
以前林嬷嬷就成日担心,会不会有人害了林海,谋求家私。
林海自然也不是傻白甜,叮嘱下面人:“瞧瞧要作什么,打发他点东西,就说我病了,不见人。”
管事的将这人安置在林家招待人的客院。
他有三十来岁数,上来就以林海叔叔辈分自居,灌了两口黄汤竟然还说起什么宗族过继的事。
管事的一五一十报给林海,林海拧着眉头:“只当没听见,别给他由头。”
然后这人偷了一个鎏金手炉去卖,林家毫不客气报了官,直接就断了什么宗族之说。
贾敏知道这件事的时候,那人都下了狱。
聪明人怎么瞧不出问题。
“那香炉何等贵重,上面又是红宝石又是绿松石,满家里怕都没有第二个,姑苏城里也未必找得出来,天又不冷,好巧不巧,非要摆到外院客房去,这不是故意引人来偷?”
贾敏轻而易举,就看出来林海做的局。
林海无所谓的笑道:“是他心思不正,我用好东西招待,反而成了错?”
贾敏无奈:“母亲说过,这叫钓鱼执法,上面祖辈连的宗,瞧着不好看。”
林海拉过贾敏纤细的手腕冷笑:“愿者上钩,我管他好看不好看!”
第112章
贾敏一直觉得,林海面上温和,实则是有些腹黑的。
腹黑这个词,还是母亲提出来的。
就像芝麻包,瞧着软软白白一个包子,咬开一看,满口全是黑馅儿。
他这回可不就是一个白白嫩嫩的芝麻包?
瞧着林海使坏的样子,这等神气,像回到了少年时。
贾敏觉得岁月对他们格外的好,林海如今的样子和成亲时也无甚差别。
“你这样一来,旁人岂不是心里不痛快,还会怕了你?”
下回姓林的再有人来,就要掂量着会不会被下大狱了。
林海笑道:“倘若他是真才士,管他姓不姓林,都改帮一把。”
可惜很多人都有劣根性,经不起考验。
前世的林海,看贾雨村也只看对了一半。
贾雨村是个可造之材,可惜造错了方向。
这档子事一出,果然林家清净了许多,再没人敢上门来打秋风。
林海除了偶尔出门去和先生讨论文章,闲来不是在家画地图就是忙着修书裱画。
几番下来,手艺堪比古董街的老师傅。
日子慢悠悠耗着,等林海和贾敏收到金陵那边编撰的第一稿计算通用手册,方才觉得汗颜。
想不到金陵那边动作竟然这样快。
这本书是在史苗的全程指导下编撰的,比之前拿出试水的计算手册,详实仔细,最重要的是引入了西洋文字记号。
完全自创了一个体系。
史苗不敢当什么自创,不过全凭回忆,勉强按照自己脑袋瓜里仅有的东西,拼凑出的简单数学教材罢了。
徐慧走了以后,史苗看见她的书稿就觉得遗憾。
早知如此,她就该拉着徐慧住在一起,好好钻研,这本教材早就能拿出来了。
史苗头一回无比讨厌古时候车马慢。
而今遗憾也只能成为了遗憾。
史苗的推广力度有限,把这本计算通用手册献上做圣上寿礼。
事与愿违,这种天书一样的东西,比不上一份词章华美的请安折。
现下皇帝陛下不需要立什么典型了,算术书比不上早前和百姓饭碗息息相关的粮食。
京城里嘴上说让贾赦回京,实则贾赦磨磨蹭蹭了许久,京城里也没催促的意思。
从贾敬灰溜溜回金陵过了大半年,贾赦才慢吞吞往京城去当他的一品将军。
敕造荣国府的匾额没带走,史苗还住在金陵呢!
宫里唯一做的一件妙事,就是特意下了圣旨,让京城的荣国府照样挂上敕造荣国府的匾额。
贾赦觉得挺没意思的。
挂个匾额,又不能调兵遣将,又没个实权,甚至连银子都不赏,反而叫他要请客吃席花钱。
贾赦学了算学的好处,账目算得愈来愈清了!
贾赦旁的没上心,专程上国子监打探,听说国子监的经学科参照了母亲编的册子,马上就派人回金陵报信,只图让母亲高兴高兴。
史苗仍然觉得不足,国子监才能教几个人啊?
由此看来,九年义务教育,多么伟大。
贾敏也认真学起来,不懂的地方就直接带着林海回金陵去问。
家里贾政为了让母亲开心,也跟着系统学算术,学西文符号。
几年间贾敏精力倒是不放在诗词上,反而对初版的计算通用手册进行了几次增删修订。
贾敏古文底子好,典故也用得明白,措辞比史苗更贴合当下的习惯。
史苗修订一回,除了往京城国子监送,还有各处书院也会免费赠送一套。
她们还开了女子算学坛,专门教女子算术。
史苗在金陵开,讲师是白湘湘。
贾敏在姑苏开,讲师就是她自己。
报名者很积极,可惜好姑娘学到能算加减乘除的账目,就渐渐不来了,大约都定下亲事预备嫁人,坚持能学下整本的人,寥寥无几。
史苗无奈一笑:“古往今来皆如此,倘若算学是科举必考科目,就会有人削尖脑袋钻研了。”
和现代高考科目一样。
不过就算纳入高考也救不了的,还有中国男足!
这几年间还太平,年年有灾,都不算大。
当然这种‘太平’,仅限于没有发生易子而食和灾民动乱的‘太平’。
总有不走运的,水灾、饥荒或是瘟疫,一家老小就没了性命。
贾政下场,堪堪吊尾的位置,考中了一个举人,只等着再学几年,再谋参加会试。
史苗看得出来,贾敬的事情,着实给了贾政不小的打击。
他如今也渐渐成熟,愈发能体会到,他们这样的人家,就是想读书,读了是不是能进官场,都要看上面人的脸色。
于是贾政对于科举一事,反而淡了心思。
林如海出了孝期的第二年,京城会试,林家和贾家结伴进京赶考。
这回进京声势浩大。
史苗给宫里递折子请示想回京城,老皇帝马山就应下来,还慷慨的赏赐了东西,权当是贾府进京的车马费。
贾赦回京这几年的表现,皇帝陛下很满意。
吃吃席,应应卯,就是一个无功无过不惹事的勋贵子弟。
说纨绔也算不上纨绔,比起真纨绔来说,不够骄奢淫逸。
京城里四王八公,荣国府现在最不刺头。
史苗回到京城前,贾赦早就收拾好了荣禧堂,让史苗安置。
先前嫁在京城的贾姝、贾媃、贾娴三姊妹都来了,带着各自的儿女在二门内等候。
史苗一进二门,众人簇拥而上,哭天抹泪的,弄得史苗看见人群都发憷。
瞧瞧贾姝三姐妹,离家时候还是小姑娘,现在都长大了。
史苗也渐渐老了。
贾姝带了两个儿子,贾媃带了两个儿子还有一个通房生的姑娘,贾娴也带了两个儿子。
史苗才在屋里坐定,几个孩子挨个上前请安,问姓名年岁,然后又有赏钱。
贾瑚和贾琏两兄弟在京城,和这几个表亲倒是熟悉,下去以后又给贾珠两兄弟引荐。
贾珠他弟,也是原著里不存在的一个人物,按着族谱取名贾琮。
史苗记着原本红楼里贾琮是贾赦那边的儿子,偶尔带过几笔。
经过几次蝴蝶效应,贾琮这个名字,落在了贾政家老二身上。
贾姝家老大全哥儿年纪最大,而今也有十来岁,姊妹们还好,当下最好奇的还是小姨母贾敏。
反正他听先生说,国子监的算经就是这个姨母编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