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辰木离火
“这一处几家客栈,早就包圆了,专门供给上京的女客居住。”
“哪家的手笔?”
“当然是京城里那位德高望重的国公府老夫人,还有娘娘夫人们一起办的,咱们当姑娘的,也能硬气光彩一回。”
“若是女子得了魁首,什么探花、榜眼、状元,要游街吗?”
“不知道,女儿家,大约不会吧!”
……
就在各处押宝争论谁会夺得女子科头筹,女子科魁首要不要游街的时候,会试热热闹闹的开始,又热热闹闹的结束。
无论男女举子,都有出了考场就晕倒,险些没了半条命的人。
经年之后,这一科男子三甲是谁,没几个人记得。
但女子三甲是谁,却叫人津津乐道。
魁首是昔年美探花之女,姓林名岱。
榜眼也是姑苏人士,姓苏名皎然。
探花是山东人士,姓邓名盈。
至于荣国府夫人的孙女,排在第六位,姓贾名璟。
这一年策论的文章,反是女子科比男子科精彩有新意,细细论来不分伯仲。
女子科中优者三十人,都被授了品阶,入宫中协助各部、处理内宫、祭祀等事宜。
又过一年,太上皇和太皇太后先后薨逝,丧仪之事料理得宜,圣心大悦,又开恩科,再选女子科二十人。
又过了三四年,女子科已为朝廷贡献了不少可用之才,更是由着女子科,发展出专门的女医科,宫中和京中女眷大为受益,史苗又上书奏请在各地发展女医署。
这年会试之前,皇帝又把贾赦给召进宫去,原来是前儿递了折子,请辞经营节度使一职。
贾赦战战兢兢:“陛下,可是对先前臣举荐之人不满?微臣……只是行暂代之职。”
圣上颇为无奈:“这回,又是你母亲教你的?”
贾赦举荐的人不是不好,而是很好,满朝文武,大约也就这几个合适,这几人和贾家没有什么交集,贾赦是在认真举荐的。
这节度使落在贾家手里,怎么就成了烫手的山芋。上回他想升贾政的官,荣国府就辞过一回,贾政表示自己只想认真修书。
最后皇帝陛下升了贾政文渊阁主事。
贾赦心里暗自忖度,果然和母亲说的一样,人的劣根性,皇帝给的他们贾家不要,陛下还不高兴了,非要按着头给你。
贾赦是真的不想干这活,提心吊胆不说,成就感不高,先前他忙后着弄女工学班,人家还给他送了一个联名感谢书呢!
圣上无奈道:“你们一家子是商量过?先前林大人也不想去接户部的差使。”
贾赦如梦初醒一般:“户部……臣觉得户部的事,也不必林大人,我那外甥女就很不错了,算个帐而已,我外甥女自小就算盘使得好。”
圣上觑了贾赦一眼。
贾赦方才心虚改口:“臣失言,应该是小林大人,臣的侄女小贾大人,账目算得也很好。”
皇帝看着贾赦淡淡一笑:“举荐的事暂且放下,回去听旨吧!”
贾赦提的两人确实合适,背后有靠山顶着,行事便宜。
小林大人林岱,小贾大人贾璟,账目实在算得太好,最后导致了工部、吏部、户部大震动。
圣上十分满意,让女官署成立了一个圣上直辖的审计部门,每年负责账目审计,小林大人和小贾大人主理。
当然,小林大人和小贾大人少不得被御史大人参折子。
当中有一条最为荒谬,便是她们容貌昳丽。
也不知长得好看找谁惹谁了。
现在是古代社会,史苗原本以为会有人参黛玉、探春等人迟迟不肯婚嫁。
意料之外,那群老古板反而没人提这茬,比起现代社会的催婚风气,竟然进步许多。
那些折子更多还是参黛玉和探春政务上的事,一群老家伙比史苗还有事业心,天天鸡娃。
最后女官们如他们所愿,工作尽职尽责,成绩优秀,老家伙们又不乐意了。
这些年被选拔上来的女官,有半道回去嫁人请辞的,也有守寡凭本事考上的,还有考上之后不必嫁出去,一心当官扶持后辈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们自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益处的方式。
黛玉、探春两人,也渐渐褪去初入官场上的稚嫩,多了几分老辣。
贾敏不由有些忧心,诸事未定,将来史书上,不知女儿会落个什么评价。
史苗笑着安慰贾敏:“你慌那些做什么,就说史书上搅弄风云、杀戮成性的男子又少吗?咱们家姑娘们,还没做到这一步呢!”
大约是春光甚好,史苗笑着笑着就有些恍惚,眼前一阵走马灯似的场景,顿时黯淡下去,天再亮时,史苗乎觉自己置身混沌之中。
“警幻仙姑?!”
史苗没看错,是警幻仙姑,先前她给的香,史苗还没用完,可她今日也没点香啊?
警幻仙姑笑道:“你要不要看看绛珠今后如何?”
黑白无常荡悠悠飘过来,史苗这才意识到,她这一世已经寿终正寝了。
起码笑着走的,虽然还有计划上的事没完成。
比如争取更多的女子科名额和考场,又比如建设改良织机厂,给自己出个自传,惜春丫头的公文模块还要强化一下,要给凤姐预备一份巧姐本命年生辰礼……
她来,一如她走,叫人猝不及防。
史苗摇了摇头:“多谢仙姑,我这一世,福气够了。”
黑白无常还算客气,勾魂索也只是轻轻套着史苗的魂魄。
警幻仙姑还想说什么,史苗摇头拒绝了。
警幻仙姑向史苗敛衽一礼:
“多谢你,绛珠这一世必定,功德圆满。”
“走好。”
史苗亦是微笑与她作别。
回想在这个世界的一生,史苗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幸运了,没有大灾大难,只有小痛小病。
她或许只是一个温和的改良主义者,没有达成天下大同、人人平等的结局,但她至少改变了一部分女子的命运。
她这一生,虽有遗憾,确也没什么后悔之处,算是完满了。
……
……
通启十八年,荣国公府太夫人史氏薨。上闻讣震悼,诏曰:“史氏毓德名门,佐成勋业,慈范垂型,宜享殊荣。特赐谥曰文正,敕礼部备卤簿仪卫,择吉归藏金陵。”
其后人扶灵南下,路祭者逾千帐,四方士子、农户、商绅遥望焚香酹酒,纸灰蔽空三日不绝。
近世命妇之丧,哀荣未有若此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