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辰木离火
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套话,史苗听着心里直腻味。
她如今被困在宅子里,只能靠丫鬟婆子和小辈们打听外面的消息。
最近回话的婆子媳妇说的都差不多,所以她特意找了个眼生的。
史苗又问:“其他人家呢?”
这婆子机灵得很,难得有在老太太跟前露脸的机会,当然想说出点平常太太们不让在老太太跟前提的事儿。
她心里琢磨着,太太们说是怕老太太操心,依她看,是怕有些事办砸了,被老太太怪罪。
于是,婆子哈着腰,神神秘秘地凑上前:“老太太,这是外面传的,听说甄家那边有个偏房家媳妇年纪轻轻就没了。”
为了让消息更可信,婆子又补充道:“叫什么可卿的,模样长得那叫一个俊。”
史苗一听,心里猛地一震,怪不得最近老觉得心慌意乱,难不成真让自己感应到什么了?
秦可卿这辈子不过是甄家一个不起眼的孙辈媳妇,也没有贾珍为她倾家荡产大办丧事。
红颜薄命,这四个字此刻在史苗心里沉甸甸的。
史苗定了定神,问那婆子:“好端端的,怎么连名字都传出来了?”
婆子连忙解释,说是从小厮侄子那儿听来的:“好像是有人作了诗文传出来的,反正名声不太好。先前大太太还为这事训斥了几位大爷。”
史苗听了,心里明白,看来这件事有人故意瞒着。
她心里腾地升起一股怒火,可还是强压着没发作:“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婆子赶紧辩解:“太太们怕您心烦,听说这媳妇是在什么楼,赤条条吊死的。”
史苗年纪大了,别人家的那些腌臜事,小辈们自然不会平白无故说给她听。
史苗赏了那婆子一些钱,让她去仔细打听清楚,过几天再来回话。婆子千恩万谢地退下了。
这时,外面传来通报,姑奶奶贾敏来了。
贾敏这次来,还特意递了帖子,带着黛玉一块儿,黛玉被打发去姐妹那边,只有贾敏过来说话。
史苗见贾敏今天穿着蜜合色的褂子,头上的头面搭配得也不如往常讲究,脸上明明白白写着不高兴。
这情形,倒像是两口子闹了别扭,贾敏带着女儿回娘家来了。
史苗关切地问:“你一来脸色就不对,碰上烦心事了?是林姑爷欺负你了?”
贾敏也不再强装笑脸,把帕子攥在手里,泄愤似的扯了扯,嘴角挂着一丝冷意:“这事和他有点关系,可也不全是因为他。母亲还记得江南有个苏家吧?”
苏家是姑苏一带底蕴深厚的大家族,枫林书院每年都有不少学子从那儿走出去,在朝堂和教育界都很有影响力,隐隐有古时候王谢等世家的风范。
史苗点点头:“记得,也算是林姑爷的恩师。”
看贾敏这架势,苏家的事儿怕是小不了。
贾敏气愤地说:“早前东边甄家有个媳妇吊死的事儿,您肯定听说了。”
史苗反问:“这事儿和苏家有关?”
贾敏语气冰冷:“虽说没有实证,可大概有一女几夫的传闻,其中一个就牵扯到苏大人的儿子苏源。”
一女几夫,贾敏差点说不出口。
秦可卿现在都成了时兴禁书话本里的头号人物,死了都不得安宁,真是可悲可叹。
旁人都骂秦可卿是淫/妇,可背后的奸/夫到底是谁,却没人知晓。
苏家也不过是养了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贾敏接着说:“听说苏大人很得太上皇的欢心,过不了几天就要接手赵大人的差事了。”
这位苏大人是苏家和林如海平辈的苏杉,在家中排行老三,刚从学政的位子上升迁。
最让贾敏恼火的是:“之前他们来家里拜访,黛玉她爹还看了那小孽障的文章,夸写得有模有样。”
这位苏家小爷,不光文章写得好,人也长得一表人才,光看外表,多半会被他骗了。
品行如此恶劣,却又真有几分文才,将来要是飞黄腾达了,肯定会为非作歹,成为大奸大恶之人。
史苗听着,眉头越皱越紧。
又问贾敏:“林如海知道那人的品行吗?”
贾敏沉着脸说:“他知道,他说这是别人家的私事,就算咱们知道了,也不好由林家出面去讨伐,名不正言不顺,弄不好还会连累自家。”
林如海这么处理倒也没错,真要讨伐,也该是秦可卿的家人出面。就算是出于正义,就凭秦可卿现在的名声,旁人也能编造出一堆谣言来。
史苗一下子就明白了贾敏为何要把黛玉送过来。
苏家最会投其所好,先是拿贾敏以前出的二十四集来套近乎。
就因为这样,林如海一开始对苏源印象不错。
要不是贾家就在甄家旁边,贾敏的陪房有亲戚在甄家当差,这桩丑事还不一定能被挖出来。
林如海见过苏源后,还把他的文章留下来和贾敏一起品评,这感觉就像美滋滋地含了半天糖果,最后却发现里头是一泡屎。
贾敏怒了:“苏家之前来过两回,只怕以后还会厚着脸皮再来,我想让玉儿在这边住一阵子。”
见女儿这么小心谨慎,史苗一口答应:“我正缺个伴儿呢,家里还有姊妹能和她一起玩,就怕你一个人在家孤单。”
贾敏其实也想和黛玉一起留下,可她要是不在家盯着,万一苏家又给林如海送点别的东西,送东西还好说,要是送个大活人过来可就麻烦了。
她不是不信任林如海,实在苏家人太会伪装,见识过一次他们的虚伪,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贾敏随便找了个借口:“我正好也想清闲清闲,松快几天。”
第163章
暮色沉甸甸地压在林府之上,四周静谧得有些压抑。
林如海独自坐在堂屋中,屋内烛火摇曳,昏黄的光线在墙壁上投下他孤寂的影子。
他时不时地朝着门的方向张望,眼神中满是期待与焦急,计算着时间。这般往门那边看过三五回后,才终于听见那边传来隐隐约约的响动。
贾敏独自一人回来了,尽管林如海心中早有预料,可当看到她形单影只的那一刻,还是忍不住微微一怔。
他下意识地站起身,脸上带着一丝急切,开口问道:“玉儿呢?”
贾敏没有立刻作答,只是静静地接过丫鬟奉上来的茶水。她微微低垂着眼帘,眼神冷漠,拿起盖碗慢悠悠地撇开并不存在的水沫子,上好的碧螺春散发出阵阵清香,可这香气在这剑拔弩张的氛围里,也显得有些寡淡。
林如海见状,心中愈发不安,又追问道:“她不曾同你一道回来?”这本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成婚多年,贾敏头一回这般闹着要回娘家,当时说走就走,马上就让人备车,那决然的态度让林如海至今难忘。
此刻,贾敏幽幽地答道:“老太太想她了,和我说留她住几天,咱们家里也闷得慌,我就让她替我在老太太跟前尽孝。”
说完,贾敏生气地瞪了林如海一眼,那眼神里满是怨怼,难不成要把黛玉留下来看夫妻二人吵架?
林如海顿时百口莫辩,他能真切地感受到贾敏这次是真的动了气。
他脸上露出慌张的神情,赶紧求饶道:“夫人啊……我不是应下来了,从此再不叫苏家人进门。”
贾敏放下茶盏,用帕子轻轻点了点嘴角,脸上浮现出一抹冷笑,说道:“此事谁又说得准,万一不小心又被灌了迷魂汤,我看林大人惜才得很。”
这会子知道认错,在贾敏看来,已经晚了。当初林如海可是对苏家的苏源十分欣赏,把他夸了又夸。
贾敏告诉林如海苏家哥儿品行不端时,他还满脸的不相信,一副觉得是有人故意构陷的模样。
贾敏看着林如海当初维护一个外人的行径,心中的怒火就忍不住往上冒,冷笑着说:“早前老爷不是义正辞严,说什么不知真相,只凭着流言,不能妄加评判。你们都是官道上的老爷,做事自然要留三分情面,我们一介妇道人家,是不敢说的。”
贾敏对于那些送到眼前看似千好万好的东西,向来都天然存着三分警惕。
尤其那个看起来完美无比的少年人,简直就像照着林如海的品位培养出来的,偏偏还是苏家出来的。
在她看来,林如海他们这样的读书人,只要看到文章好,便认准了那人是个好的,太容易被表象所迷惑。
贾敏可没忘记以前苏家那个发疯的表姑娘,还有一年年接着生孩子最后死掉的姜瑶,留下来的几个姑娘都没养大,挣命似的给苏家传宗接代,最后还落个生不出儿子的名声。
若苏家真是良善人家,又怎么会让这种话传出来呢?
贾敏表情冷冰冰的,说道:“老爷是在京城待久了,忘记原先苏家的事。”
林如海当然记得,原先他想着那是内宅之事,而且是四房的事,不应当与三房相关,就如宁国府和荣国府不一样。
可如今,夫妻俩却就此争论得不欢而散。贾敏一想到那样的人登过自家门,就觉得一阵恶心,仿佛林家的地,用几桶水都冲不干净。
贾敏也知道,他们官场上的事,总要留个几分余地,没个现场捉奸,无凭无据,不能轻易翻脸。
可她还是不得不提醒林如海:“老爷莫要怪我小题大做,只看看甄家流出来的艳诗,叫人死了都不得安生,就知道那人不是什么好东西。”
林如海当下也只能低头认错,不住地说:“夫人说得都对,夫人说得都对。”
这边贾敏气都还没消下去,大丫头便捧着今日的帖子进来了:“太太,苏家送来的帖子。”
贾敏拿起来看了一眼,眼神中闪过一丝厌恶,吩咐丫头:“就说我要去老太太那边,不得闲。”
丫鬟又看了一眼林如海,林如海马上接过话:“我也要去看老太太,不得闲。”
等丫鬟走了,林如海才又与贾敏说:“夫人,咱们家倒是避得过,只是还得想个法子,如夫人这般嫉恶如仇,怎么能眼睁睁看着旁人也被蒙混过去?”
贾敏睨他一眼:“难得老爷有这样的好心,可惜如今苏大人深得太上皇倚重,这一星半点,宛如蚍蜉撼树啊!”
贾敏心里明白林如海当下的回避不撕破脸的做派,苏家是太上皇故意扶持起来的,苏源和秦可卿那点事,在这复杂的局势里,显得微不足道。
她只是气林如海一开始识人不清,差点引狼入室。
转眼黛玉已经在荣国府住了十来日,天气愈发炎热起来。
院子里的知了没完没了地聒噪着,吵得人心烦意乱。
史湘云作为史家和贾家的桥梁人物,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给老太太请安。正巧黛玉也在,她来时就和婶娘说好,要多住几天。
湘云见过老太太后便往黛玉这边来。
只见黛玉和探春一人歪在一个竹塌上,穿得十分清凉,正在吃冰湃的果子。见湘云过来,两人都慵懒地懒得起来,只是抬起扇子晃了晃,就算打了个招呼。
湘云到这边,也热得不行,额头上满是汗珠,一边一层层往外脱衣裳,一边抱怨:“家里让穿的,痱子都要出来了。”
黛玉看着她这副模样,忍不住笑她:“往常你最怕热,端午早就过了,今日怎么包粽子似的穿这么多?”
湘云接过丫鬟递来的扇子,猛地扇了几下,大口喘着气。
探春让湘云吃果子,还问她要不要喝甜汤。湘云觉得腻味,只说不要,喝点茶水就好。
她看着黛玉一副懒散的模样,笑道:“我瞧你倒是过得悠哉。要我说之前你也太冒进了,怎么能拿自己的真名去落款。”
黛玉翻身坐起来,满不在乎地摆了摆手:“怕什么,旁人又不知,就算知道了,天底下叫这名字的又不止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