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辰木离火
林老爷恭维道:“夫人看的,岂止这些,此事不急,慢慢来。”
徐慧嘴上应着,心里却明白,现下老爷见甄家不太成说是慢慢来,改明儿被谁一撺掇,又要急着定亲事了。
她倒不急,按理林家单传这么多代,应该早些定下让儿子传宗接代才对。
正所谓弄巧成拙,命中如此,上至林老爷那一辈,都是近三十岁上才添丁,急了也无用。
林如海母亲心中自有计较,与其早早娶媳妇分儿子的心,不如让他好生进学,往功利讲,身有功名,才能寻更好的亲事。
这些念头,她都藏在心里。
往后林海每日除了请安,就是在自己院子中读书。
徐慧恐他闷出病来,问儿子:“我看你在家中无趣,要不要到书院中……”
姑苏城也不缺书院。
林海立时就拒绝了:“多谢母亲,孩儿不想去。”
“罢了,随你。”
……
却说荣国府这边,贾敏挨了罚,消沉两日,仍旧该念书念书,该种地种地,贾赦和贾政逡巡几日,才慢吞吞往书院去了。
农事几乎上了轨道,史苗暂且得空,专程叫白琪来商议要事。
若不是出了太子殿下那桩事,原本两年七个月的孝期,今年七月里荣国府就该除服了。
这回时间延后到过年去,贾代善过世整三年。
贾姝那边婚期已经商定,贾媃和贾娴还没个着落。
这回贾政回来,还特意向史苗汇报一下他打听到的情报。
史苗有点意外:“原本没指望他能打探什么,不想他竟真的上心,探出些有用的来。”
然后又问今日一起被留下的赖嬷嬷:“嬷嬷以为这几户人家如何?”
太太找她商议这样的大事,赖嬷嬷心里很得意,脸上也有光。
赖嬷嬷道:“杨侍郎家长孙金贵,若是这样的人家,必定要去做当家奶奶,操劳是有,将来承袭祖辈的担子都落在肩上。”
“李家最清贵,瞧着哥儿将来读书有前途,还有个叔叔在前面,若是能有人帮一把,将来肯定走得远。”
赖嬷嬷在勋贵圈混了这么久,已是将好处都说得差不多。
白琪的态度十分明显,她显然更看好李家。
她补充道:“李家的家教甚严,爷们不在外乱来,李家的太太我曾见过,为人端方严谨,很讲孝道,这一点是最好的。”
这两户现在在金陵城清贵人家中比较好的人家。
另有几家清贵科举出身的家中没有适龄的男丁,要不然就是读书上没多大前途的旁支。
再有就是家中官阶太低,也不妥当。
史苗苦笑,反问二人:
“当真好吗?”
“杨家只有一个孙子,必然心肝宝贝一样供着,将来进了这样的人家,若是不能多添几个儿子,日子未必好过。”
赖嬷嬷一脸迷惑。
太太虽然说得有理,但赖嬷嬷有点不懂,这有什么不好的,进了这种人家,只要多生几个儿子,肯定地位稳固。还能拿着家事。
多子多福有什么不好?
赖嬷嬷没敢反驳,只听太太又挑剔起李家来。
“至于李家,我最怕的就是这种人家,我家姑娘们这样性子,岂会拘得住。况且那些对外的好名声,内里是什么样,也不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了。”
太过压抑的环境往往会养出一堆变态。
李家太太以孝顺出名……
孝顺自然是美德。
但用孝顺给自己家族贴金的人家,史苗心里要打个问号。
当孝顺变成一种牌坊,就很有问题了。
矫枉肯定过正。
当下男主外,女主内,孝顺母亲的事,自然要外包给儿媳妇。
这个时代不孝是大罪,况且孝与不孝评判标准,不过长辈一句话的事。
只要一句不孝,就能要你的命!
李家看着比杨家好,实际上坑可能比杨家还大,史苗是疯了才把闺女往火坑里推。
史苗做出结论:“我看,都不好。”
赖嬷嬷赔笑道:“太太说笑,嫁出去的姑娘怎么能比得在家中,样样四角齐全的婚事最难找。”
看史苗态度,赖嬷嬷也摸明白了,太太肯定都没想过这两家,满京城还有那么多人家,何必在金陵找?
史苗也跟着感叹:“是啊!何处去找呢!”
真是头疼。
毕竟今日提出来讨论的杨家和李家儿子,已经是清贵人家中比较优质的结婚对象了。
这可怕的基本盘。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史苗相看人家的事,模模糊糊传出去一个影儿。
才嗅到一点风声,两个姨娘就坐不住了。
“前儿听说,太太那边提到了婚事。”
赖嬷嬷赶紧将两人安抚下来,对张姨娘道:
“你不懂,太太真心疼爱姑娘们,别在一旁胡乱抓瞎,最后坏了事。”
张姨娘满心疑虑,又只能强颜欢笑:“我们知道的,只是随口问一问。”
白琪看得出来,太太最近是烦的。
她还以为太太会比较倾向李家这种治家严谨,前途大好的清贵人家。
想不到太太却另有想法,白琪也不能说太太说得错了。
若是治家太严,姑娘们活波的脾性,心里又有主意,真当这种人家的媳妇,确实是受罪。
白琪有些好奇,太太竟然没提过一句想让姻亲对两个爷有助益的话,反而一直在考量姑娘们今后的日子会不会舒心。
白琪问:“太太还在烦恼?”
史苗按着额头,神色疲倦:“如何不烦,纵使她们过得不好,大可和离回来我养着,但若真嫁不好,受一番磋磨,虽非我亲生,我也不愿见。”
史苗话音才落,外面两个姨娘来了。
两人跟着来庄子上,也规规矩矩种地,穿得朴素,半点都不花枝招展,一来就赶紧给史苗行礼问安。
“给太太请安。”
史苗让她们落座,直接道:
“叫你们来,也是给你们交个底,姑娘们的是肯定要开始相看了,你们也晓得时候特殊,不好声张,嫁妆的事,我早就着人预备,你们只管安心。”
两个姨娘赔笑道:“有太太这样的母亲,是她们的福气。”
史苗叹了一句,接过翡翠递上来的消火茶:
“什么福气不福气,趁着给大姑娘预备嫁妆,她们姐妹一起,你们瞧着嫁妆有什么要添补的,一起想好了,再和管事的媳妇说。”
史苗最近一直在考虑姑娘们的婚事,也看过京城几乎人家,越想越烦。
“姑娘们说长大就长大,你们多看看。”
这话也说中了姨娘们的心事,自从国公爷走了以后,太太宽宥许多,不喜欢几个姨娘到她跟前碍眼,只让她们好生照顾姑娘。
两个姨娘也知道好坏,从太太屋里退出来,就问翡翠:“瞧着太太像是有心火的样子。”
翡翠叮嘱姨娘们:“还不是为姑娘们操心,你们不要生事,就是报答太太了。”
两个姨娘千恩万谢的走了,各自安静呆着,揭过不提。
……
比起当下因女儿亲事头疼的史苗,贾赦和贾政两兄弟的日子居然过得很不错。
毕竟他们哥俩在钟山书院的日子,比之前可是有意思多了。
甄家老三听闻他们二人在钟山书院,定要过来探一探的。
怪就怪贾家二人刁钻,若是城中那几个甄远经常走动的书院,他怎么会傻呆呆的被蒙在鼓里。
甄远破天荒来一次,因着甄家的关系,他想低调也不能。
最要命的是贾赦还一脸调笑的摇着扇子揶揄他:“甄兄,如何往这边来?”
甄家老三找了个蹩脚的借口:“我随意逛逛……”
贾赦不信,他自己也不信。
恰好贾政抱着一个书箱出来,那模样和书院的学子没什么两样。
贾政看见甄家老三,也好奇走过来。
甄家老三拿出请帖:“我攒了个雅集,邀上三五好友,不知两位可否赏光一聚。”
贾赦接过去帖子,还是那副吊儿郎当的神情:
“以文会友,甚妥,甚妥,甄兄亲自来下帖子,岂有不去之理?”
甄远莫名有些尴尬,他其好奇的想去这二人下榻的地方看一看,可惜他们没熟悉到那个地步,只好放弃不提。
贾赦把帖子递给贾政,又问甄家老三:“对了,先前那个漂亮的林家小公子,去不去?”
甄家老三不自觉摸摸脸:“他端午后就随母亲还乡了。”
下回见到林海,要不要和他说,贾家这一位夸他……漂亮。
甄家老三的邀约,贾赦和贾政欣然前往,地点就是崇正书院旁边的雅集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