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县 第344章

作者:桃花白茶 标签: 爽文 穿越重生

  到了年后,又过了丧期,年前肯定事情都要捡起来。

  比如先皇走之前办的最后一件事,便是主持捐官跟举荐官员的考核,考核结果送到汴京的时候,先皇已经去了。

  事情一拖再拖,到现在肯定要处理,这件事也好办,新皇一边听着汇报一边处置官员。

  玉敬泉,徐铭,裴宸倒是都没事。

  可其他大部分官员都考得一塌糊涂,按照要求下狱徒刑,看着这些官员质量如此之差,在纪炀的提议下,捐官绝不能到实职这件事算是定下。

  世家举荐的口子可以开,但必须经过统一考试,虽不是科举,却比科举还要严格那种。

  这算是留了个口子,毕竟一次性把这些事全禁止了,只怕世家要掀桌子。

  饶是多个考核,已经让许多人户不爽。

  可没办法,毕竟是先皇留下来的事,若加以反驳,新皇必然不高兴。

  新皇旁的都好说,提到他父亲,那是谁情面都不给的。

  听说在先皇入皇陵之时,宗室有几脉还想凑过来,当时太后,以及两位太妃也在。

  当着她们的面,这些宗室直接被新皇好一通斥责,明显还在记恨去年宗室逼迫先皇的事。

  如今宗室那边,只有平王跟他女儿映月郡主能有个好脸。

  也就只有这两人了。

  其他听话科举的还好,但凡跟那些人沾一点关系的,全都被冷落。

  宗室没个一二十年的时间,估计一直都这样了。

  朝堂上如今火热的,那是金家,文家,纪炀,林家因为林大学士请了几次病假,也要稍稍往后。

  先皇临走前最后一件差事处理完,徐九祥心里空落落的。

  这件事结束,他就真的一个人面对政务了。

  满朝文武,哪个不比他年长,哪个不比他有经验。

  等眼神落在纪炀身上的时候,徐九祥少了之前的惧怕,多了些心安。

  接下来的政务,徐九祥明显没那样熟练,不过好歹“实习”了好几年,算是有模有样。

  金家又主动维护,这政务也没那样艰难了。

  这些事情了结,朝中一些人员再有些变动,基本就是新皇的班底了。

  其他人好说,纪炀如今还是汴京府尹,但又身兼户部仓司的位置,差事明显多不少。

  可这些事是他之前就在办的,对他来说不算为难。

  除了纪炀之外,汴京府衙三四个官员今年也要外放,其中就有进士万忠杰跟得罪宗室一直没有被用的陈子云。

  他们在纪炀手下也有一两年的时间,这次新皇登基,也算新皇一脉,自然得以重用。

  以两人为首的进士们都没想到,他们最终会以这样的方式外放。

  不止汴京府衙的人,还有纪炀好友颜海青,颜海青算是几个好友里面唯一走正统科举路子的。

  去年考上进士,在翰林院实习一年,自然要去外历练。

  走的时候颜海青还百般不舍,但大家都知道,以后他们还会汴京再见。

  再说了,颜海青走了,颜老爹还是他们这一伙人里的。

  颜老爹同样想不到,他仕途顺遂,靠的竟然是他儿子的纨绔好友。

  虽说纪炀如今早已洗脱纨绔的名声,但这种奇妙之感,还是无法言说。

  颜海青走的时候,还一定要让纪炀孩子出生后第一时间给他写信,他一定要当孩子干爹。

  婉芸今年一月便有两个月身孕,只是碍于国丧并不好张扬。

  但周围人自然是知道的。

  其他人,像韩潇在国子监当主簿,关系尚可的状元叶锡元留在翰林院明显要好好培养。

  新的一年,新的皇帝,变化非常之多。

  但去年要做的事,今年肯定还要接着干。

  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招收贫家学生,提高下面官学夫子待遇肯定要做。

  新皇做太子的时候在做这件事,如今自然要继续。

  徐九祥甚至有点兴奋。

  他当太子的时候,办这些事还有些阻力,如今一切坦荡,连晁盛辉跟工部琢磨出来的新印刷工具,都能顺畅地推下去。

  纪炀见金家在帮忙,自然顺水推舟,也乐得清闲。

  再加上国子监那边有韩潇跟他娘子林婉芸在,自然更加没问题。

  说到他娘子,现在是国子监医学的学监,正五品的女官,非常不错。

  如今虽有身孕,手头的事却并未放下。

  金家见纪炀不硬插手这件事,也投桃报李,从他们应天那边,寻来不少厉害农人都去了皇庄参与育种。

  算是献好。

  新皇刚登基,一切是那么顺畅。

  朝野上下无不夸赞。

  毕竟是先皇留下的根基,他筹谋那么久,就是为了让儿子平稳交接皇位,如今看来确实如此,没有辜负先皇的期望。

  既然各处官学的事情已经处理好,纪炀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培育良种上。

  这是他在扶江县的时候就说的事。

  好的,健壮的种子,从出生起便更能抵御病虫害。

  即使到现在,培育良种的步伐依旧没有停止,现代的种子跟古代的种子,甚至说两种概念。

  纪炀自然不会觉得可以一蹴而就,但肯定要沿着前人的路往前走,让承平国的种子更饱满,产出更多粮食来养育百姓。

  吃饭这种头等要事,永远排在第一位。

  可育种不是件容易的差事。

  甚至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但纪炀既然专心去做,心里早就有数。

  其实把天下农人聚到汴京,不见得是件好事。

  承平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土壤条件都不一样,各地的病虫害更不相同。

  当地的水利,土地肥力,以及当地农人的水平,全都不同,根本不能一概而论。

  但汴京到底是首善之地。

  在这里琢磨出经验,才好推广全国。

  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当初在扶江县,纪炀都是收集各个村子土壤进行分析,都知道县城东边的土跟西边的土很不相同。

  何况全国这么多地方。

  种田向来不是件简单的事。

  悯农那首诗为何能流传千百年,是有原因的。

  有人说过,中原传统农业的特点,基本可以总结为八个字。

  多元交汇,精耕细作。

  后面四个字大多数人都知道,可前者了解的人并不多。

  大意是如此广袤的土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碰撞,让各种先进经验互相交流补充,最终慢慢发展到传统农业能到达的顶峰。

  新皇按照纪炀的想法召集天下农人,便有多元交汇的意思。

  按照自然发展,让这些经验互相交流,谁知道到猴年马月去,不如人为开个交流大会。

  让东西南北各个地方的农人互相交流,总会有更好的方法。

  这期间虽然少不了争论,但都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过程。

  纪炀到皇庄的时候,看着外表那样奢华,进到里面发现,庄子没什么景观,都是一块块划分出来的田地。

  现在四月份,正是庄稼生长的好时候。

  纪炀到的时候,大多数农人都在田地里做事,他们丝毫不敢懈怠,想早点培育出新皇想要的良种。

  不过刚到这,纪炀便看到内里有个面色不善的官员。

  这个官员纪炀并不认识,等庄子管事说了,纪炀才知道,这位官员正是从应天府而来的金家二少爷。

  应天府的金家,现在谁人不知。

  但他家是先皇病重之后才重新提起来的,当时大婚说不出匆忙,但也算突然。

  所以当时应天金家只来了如今的金学士夫妇,金家长子,以及三妹,也就是如今的皇后。

  剩下的家眷则在年后才陆陆续续搬到汴京。

  这位金家老二便是押后而来。

  原本早就要到汴京了,金家长子金炳郡临时差他寻农人过来,所以耽误到四月份。

  估计也是为这事在生气。

  金家老二跟纪炀一样的年纪,今年二十七,看着个子稍矮,面容也差不少。

  纪炀隐约知道些,朝中有些多嘴多舌,拿他们两个对比。

  所以这面带不善,估计也有冲他来的。

  可惜纪炀不是个爱热脸贴冷屁股的,朝金家老二稍稍点头,继续忙自己的事。

  育种这事,从最早的齐农要术就有记载,再之后的农书都有提及。

  可纪炀来看,承平国的育种,只有最顶尖的农人才会“种取佳穗,穗取佳粒”。

  所以这个观念还要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