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画凌烟
但现在固鲁思齐布死了,亲建奴的万丹伟征上位了,如果局面彻底不可控,喀喇沁部将会向历史上那样,全面导向皇太极。
这样会出现一个什么样可怕的后果呢?
宣府和蓟镇外的蒙古防线崩溃,宣府和蓟镇全部暴露在建奴的兵锋之下。
历史上著名的己巳之变,就是喀喇沁部导向皇太极之后,喀喇沁部给皇太极让道,皇太极才能从喜峰口长驱直入的。
而且,历史上的皇太极五次入关,其中好几次都是突破宣大防线直接入关。
这和蒙古人全面导向皇太极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说,皇太极继位后,提出征服蒙古的战略思想,绝对是正确的。
那么现在问题的核心来了:争夺喀喇沁部的控制权。
如此看来,皇太极在辽河以西布局三万,号称六万精锐,其本质就是声东击西,目的就是喀喇沁部。
崇祯不由得感慨:皇太极果然不是一般人啊!接着大明内部的某些人在特殊时候搞事情,把重兵扔到辽河以西,吸引朝堂上所有人的目光,起真实目的是征服喀喇沁部。
这种手段、这种谋略,细想一想,在史书中,也称得上是顶级政治家和战略家了。
难怪历史上的崇祯和他的大臣们,被皇太极算计得死死的。
不过现在对手已经换了!
他张凡也绝对是不好惹的。
论手段、论智谋、论心性,张凡绝对不是善类。
这盘局在辽东八旗军崩溃之前,崇祯是处于劣势地位的。
为什么这么说?
辽东有三万八旗精锐虎视眈眈,宣府和蓟镇外的蒙古内部暗流涌动。
更重要的是大明内部动乱不安。
可局面就是随着辽东之战的胜利,来了一个惊天逆转。
这话又是从何说起呢?
这不是喀喇沁部发生了整编,亲建奴的万丹伟征上台了么?
怎么就发生惊天逆转了?
所以,整盘棋的关键点就在辽东嘛!
崇祯和皇太极这两个人,都是下整盘棋的人。
既然是整盘棋,那自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了。
棋盘上的棋子看起来是一个个个体,但每死一个,都对整盘棋有巨大的影响。
具体怎么解释呢?
如果按照皇太极的计划,这个时候,万丹伟征既然成功占领元上都城,控制了喀喇沁部核心地带,那必然会乘势大举出兵,绝不止多尔衮那8000精锐。
这一招是对已知胜局的进一步巩固,确保完全占领那片阵地,只要兵法合格的人,都懂其中原理。
但因为辽河之战的大败,现在皇太极不可能再抽调出大量的精锐横跨草原而来。
为什么?
一是必须留守精锐守住辽东和沈阳,如果再抽调,说不定袁崇焕和孙传庭就按捺不住要渡过辽河去沈阳城下面点火炮玩了。
到时候沈阳空虚,拿什么挡住明军的火炮?恐怕到时候皇太极是真的要原地爆炸了。
二是辽河的一场大败,皇太极内部已经稍微平息的矛盾,会再次爆发,打击汉人的声音会在内部抬头,这与皇太极的整体战略是相冲突的,他必须留着自己的亲卫兵来稳住局面,同时也没有底气在发动战争了。
所以,即便现在万丹伟征联合多尔衮发动了这场政变,辽东的皇太极也只能在一边干瞪眼,啥也做不了了。
所以啊,多尔衮不会有后续的援军。
整盘棋,现在的主动权其实在崇祯手中。
他立刻给张之极写了一封密信,密信的内容很简单:切断元上都一切粮食来源,堤防多尔衮突袭。
与此同时,崇祯公开给朵颜卫的阿苏特部台吉下了一道圣旨,阐明了万丹伟征的罪名,并且呼吁蒙古各部联合起来,讨伐万丹伟征,为固鲁思齐布报仇。
这两手一出,万丹伟征至少掉了半条命,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一旦如此,多尔衮是不可能留着和万丹伟征一起送死的,他会找个机会出城突围而去,最好的方式就是正面和明军打一场野战。
而一旦朵颜卫其他部族被崇祯呼吁起来,北边的局势基本也就大势已定了。
什么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就是!
第462章 无钱买田?
给蒙古阿苏特部下了圣旨后,崇祯回去睡了个回笼觉。
既然辽东已经稳定,蒙古的问题自然就不必着急了。
现在主动权在崇祯手里,皇太极后继无力,那就让蒙古的局势自由再发展一段时间好了,反正虎贲卫在那里镇场子。
这叫让子弹飞一会儿,看子弹击中后,到底都有哪些牛鬼神蛇冒出来。
既然成立了廉政督察府,自然是要将李自成宣回来,正式任命,按照新的部门构架重新组建班子。
崇祯立刻传了一道旨意,让人将李自成宣回京师。
一觉睡醒,上午的阳光是格外明媚。
进入八月(农历),一场秋雨之后,北京就没有那么酷热了。
起来后,崇祯开始查阅礼部送来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材文档。
他看的不算仔细,最多是将大纲看了一下。
新学的教材编制从去年就开始了,北京大学虽然都已经建成一年多了,可教材的数量却并不多。
新学至关重要,而且新学才是大明的未来。
如果传统儒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即便强行做了一波改制,某些人暂时妥协了,在回来的不久,传统士大夫们依旧会卷土重来。
只有从人们的思想上做改造,才能在未来持续的爆发出新生的力量。
所以啊,真正的改制,是从体制、文化教育、科技上做全面改制。
将腐朽熔于炼炉,保存其精华,再造乾坤,重开汉唐盛世。
在这大争之世,岂能独安乎?
至于新学目前的进程。
崇祯将明朝本身有的不少书籍已经搬到北京大学了。
例如工科学院的《物理小识》、《天工开物》等等。
(《物理小识》是明末大臣王徵写的,里面叙述了关于光的色散、反射和折射,关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共鸣、隔音效应,关于比重、关于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和阐发。)
再例如农学院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这些在中国古代,都是属于杂学范畴,是不如传统读书人法眼的,但现在都被崇祯放到了北京大学做正统教材。
不仅如此,他自己编写的一系列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公式,也被排版印刷了出来。
例如《力学定律》、《元素周期表》,这些都是根据后世的物理学和化学理论知识写成的。
例如“热胀冷缩”原理,例如“摩擦生热”原理。
其实这些原理,中国古人有发现,但没有具体的总结出来。
例如热力学的单位,以及各种计算公式。
这些理论刚开始让他们硬啃肯定是不现实的。
毕竟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如同读天书。
所以这些教材还没有正式颁布下去,只是做了初版的编写。
编写完,还需要格物科学院的人去一步步做实验。
实验能做出多少,就正式编写多少上去,总比没有好。
新学的确要注入更多的工科类的东西。
至于崇祯自己写的《国富论》,自然是已经大肆印刷出来,放到北京大学,成了北京大学最热门的书。
这一上午,崇祯都在浩渺的新学教材里忙碌,将其中该往后面排的全部往后面排,现在就可以印刷,拿出来加入进去的也全部拿出来了。
没办法,这种事,暂时还真得他亲自来做,不要怕麻烦,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不能马虎,也不能乱开玩笑。
这一忙就忙到下午。
乾清宫的钟响了,按照穿越者崇祯重新制定的计时规则,现在已经是下午两点了。
为什么要将古代的计时做调整?
当然是为了更加便捷,只有便捷的东西才能在以后推广到普罗大众当众,人们接受得会更快,推广普及成本会小很多。
王承恩走进来:“皇爷,郑大人,王大人,在外面求见。”
“快宣进来。”
郑大人和王大人是谁?
当然是刚从南直隶卸任了吏部尚书的郑三俊,和从陕西赶回来的工部员外郎王徵。
这两个人接下来可都是有大用的。
郑三俊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能臣,四朝元老。
不多时,郑三俊与王徵都进了乾清宫。
“微臣参见陛下。”
崇祯走下去,亲自将郑三俊搀扶起来,又将王徵搀扶起来,并语气温和道:“两位爱卿快快免礼,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你们了。”
郑三俊微微一怔,没想到皇帝居然如此亲切。
皇帝的凶名在东南一带可是如雷贯耳的。
上一篇:大皇子究竟何时夺嫡
下一篇:试图驯服黑莲花会出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