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34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正宁帝收起手上的折扇,高兴的敲打着自己的手心。

  “妙啊,还是皇儿聪明,对,就要这么做,这样一来,不仅能让那些不法官员好好思量一下,到底值不值得冒险,那些被查处的官员,也没了继续隐瞒违法所得的动力。”

  何殊点头,并持续完善这个想法。

  “如实交待违法所得的去处,才能得到一定额度的减免。”

  正宁帝双眼一亮,这个他有经验,“这样我们就能有机会抓住更肥硕的大贪官,不错、不错,就得这么办!”

  为了不耽误这次的‘进帐’,正宁帝迅速召来一批近臣商讨,并完善这一新规的具体条文,并在次日的朝会上正式公开这项新规。

  真正心底无尘,对这项新规坦然无惧的朝臣,对这新规不吝溢美之词,大力的歌功颂扬。

  心中有鬼的人,要么跟着大声赞扬,要么跟着附和。

  还有一部分理中派认为此举过于激进,这种坐连子子孙孙无穷辈的方法,不是仁政,非明君所为。

  气得正宁帝恨不得当朝骂他们脑子愚钝,冥顽不灵。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这些人需要用钱的时候,嘴一张,就是大道理一长串,户部没钱就让找他这个皇帝要。

  而正宁帝这辈子受到过的最大挫折就是穷,因为穷,他做了许多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竟能做得出来的事。

  哪怕现在手头稍宽裕些,可是他还要治理一个处处都要用钱的国家,所以对于钱的事,他是格外敏感。

  与钱有关的话题,也格外容易让他破防,对他而言,钱是远比皇子都重要的大事。

  为了钱,他当年甚至不惧暴君之名的拎起刀,现在还只是为了能够收回本就该属于朝廷的钱,这些人竟然拿什么‘仁政’‘明君’来道德绑架他。

  在正宁帝看来,这完全就是个笑话,他是那么容易就能被要挟的吗?

  难得太子给想出这么个好主意,什么都无法阻挡他要拿回本应拿回的钱的决心。

  即便这些钱进不了他的私库,只要能让他少从私库里拿钱去贴朝廷的花费,就算是他赚了。

  “朕曾听人说,法律是是对人性道德的最低约束,朕希望天下人都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约束自己的私心,不要去触犯国法,那样谁都不用受罚,制定严厉的法律警示天下人,就是朕的仁政,对天下人的仁心。”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那些自以为有理有的人,也无话可说,因为这就是一桩各说各有理的事。

  而治国需要的不只是道理与道德,还要有清晰的秩序与界限,用来强制约束人们的言行,才能让这个国家天下太平,秩序井然。

  接到朝廷召其进京述职并领赏的恩旨,还见到前来接任他的职位的官员时,张长平的心情有些复杂。

  若能像这些人祝贺的那般升官得重任,固然是件好事,可是张长平心中颇有些遗憾。

  摆脱多年来一直掣肘他的王同知,又少了那些碍事的地方豪门大族的干扰。

  新来的同知在青山州没有根基,还在熟悉与适应阶段,张长平总算可以当个真正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的知府。

  可是这种舒心日子没过几个月,就要给别人挪位置,让张长平对此着实感到颇为遗憾,毕竟他还有满腔的抱负与想法没能实现,

  毕竟这次进京后,他不确定自己会被安排到什么位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去到陌生职位上,在陌生的环境中,他肯定又要从头开始,再次开启与同僚勾心斗角的生活。

  张长平不知道的是,何殊正因知道像他这种性格的人,有人掣肘时,他还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付出全部努力。

  让他享受到大权在握,将一地变成自己的一言堂的滋味后,这种人最容易被安逸生活腐蚀意志,最后在没有危机环境中,不知不觉的迷失自己。

  何殊十分清楚人心经不住考验的道理,所以她当然不会在发现这个问题后,仍放任这么一位能臣走上岔路。

  所以她已为其规划好未来的发展路线,核心宗旨就是不会让他闲下来,不会给其留下可以长时间放松机会,只要他还没有放弃仕途。

  张长平此刻还不知道这些,对于自己会被调离的事,他早有心理准备。

  所以他不仅对先到位的那位同知特别大方,亲自带着对方熟悉府衙事务,对于这位来接任他的位置的新知府,在工作交接方面他也毫无保留。

  毕竟他是破格被任命为青山知府前,之前的官阶不算高,也不是什么重要职位上的人。

  再加上他的性格圆滑,靠着谁都不得罪,还能广结缘的本事,也就没有真正投靠什么势力。

  不管青山州新来的两位官员是什么身份来历,他都不介意送个顺水的人情。

  直到张长平将青山府衙的事务彻底交接清楚后,他才叫来林进志等人。

  在此之前,他已经跟对方透过口风,征询他们是否是意随他一起上京。

  崔景怀回京之后,被正式任命为九门提督一事,张长平已在邸报中看到公示。

  这让他对崔景怀的背景实力更觉忌惮。

  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不管他自己去到京中会得到怎样的安置,被对方看上的林进志等人,肯定能如对方所说,在京中得到更好的前程。

  所以张长平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直接将这些实情告诉林进志等人,让他们自己选择。

  “你们都是怎么考虑的?本官已经定下会于后日,随怀安商行的商队一起出发上京。”

  除了一人因父亲生病,不忍离家外,林进志等人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一起上京。

  “卑职等人蒙大人不弃,自当继续追随大人!”

  这话听着固然让人传,张长平还是选择将自己的分析如实相告。

  “京中乃是繁华之地,本官到了那里,也只有随行就市、任人调遣的份,恐怕没什么照拂你们的能力,不过等到我们抵达上京后,本官会带你们先去拜会崔大人,想来崔大人应该会给你们一个合适的安置。”

  几个都听说过崔景怀除了之前曾当众曝出的龙威大将军外,回京后已经接掌九门提督一职的事。

  若能得到那位贵人的重用,他们在京中前程自是不必担忧。

  “多谢大人的恩德,卑职等人永不敢忘。”

  确定完这些事情后,直到张长平一行与怀安商队汇合后,才发现除了他们,还有一人也要上京。

  这人就是一直隐居在听泉山的杜大先生。

  作为青山州的知府,张长平当然是在第一时间就已得知吴教谕将其引荐给崔景怀的事,也知道崔景怀在离开陈阳城的前几天,带着他的外甥一行人去杜家的事。

  可是杜大先生既没有随他们一起离开,之后的几个月,也没有任何动静,张长平原以为这件事已到此为止。

  却没料到,他在这支将要上京的怀安商队中,竟然见到了对方,这将意味着什么,显然是不言而喻。

第三十六章

  杜乐贤在陈阳城外的听泉山中隐居十余年的事, 张长平早就知道。

  因对方在文坛所享有的崇高声望,张长平甚至还曾避人耳的找理由去拜访过一趟,以示尊敬。

  只是两人没有深交,平日里也并无往来, 杜乐贤将要复出的这件事, 与张长平也没有什么利益关系。

  不过行事向来周全的张长平还是客气的上前寒暄, “刚听闻乐贤先生也在此,真是幸会、幸会。”

  背手站在马车旁的杜乐贤听到声音,赶紧转过身拱手还礼。

  “失敬、失敬, 老朽也没想到,竟能在此遇上张府尊, 多谢张府尊这些年的关照, 张府尊在青山州功绩斐然,此番上京定当是鹏程万里、一路高升,老朽在此提前向张府尊道声恭喜了!”

  张长平连忙摆手道,“不敢当、不敢当, 只盼圣上莫要嫌张某无能, 在青山府虚耗光阴多年就好,不敢奢望其它, 倒是先生此番出山,定能施展一身才能,实乃可喜可贺!“

  以杜乐贤过往的经历,张长平是怎么也没想到对方竟然还能有出山的机会。

  不过他此刻无比庆幸自己当年没有看碟下菜, 这些年虽与对方没有深交,但他不仅亲自上门拜访过, 逢年过节也不忘让人送些礼物过去, 聊表敬意。

  所以两人此刻在这种情况下重逢, 不仅没有感到尴尬,还能真心为彼此道贺。

  与此同时,张长平对崔景怀在京中的能量之大,也暗自感到心惊,入了那位的眼,连杜乐贤这种经历复杂的人,也敢向上面推荐。

  最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上面还真就允了。

  怀着这复杂心情,通过一番攀谈后,张长平才知道对方不用上京,朝廷给杜乐贤的旨意,是让他们直接带着家眷上任。

  杜乐贤的新职位是临海府知府,他将会随怀安商队一起走到邻州一座有码头的县城,在那里改乘船只前往临海府城。

  这要是旁人被安排到那种临海的穷困区域,张长平可能还会多想一下,但是被任命为临海知府的是杜乐贤,他相信这绝对是朝廷对其很重视、还很信任的安排。

  因为若非足够信重,朝廷肯定不会将一府之地,交给有着那些过往的杜乐贤执掌。

  看看对方现在这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样子,就能知道杜乐贤对这个安排有多满意,估计在此之前,连他自己都不敢奢想这等好事。

  “原来先生的去处已定,可惜我们将要起程赶路,要不然,真想与先生好好畅饮几杯,能有机会得遇明主,实乃我等之幸!”

  杜乐贤笑着点头,“是啊,能得圣上如此大恩,实乃杜某三生有幸,苍天不负苦心人,古话诚不欺我。”

  崔景怀建议他通过建言箱的途径出山时,杜乐贤原以为自己就算能有机会出山,可能也就是看在他在文坛中的名声上,被安置在国子监或是礼部之类的职位。

  总之就是利用召他复出一事,彰显朝廷求贤若渴,对有才华之人的重视程度,可以做到既往不咎。

  接到被直接任命为一府知府的圣旨时,杜乐贤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因为在过去多年中,他在最美的梦中,都不敢生出这等奢望。

  没人知道,接到圣旨后,与家人收拾行李的这几天,他的心情到底有多激动,诗兴大发的接连写出多首。

  有感激圣上不弃之恩的,有感激吴教谕这位倾尽全力帮他的老友,也有感兴崔景怀这位贵人的,更有舒怀遇明君、可一展抱负的,当然也有诉离愁的。

  这些诗作他都已经送给吴教谕,作为临别之礼,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在这种车马太慢,远行不易的年代,两人这辈子能再重逢的机率不大。

  同行四天后,两位曾在青山府为邻多年的故人,自此分道扬镳,再见无期。

  因商队要在这个有码头,水路交通十分便利的城市停留一天,张长平得以跟着过来给杜乐贤一家送行。

  看着商船远处,张长平的心中感慨万千,心中最为感慨最多的还是这杜乐贤的好运道,以及那位崔大人在京中的能量之大。

  而杜乐贤站立在逐渐远离的客船上,看到一直满脸感慨的站在岸边‘目送’自己离开的张长平,心中颇为感动。

  回到商队为其租下的单间客舱中,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得,随即挥墨写出一篇激情澎拜的诗文。

  表达自己对张长平的感谢,以及感慨两人能有幸遇明君,希望他们从此都能官运亨通,为国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

  随着杜乐贤的文名流传千古,这首振奋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诗文,成功给后世人留下一个美妙的误会,认为正宁朝的这两位都曾有着传奇经历的名臣,私下里交情莫逆,感情甚笃。

  要不是在杜乐贤写给吴教谕的诗与信中,不止一次的反复表达他对这位真正的至交好友的感激之情,连他能有机会在正宁朝重新出仕的功劳,都有可能被记在张长平头上。

  殊不知两人也就是在这短短几日的同行中,交流的稍多些,自此一别后,仿佛是命运的捉弄,两人再没直接打过交道。

  随着商队越来越接近京城,张长平对自己接下来的命运,难免感到有些紧张。

  不过抵达京城,下榻在商队为他们安排的客栈中后,张长平稍作休息,还是选择在次日就去拜访崔景怀。

  那位之前名不见经传,正式出现在人前,就已成为既有身份地位,又掌握着实权的顶尖权贵。

  就算没有攀附之心,张长平也想凭借在陈阳中打过交道的经历,与对方接近些关系,让人觉得他在京中并非没有根基。

  每次来京中上窜下跳,想方设法的找门路,最后仍要坐够冷板凳的滋味,张长平实在经历过太多。

  哪怕上次来京中,竟能遇上被破格提拔为知府的这等大好事,在被召进宫前,他其实已在京中努力了许久,却没能得到一句准信。

  后来几乎是在糊里糊涂的情况下,被召入宫中,然后被任命为青山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