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58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态度温和得笑着跟人说话时,仿佛是在与普通的同辈聊天般亲切,不会给人带去任何威胁与压力。

  何昌逸当时没有多想,如今再回忆那段经历时,就能发现其中的一些不起眼的细节,皇上完全是以长辈的身份问他家人情况,关心他的终身大事。

  可是太子问的却都是民生,有合城的治安,互市后边境环境与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还有他在上京途中的见闻,路过的集市是否热闹,百姓穿着,沿途百姓的建房风格等。

  他当时还以为是太子年少,对外界的好奇心重,才想听他讲讲外面的世界。

  如今再回头想想,才发现这可能是因为太子才是真正负责打理国家的那个人,所以他才会更关心各地的民生情况。

  可是就算发现了真相,不得不接受现实,何昌逸也只能与门下省的其他同僚们一样,对真相保持缄默,连在给家人的书信上,都没提及半句,就当自己从不曾发现过什么。

  唯一变化就是做事更加认真仔细,更加用心,不想再因出错而被训斥。

  他理解不了自家那位皇叔敢让年幼的儿子为他执掌朝政的心态,但是何昌逸十分确定,他已顾不上在乎面子,只希望自己表现得不要太差劲。

  虽然真相将他打击得不轻,可是先被沈卓打击在前,有一再有二,接受自己不如人的事实,好像并不难。

  何殊不知道,也不在意得她另眼相看的沈卓与何昌逸,都已知道其实是她在执掌朝政的真相。

  毕竟选择将两人放到门下省,她就没想过要瞒着这两人。

  反正她已年满十四岁,大安现在整体是呈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不比她还几岁的时候,让人知道真相,会感到匪夷所思,还会觉得不靠谱,实在有损皇权威信。

  又到将要收玉米的季节,去年的几千粒种子,共收获近四百斤左右的玉米。

  这四百斤玉米在今年种了一百多亩地,因为不惜人工与肥料,种得十分精心,出苗率高,长成率也高,眼看这一百来亩地,肯定能迎来大丰收,何殊的心情十分好。

  总算舍得让人将东宫种的玉米掰下一些煮熟,打算尝个鲜。

  新作物尝鲜,哪怕已经种了上百亩,何殊也舍不得敞开肚子吃。

  农务司那边分十个,东宫分八个,宫里分十个,阁臣那边分五个,在京中较有地位与分量的王公与勋贵们共分八个。

  加起来共掰下四十多个玉米棒子,哪怕已种了上百亩,也让何殊颇为心痛,毕竟算下来,这四十多个玉米棒子留到老后,可以种好几亩地。

  不过即便如此,有资格分的人,也都只是分一小块尝个味的样子。

  皇后与正宁帝、太子三人,分得稍多些,每人加起来有半根的样子。

  可能是因为分得少,才会显得特别稀罕。

  哪怕正宁帝早知道这东西现在种得有百余亩,一亩能收几千根玉米棒子,听说煮熟的玉米送到,还是迫不及待的起身上前想赶紧尝个味。

  何殊也很期待,此时想吃玉米的心情,与前世对玉米的品相与味道挑挑捡捡时的心情相比,可谓是截然不同。

  两人站在旁边的桌子前,看着汪林打开食盒后,正宁帝亲手端出盒中的一个大盘子。

  就是相较于品相极其精美的瓷盘,上面整齐摆放着的几小块玉米,看起来着实有些寒酸。

  沈卓与何昌逸奉令抱着案卷被带进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皇帝与太子,还有御前大太监汪林,三人都围在一旁的桌子前,说笑着什么的场景。

  见到两人,正宁帝放下手中的盘子,笑呵呵的说道。

  “把东西放到案上就行,过来吧,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难得太子大方一回,让人掰了些玉米让我们尝味,你们也一起过来尝口。”

  两人放下手里的案卷后,赶紧谢恩并推辞。

  “父皇说得对,算你们有口福,正好赶上,也可以尝尝这玉米的味道,不必推辞。”

  被指小气的何殊也不在意,笑着拿起筷子扎在一块玉米芯上。

  “看到了吧,只能啃掉这外层的米粒,这芯只能用来当柴烧,可不能吃。”

  正宁帝一边拿起一根筷子照做,一边笑着打趣道。

  “这玉米棒子看着挺大,但是这样去掉芯,不就只剩下一半了,你说的那高产量准不准呢?”

  何殊边将另外一双筷子递给沈卓二人,一边回道。

  “正式算产量肯定要去掉芯,老了以后,它的芯会变得很轻。”

  何殊率先啃了一口,浓郁的玉米香味顿时溢满口腔,虽然既没水果玉米的甜味,也糯玉米的软糯,味道也很不错。

  见沈卓二人都有些拘谨和迟疑,“都不必有负担,汪大伴,你们一起吧,都尝尝味,这东西是粗粮,本身并不精贵,等到过两年,就能随便吃了。”

  已经吃了一口正宁帝不赞成的回道。

  “这东西口感不错啊,皇儿为何说它是粗粮?”

  何殊不好解释它的膳食纤维成分,不宜消化等弊端,只得简单粗暴的回道。

  “人家海外的观赏植物,产量这么高,被我们用来当食物,不是粗粮,还能是细粮?”

  正宁帝隐约觉得应该不是这么回事,但是听何殊这话,又觉得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嗯,有道理,不过不管它是什么粮,只要它能让人饱腹,还能高产,就是好粮。”

  有汪林带头,沈卓与何昌逸才学着何殊的样子,每人用筷子扎起一块玉米尝了尝,发现这种此前从未见过,也未听说过的东西,味道确实还不错,

  吃完放下筷子后,沈卓忍不住好奇的问道。

  “这似乎是微臣此前从不曾听闻过的东西,听陛下与殿下的意思,它似乎是一种高产粮食,不知它能亩产多少?”

  何殊此前还没公开过这个消息,没有得到她的允许,不管是农务司,还是东宫那边,都没敢对外随便走漏口风。

  如今都已经公开尝鲜了,何殊也没瞒着的意思,直接回道。

  “正常情况下,肥力足,精心伺弄,可达七到八百斤,差点应该也能有个二三百斤吧。”

  在这个正常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左右的时代,不管是沈卓,还是何昌逸,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两人欣喜的恭喜朝廷又得一种高产作物。

  何殊却叹了口气,边为他们解释,边擦擦手,坐回自己的案桌。

  “土地的肥力不足,所有农作物的产量都低,就算有了稍高产一些的作物,还要考虑土地肥力下降的问题,农业生产乃是大安的根本,做任何事情,都必需要考虑周全。”

  看得出何殊的不甘与烦恼,沈卓与何昌逸却都有些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在他们的印象中,土地产量只有一两百斤,甚至是只有几十斤,都是常态。

  据他们所知,因朝廷近些年不仅鼓励农耕,还在农务司广招天下英才,一起钻研产量更高,能减少虫害的种植方式,研制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的农具。

  甚至还研究如何积肥的方式,随着一些切实有效的研究成果被推广,许多重要产量区域的产量,都已得到不小的提升。

  如今又得到如此高产的粮食作物,应该是件值得恭喜的大喜事才对,也是皇上与太子的功绩。

  何况大安除了这个他们刚听说的玉米,还有一种叫做土豆的,产量比玉米更高。

  可是太子提及这些的时候,不仅没有丝毫的喜悦,还发自内心的感到烦恼与遗憾,实在让人看不懂。

  不过何殊也只是随口感慨一下,随后便收拾好情绪,指了下自己桌前的椅子。

  “好了,你们都过来,坐下吧,我们办正事。”

  沈卓与何昌逸还有些没反应过来,何殊却已将之前的那点情绪抛到脑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两人见状,只得赶紧收拾好情绪,将自己抱过来的资料放到何殊桌上,汪林见状,就知道接下来的工作安排,迅速安排手下为两人送来笔墨纸砚。

  其他人都吃了一块,只有正宁帝坐在那不紧不慢的吃了三块,吃完之后,坐回自己的御案前,一手端起茶杯悠闲的喝着,一手漫不经心的翻阅奏折,不时拿朱笔勾一下。

  随着太子逐渐长大,他连在人前做样子的时候,都变得越来越不严谨了。

  船队第一次出海,带回的一些有记录阿拉伯数字后,何殊就在大安推行阿拉伯数字,府学与书院开设的算术课,也会专门教授阿拉伯数字。

  而官方的一些数据统计,现在也已逐步改用阿拉伯数字,只是在一些重要数据上,会再用繁体汉字复写一遍。

  门下省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一些历史记录中的数据,全都翻译为阿拉伯数字,整理成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的表格数据。

  对于负责做这些工作的人而言,它很枯燥与繁琐,但在完成后,不仅方便需要用到那些历史数据的上面人,也能方便其他想要查阅相关资料的官员。

  首次做这种工作的沈卓与何昌逸还有些懵,但是随着太子开始提问,他们也随即进入状态,也知道了汪大监给他们准备纸笔的原因。

  因为太子会不时的随口做出安排,都是要求哪部需要做什么、提供什么等,这些随后都将形成谕令下发出去,以皇上的名义。

  看到自家表哥再次满脸疲倦的回家,左书意实在有些担忧。

  “表哥,是不是你们门下省的人都欺负你和沈状元是新来的,把活都推给你们两个做?”

  之所以会这么说,因为左书意看得出来,隔壁的沈卓每次下职时,也是脚步沉重,很累的样子。

  何昌逸摆摆道,“你不要胡乱猜疑,大家都是如此,不存在什么欺压新人的事。”

  说着,他突然警惕起来。

  “你在大理寺是不是受欺负了?”

  左书意没有否认,但他不以为意的回道。

  “就是经常让我做些跑腿的活,应该也算不上是被欺负,而且我觉得还好,这样我能更快熟悉大理寺的情况。”

  想了下,他忍不住低声道。

  “听说大理寺和九门提督府有些不对付,自打崔将军被任命九门提督后,已经好几次截胡大理寺的案子,据说崔提督是皇上的近臣,更得皇上信重,才能直接拿到一部分查案的权力。”

  若只是皇上的近臣,可没有那么大的面子,看看翰林院的那些所谓近臣是个什么处境,就能知道。

  想到那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高度冷静与精明,考虑问题十分全面,不存在感情用事这一可能的做事风格,何昌逸若有所思的回道。

  “若是这样,你要记住,只顾按规则干活就行,不要轻信任何人,也不要试图在上官面前表现,任何上官面前,知道吗?”

  他在门下省入职几个月来,感触最深的就是要遵守规则,只要在规则内,一切都好说,触犯了规则,就会得到处罚,谁都不例外。

  偶尔在休沐时,与留在京中的同科聚会,交流中也能发现,他们所工作的部门,也都十分强调规则。

  知道某些真相后,何昌逸当然知道这是谁的意思,这也就意味着,若非事出有因,那位肯定不会将本该由大理寺负责的案子,交给九门提督府负责。

  只是他的这番猜测,肯定不便和表弟详说,只能这么提醒他。

  左书意的确不明白表哥为什么会这么嘱咐他,但他知道表哥的脑子比他聪明,所以他毫不犹豫的一口应下。

  “好,除了做事,我一定谨守本分,不会去上官面前献殷勤。”

  何昌逸欣慰的点头,“这样就好,我们都还年轻,又是刚入职,凡事不宜操之过急,一定要瞅准了再走下一步。”

  与此同时,隔壁的沈继川也在问孙子。

  “入职几个月了,你与同僚们相处得如何?”

  入职几个月了,每天回来还这么疲惫,让沈继川有些坐不住。

  他自己在县衙工作大半辈子,不仅见过同事被老人排斥或指使的现象,甚至还看到过上官坐冷板凳,或是被忽悠得做些无用功的现象。

  所以对于孙子自打进入门下省后,每天都很辛苦的样子,他虽担心,却一直没有多问,因为他知道这是新人必走的一遭。

  而沈卓愣了一下后,才意识到祖父在担心什么。

  “爷爷放心,我与同僚们相处得很和睦,去了后,就被安排有可以露脸的正经活,主要是门下省的事情多,大家都不轻松。”

  像今天这样,为了配合太子的高强度工作,他不仅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还要反应迅速,下值后,实在是身心俱疲,比干了一场体力活还累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