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66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与此同时,回家的女官们也正在议论席间发生的事。

  “我还以为部里让我们过去,是打着让我们弹琴跳舞助兴之类的主意,结果却是我想多了。”

  说这话的是翰林院的女校书何清仪,九品的官位,因为是宗室女出身,是位县主,说话也相对少了些顾忌。

  孟青竹深有同感的点头,“是啊,我原本也有这方面的担心,没想到宫宴中的环境与氛围,竟然出人意料的好,还挺有意思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考虑到有我们这些女官参加,那些歌舞看着也不轻浮,反正我比周围那些男同僚都看得还入迷,那些女子唱得好听,舞跳得也好看,长得还都特别漂亮。”

  看到这位同僚说起席间表演,一脸的意犹未尽,几位女官都忍不住失笑,然后附和道。

  “不是只是余妹妹一人这么认为,我也是,而且我还不小心看了几眼太子殿下,那才叫真好看。”

  众人没有纠结于她说不小心,却为何会‘看了几眼’的问题,有的附和,有人则是羡慕而又好奇的回道。

  “你们可真胆大,我从头到尾都没敢往上面瞟,就是看到门下省的那两位,不仅相貌生得特别好,而且才思敏捷,十分优秀的样子。”

  在考入博安女学前,孟青竹最常想的就是,若能给她一个可与男子同较高下的机会,她一定不会输给任何人。

  可是近两年的女学生涯,近一年的仕途生活,早已让她没了这种舍我其谁的孤傲。

  “沈状元与何榜眼不仅文采出众,做事能力也很强,很得上官们的重视。”

  余思媛和孟青竹是博安女学的同学,有些意外的回道。

  “能得到我们孟大才女这么高的评价,看来那两位应该比在席间表现出来的更加优秀才是。”

  在孟青竹嗔怪着拧她时,她一边笑着躲避,一边低声道。

  “我听周围的同僚都在议论太子重武轻文,才会喜欢与那些武将们聚在一起的事,可是我怎么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呢?咱们博安女学可是由太子出资投建的。”

  这话一出,顿时引来众人的热议。

  “就是,就算不提博安女学,纵观历朝历代,我也没有发现哪位太子,乃至皇上,会这么重文,重视教育,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想的。”

  孟青竹也点头道,“是啊,听我父亲说,太子在各地开武院,看似重武,实际也有重文的因素,准确的说,应该是文武并重才对。”

  何清仪不满哼了一声道。

  “说到底,还是因为余妹妹说的那些同僚自觉才华横溢,却没得到重用,才会这么说而已,谁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按照他们的想法,我们这些宗室中人是不是可以抱怨皇上不重视宗室,为何不将所有大官都留给我们老何家人当。”

  有人附和道,“就是,竟然让我们堂堂县主大人只当个九品小官,真是只重外姓人轻自家人。”

  众人顿时笑作一团,虽然这般开玩笑,可是她们身为大安,以及古往今来的首批女官,都知道她们能有机会真正出仕做官,有多么的不易。

  纵然都只是末流小官,也是她们从前不敢奢望的机会,连宗室出身的县主在内。

第六十九章

  宫宴结束, 率先退场的正宁帝迫不及待的比划道。

  “皇儿,你说的可是真的?不出三天就能给为父也搞一人那个镜?”

  何殊能够理解他突然见到这么一种新奇物件的期待心情,十分确定以及肯定的点头道。

  “是真的,我也是在接到千里镜研制工作即将完成, 才临时起意, 让你当众当将它送给赵晋仁, 为你立威,但是直到宫宴正式开始,都没送过来, 希望不大,所以我才没有提前跟你说。”

  若是说了, 东西却没到, 可就丢脸了。

  正宁帝能够明白她的顾虑。

  “原来如此,做工是不是很复杂?真是太神奇了,据朕估计,若是到视野好的地方, 肯定能更加确定它的威力, 几十,不, 应该是上百丈外,竟然都能看得很清楚。”

  “主要是从前没做成功过,才会觉得难,只要有了成功经验, 就不难做,所以我才敢说不出三天, 就能让人给你送一个过来。”

  目前的成品观测距离还不够远, 只要工匠们能在接下来多研究, 肯定能从各方面加以改进,提升千里镜的威力。

  而千里镜除了是海上航行的利器外,同时也是能在战场上用来监察与观察敌情的利器。

  不过何殊说千里镜是为定海水师量身定制,也不算是虚言,毕竟她确实是因为担心出海在外的定海水师,才会想要要给他们配备千里镜,为他们在海上的安全多提供一份保障。

  只是她也只知道千里镜的基本原理,虽有玻璃工坊生产出的高品质玻璃镜片,但是对于能否制作成功,以及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成功,她也没有把握。

  这次也是因为机缘巧合,恰好赶上了,她才临时做出这个决定,没跟正宁帝商量。

  好在事情的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正宁帝也没有掉链子,全程都配合得很合适,彰显了他身为帝王有功必赏的态度与决心,也确实当众收割到赵晋仁的感激与忠心。

  同时,还能将在场大臣们的好奇心拿捏得死死的,让他们知道,功臣能给朝廷带来好处,朝廷却能赏赐价值尚在那些金银与珍宝之上,十分用心的宝物,从而彰显皇上的威严与大方。

  宫里愿意公开的消息,在宫外向来传得快,京中次日就流传出与千里镜相关的消息,各部大臣们也都议论纷纷。

  他们实在很好奇皇上赏给忠实侯的,到底是一件怎样的宝物,才能令忠实侯激动到当众失态,毕竟他可是刚向皇上晋献上一大批真金白银与奇珍异宝的真汉子。

  有不少人打着各种幌子,想要从忠实侯中借来一试,却被将千里镜宝贝到不行的忠实侯给拒绝。

  还有一些人将目光投向了工部的匠作坊,可是他们却在随后发现,去呈献那件宝物的匠作吏,已在一个多月前被借调到东宫。

  东宫却是个比皇上的御书房还要神秘的地方,未经召见或允许,外人根本没有机会凑近。

  而太子召见人,也大多都是在御书房,或是御书房附近的宫院中。

  总之就是能有机会被召入东宫的,基本都是能得太子信任与重视的人。

  正宁帝是在宫宴结束的第二天傍晚,拿到太子许诺给他的千里镜。

  拿到之后,他就迫不及待的带着江林等近侍去御花园试用,何殊则留在御书房中与人探讨千里镜的技术提升问题。

  定海水师那边的事情多,赵晋仁在京中呆不了几天,忙完之后,他就要回临海,何殊想在他离京时,给他多准备几只千里镜,还要分几只给船队那边。

  将刚试制成功的第一只千里镜当众赏赐给赵晋仁,是出于政治目的方面的考量,多给备几只,才算是给定海水师带去真正的实惠与帮助。

  正宁帝一直在御花园中玩到晚膳时间,才意犹未尽的回宫殿内。

  “真是个好东西,除了战场上,给暗卫们配上,也能发挥出巨大作用,不过要管制得紧些,可不能落入有心之人的手上。”

  在何殊看来,就千里镜的跟火器的存在意义一样,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可是他们总不能因噎废食,不要火器。

  甚至比起能给自身安全带来威胁的火器,千里镜好歹不直接具备杀伤力。

  “这个东西的技术含量不算高,短时间内,我们只要大量生产与扩散,确保它们都被掌握在可靠之人手中,应该能控制得住,至于未来,就留待以后再说吧。”

  正宁帝点点头,他也知道这其中的难处,毕竟这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也只能如此了,你不知道,拿着这千里镜站在观景阁上,竟能将隔出的疗养院中进出的人,都看得很清楚。”

  何殊想到的却是疗养院是时候该正式启动宣传与营业了,东宫与宫里都投了不少钱,不指着疗养院暴富,能早点收回成本,给宫里减负,就算是成功。

  随口回道, “这千里镜也有其局限性,只方便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使用,容易遇上视野受阻的情况,一般看不到室内的情况。”

  毕竟这年头可不流行的视野开阔的落地窗,连有条件装玻璃窗的人家都很少。

  正宁帝则是难掩错愕的看着何殊,有些费解的问道。

  “皇儿这想法,也实在太过了些,能远观,这作用已经很大了,怎么还能想着要去看人家屋里的情况呢?”

  那样也太危险了,连夫妻之间的那点事……说不定都有被人看去的危险,只是想像一下,正宁帝就觉得难以接受。

  可是何殊在前世已经习惯到处有监控的环境,还会时常听到哪里被人偷装隐蔽摄像头的消息。

  但这一切显然不能说,所以何殊只能装单纯。

  “父皇想到哪去了,儿臣就是觉得这千里镜给了暗卫,暗卫也无法借助千里镜观察到目标在室内的言行,局限性较强。”

  想到自家太子的年龄还小,还不懂得什么男女之事,只一心想到正事,才会有此想法,实属正常。

  “嗯,皇儿考虑的有道理,不过能有如此威力,已经很好了,咱们可不能太贪。”

  何殊受教的点头,才算是将这茬翻页。

  送走赵晋仁后,京中的生活继续,放下一桩心事后,何殊轻松不少。

  皇家疗养院的事她虽关心,但也只是关心过问一下而已,都有专人负责,她与正宁帝都不可能实际参与其中。

  又到了一年一季的春种阶段,两人也需表现出自己高度重视的态度,毕竟春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朝廷还要举行相应的祭祀礼,正宁帝必需要参加的,是一年一次的农耕礼,为起到劝课农桑的效应,同时也为向人展现皇帝对农耕事宜的高度重视。

  “再过不久,皇儿就要年满十五周岁了,也是时候该与为父一起去演耕了。”

  听到这话,正在批阅奏折的何殊头也不抬的直接回道。

  “所以父皇这是打算让儿臣以后帮你承担起演耕的活?”

  心中的打算就这么被太子直接的挑明,本来还在故作深沉的正宁帝瞬间破功,不满的瞪了她一眼,理直气壮的回道。

  “为父已年老体衰,要保重身体,这种既繁锁又劳累的体力活,太子也是时候该帮为父承担起来了。”

  何殊小时也曾跟着旁观过几次春耕礼,年龄大些后,眼看那些官员打算抓壮丁,开始要求他这个太子也上场,到了这日她就自动隐身,再不去凑热闹。

  所以她在近几年都没去过,因为以她的脾气,宁愿正儿八经的去耕种一天地,也不愿配合那些官员的要求,按照各种流程一步步的做,象征与形式的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可是她心里清楚,在当前的这种农耕时代,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工作,因为它确实能起到劝农的作用。

  就像那些每到逢年过节,或是平日里有事没事,都要举行一下的各种祭祀般。

  即便何殊经常暗自吐槽劳民伤财,可是她也不会阻止,该参加就得参加,还不能出错,因为这些都是这个时代的国家大事,可用来安抚民心,发挥许多积极作用。

  “怎么会?父皇正值壮年,平日里动得少,能趁此活动一下筋骨,是件好事。”

  以为何殊这是打定主意要继续避着,正宁帝郁闷的看着何殊。

  “朕都已经活动这么多年了,也是时候该有太子代劳了。”

  而何殊因为心里清楚,自己今年将要年满十五周岁,在这个时代,已到束发之龄,算是大半个成年人。

  若是继续躲懒下去,那些大臣们恐怕要在担心与议论自己‘不学无术’之外,还要再加几条,懒惰,不关心民生大事,辜负了皇上将她带在身边悉心教导的心血。

  所以她并未打算缺席今年这次农耕礼,“儿臣会去的,保证让父皇只负责走流程,躬耕之类的出力活,都由儿臣负责便是。”

  听到这话,正宁帝瞬间精神起来,他当然知道太子向来是言出必行的性格,既然这么说了,就一定会做到。

  “好,就这么说定了。”

  何殊最嫌繁琐的那些流程,对于早已习惯的正宁帝而言,是最轻松的部分,他最怵的就是时间最长,最耗费体力的躬耕阶段。

  每次强撑着熬过农耕礼,他都会腰酸背痛好几天,那种经历,想想就觉压力山大,身上不适,仍要坚持上朝,既不能对外抱怨,还不能去宣太医。

  如今有太子主动将这部分出力的活给揽了过去,算是帮了他大忙,满心高兴的正宁帝压根就没想到,他家太子本是女儿。

第七十章